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最小相位论文_杨亮亮,王飞,史伟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最小相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位,最小,系统,观测器,飞行器,变换器,轨迹。

非最小相位论文文献综述

杨亮亮,王飞,史伟民[1](2019)在《非最小相位系统自适应模型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非最小相位系统中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基于非最小相位系统的闭环注入体系结构,对非最小相位系统的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模型逆技术以及自适应控制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非最小相位零点忽略技术、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技术和零幅度误差跟踪控制技术设计了系统的前馈控制器,并对3种模型逆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系统中非最小相位零点的偏移问题,采用遗忘因子最小二乘法实现了前馈控制器的自适应;最后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使用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技术和非最小相位零点忽略技术,采用零幅度误差跟踪控制技术设计的前馈控制器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非最小相位系统的跟踪精度,系统的轨迹跟踪误差分别减少了61.45%和56.27%;使用自适应算法能够实现对系统参数变化的自适应控制,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陈增强,王永帅,孙明玮,孙青林[2](2019)在《非最小相位时滞系统新型Smith自抗扰控制及其鲁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最小相位对象是工业控制中的典型难题,尤其当不稳定极点或零点与时滞同时存在时,系统更难实现稳定控制.基于含不稳定极点的一阶时滞对象,通过引入两个比例反馈设计了新型Smith自抗扰控制器,分析了两个反馈的作用机理,并得到了系统模型误差的最大允许边界.当对象参数摄动时,运用仿真研究了系统的频域和时域特性,绘制了不同模型下的最大误差边界值与频率的关系.最后,通过蒙特卡罗试验验证了新型Smith自抗扰控制器的抗扰能力优于改进的Smith-PID控制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璇,宋晶超,兰维瑶,金辉宇[3](2018)在《非最小相位零点对线性自抗扰控制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二阶稳定对象,研究了非最小相位零点对线性自抗扰控制稳定性的影响.选择二阶模型、一阶模型和相对阶模型设计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然后用根轨迹法分析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根轨迹表明,输入通道增益标称值的符号必须正确选择,否则闭环系统无法稳定.即使符号选择正确,非最小相位零点也会使得根轨迹越过虚轴进入右半平面,导致带宽受限.这也是增大模型参数b_0可以改善稳定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第37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A)》期刊2018-07-25)

牛瑶瑶,张井岗[4](2018)在《一种非最小相位过程的PI-PD控制器整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业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非最小相位过程,这种被控过程的控制难度较大,采用常规的控制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针对非最小相位过程,基于PI-PD控制结构提出了一种参数整定策略。依据内模控制原理设计PID控制器,再将其分解为PI-PD控制器,并给出控制器的参数整定策略。该控制器中含有两个可调参数,并且都与系统的动态性能及鲁棒性相关。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太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黄秀财[5](2018)在《基于EHGO的非最小相位非线性系统调节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最小相位非线性系统是指具有不稳定零动态或内部动态的非线性系统,广泛存在于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因为不稳定零动态的影响,该系统不存在因果稳定的逆,从而限制了许多常规非线性控制方法(如反演控制、滑模控制等)的直接应用。实际上,非最小相位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一直是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中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非最小相位系统本身变得越来越复杂,如系统模型更具不确定性、系统遭受未知的外部干扰、系统状态未知等,这些特点对控制器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方法难以满足。因此,针对该类非最小相位非线性系统展开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论文基于扩展的高增益观测器(EHGO),并结合慢积分控制和高增益反馈控制方法,针对非最小相位非线性系统的输出调节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贡献总结如下:研究了一类带有未知常值干扰的不确定最小相位非线性系统的输出调节问题。首先,通过合理构造辅助系统,并设计相应的辅助控制器使其稳定,然后结合辅助闭环系统,针对原系统设计高增益反馈控制器,不但使得原系统在平衡点处指数稳定,还保证系统性能能够恢复到辅助闭环系统的水平。同时,当辅助系统的稳态输入输出映射满足一定条件时,将积分控制器嵌入到控制器中,可以实现对该系统的输出调节控制。在输出反馈情况下,利用扩展的高增益观测器估计系统未知状态以及不确定项,并通过饱和处理来避免高增益观测器引起的“峰化现象”,从而实现对该系统的输出反馈半全局指数稳定。此外,当高增益反馈和高增益观测器的增益足够高时,输出反馈控制下的系统瞬态响应能够达到状态反馈时的水平。研究了一类具有未知常值干扰和模型不确定性的非最小相位非线性系统的输出调节问题。在状态反馈的情况下,通过构造合理的辅助系统,并设计相应的辅助控制器使其稳定,从而可以确保原系统的可稳定性。随后,结合辅助系统设计高增益反馈控制器使原系统在某一平衡点稳定,再在辅助系统的输入输出稳态映射满足一定条件下,将慢积分控制环节扩展到原闭环系统中,从而实现对原系统的输出调节控制。在输出反馈的情况下,通过扩展的高增益观测器观测系统未知状态以及不确定项,并采用饱和函数来避免“峰化现象”,从而实现对原系统的输出反馈半全局指数稳定。此外,当高增益观测器的增益足够高时,输出反馈下的系统响应能够恢复到状态反馈时的水平。系统稳定性通过选取合适的Lyapunov函数,并结合奇异摄动理论得到证明。相关的理论结果成功运用到车载倒立摆系统以及非凡的带旋转执行器的平移振荡器(TORA)中,从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针对一类带有时变干扰的不确定非最小相位系统,其外部干扰由一个中立稳定的外生系统产生,通过构造辅助系统,并设计相应的辅助控制器使其稳定,从而保证原系统的稳定性。当辅助系统的输入输出满足一定条件时,通过设计高增益反馈控制器和伺服补偿器,保证原系统在原点处指数稳定。最后,通过选取合适的Lyapunov函数,并结合奇异摄动理论和平均定理对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严格的证明。(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晁涛,王雨潇,王松艳,杨明[6](2018)在《考虑非最小相位特性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跟踪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带有非最小相位特性的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输出跟踪控制方法。对于不具有非最小相位特性的速度子系统,运用动态逆控制技术设计了状态反馈控制器;针对具有非最小相位特性的高度子系统,首先选取合理的内外动态变量,通过坐标变换,将纵向俯仰通道模型转换为正则形式。然后通过对内动态进行稳定性分析,提出了飞行器系统非最小相位特性的判定定理。最后通过在动态逆控制器中加入正则变换后的状态反馈,实现了内动态的镇定,并基于Lyapunov方程证明了系统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良好的跟踪控制效果,并有效地镇定了系统的内动态。(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王世凯,金鸿章[7](2018)在《非线性非最小相位船舶舵减摇系统的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从舵到横摇角的非最小相位非线性船舶模型,利用滑模控制方法设计同步横摇阻尼和航向保持的稳定控制器。船舶减摇建模时假设模型误差的数量级和扰动已知,且设计的滑模控制器可实现对一阶波浪扰动的稳定调节。基于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整个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仿真实验的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器的优良跟踪性能和鲁棒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8年09期)

叶林奇,宗群,田栢苓,王芳[8](2017)在《非最小相位系统跟踪控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最小相位系统是指包含不稳定零动态的系统.经典的跟踪控制理论,特别是非线性系统跟踪控制理论,是以最小相位系统为基础建立的,不能直接用于非最小相位系统.研究非最小相位系统跟踪控制理论,是对经典控制理论的扩展和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目前非最小相位系统跟踪控制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首先梳理各种非最小相位系统跟踪控制方法的基本思想,并按照近似跟踪和精确跟踪进行归类,建立非最小相位系统跟踪控制的基本框架.然后围绕该框架对各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接着讨论非最小相位系统的跟踪性能限制.最后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的目的在于使控制工作者对非最小相位系统的跟踪控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17年02期)

孙珊,张冉,李惠峰[9](2017)在《升力式再入飞行器非最小相位级联姿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具有非最小相位特性的升力式再入飞行器的姿态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动态逆预测级联姿态控制器。提出了"外界输入控制外部状态,外部状态偏差控制内部状态"的级联控制策略。在内部状态回路中,利用模型预测控制器的最优性,以较小的控制量镇定内部状态到有界范围;在外部状态回路中,采用动态逆控制器将输出偏差镇定在内回路所需控制量上,并加入干扰观测器来消除再入过程中的建模不确定性,进而实现飞行器姿态的稳定跟踪输出。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级联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解决具有非最小相位特性的模型指令跟踪问题。Monte Carlo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建模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该级联姿态控制器具有良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杨超,苑红,余岱玲,丁新平[10](2017)在《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在改善DC-DC变换器非线性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除Buck电路外的传统DC-DC电路的动态模型是非线性非最小相位系统,其动态特性受电路参数和动态模型的影响较大。PID控制必须建立在精确的数学模型上,而DC-DC变换器的非线性决定了PID调节很难达到更优的效果。模糊PID控制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而且消除了模糊控制存在的静差。但该控制方式的自适应能力较低,在输入量变化较大时,其控制精度变差。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利用伸缩因子使系统的自适应能力提高,并增加模糊规则的利用率,使控制精度提高。本文研究了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在非线性非最小相位系统的DC-DC变换器闭环控制中的性能,以DC-DC变换器中的典型非线性非最小相位系统的Sepic电路和Boost电路为例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变论域模糊PID控制比前两种控制方式具有更优的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7年01期)

非最小相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最小相位对象是工业控制中的典型难题,尤其当不稳定极点或零点与时滞同时存在时,系统更难实现稳定控制.基于含不稳定极点的一阶时滞对象,通过引入两个比例反馈设计了新型Smith自抗扰控制器,分析了两个反馈的作用机理,并得到了系统模型误差的最大允许边界.当对象参数摄动时,运用仿真研究了系统的频域和时域特性,绘制了不同模型下的最大误差边界值与频率的关系.最后,通过蒙特卡罗试验验证了新型Smith自抗扰控制器的抗扰能力优于改进的Smith-PID控制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最小相位论文参考文献

[1].杨亮亮,王飞,史伟民.非最小相位系统自适应模型逆技术研究[J].机电工程.2019

[2].陈增强,王永帅,孙明玮,孙青林.非最小相位时滞系统新型Smith自抗扰控制及其鲁棒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9

[3].陈璇,宋晶超,兰维瑶,金辉宇.非最小相位零点对线性自抗扰控制稳定性的影响[C].第37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A).2018

[4].牛瑶瑶,张井岗.一种非最小相位过程的PI-PD控制器整定方法[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8

[5].黄秀财.基于EHGO的非最小相位非线性系统调节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8

[6].晁涛,王雨潇,王松艳,杨明.考虑非最小相位特性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跟踪控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8

[7].王世凯,金鸿章.非线性非最小相位船舶舵减摇系统的滑模控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8

[8].叶林奇,宗群,田栢苓,王芳.非最小相位系统跟踪控制综述[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7

[9].孙珊,张冉,李惠峰.升力式再入飞行器非最小相位级联姿态控制[J].宇航学报.2017

[10].杨超,苑红,余岱玲,丁新平.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在改善DC-DC变换器非线性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性能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7

论文知识图

变化量minminmax2,,,ndiiiiiiirrθr∑...算例1功率谱等价的非最小相位和最...具有非线性特性的非最小相位控...非线性特征的非最小相位控制系...具有和不具有右半平面极点的非最小非最小相位对象仿真结果

标签:;  ;  ;  ;  ;  ;  ;  

非最小相位论文_杨亮亮,王飞,史伟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