太阳能转化论文_汪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太阳能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太阳能,光热,氧化物,太阳能电池,矿物,光电,工质。

太阳能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汪洋[1](2019)在《地表铁锰氧化物矿物膜转化太阳能光电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阳光驱动着光合作用和相关的生物过程,也影响着塑造地球气候和地球化学的无机过程。在这个星球上,细菌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细胞内光营养过程。然而,光营养的天然非生物对应物尚未被发现。在这项工作中,北京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揭示了来自沙漠、红壤和喀斯特环境的大量天然岩石/土壤表面固有的"类光营养"行为,所有这些都可以驱动光电子转换。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吸收光谱等手段,在岩漆中发现了富(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金健[2](2019)在《聚光太阳能燃料转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的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与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清洁能源部分或完全替代现有的化石能源。太阳能是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因其清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点而备受关注。但是目前太阳能利用仍面临效率低、成本高以及供能不稳定等问题。这一方面是受制于太阳能的间歇性与不稳定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太阳能向其它形式能量的转换利用过程中存在较大不可逆损失,其相关过程缺少理论指导。本学位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课题,探索了太阳能高、中温热化学理论,并搭建了相关的实验平台,分析了太阳能热化学系统中限制效率提升的瓶颈问题,提出太阳能利用效率的提升机理,建造了通用太阳模拟器实验平台,并依托太阳模拟器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从能的品位出发,探索了太阳能-化学能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与损失机理;采用温-熵图分析方法对太阳能高温热化学循环进行分析,分析太阳能热化学循环过程中聚光比、温度、压力、运行模式等关键参数对系统效率的影响;最后从减小太阳能利用不可逆损失与提升太阳热能品位的角度,提出了太阳能热化学方法中增加太阳能利用效率的具体措施,为后续反应器的设计提供指导。2.开展太阳能中温甲烷重整的热化学理论与实验研究。首先,针对甲烷重整催化剂容易积碳失活与动力学性能不足的问题,研究制备了新型钙钛矿催化剂,在保持甲烷重整反应性能的前提下,将反应温度由从850℃(传统重整温度)降低到750℃。其次,基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方法,以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为目标,建立了太阳能甲烷重整的反应器模型,提出均匀化反应器温度分布与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的新方法,模拟结果显示太阳能-化学能的效率可以达到59.16%,这也为后续反应器的设计建造提供了指导。最后建造了2kW的太阳能甲烷重整反应器,探索催化剂的种类及形貌、温度、水碳比等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得到最优的催化剂种类及其反应器运行参数,并最终获得了3 9.46%太阳能-化学能的实验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3.在太阳能热化学循环的理论研究中,针对高温热化学循环中除氧功耗大导致太阳能-化学能效率提升困难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新型化学链除氧理论探究,其除氧效率为5.7%(高于传统方式两个数量级)。考虑到各种实际热损失与氧化铈材料的物性参数之后,采用新型除氧方式系统可以达到~15%的太阳能-化学能的理论效率。在太阳能高温热化学循环的实验研究中,首先制作了高性能的双孔氧化铈载体;其次建立反应器层面的多物理场耦合的模型,优化反应器内部几何形状;最后进行高温反应器的设计与制造,搭建高效太阳能分解H2O/CO2的实验平台。在太阳能高温反应器的实验研究中,探索提高太阳能到燃料化学能效率的方法,通过材料微观层面设计,反应器运行模式的优化等措施,实验获得了 1.30%的太阳能-化学能效率,验证了反应器层面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燃料的可行性。4.针对太阳光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导致的户外太阳能实验复现性差的难题,设计搭建了室内通用太阳模拟器。该实验平台点聚焦部分的峰值与均值聚光比分别可达9200 kW/m2与5100 kW/m2(Φ60 mm),对应的最高温度可以超过3000℃;准直式部分为4 mX3 m的矩形平行光场,整个光场的输出参数为光强0.94 kW/m2、发散角1.3度及均匀度92%,太阳模拟器的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太阳模拟器还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优点,既可提供定常的太阳辐照,也可模拟室外太阳辐照变化。通过调节太阳模拟器的输出功率等措施,可以准确的对实验过程进行定量控制,满足太阳能高、中温热化学反应器的实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张若梅[3](2019)在《导热油基纳米流体在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器中的光热转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聚焦于油基纳米流体在直接吸收式太阳能系统中的光热利用研究。纳米流体的基液为导热油Therminol~?66,纳米材料分别为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GO-MWCNT)纳米复合物和核壳Ag@Al_2O_3纳米材料。采用“两步法”制备了油基纳米流体,分散剂为油酸。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油基纳米流体的光吸收特性,并基于光热实验研究了油基纳米流体的光热转化特性。同时,还对导热油光照前后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其变化可能对纳米流体光热转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油基GO-MWCNT纳米流体相比于纯导热油而言,在200~2500nm的光谱范围内透射率大幅下降,油基纳米流体的光吸收性能随着纳米流体浓度的提高而增强。纳米流体的光热转化性能随着GO-MWCNT纳米材料浓度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100 ppm为实验中利于光热转换的最佳浓度。光照45 min时100 ppm纳米流体相对纯导热油温度升高了11.6~oC,而且集热效率也从52%(纯导热油)升高到70%(100 ppm)。在菲涅尔式聚光室外实验测试中,100 ppm的GO-MWCNT/Therminol~?66纳米流体在下午13:00时刻的最高温度可达153 ~oC。(2)油基核壳Ag@Al_2O_3纳米流体在190~350 nm光谱波段间的吸光度处于最大值附近。在可见光及近红外波段,导热油及纳米流体的吸光度大幅下降,纳米流体的吸光度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在350~450 nm波段内,随着Ag@Al_2O_3/Therminol~?66纳米流体质量分数的增大,吸光度谱线出现“红移”现象,表明核壳Ag@Al_2O_3纳米材料在此波段的等离激元效应(LSPR)随着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表明其可实现对太阳能的宽波段吸收。核壳等离子体纳米流体的温升曲线普遍高于纯导热油,表明核壳Ag@Al_2O_3纳米颗粒的LSPR的激发利于增强导热油对太阳能光谱的吸收特性,强化了纳米流体的光热转化性能。集热效率随着光照时间先上升而后下降,且随着纳米流体浓度的增大而提高,在光照10 min时0.05 wt%的纳米流体可取得82.7%的最大集热效率。(3)在光热实验中发现实验前后导热油发生了一定的颜色变化,导热油样品随着加热温度的增大颜色趋深。对实验前、室内光照实验和室外光照试验后的叁份样品进行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核磁共振测试,结果表明导热油在室内外光照后出现了热氧化降解。与光照前的纳米流体样品相比,光照后的纳米流体具有更好的长期稳定性。在吸光度出现突降的350~450 nm光谱范围,光照后导热油发生的结构变化对于油基核壳等离子体纳米流体的光吸收性能有一定地增强作用,在450~1150 nm波段核壳等离子体纳米流体的吸光度比较稳定,光照与否对低浓度纳米流体的吸光度影响较小,但是对于浓度较高的核壳等离子体纳米流体,光照后的导热油不利于纳米流体的光吸收性能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常宇虹[4](2019)在《纳米过渡金属氧族化合物的太阳能光热蒸汽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蒸汽转化是一种利用绿色清洁能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技术,在污水处理、海水淡化、蒸馏及灭菌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较为广阔。界面加热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蒸汽转化效率,进一步推广了太阳能蒸汽转化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但是,由于太阳能吸收体对光的利用率不高及器件结构设计不够合理等原因,太阳能蒸汽转化器件的蒸发效率并不高,因此,限制了该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进一步应用。许多学者致力于设计高效的蒸汽转化器件,以满足实际应用中的需求。为提高器件的蒸发水效率,学者们更加关注光吸收材料的选择、器件结构的优化及器件的稳定性等方面。过渡金属氧族化物(如过渡金属氧化物和二硫化物)的光吸收范围与太阳光谱非常接近,具有宽光谱吸收能力,并且在近红外和可见光范围的消光系数较高。因此,这类材料的光热转换性能非常好,是一种理想的吸光材料。本论文以非化学计量比氧化钨(W18O49)、二硫化钼(MoS2)、二氧化钼(MoO2)为光吸收材料,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制备一种高效的太阳能蒸发水器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W18O49/PTFE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太阳能蒸汽转化的性能研究通过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蒸汽转化技术多用于蒸汽形成、海水淡化等领域。学者们致力于设计合理的器件结构以提高器件的蒸发效率,包括提高光吸收能力、增强光热转换效率、实现局部加热、具备水传输功能等方面。本章中,我们选择W18049介观晶体作为光热转换材料,并将其负载于亲水的PTFE膜上,以此构成一种高效的太阳能蒸发水器件。非化学计量比W18O49介观晶体与PTFE膜的结合通过XRD、SEM、TEM、XPS等表征手段证明,该器件可吸收太阳光转换成热并实现界面蒸汽转化。该太阳能蒸发水器件的结构可通过SEM和接触角测试仪进行表征,该器件具有一面亲水一面疏水的特点,既能保证器件漂浮于水面,又可为W18049介观晶体加热层提供持续的水分供应。在一个太阳光下照射一小时后,该器件的蒸发水速率可达1.13 kg m-2(膜厚度M/A=9.83 g m-2),蒸发水效率可达80.7%。经计算,W18049@PDMS介观晶体膜在一个太阳光下照射一小时的极限水蒸发速率为1.15 kg m-2,极限蒸发水效率为82%。该器件的模拟海水淡化实验表明,经过处理的水中离子含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TO)的饮用水标准。因此,本章中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提高了器件的蒸发水效率,为进一步推广太阳能蒸汽转化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2.MoS2/玻璃纤维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太阳能海水淡化的应用太阳能驱动的光热蒸汽技术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本章中,利用原位水热沉积方法,初步构建了一种基于海绵状MoS2负载于玻璃纤维布(GF)的高效太阳能水蒸发器件。MoS2纳米片均匀包裹在玻璃纤维表而(厚度大约为1 μm),构建了一种叁维粗糙表面。在此结构设计下,玻璃纤维布表面的叁维纳米结构能够有效增强光的内部散射,MoS2纳米片具有全光谱的光吸收能力,并且玻璃纤维间的缝隙能够为水分和蒸汽提供运输通道。在一个太阳光下,该器件被照射一小时后的蒸发水速率可达1.85 kg m-2,蒸发水效率达94%,而空白GF的蒸发水效率仅28%。采用黄海海水对该器件的海水淡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淡化后水中的离子浓度满足WTO饮用水标准。这种柔性可裁剪的功能化薄膜为提高器件的蒸发水性能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3.耐酸碱MoO2/PTFE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太阳能蒸汽转化的研究在太阳能蒸汽转化应用中,开发高效稳定的光热转换材料极为关键。本章中,我们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种基于耐酸碱MoO2纳米球负载于PTFE膜的太阳能蒸发水器件。MoO2纳米球具有宽光谱吸收、抗氧化、耐酸碱的特点,MoO2-PTFE膜的吸收率达92-95%。MoO2在80℃烘箱中加热10 h后,与未经热处理的Moo2的UV-vis吸收光谱对比,吸收性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经pH=3和pH=12的溶液中浸泡5 h后,与未经酸碱处理的Moo2的UV-vis吸收光谱对比,吸收性质没有明显变化,且Mooo2在波长800 nm处的吸光度值分别可保持在原吸光度值的98%和90%以上。此外,PTFE膜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材料,具有抗酸碱、耐高温的特征。因此,MoO2-PTFE膜在水、pH=3、pH=12的条件下均能保持稳定且高效的蒸发速率,不同酸碱条件不会对该膜的蒸发性能造成显着影响,该膜的蒸发水速率达1.45 kg m-2,蒸发水效率达91%。这种耐酸碱、抗氧化的蒸发水器件为该技术在水处理和脱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思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9)

崔艳莹[5](2019)在《基于集成学习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电池可以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是太阳能利用的最有效途径。而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低成本、轻质、可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而备受关注。其中太阳能光电转化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是评价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性能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参数,其预测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但是电池器件的复杂结构使得从分子结构性质准确计算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难以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或实验直接得出。而集成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能有效地绕过复杂的实验过程,直接构造出分子结构性质与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打破弱学习器的瓶颈,通常比基础学习器更准确。因此为了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预测精度与所建QSAR模型的泛化能力,本文运用多种集成学习方法构建QSAR模型。一方面从全局建模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叁种类型的全局集成模型,包括同质集成方法Boosting方式的GBDT,Bagging方式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以及异质集成SVM-KNN-WMA。另一方面,本文研究了一种“先聚类,再建模”的方案,建立局部异质集成模型L-SVM-KNN-WMA。其中全局异质集成SVM-KNN-WMA即使用加权多数算法(WMA)以组合基回归器支持向量机(SVM)、K最近邻(KNN)的意见,通过在多个有机太阳能电池数据集上的实证分析表明,其性能优于单一学习器支持向量机,并比另外两种集成方法GBDT、RF所建的QSAR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而根据分子的结构相似性对训练集应用K-Means聚类方法生成子集建立的局部异质集成模型L-SVM-KNN-WMA实现了更高的预测精度与更强的泛化能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集成学习构建分子结构性质与光电转化效率QSAR模型可以预测出具有较高PCE的新型有机太阳能材料,并解决了传统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问题,降低了实验成本与实验时间,对今后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温才妃[6](2019)在《自然界发现无机矿物转化太阳能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日前发表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鲁安怀、李艳和丁竑瑞以及物理学院刘开辉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学者合作完成的《地表铁锰氧化物矿物膜转化太阳能光电效应》研究成果。他们率先在自然界发现了无机矿物转化太阳能系统,提出太阳光不仅作(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04-30)

刘思航,张申鹏,代子登,刘贵超,徐新宇[7](2019)在《类空心海藻微球氮化碳材料的太阳能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相氮化碳具有优异的化学惰性和种类丰富的纳米多级结构,常被用作传统催化领域绿色载体和储能材料。与传统的Ti O2光催化剂相比,g-C3N4吸收光谱范围更宽,在普通可见光下就能起到光催化作用。以叁聚氰酸,叁聚氰胺和尿素为原料溶于二甲基亚砜形成花瓣小球似的大分子中间体,并在高温煅烧下形成类空心海藻微球。该材料具92 m2/g的(本文来源于《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04-20)

[8](2019)在《特殊纳米材料可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电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中国投资咨询网报道,德国柏林的赫尔姆茨太阳能燃料研究所应用特殊纳米材料发明了高效利用太阳能制氢的新工艺。这种纳米材料可以使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高达80%,且对材料本身没有太大损耗。新工艺采用的是水电解原理。由于通过电解水制氢需要耗费大量电能,即在产生氢能的同时又在消耗能源,因此这种能源转化并不经济。于是赫尔姆茨太阳能燃料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想到了利用太阳能,但太阳能的能源转换效率通常较低,不能满足电解水需要。为此他们研究出了一种纳米(本文来源于《电子机械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张晶晶,吴军辉[9](2019)在《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世界之“最”诞生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文明的进步一直以能源为重要驱动力,而太阳能是近些年来全球最为关注的绿色清洁能源。2018年8月,由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永胜领衔的团队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研究中获突破性进展。他们设计和制备的具有高效、宽光谱吸收特性的迭层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和器件,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1-21)

陈文域[10](2018)在《金溶胶对太阳能光热转化效率的影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溶胶是太阳能运用技术中的一种重要金属,能够运用到集热工质中,提高光热转换效率。文章通过金纳米制备实验、照射实验及其数据的分析,观察水、水与金溶胶混合液的不同温升情况与太阳瞬时辐射值,进而探讨金溶胶的添加对于集热工质光热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液对于太阳能的光热转换效率显着高于超纯水,表明金溶胶能够影响光热转换效率,在太阳能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现代盐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太阳能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的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与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清洁能源部分或完全替代现有的化石能源。太阳能是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因其清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点而备受关注。但是目前太阳能利用仍面临效率低、成本高以及供能不稳定等问题。这一方面是受制于太阳能的间歇性与不稳定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太阳能向其它形式能量的转换利用过程中存在较大不可逆损失,其相关过程缺少理论指导。本学位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课题,探索了太阳能高、中温热化学理论,并搭建了相关的实验平台,分析了太阳能热化学系统中限制效率提升的瓶颈问题,提出太阳能利用效率的提升机理,建造了通用太阳模拟器实验平台,并依托太阳模拟器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从能的品位出发,探索了太阳能-化学能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与损失机理;采用温-熵图分析方法对太阳能高温热化学循环进行分析,分析太阳能热化学循环过程中聚光比、温度、压力、运行模式等关键参数对系统效率的影响;最后从减小太阳能利用不可逆损失与提升太阳热能品位的角度,提出了太阳能热化学方法中增加太阳能利用效率的具体措施,为后续反应器的设计提供指导。2.开展太阳能中温甲烷重整的热化学理论与实验研究。首先,针对甲烷重整催化剂容易积碳失活与动力学性能不足的问题,研究制备了新型钙钛矿催化剂,在保持甲烷重整反应性能的前提下,将反应温度由从850℃(传统重整温度)降低到750℃。其次,基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方法,以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为目标,建立了太阳能甲烷重整的反应器模型,提出均匀化反应器温度分布与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的新方法,模拟结果显示太阳能-化学能的效率可以达到59.16%,这也为后续反应器的设计建造提供了指导。最后建造了2kW的太阳能甲烷重整反应器,探索催化剂的种类及形貌、温度、水碳比等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得到最优的催化剂种类及其反应器运行参数,并最终获得了3 9.46%太阳能-化学能的实验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3.在太阳能热化学循环的理论研究中,针对高温热化学循环中除氧功耗大导致太阳能-化学能效率提升困难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新型化学链除氧理论探究,其除氧效率为5.7%(高于传统方式两个数量级)。考虑到各种实际热损失与氧化铈材料的物性参数之后,采用新型除氧方式系统可以达到~15%的太阳能-化学能的理论效率。在太阳能高温热化学循环的实验研究中,首先制作了高性能的双孔氧化铈载体;其次建立反应器层面的多物理场耦合的模型,优化反应器内部几何形状;最后进行高温反应器的设计与制造,搭建高效太阳能分解H2O/CO2的实验平台。在太阳能高温反应器的实验研究中,探索提高太阳能到燃料化学能效率的方法,通过材料微观层面设计,反应器运行模式的优化等措施,实验获得了 1.30%的太阳能-化学能效率,验证了反应器层面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燃料的可行性。4.针对太阳光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导致的户外太阳能实验复现性差的难题,设计搭建了室内通用太阳模拟器。该实验平台点聚焦部分的峰值与均值聚光比分别可达9200 kW/m2与5100 kW/m2(Φ60 mm),对应的最高温度可以超过3000℃;准直式部分为4 mX3 m的矩形平行光场,整个光场的输出参数为光强0.94 kW/m2、发散角1.3度及均匀度92%,太阳模拟器的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太阳模拟器还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优点,既可提供定常的太阳辐照,也可模拟室外太阳辐照变化。通过调节太阳模拟器的输出功率等措施,可以准确的对实验过程进行定量控制,满足太阳能高、中温热化学反应器的实验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太阳能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汪洋.地表铁锰氧化物矿物膜转化太阳能光电效应[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9

[2].金健.聚光太阳能燃料转化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

[3].张若梅.导热油基纳米流体在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器中的光热转化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9

[4].常宇虹.纳米过渡金属氧族化合物的太阳能光热蒸汽转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崔艳莹.基于集成学习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预测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6].温才妃.自然界发现无机矿物转化太阳能系统[N].中国矿业报.2019

[7].刘思航,张申鹏,代子登,刘贵超,徐新宇.类空心海藻微球氮化碳材料的太阳能转化研究[C].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8]..特殊纳米材料可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电能[J].电子机械工程.2019

[9].张晶晶,吴军辉.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世界之“最”诞生记[N].中国科学报.2019

[10].陈文域.金溶胶对太阳能光热转化效率的影响探讨[J].现代盐化工.2018

论文知识图

有机电池结构示意图:(a)双层结构(b)...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典型结构示意图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光谱与太...由竹子制备的介孔碳阵列(左)与由橡木...中国的无机太阳能电池产业.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示意图

标签:;  ;  ;  ;  ;  ;  ;  

太阳能转化论文_汪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