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慢病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抗性,赤霉病,黄萎病,抗病性,白粉病,鉴定。
慢病性论文文献综述
[1](2018)在《“小麦慢病性基因Lr34/Yr18/Pm38分子检测和抗性鉴定”项目顺利通过成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2月8日,宁夏科技咨询评估中心组织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对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执行的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先导资金项目"小麦慢病性基因Lr34/Yr18/Pm38分子检测和抗性鉴定"进行了成果评价。来自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的5位专家通过听取汇报、审阅资料、质询和评议后,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成果评价,并建议进行成果登记。"小麦慢病性基因Lr34/Yr18/Pm38分子检测和抗性(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王竹林,刘曙东,王辉,何中虎,夏先春[2](2006)在《小麦慢病性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和锈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方法。慢病性通过成株期延迟病菌的侵染、生长和繁殖而表现出中等抗性,较小种专化抗性持久稳定。小麦慢锈性常由2~4个基因共同作用,慢条锈和慢叶锈分别由Y r和L r基因复合系统(Y r或L r基因与几个加性慢病基因互作)控制;慢白粉性表现为明显的数量性状特性,在小麦染色体中,有14对染色体与慢白粉性有关。慢病性的鉴定方法和指标尚无定论,一般认为,病程曲线下面积(AUDPC)较为可靠,而倒二叶严重度可作为简易指标。C IMMYT所采用的旨在聚合微效基因以提高小麦对锈病和白粉病的持久抗性的方法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王竹林[3](2005)在《小麦慢白粉品种鉴定与百农64的慢病性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35 个国内主栽品种及85 个国外品种进行苗期抗性鉴定,推断参试品种所含的Pm 主效抗性基因及其对我国白粉病菌的有效性;对其中76 个品种(系)进行田间成株抗性研究,鉴定筛选慢病性品种(系),为慢病性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利用百农64×京双16 的F2:3(218 个株系)分离群体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并进行慢病性QTL 分析,以期为慢病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Pm12 和Pm16 对所有的供试菌系都有很强的抗性,是我国目前很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其次是Pm20。Pm2+6、Pm2+mld、Pm2+Ta、Pm4a、Pm4b 和Pm4+8 也是有效的抗病基因。Pm3a、Pm3d、Pm3f、Pm6、Pm8 和Pm17 只抗1~4 个小种,不适合作为抗源,Pm1、Pm3e、Pm5 和Pm7 完全丧失对我国白粉病菌的抗性,在抗病育种中已无利用价值。2.120 个品种中有42 个品种(系)的抗性反应与某一鉴别寄主的抗性反应一致,可以推导出所含有的抗病基因,另有30 个品种(系)含有未知抗病基因。共有26 个品种含有Pm8 及其复合体,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Pm3d 及其复合体、Pm6 复合体、Pm4b及其复合体和Pm2 复合体。3.120 个参试品种(系)中,58 个为1B/1R易位系,占参试品种的48%,所有含Pm8的品种都是1B/1R易位系,但并不是所有1B/1R易位系的Pm8 基因都能表达。本试验中,中国品种仅有29.4%的1B/1R易位系的Pm8 基因得以表达,CIMMYT及其他国家的品种有51.2%的1B/1R易位系可检测到Pm8 基因。4.田间接种E20 菌株,通过病指流行速率(R1)、倒二叶严重度流行速率(R2)、病程曲线下面积(AUDPC)、病指(DI)及倒二叶最大严重度(MDS)的联合聚类分析和LSD分析,结合苗期鉴定筛选出25 个慢病性品种。其中百农64 等13 个品种苗期感染所有供试菌株,成株期表现适度抗性;鲁麦14 等12 个品种苗期鉴定发现含1~2 个不抗E20 的主效Pm 基因,成株期对E20 表现中度抗性。5.所有慢病性品种的AUDPC 在11.9~99.7 之间,MDS 在1.0%~8.0%之间。慢病性品种的AUDPC 和MDS 显着或极显着低于感病对照京双16(AUDPC 和MDS 分别为913.5 和95.0%),病程发展慢,病斑菌丝层薄,孢子堆小,产孢量少。单独用MDS鉴定慢病性与用多指标综合分析结果基本一致,MDS 可作为慢病性品种鉴定、筛选的简易指标。6.将100 个SSR位点(91 个标记)和58 个AFLP 位点(12 个标记)共158 个位点标(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5-05-01)
简桂良,卢美光,王灿株[4](2005)在《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慢病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2003年在河南省新乡县李台基地重病田,通过定株定时调查发病情况和各单株的产量结构,研究了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慢萎性。结果表明,若单纯以8月下旬的病情指数为标准,不少品种的抗病性均不理想,但从黄萎病发展历程分析,则发现有一部分耐至感病品种,其病情发展缓慢,对产量的影响也达不到显着水平。为此,提出棉花品种存在对黄萎病的慢病性,简称棉花品种慢萎性。(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胡小平,刘常宏,商鸿生[5](2003)在《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慢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花期喷雾接种法,在大田研究了12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的抗病性,系统记载了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发病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并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发展过程符合Logistic模型。计算AUDPC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病性可分为抗病性、慢病性和感病性3种类型。其中陕229、陕213、小偃135和88(1)16-9等品种具有群体慢发抗病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慢病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白粉病和锈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方法。慢病性通过成株期延迟病菌的侵染、生长和繁殖而表现出中等抗性,较小种专化抗性持久稳定。小麦慢锈性常由2~4个基因共同作用,慢条锈和慢叶锈分别由Y r和L r基因复合系统(Y r或L r基因与几个加性慢病基因互作)控制;慢白粉性表现为明显的数量性状特性,在小麦染色体中,有14对染色体与慢白粉性有关。慢病性的鉴定方法和指标尚无定论,一般认为,病程曲线下面积(AUDPC)较为可靠,而倒二叶严重度可作为简易指标。C IMMYT所采用的旨在聚合微效基因以提高小麦对锈病和白粉病的持久抗性的方法值得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病性论文参考文献
[1]..“小麦慢病性基因Lr34/Yr18/Pm38分子检测和抗性鉴定”项目顺利通过成果评价[J].宁夏农林科技.2018
[2].王竹林,刘曙东,王辉,何中虎,夏先春.小麦慢病性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6
[3].王竹林.小麦慢白粉品种鉴定与百农64的慢病性QTL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4].简桂良,卢美光,王灿株.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慢病性初步研究[J].棉花学报.2005
[5].胡小平,刘常宏,商鸿生.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慢病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