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滞效应论文_刘玉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延滞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兴安岭,效应,裂纹,兴安,秦岭,松林,透雨。

延滞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杰[1](2016)在《天然落叶松林冠截留及林内雨延滞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漠河县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地处中国版图的最北端,属寒温带地区,兴安落叶松林为当地典型地带性植被,建国初期,为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大量优质林木被砍伐,矿产开采量急剧增加,导致该地区森林覆被率锐减,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急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白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恢复,兴安落叶松逐渐表现出比较强的生长优势,丰富了该地区落叶松林的蓄积量,对该地区的生态恢复、水土固持、优化水资源水质及提高环境气候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站天然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对天然落叶松林进行定位观测,揭示了天然落叶松林冠截留特征及林内雨的延滞效应,并对林冠截留进行了量化模拟。结果表明:1)观测期内研究区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占降雨总量的60%,9月降雨量显着减少,仅10%,与该地区雨热同期的气候类型相一致;该区降雨多以小雨为主(P<5.0mm),占观测期内总降雨场次的75%,但降雨量在同期降雨总量中的占比较低,仅为21.01%,大雨(P>20.Omm)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仅7.14%,但其降雨量却占观测期内降雨总量的43.26%。2)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76.5%、2.6%和20.9%。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周降雨量、周穿透雨量及周穿透雨率最大值均出现在观测期的第四周,而最小值则表现出不一致性,穿透雨率的周际变化波动性较大,且随周降雨量的变化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观测期内5-9月份穿透雨率表现出波动式变化,其中,5月份穿透雨率最高,7月份次之,9月份最低;穿透雨量随观测期内划分的季节推移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自春季(5月)到秋季(9月)分别为35.4mm、 126.45mm、60.35mm,分别占季节降雨量的80.05%、77.39%、73.96%。观测期内不同月份树干茎流量,除8月份因单场降雨量很大导致树干茎流率较大外,5月份的平均树干茎流率为2.82%,高于其他月份;平均林冠截留率的月际变化具有波动性,其中5月份、7月份、8月份分别为17.14%,18.88%,18.53%,变化并不明显,但6月份和9月份却表现出较大幅度的变化,分别为27.32%和31.36%,林冠截留率与季节降雨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春、秋两季降雨量虽相对较少,但其林冠截留率相对较大,分别为28.85%和33.04%,夏季降雨量较大,但林冠截留率最小,为19.89%,周降雨量的极值与周林冠截留率极值的出现具有不一致性。林冠截留量(率)不仅受林外降雨量影响,而且对林外降雨特征的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响应,其林外降雨量大体一致,对林冠截留量(率)的主要制约因素为降雨强度,即降雨强度越大,林冠截留量(率)越小,雨前干燥期长短也是林冠截留量(率)大小的制约因素,即雨前干燥期越长,林冠越干燥,林冠截留量越大,但当雨前干燥期足够长时,其制约效果明显下降,主要制约因素又转为降雨特征(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3)林外降雨事件发生后,林内雨与林外雨在产生和终止时间上均存在一定延滞性;随降雨量级增大,林内雨滞后时间表现出逐渐缩短的趋势,变动范围为(67.8±7.8)~(17.2±3.9)min(穿透雨)和(112.0±38.8)~(48.3±10.6)min(树干茎流);相同降雨量级下,林内雨滞后时间随降雨强度增大而逐渐降低,且降雨强度>2mm·h-1时延滞时间显着缩短,同时随雨前干燥期的增加而增长,而当雨前干燥期≥48 h时,降雨量则是影响滞后时间的主要因素;降雨终止时,降雨量>5.0 mm,穿透雨终止时间也存在延滞性,且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大,但与雨前干燥期关系不明显;树干茎流终止时间先于林外雨终止时间,且主要与降雨量级有关,降雨量级越小,终止时间越早。4)林冠截留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为65.17mm和63.53mm,相对误差为2.58%;周累计林冠截留量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59%;春、夏、秋季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分别为0.71%,3.62%和0.44%;单次降雨林冠截留量的模拟只有在降雨量较小情况下,模拟精度较高,当降雨量增加到12.23mm时,模拟精度显着降低,总体而言Gash模型对研究区兴安落叶松林林冠截留量的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刘玉杰,满秀玲,盛后财[2](2015)在《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穿透雨延滞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龙江漠河生态站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外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进行定位观测,分析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穿透雨延滞效应.结果表明: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76.5%、2.6%和20.9%.降雨发生后,穿透雨与林外雨在产生和终止时间上均存在一定延滞性;随降雨量级增大,穿透雨滞后时间表现出逐渐缩短的趋势,变动范围为(67.8±7.8)~(17.2±3.9)min(穿透雨)和(112.0±38.8)~(48.3±10.6)min(树干茎流);相同降雨量级下,穿透雨滞后时间随降雨强度增大而逐渐降低,且降雨强度>2 mm·h-1时延滞时间显着缩短,同时随雨前干燥期的增加而增长,而当雨前干燥期≥48 h时,降雨量则是影响滞后时间的主要因素;降雨终止时,降雨量>5.0 mm,穿透雨终止时间也存在延滞性,且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大,但与雨前干燥期关系不明显;树干茎流终止时间先于林外雨终止时间,且主要与降雨量级有关,降雨量级越小,终止时间越早.(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谢秀秀[3](2014)在《首选产品不可得情境下消费者购物决策的研究:基于属性延滞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前的研究学者认为,当首选产品不可得时,在没有新信息和新选项的情形下,消费者通常会选择排在第二位的产品。但因属性延滞效应,消费者可能改变自身的属性偏好,选择一个完全不在备选行列的选项。(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4年12期)

陈书军,陈存根,邹伯才,张硕新,王得祥[4](2012)在《秦岭天然次生油松林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延滞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秦岭典型地带性植物油松林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延滞效应,选择陕西宁陕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5龄天然次生油松林,从2006—2008年(5—10月份)对林外降水、穿透降雨和树干茎流进行定位观测。利用其中100次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降雨量为1576.4 mm,穿透降雨量为982.9 mm,树干茎流量为69.5 mm,冠层截留量为524.0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62.4%、4.4%和33.2%。降雨分配与降雨量级密切相关,降雨量级增大,穿透降雨率和茎流率呈增大趋势,截留率呈降低趋势,变化幅度分别为46.6%—68.9%、0.8%—9.2%、53.4%—22.0%。穿透降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分别为:TF=0.6548P-0.4937,R2=0.9596;SF=-0.2796+0.0452P+0.0005P2,R2=0.8179;I=0.5958P0.8175,R2=0.8064。降雨事件发生后,穿透降雨和树干茎流出现的时间与降雨发生的时间并不同步,均表现出一定的延滞性,随着降雨量级增大,滞后时间表现出逐渐缩短的趋势((78.5±8.8)—(16.0±0.0)min,(111.0±33.0)—(41.2±0.0)min)。降雨终止时,特别是当降雨量>10.0 mm,穿透降雨终止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延滞性((3.2±2.6)—(12.0±0.0)min)。但树干茎流终止时间先于降雨终止时间,降雨量级越小,树干茎流终止时间愈早((-58.3±21.5)—(-9.8±0.0)min)。(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包惠珍,苗天慧,宫君美[5](2009)在《论中部地区人才集聚的延滞效应及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具体数据对经济发展与人才流动的关系及人才流动的具体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延滞效应的概念。分析了突破人才延滞效应的着眼点,探讨人才吸引、人才稳定的政策取向,构成中部地区崛起的人才支撑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期刊2009年11期)

莫涛,赵杰,聂德福,王富岗[6](2007)在《0Cr18Ni9裂纹试样的室温蠕变现象及对裂纹扩展的延滞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0Cr18Ni9不锈钢裂纹尖端的室温蠕变(room temperature creep,RTC)现象以及其对恒ΔK条件下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载荷条件下,裂纹尖端出现明显的室温蠕变。文中同时讨论初始应力强度因子幅ΔK、加载速率r和恒载应力强度因子KRTC与室温蠕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单峰过载条件下相比,0Cr18Ni9钢裂纹尖端的室温蠕变会加大随后的裂纹扩展延滞效应。(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07年06期)

唐际根,荆志淳[7](2004)在《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延滞现象和“边缘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11月12日,国家文物局在京主持召开中外区域考古调查工作汇报会。笔者之一代表中美洹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课题组汇报时,针对一种文化现象提出过所谓"边陲效应"的概念,引起与会者的兴趣。张忠培先生当即对该概念所涉及的问题加以指导,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时间有限,工作汇报会期间没有将问题完全展开,现借《中国文物报》学术版作点补充,同时参照部分同行的意见,将"边陲效应"改为"边缘化效应"。考古实践中常常可以观察到考古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延滞现象,即同一文化在不(本文来源于《叁代考古》期刊2004年00期)

夏业良[8](2003)在《制度性变革的预期选择及其延滞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论:制度性变革是否是必需和刻不容缓的?近十几年来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制度变革的原发动力正在逐渐衰竭,制度变革所产生的强大创新力量和超常水平的经济增长效应已经出现递减趋势,同时我们经常能够察觉到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的改革力度与实践进展远远落后于进一步改革(本文来源于《战略与管理》期刊2003年01期)

延滞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黑龙江漠河生态站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外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进行定位观测,分析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穿透雨延滞效应.结果表明: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76.5%、2.6%和20.9%.降雨发生后,穿透雨与林外雨在产生和终止时间上均存在一定延滞性;随降雨量级增大,穿透雨滞后时间表现出逐渐缩短的趋势,变动范围为(67.8±7.8)~(17.2±3.9)min(穿透雨)和(112.0±38.8)~(48.3±10.6)min(树干茎流);相同降雨量级下,穿透雨滞后时间随降雨强度增大而逐渐降低,且降雨强度>2 mm·h-1时延滞时间显着缩短,同时随雨前干燥期的增加而增长,而当雨前干燥期≥48 h时,降雨量则是影响滞后时间的主要因素;降雨终止时,降雨量>5.0 mm,穿透雨终止时间也存在延滞性,且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大,但与雨前干燥期关系不明显;树干茎流终止时间先于林外雨终止时间,且主要与降雨量级有关,降雨量级越小,终止时间越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延滞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玉杰.天然落叶松林冠截留及林内雨延滞效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

[2].刘玉杰,满秀玲,盛后财.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穿透雨延滞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5

[3].谢秀秀.首选产品不可得情境下消费者购物决策的研究:基于属性延滞效应[J].现代经济信息.2014

[4].陈书军,陈存根,邹伯才,张硕新,王得祥.秦岭天然次生油松林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延滞效应[J].生态学报.2012

[5].包惠珍,苗天慧,宫君美.论中部地区人才集聚的延滞效应及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

[6].莫涛,赵杰,聂德福,王富岗.0Cr18Ni9裂纹试样的室温蠕变现象及对裂纹扩展的延滞效应[J].机械强度.2007

[7].唐际根,荆志淳.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延滞现象和“边缘化效应”[J].叁代考古.2004

[8].夏业良.制度性变革的预期选择及其延滞效应[J].战略与管理.2003

论文知识图

一7Jc一1和Jc一2在含不同浓度co2+的培养...一8Jc一1和Jc一2在含不同浓度cu2+的培养...系统存在死区特性时的正弦响应图一9Je一l和Je一2Time1Day在含不同浓度铁...年不同因素造成的航班延误数据统计...一10Jc一l和Jc一2在含不同浓度M扩十的培...

标签:;  ;  ;  ;  ;  ;  ;  

延滞效应论文_刘玉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