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陈列形式设计中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娜,李吉光[1](2020)在《博物馆展陈之道:专一、专业、专注——周士琦先生访谈录》文中指出题记:2019年国庆节期间,周士琦先生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自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先生亲身实践,先后完成了中国革命史陈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中山堂基本陈列及其改陈、西藏博物馆基本陈列等诸多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经典案例,为后学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案例。本刊对周士琦先生进行了专访,并记录成文,以飨读者。
何雅晖[2](2019)在《主题博物馆空间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机构不断发展。博物馆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文化产业,在弘扬文化与普及科学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往的传统博物馆是陈列展示、文字说明等静态的展示方式,但是这种单一乏味的展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代人们对于博物馆宣传教育的接受形式。在体验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融合了越来越多的体验设计,体验设计给观众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使观众与设备之间彼此的相互交流。本篇论文以“体验设计”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主题博物馆体验设计的相关特点。本文由主题博物馆及体验设计的概念展开,依次阐述了展示空间中体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体验活动的分析,为设计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用体验设计的方法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之上,对主题博物馆中体验设计的形式进行分析汇总,根据理论指导和人们的实际需求,对石家庄市动漫博物馆空间进行具体的设计,在实际项目背景下展示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通过将体验设计概念加入到石家庄市动漫博物馆空间设计实践中,可以丰富观众们的参观感受,增加其趣味性。
崔广森[3](2018)在《地域文化元素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甘肃省舟曲县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博物馆是连接一个时代的桥梁,是一个国家、城市、地域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随着博物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1]选择去博物馆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不仅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更多的是一个城市从古至今所积累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的体现,所以在城市中博物馆的发展和设计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将博物馆主题传达给观众和突出其地域性及优势,一个优秀的博物馆室内设计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对此观点的研究是为了探究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对博物馆展示的影响和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一个地区的博物馆设计应当极具地方特色,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符号,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应当将当地的地域文化元素充分的应用到设计当中,使其成为一个地区独一无二的名片,而不是千篇一律。一个没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无法起到给观众传达思想产生共鸣和促进地域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很多城市的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都大同小异,没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不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显得生硬没有人情味,就是追求功能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美感等,这些都是国内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国家文化的传承者,只有室内空间设计充分应用地域文化元素,才能更好的向人们表达主题,起到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本文先阐明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方法,以地域文化和博物馆相关理论概述为出发点,分析了其定义、特点、形成等原因,探究了地域文化与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关系,针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现状及问题做出了分析,总结出地域文化元素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设计原则及表现方法,使地域文化元素充分的应用到博物馆空间设计研究中,进而以甘肃省舟曲县博物馆为例,论述不同方面的设计体现出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元素,最终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阐述当代地域文化元素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对未来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陈立[4](2017)在《从精神容器到开放场域 ——当代美术馆的特征和形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术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承载着教育、休闲、娱乐等社会职能,亦是大众的精神归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术馆的发展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服务方面都得到很大改进和提升,并展现出诸多新趋势,亟待深入研究。当代美术馆在目的性、功能性、场所性等方面发生了转变,其空间形态上产生了新的变革,并具体在物质本体、感知维度以及承载对象等方面呈现。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绪论部分是研究工作的理论准备。第二章至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总结归纳了当代美术馆形态转变的特征和形式规律,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语境,样本、特征和形式。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对上述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对当代美术馆的本体进行了辨析,对其语境进行了分析,从历史角度梳理其发展脉络,从精神性及场域性两个方面定义其研究语境。第三章是对样本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阐释了取样的前提和范围,选取了若干核心样本,梳理和描绘其空间,形式及建造理念等内容,其中亦有作者的设计实践。第四章,对当代美术馆形态转变中的特征进行分析,从目的性、功能性、场所性三个层面剖析其转变的外在动因。第五章,通过对当代美术馆的形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其物质本体、感知维度、承载对象三个方面的转变。第六章对全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结合当下新时代的语境,对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若干观点。本文立足调查和参与实践的美术馆样本,通过形式,特征和语境等方面入手,探索当代美术馆的嬗变过程以及背后的动因。本研究期望将美术馆形态转变成过程中涉及的诸多样本,特征和语境进行了一种较为逻辑的梳理,提供了看待这一复杂过程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当代美术馆从精神容器到开放场域的转变趋势,反思在全球化语境下未来美术馆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为美术馆在当代及未来发展过程中的运营实践和设计规划提供借鉴。
陈嘉蓉[5](2016)在《具有湖湘文化特征的运达中央广场H会所室内陈设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日益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会所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产物,凭借空间形式和种类繁多的功能性在休闲类公共空间中脱颖而出,并迅速在现代社会中兴盛起来。在地域特色日渐高涨的现代背景下,将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会所室内陈设设计中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有的地域特色魅力。本文以会所室内陈设设计为研究对象,旨在以湖湘文化的特征为视角,力图通过研究湖湘文化特征在会所室内陈设设计中的应用来提高人们对地域文化、湖湘文化、会所文化等多重文化的重视程度和传承意识,同时为如何在会所室内陈设设计中融入湖湘文化特征的研究提供参考。首先,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对湖湘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地域环境特征的分析与提炼,人文历史特征的分析与提炼,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分析与提炼。亲身对长沙的会所进行实地走访和考察,得出具有湖湘文化特征的室内会所陈设设计符合地域特征性、符合突出主题性、符合体现系统性三种应用原则。其次,运用文献综述法,归纳法得出采用湖湘文化特征元素的会所室内陈设设计应符合古朴与新潮结合的造型设计法,素雅与妍丽结合的色彩设计法,原木与复合材料的搭配使用法、宁静与高雅的意境营造法四种设计方法;最后,在长沙运达中央广场H会所的室内陈设设计中运用上述方法进行室内陈设设计,打造出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商务艺术会所,验证之前所研究的理论成果。本文认为湖湘文化是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它的发展在室内陈设设计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而室内陈设设计秉承时尚、舒适的观念,将传统不断创新,这是两种不同层面上的艺术。如果能将这两种艺术完美的协调统一,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的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这必将获得巨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霍晴晴[6](2015)在《几何构成形态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展示空间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展示活动,通过道具、设施、照明技术等,将一定的信息告知人类,是一种具有诱惑力和感染力的交流与沟通媒介。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强,息技术的应用,展示设计也面临着无限的生机与挑战,展示空间形态要求日趋简洁、现代、时尚,几何造型的简洁、现代特点恰恰的迎合了对展示空间的现代设计要求,几何构成形态在展示空间造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位置,当今不论是小型展览会、大型的博览会的外部空间造型,还是内部的空间塑造,都少不了几何元素的穿插应用。深入了解几何形态的构成以及构成原理,对整个展示空间造型的塑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成,就是“形成”和“造成”,设计中的许多要素按照一定规律和原则,进行重新的组合,形成一个具有艺术美感的、适合需要的新形态。几何构成是构成的一部分,几何构成形态包括三角形形态、方形形态、圆形形态、多边形形态等,这些形态按照均衡、重复、渐变、对比、变异、肌理、韵律、情景等方法组成一定的空间形态,供人们欣赏。展示空间形态是我们展示设计的首要问题,要做一个展厅,首先要对品牌进行前期调研,经过研究,从中找出设计的灵魂,确立一个主题,根据这个主题进行空间设计。空间设计需要的是形态的维和,几何构成形态对于展示空间形态的确立产生了很深刻影响,利用三角形态组成的展示空间造型给人稳定锋利之感,方形形态,给人大气、端庄、气势磅礴之感,圆形形态给人圆润、光滑、柔情之感,多变形形态给人大气、现代、科技之感。几何构成的形式美原则对展览会设计、商业展示设计、博物馆设计的外观造型产生了深刻影响,几何形态通过对比、重复、渐变等构成原则形成新颖、符合主题的展示设计空间。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对几何形态和构成形式美原则的深刻理解,了解展示空间的塑造规律,进而研究几何形态和构成形式美原则在展示空间中是如何运用,通过论文得出相关结论,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几何形态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来,为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周进[7](2013)在《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陈列设计包括陈列内容设计和陈列形式设计。陈列设计的思想主要来自博物馆陈列工作实践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是对陈列本质、现象、实践的系统性思考,包括陈列设计规划、设计手段与方法、设计用材、设计风格、设计评估、设计管理等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结论:(1)探讨了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这一时期总体上并未形成系统的陈列设计理念;(2)探讨了建国初期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这一时期主要向苏联学习,陈列设计思想带有较强的政治属性;(3)探讨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这一时期虽然博物馆陈列设计全面革新,但相关理论研究总体上仍显不足;(4)探讨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这一时期陈列设计获得较大发展,在实践中需要引入科学的评估程序;(5)总体结论上指出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呈进阶式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外部影响因素偏强,而内生驱动较弱。本文最后对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与展望:(1)加强博物馆陈列设计师的文博素养;(2)规范好博物馆陈列深化设计环节;(3)管理好陈列设计工程招投标;(4)建立“陈列设计学”专业门类;(5)探求中国特色、地方特色与个性特色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宋江涛[8](2012)在《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域建筑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跨地域、跨文化、跨门类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仅继承本土文化传统,同时也对不同地域的优秀建筑文化、包括其他艺术传统进行广泛吸纳,并与当代文化思潮和建筑观念进行创造性融合。在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加强对地域建筑文化的考察与研究,发现与当前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文化内涵,保持建筑与地方风貌、周围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协调性,突出地域个性并将这种魅力传承下去具有现实意义。地域建筑的提出,虽然对全球化表现出抵抗姿态和批判精神,但它却是以全球化为背景和前提,对当代建筑地域性的多层次内容及其关系进行整合,更能反映设计活动的具体情况,是处理全球化与地域性、现代与传统矛盾的具体方法,也是协调地域建筑活动中主客观关系的实际手段。本文选取地域性作为研究视角,论述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文化对当代博物馆建筑产生的影响,以地域要素的分类阐释和多元主体的价值取向为切入点,研究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建筑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形态特征,并以此分析珠三角博物馆的形态变化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虽然传统的类型建筑学研究不能涵盖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巨大进步,但是博物馆建筑呈现的转变恰好是博物馆发展最新的直接体现。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为论文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具体的设计方法与表达研究和提出应对策略,包括第三、四、五、六章和结论。第一章讨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对象、目标和方法,概括与梳理了博物馆及博物馆建筑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博物馆建筑理论发展进行了总结,最后讨论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二章首先对国内外地域建筑理论发展进行了总结,讨论了文化多样性、现代性与地域主义之间的关系,并对当前国内外博物馆在地域方面的创作实践做了一个回顾,最后对珠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环境、建筑文化特征和传统建筑特点、传统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做了背景分析。第三章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外部空间环境几个方面分析珠三角地区博物馆总体布局特点,并对博物馆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展开讨论。第四章从建筑自身外部形态和自然、文化因素的影响到建造技术、材料特性四个方面研究了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建筑外部形象的地域性特征。第五章讨论了珠三角地区展品的地域环境信息、展示空间适应性、光环境和绿色生态因素对该地区博物馆展示平面组织、空间布局的影响。第六章在对珠三角地区博物馆的建筑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给出博物馆在新理论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应对策略,讨论博物馆发展趋势,提出走向开放的地域性博物馆建筑创作来应对自然、人文环境的新变化,并介绍了几个珠三角地区正在兴建的博物馆项目。结论部分总结了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何玲[9](2012)在《展示空间的戏剧性编排设计 ——以历史主题展示空间为例》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不仅为人们带来的新鲜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与信息的接收速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城市博物馆传统的展示陈列模式开始渐渐不能满足人们追求高效生活的愿望,这为博物馆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诸多具有战略性特征的转型道路摆在了博物馆展示设计者面前,而打造具有戏剧性效果的博物馆参观体验成为了其中较有创新特色的一条。本文借鉴和引用了戏剧艺术中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研究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首先,摒弃了以“展品”为先导的传统博物馆展示设计指导思想,将观众、展品、空间三个构成因素进行有效的关联,尝试着以观众的行为需求、心理感受、情感体验为设计的出发点,探索一种具有戏剧性编排特点的展示空间设计手法。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章与第二章的内容中,对展示空间与戏剧艺术两个概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总结。一方面,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展示空间的本质,并归纳了它的构成要素即:展品、观众、场所。另一方面,就戏剧艺术的特征、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将戏剧编排进行可视转换的基本途径。在第三章中,对展示空间与戏剧性编排两者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重点的研究。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总结出国内现有展示空间的现状。以现阶段出现的不足之处为基础,探讨了展示空间与戏剧编排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并尝试推导出两者结合的实践途径。基于前文中的理论铺垫与分析成果,在第四章的内容中,以历史主题展示空间为例,重点探索了展示空间戏剧性编排的设计手法。按照展示空间的设计步骤,从主题确定与前期策划,故事框架与展厅布局,戏剧情节与空间形态,角色塑造与展示陈列,体验复合与媒体技术,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李曼琦[10](2011)在《中国设计元素与现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在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博物馆已经独自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个性文化,作为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博物馆的内涵正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丰富。本课题对博物馆及博物馆陈列作简要阐述,通过对中国设计元素如“龙、凤、吉祥纹样、寿字纹样、梅、兰、竹、菊等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内涵与价值,从而突显其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结合中国设计元素在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上的体现和运用进行论述,主要有现代博物馆和中国设计元素基本概念,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特色,现代中国博物馆陈列与中国设计元素关系的分析,中国设计元素在现代博物馆空间与造型中的表现与应用等内容,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探讨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如何更具有中国“风貌”,如何以独具特色的风格满足大众需求,如何利于世界博物馆之林的精粹,力求强化博物馆的功能及陈列设计的价值;另外借鉴苏州博物馆、山东博物馆以及烟台北极星文化博物馆为创新实例,具体论述中国设计元素与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关系。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展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创新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表现语言,才能达到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最佳效果;只有结合现代中国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及型态和功能等特征,运用相关元素,科学、合理的论述博物馆陈列应实现的效果,才能使博物馆陈列设计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实现有效的展览与传播。
二、谈陈列形式设计中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陈列形式设计中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论文提纲范文)
(1)博物馆展陈之道:专一、专业、专注——周士琦先生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色陈列”的关键是用展览语言表明立场——中国革命史陈列及相关工作 |
二、从古建空间到展示空间——中山公园内中山堂的两次改陈 |
三、博物馆设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师不仅要有手上的功夫,还要有生活的阅历 |
(2)主题博物馆空间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主题博物馆空间中体验设计概述 |
2.1 体验设计的概念 |
2.2 博物馆空间中体验活动的分析 |
2.2.1 感官体验 |
2.2.2 学习活动 |
2.2.3 情感体验 |
2.3 体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
2.3.1 人性化的原则 |
2.3.2 换位思考的原则 |
2.3.3 时代感的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题博物馆空间体验设计的形式 |
3.1 叙事性手法 |
3.2 多媒体体验设计 |
3.3 互动性体验活动 |
3.4 色彩的营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设计实践——以石家庄市动漫博物馆空间设计为例 |
4.1 前期分析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动漫文化产业分析 |
4.2 本次设计总体设计思想 |
4.3 方案设计概况 |
4.4 方案总揽 |
4.4.1 空间规划布局 |
4.4.2 设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地域文化元素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甘肃省舟曲县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地域文化和博物馆相关理论概述 |
2.1 地域文化概述 |
2.1.1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
2.1.2 地域文化的形成及研究意义 |
2.1.3 舟曲地域文化概述 |
2.2 博物馆概述 |
2.2.1 博物馆的概念及特色 |
2.2.2 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
2.3 地域文化与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关系 |
2.3.1 地域文化特色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 |
2.3.2 博物馆空间设计并不能反映出一个地区全部的地域文化 |
3 地域文化元素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设计原则及表现方法 |
3.1 设计原则 |
3.1.1 尊重地域性与突出时代性 |
3.1.2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创新 |
3.1.3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
3.2 表现方法 |
3.2.1 空间布局表现主题 |
3.2.2 色彩表现主题 |
3.2.3 材料表现主题 |
3.2.4 符号表现主题 |
3.2.5 灯光表现主题 |
4 地域文化元素在舟曲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4.1 舟曲县博物馆背景分析 |
4.1.1 项目概况 |
4.1.2 舟曲博物馆的功能定位 |
4.1.3 舟曲县博物馆现场调研 |
4.2 主题定位原则与主题 |
4.2.1 “突出特点”的原则 |
4.2.2 “突出优势”的原则 |
4.2.3 “观众为上”的原则 |
4.3 设计理念 |
4.3.1 空间架构 |
4.3.2 陈列手段 |
4.4 地域文化元素在舟曲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
4.4.1 藏乡江南、魅力舟曲——序厅 |
4.4.2 藏香画卷与现代语言的融合——书画展厅 |
4.4.3 光的的运用—东西过厅 |
4.4.4 行走在时空中——历史文化展厅 |
4.4.5 古风悠悠、多彩民俗——民俗风情展厅 |
4.5 小结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从精神容器到开放场域 ——当代美术馆的特征和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美术馆与现代人的生活 |
1.1.2 美术馆的社会积极效应 |
1.1.3 演变中的当代美术馆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为什么研究当代美术馆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创新点 |
1.3.1 中国学界的美术馆相关研究 |
1.3.2 西方20世纪以来的美术馆相关研究 |
1.3.3 本研究所处的位置和创新点 |
1.4 概念界定 |
1.4.1 精神容器 |
1.4.2 开放场域 |
1.4.3 美术馆 |
1.5 论证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与本研究交汇的相关理论 |
1.5.3 本文的论证结构 |
2 美术馆的本体辨析及相关语境 |
2.1 美术馆的由来及其历史概述 |
2.1.1 收藏艺术:美术馆的起源 |
2.1.2 大众、艺术与国家:美术馆的发展和演变 |
2.1.3 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美术馆的转变 |
2.1.4 当代的美术馆的特点 |
2.2 美术馆的精神性语境 |
2.2.1 建筑精神性的哲学范畴 |
2.2.2 精神文化对美术馆建筑的塑造 |
2.2.3 美术馆建筑空间氛围营造的构造要素 |
2.2.4 美术馆空间氛围塑造的理论根基 |
2.2.5 美术馆精神空间构筑中符号主题 |
2.2.6 小结 |
2.3 美术馆的场域性语境 |
2.3.1 现象学与空间体验的哲学观 |
2.3.2 场所现象学语境下的美术馆空间 |
2.3.3 知觉体验与美术馆空间 |
2.3.4 小结 |
3 当代美术馆的样本阅读 |
3.1 样本选取的方式 |
3.1.1 样本的广泛性 |
3.1.2 样本的多样性 |
3.2 核心样本的阅读 |
3.2.1 从无形到有形,毕尔巴鄂古根汉姆美术馆 |
3.2.2 光影与记忆,柏林犹太博物馆 |
3.2.3 精致的和谐,慕尼黑现代艺术博物馆 |
3.2.4 静谧的场域,东京宫美术馆 |
3.2.5 从自发到自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3.2.6 空间的消隐,隋建国美术馆 |
3.2.7 职能的模糊,月亮河美术馆 |
3.2.8 艺术与商业,银河SOHO高禹不现实展 |
4 当代美术馆的形态转变的特征及其外在动因 |
4.1 美术馆的目的性转变:从观摩到体验 |
4.1.1 从博物馆到美术馆:艺术收藏的精神容器 |
4.1.2 强化体验:当代美术馆展陈列方式及展品的转变 |
4.1.3 当代艺术介入:空间情节作为美术馆的设计策略 |
4.1.4 小结:面向对象的当代美术馆 |
4.2 美术馆的功能性转变:从收藏到分享 |
4.2.1 美术馆空间与功能发展沿革 |
4.2.2 美术馆功能变化与拓展 |
4.2.3 当代美术馆功能复合化的特征及动因 |
4.2.4 小结:开源共享的当代美术馆 |
4.3 美术馆场所性的转化:从稳定到动态 |
4.3.1 美术馆场所性的塑造 |
4.3.2 从封闭到开放:美术馆场所性的转变 |
4.3.3 从相似到突变:美术馆展陈形态的转变 |
4.3.4 小结:自我调节的当代美术馆 |
4.4 本章总结:当代美术馆在嬗变中前行 |
5 当代美术馆的形态转变的形式及其演化逻辑 |
5.1 物质本体,从具体到模糊 |
5.1.1 集中型:传统美术馆的基本形式 |
5.1.2 分散型:当代美术馆与城市的融合 |
5.1.3 替换型:当代美术馆空间的适应性利用 |
5.1.4 消融型:当代美术馆与城市事件的结合 |
5.1.5 小结:突破边界的当代美术馆 |
5.2 感知维度,从单一到聚合 |
5.2.1 知觉空间与生活体验 |
5.2.2 光影与色彩:美术馆空间形态的视知觉体验 |
5.2.3 肌理与质感:触觉结合的当代美术馆体验 |
5.2.4 声音的魅力:听觉体验的当代美术馆 |
5.2.5 交响共鸣:味觉与嗅觉的交互体验 |
5.2.6 数字化实践,走向网络的当代美术馆 |
5.2.7 小结:体验至上的当代美术馆 |
5.3 承载对象,从专门到多元 |
5.3.1 多元并置,当代美术馆场馆空间的复合化倾向 |
5.3.2 空间情节,当代美术馆空间的叙事化倾向 |
5.3.3 蒙太奇回归,当代美术馆的戏剧化倾向 |
5.3.4 身份复合,当代美术馆空间的传播化倾向 |
5.3.5 小结:兼容并包的当代美术馆 |
5.4 本章总结:当代美术馆,从存在走向消隐 |
6 总结:当代美术馆空间对本体的超越及其启示 |
6.1 精神容器,美术馆的起源之处 |
6.2 开放场域,面向未来的美术馆 |
6.3 逐步突破边界的当代美术馆 |
6.4 美术馆作为社会复合体存在 |
6.5 结语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具有湖湘文化特征的运达中央广场H会所室内陈设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会所室内陈设设计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湖湘文化特征运用于室内陈设设计研究现状 |
1.3.3 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湖湘文化特征的分析提炼 |
2.1 地域环境特征的分析提炼 |
2.2 人文历史特征的分析提炼 |
2.3 历史文化遗产特征的分析提炼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湖湘文化特征在会所室内陈设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
3.1 湖湘文化特征在会所室内陈设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
3.1.1 强调地域特色性原则 |
3.1.2 突出主题性原则 |
3.1.3 体现系统性原则 |
3.2 湖湘文化特征在会所室内陈设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
3.2.1 古朴与新潮结合的造型设计法 |
3.2.2 素雅与妍丽结合的色彩设计法 |
3.2.3 原木与复合材料的搭配使用方法 |
3.2.4 宁静与高雅结合的意境营造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计实践 |
4.1 项目综述 |
4.1.1 项目情况介绍 |
4.1.2 项目设计流程 |
4.1.3 项目设计思想 |
4.2 会所设计条件分析 |
4.2.1 会所类型 |
4.2.2 潜在设计要求 |
4.3 设计方案 |
4.3.1 整体定位 |
4.3.2 整体设计理念 |
4.3.3 平面布局分析 |
4.3.4 设计草图 |
4.3.5 具体设计策略 |
4.3.6 会所空间陈设设计举例 |
4.3.7 其它区域效果图 |
4.4 运达中央广场H会所室内陈设设计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运达中央广场H会所室内陈设设计CAD效果图 |
致谢 |
(6)几何构成形态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几何构成形态 |
2.1 几何构成的历史发展 |
2.1.1 几何构成的渊源 |
2.1.2 几何形态的雏形 |
2.1.3 几何形态的发展 |
2.1.4 几何构成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几何、构成、形态概论 |
2.2.1 构成 |
2.2.2 形态 |
2.2.3 几何 |
2.3 几何构成视觉关系的形式原则 |
2.3.1 几何构成的要素 |
2.3.2 几何构成视觉形式的形式法原则 |
第3章 展示空间设计 |
3.1 展示空间设计的内涵 |
3.1.1 展示空间的特征 |
3.1.2 展示空间的功能分类 |
3.1.3 展示空间的构成形式 |
3.1.4 展示空间的设计方法 |
3.2 展示空间的材料与色彩 |
3.2.1 展示色彩的基本理论 |
3.2.2 展示色彩设计的心理感知因素 |
3.2.3 色彩在展示空间中的具体应用 |
3.3 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道具 |
3.3.1 展示道具与陈列 |
3.3.2 展示版面设计 |
3.4 展示空间设计中的灯光 |
第4章 几何构成形态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
4.1 几何构成形态在展示外观造型中的应用 |
4.1.1 几何构成形态在商业展览中外观造型的应用 |
4.1.1.1 几何形态在商业展示外观造型中的应用 |
4.1.1.2 几何形式美原则在商业展示空间形态的应用 |
4.1.2 几何形态在博览会外观造型中的应用 |
4.1.2.1 三角体在博览会外观造型中的应用 |
4.1.2.2 圆在博览会外观造型中的应用 |
4.1.2.3 方体在博览会外观造型中的应用 |
4.1.2.4 多面体在博览会外观造型中的应用 |
4.1.3 几何形态在博物馆外观造型中的应用 |
4.1.3.1 三角形体在博物馆外观造型中的应用 |
4.1.3.2 方体在博物馆外观造型中的应用 |
4.1.3.3 圆在博物馆外观造型中的应用 |
4.2 几何构成形态在展厅内部空间中的应用 |
4.3 几何构成形态在展示道具中的应用 |
4.3.1 几何构成在展示道具造型中的应用 |
4.3.2 几何构成的形式美原则在展示陈列中的应用 |
4.3.3 几何构成的形式美原则在展板中的应用 |
4.4 几何构成形态在展示空间中的设计感悟 |
4.4.1 红叶陶瓷--时尚展厅 |
4.4.2 山地车--放飞梦想 |
4.4.3 国家电网--稳重大方 |
4.4.4 米其林轮胎展--奔腾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对象及其范围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研究架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六、相关概念及术语 |
注释 |
第一章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 |
本章研究简介 |
第一节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背景 |
1.1.1 近代中国自发创设博物馆 |
1.1.2 有识之士关注博物馆的公共特性 |
1.1.3 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驱动陈列展览 |
1.1.4 近代中国政府的博物馆政策举措 |
第二节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概述 |
1.2.1 博物馆前辈们论述陈列与研究的关系 |
1.2.2 早期几部博物馆学专着论述陈列设计 |
1.2.3 张謇南通博物苑的陈列设计思想 |
1.2.4 南通博物苑陈列设计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具体分析 |
1.3.1 博物馆陈列总体艺术设计方面 |
1.3.2 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方面 |
1.3.3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设计方面 |
1.3.4 柜内设计与文物的艺术加工 |
第四节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综合评价 |
1.4.1 初步认知了西方陈列艺术的表现形式 |
1.4.2 博物馆陈列设计探索历经沧桑 |
1.4.3 受到当时博物馆业务积弱影响发展缓慢 |
1.4.4 总体上未形成系统的陈列设计理念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 |
本章研究简介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背景 |
2.1.1 建国之初博物馆陈列的重建与改造 |
2.1.2 博物馆陈列发展方针与任务的确立 |
2.1.3 苏联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法的全面引进 |
2.1.4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展览交流 |
第二节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概述 |
2.2.1 翻译了一批苏联博物馆陈列设计着作 |
2.2.2 我国学者撰写着作构筑陈列设计思想 |
2.2.3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丰富了陈列艺术 |
2.2.4 北京三大馆的陈列设计成为典范 |
第三节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具体分析 |
2.3.1 博物馆陈列形式总体设计方面 |
2.3.2 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方面 |
2.3.3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的设计方面 |
2.3.4 柜内设计与文物的艺术加工方面 |
第四节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综合评价 |
2.4.1 初步形成博物馆陈列艺术装饰的概念 |
2.4.2 陈列设计聚焦自身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 |
2.4.3 学习苏联模式但应用上受到国情限制 |
2.4.4 博物馆陈列设计带有较强的政治属性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 |
本章研究简介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背景 |
3.1.1 博物馆与博物馆学迅速发展 |
3.1.2 陈列艺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与工作 |
3.1.3 博物馆陈列改建设计成为热潮 |
3.1.4 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概述 |
3.2.1 博物馆学相关研究成果空前繁荣 |
3.2.2 陈列学术会议与人才培训激荡思想 |
3.2.3 《博物馆陈列艺术》专着填补空白 |
3.2.4 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涉及多重领域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具体分析 |
3.3.1 博物馆陈列形式总体设计方面 |
3.3.2 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方面 |
3.3.3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的设计方面 |
3.3.4 柜内设计与文物的艺术加工方面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综合评价 |
3.4.1 论证了陈列设计的学科属性与语言 |
3.4.2 初探了陈列形式与陈列内容的关系 |
3.4.3 导致博物馆陈列设计实践全面革新 |
3.4.4 陈列设计理论研究总体上仍显不足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 |
本章研究简介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背景 |
4.1.1 国家和地方对博物馆建设的重视 |
4.1.2 博物馆从“三贴近”到免费开放 |
4.1.3 陈列设计工作程序的科学化 |
4.1.4 动态陈列设计手段的普遍应用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概述 |
4.2.1 博物馆陈列相关论着不断涌现 |
4.2.2 集中翻译国外的博物馆学理论 |
4.2.3 博物馆陈列与观众研究的兴起 |
4.2.4 信息定位型主题性展览设计的提出 |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具体分析 |
4.3.1 博物馆陈列形式总体设计方面 |
4.3.2 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方面 |
4.3.3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的设计方面 |
4.3.4 柜内设计与文物的艺术加工方面 |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综合评价 |
4.4.1 博物馆建筑设计与陈列设计脱节 |
4.4.2 陈列设计工作中的浮躁与作“秀” |
4.4.3 陈列设计中高科技手段泛滥 |
4.4.4 提出了陈列设计评估的思路与方法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本文研究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
本章研究简介 |
第一节 对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的研究结论 |
5.1.1 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百年来呈进阶式发展 |
5.1.2 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的外部因素偏强 |
5.1.3 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的内生驱动较弱 |
第二节 本文提出的相关对策建议 |
5.2.1 加强博物馆陈列设计师的文博素养 |
5.2.2 规范好博物馆陈列深化设计环节 |
5.2.3 管理好陈列设计工程招投标 |
5.2.4 建立“陈列设计学”专业门类 |
第三节 对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未来发展的期待 |
5.3.1 探求中国特色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
5.3.2 探求地方特色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
5.3.3 探求个性特色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
本章小结 |
注释 |
附录:本文图片说明 |
附图:美国博物馆陈列资料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研究课题的提出 |
1.1.2 博物馆建筑研究的现实意义 |
1.1.3 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地域性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2.1 博物馆的定义与分类 |
1.3 文献综述和研究指导思想 |
1.3.1 博物馆学及相关领域 |
1.3.2 建筑学及相关领域 |
1.3.3 研究指导思想 |
1.4 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的研究内容、方法及目标 |
1.4.1 课题的研究对象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3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4.4 课题的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地域性研究理论背景 |
2.1 地域主义缘起 |
2.1.1 地域性相关概念 |
2.1.2 地域主义缘起、形成和发展 |
2.1.3 文化多样性与地域主义 |
2.1.4 现代性与地域主义 |
2.2 外国博物馆地域创作实践 |
2.2.1 适应地方气候、与地形地貌融合 |
2.2.2 运用材料特性、重视适宜技术 |
2.2.3 适应人文环境、与场所对话 |
2.3 中国地域建筑研究与博物馆建筑实践 |
2.3.1 中国地域建筑理论研究 |
2.3.2 地域性建筑设计手法 |
2.3.3 中国博物馆建筑地域性实践 |
2.4 岭南、珠三角地区建筑地域性背景分析 |
2.4.1 自然地理特征 |
2.4.2 建筑文化特征 |
2.4.3 传统建筑发展特点 |
2.4.4 现代建筑技术特点 |
2.5 小结 |
第三章 珠三角地区博物馆总体布局地域性研究 |
3.1 自然环境下的布局特点 |
3.1.1 影响博物馆选址的要素 |
3.1.2 城市山地、滨海水乡环境的融合 |
3.2 人文环境下的布局特点 |
3.2.1 地域建筑原型、空间要素与特征符号 |
3.2.2 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 |
3.2.3 地域文化景观的影响 |
3.2.4 城市文化景观的影响 |
3.3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特点 |
3.3.1 外部空间多样性 |
3.3.2 园林在外部环境中的应用 |
3.3.3 建成环境与周边环境的互动 |
3.4 总体布局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
3.4.1 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
3.4.2 形体布局方式与形态特点 |
3.4.3 表现岭南传统建筑布局特征 |
3.5 小结 |
第四章 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建筑外部形象地域性研究 |
4.1 建筑外部形态基本特征 |
4.1.1 外在传统建筑形态 |
4.1.2 内在的地域性特征 |
4.1.3 造型的整体性表达 |
4.2 自然因素的影响 |
4.2.1 适应地区气候条件 |
4.2.2 协调地形地貌 |
4.3 文化因素的影响 |
4.3.1 传统文化的继承、简化与再现 |
4.3.2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 |
4.3.3 作为艺术展示的意象 |
4.3.4 现代建筑美的体现 |
4.4 建造因素的影响 |
4.4.1 体现地方材料特性 |
4.4.2 装饰与细部 |
4.4.3 建筑色彩 |
4.4.4 传统建造技术 |
4.5 小结 |
第五章 珠三角地区博物馆展示平面组织与空间布局地域性研究 |
5.1 展品展示与地域环境信息 |
5.1.1 地域环境脉络与展示类别 |
5.1.2 展示的艺术风格与流派 |
5.1.3 展示空间设计人性化 |
5.2 展示空间布局与平面组织 |
5.2.1 展示空间整体性特点 |
5.2.2 展示空间适应性特点 |
5.2.3 展示空间中性化与个性化 |
5.2.4 展示空间布局与流线 |
5.3 展示空间光环境 |
5.3.1 博物馆光环境与展品保护 |
5.3.2 博物馆光环境选择 |
5.3.3 博物馆光环境特点 |
5.3.4 博物馆采光艺术表现 |
5.4 展示空间绿色生态策略 |
5.4.1 被动式技术 |
5.4.2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
5.4.3 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 |
5.5 小结 |
第六章 走向开放的地域性博物馆建筑创作 |
6.1 新理论、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建筑策略 |
6.1.1 新博物馆理论——新博物馆学 |
6.1.2 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建筑策略 |
6.2 现代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
6.2.1 功能复合化 |
6.2.2 综合化与小型专业化 |
6.2.3 技术信息化 |
6.2.4 展示娱乐化 |
6.3 提倡对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视 |
6.3.1 节能、绿色可持续发展 |
6.3.2 主动与被动的结合 |
6.3.3 响应文化诉求 |
6.3.4 回归本源与“表皮”界面 |
6.4 走向开放的珠三角博物馆新创作 |
6.4.1 老城区中的遗址博物馆 |
6.4.2 建筑形象与传统文化契合 |
6.4.3 与自然地域环境的融合 |
6.4.4 创新的展览建筑综合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展示空间的戏剧性编排设计 ——以历史主题展示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的缘起 |
0.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0.3 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
0.4 研究框架与探新 |
0.4.1 创新点 |
0.4.2 研究框架 |
0.5 概念界定 |
0.5.1 戏剧艺术 |
0.5.2 展示空间 |
0.6 相关理论与实践 |
0.6.1 心理学 |
0.6.2 符号学 |
0.6.3 艺术通感论 |
0.6.4 博物馆学 |
0.7 研究现状分析 |
0.7.1 国外研究现状 |
0.7.2 国内研究现状 |
0.7.3 检索结果数据统计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展示空间的文化主题与情节 |
1.1 关于展示空间的概述 |
1.1.1 展示空间的发展与变迁 |
1.1.2 展示空间的本质 |
1.1.3 展示空间的种类(博物馆类) |
1.1.4 展示空间的构成要素 |
1.2 展示空间中的文化主题 |
1.2.1 依托城市背景的地域文化主题 |
1.2.2 依托展品本身的文化主题 |
1.3 展示空间中的情节 |
1.3.1 “情节”的定义 |
1.3.2 展示空间中情节的单一性与复杂性 |
1.3.3 展示空间中情节的主要性与次要性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戏剧性编排的内涵与视觉转换 |
2.1 戏剧艺术概述 |
2.1.1 历史与发展 |
2.1.2 戏剧种类 |
2.1.3 现状分析 |
2.2 戏剧艺术的特征 |
2.2.1 综合性艺术 |
2.2.2 虚拟性 |
2.2.3 程式性 |
2.3 戏剧编排的内涵 |
2.3.1 时空观的转换 |
2.3.2 符号化与抽象化 |
2.3.3 虚实相生 |
2.3.4 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
2.4 戏剧性编排的视觉转换 |
2.4.1 戏剧性编排的要素提取 |
2.4.2 戏剧编排的要素组合与视觉转换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展示空间与戏剧性编排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3.1 展示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
3.1.1 空间美学角度——展陈形式单一 |
3.1.2 视觉语义角度——传达欠佳 |
3.1.3 行为需求角度——“人”“物”分离 |
3.2 展示空间戏剧性编排的意义 |
3.2.1 生动的公众教育 |
3.2.2 丰富展示信息传达的渠道 |
3.2.3 空间中的情感交流与记忆 |
3.3 展示空间戏剧性编排的途径 |
3.3.1 完善故事结构 |
3.3.2 规划参观流线 |
3.3.3 区分展厅特征 |
3.3.4 回归人性场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历史主题展示空间戏剧性编排的设计手法初探 |
4.1 主题确定与前期策划 |
4.1.1 当代博物馆中的历史文化主题 |
4.1.2 展览前期策划 |
4.2 故事框架与展厅布局 |
4.2.1 “连续剧”式的空间布局 |
4.2.2 “折子戏”式的空间布局 |
4.2.3 “片段剪辑”式的空间布局(蒙太奇) |
4.3 戏剧情节与空间形态 |
4.3.1 “开门见山”——导向性设计 |
4.3.2 排比、重复与渐变——连续性空间设计 |
4.3.3 冲突与夸张——打造空间“转折” |
4.3.4 定格——空间留白 |
4.4 角色塑造与展示陈列 |
4.4.1 舞台动作——陈列形式 |
4.4.2 人物神情——色彩与材质 |
4.4.3 舞台道具——展示道具 |
4.5 体验复合与媒体技术 |
4.5.1 辅助展示 |
4.5.2 场景营造 |
4.5.3 互动游戏 |
本章小节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中国设计元素与现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现代博物馆概述 |
1.1 博物馆发展历程 |
1.1.1 中国早期的博物馆 |
1.1.2 中国现代的博物馆 |
1.1.3 国外的博物馆 |
1.2 现代博物馆的基本类型及功能 |
1.2.1 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
1.2.2 专业类博物馆 |
1.2.3 科技类博物馆 |
1.3 现代博物馆的特点 |
1.3.1 大众性和社会性 |
1.3.2 多元性 |
1.3.3 休闲性 |
1.3.4 集珍性 |
1.4 人们对现代博物馆的认知与需求 |
1.4.1 人们对现代博物馆的认知 |
1.4.2 如何满足人们对现代博物馆的需求 |
1.5 小结 |
第2章 中国设计元素概述 |
2.1 中国设计元素及其分类 |
2.1.1 动物类 |
2.1.2 植物类 |
2.1.3 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夙愿 |
2.2 中国设计元素的内涵 |
2.2.1 广义的中国设计元素 |
2.2.2 狭义的中国设计元素 |
2.3 中国设计元素的应用 |
2.3.1 中国设计元素在中国现代博物馆中的应用 |
2.3.2 中国设计元素在中国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应用 |
2.4 小结 |
第3章 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概述 |
3.1 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概况及目的 |
3.1.1 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概况 |
3.1.2 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目的 |
3.2 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简要历程 |
3.2.1 国外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发展与演变 |
3.2.2 国内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发展与演变 |
3.3 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特点 |
3.3.1 与观众互动的特点 |
3.3.2 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
3.3.3 个性化与创新的特点 |
3.4 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形式要求 |
3.4.1 把握陈列主题 |
3.4.2 遵循展览设计的基本原则 |
3.4.3 创造完美的艺术形式 |
3.5 小结 |
第4章 现代中国博物馆陈列与中国设计元素关系的分析 |
4.1 现代博物馆陈列空间中的形式要素与中国设计元素的关系 |
4.1.1 均齐与对称 |
4.1.2 平衡与呼应 |
4.1.3 对比与调和 |
4.1.4 比例与尺度 |
4.1.5 节奏与韵律 |
4.2 借鉴古人的“智慧”解决博物馆陈列空间与造型的设计问题 |
4.2.1 在博物馆陈列空间布局中表现中国意境 |
4.2.2 在博物馆陈列造型中体现中国元素 |
4.2.3 用现代材质展现中国传统肌理 |
4.2.4 用色彩呈现中国韵味 |
4.3 中国设计元素对于现代博物馆陈列追求的“回归”感与“进化” 表现 |
4.3.1 “天圆地方”与山东博物馆 |
4.3.2 “欲扬先抑”与苏州博物馆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国设计元素在现在博物馆空间与造型中的表现与应 用 |
5.1 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实例分析中国设计元素在博物馆建筑中的 体现 |
5.1.1 “大门和入口”的表现 |
5.1.2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式布局及园林式布局 |
5.1.3 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群体或布局 |
5.1.4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廊道、天窗、藻井传统”的运用 |
5.1.5 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的体现 |
5.1.6 运用当地建筑特点“粉墙黛瓦”的体现 |
5.1.7 “屏风”等中国建筑室内构件的运用 |
5.2 中国设计元素在现代中国博物馆陈列中的体现 |
5.2.1 中国设计元素在综合类历史博物馆陈列中的体现 |
5.2.2 中国设计元素在艺术类博物馆陈列中的体现 |
5.2.3 中国设计元素在科技类博物馆陈列中的体现 |
5.3 中国设计元素在钟表文化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 |
5.3.1 钟表文化博物馆陈列环境的表现 |
5.3.2 钟表文化博物馆物品陈列的表现 |
5.3.3 先进技术与中国设计元素相结合的表现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谈陈列形式设计中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论文参考文献)
- [1]博物馆展陈之道:专一、专业、专注——周士琦先生访谈录[J]. 张亚娜,李吉光. 博物院, 2020(04)
- [2]主题博物馆空间体验设计研究[D]. 何雅晖.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8)
- [3]地域文化元素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甘肃省舟曲县博物馆为例[D]. 崔广森.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4]从精神容器到开放场域 ——当代美术馆的特征和形式研究[D]. 陈立.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 [5]具有湖湘文化特征的运达中央广场H会所室内陈设设计[D]. 陈嘉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6]几何构成形态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 霍晴晴. 齐鲁工业大学, 2015(03)
- [7]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D]. 周进. 复旦大学, 2013(03)
- [8]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 宋江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展示空间的戏剧性编排设计 ——以历史主题展示空间为例[D]. 何玲. 江南大学, 2012(07)
- [10]中国设计元素与现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关系的研究[D]. 李曼琦.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