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程序升温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程序,氧化铝,催化剂,高温,效应,氧化铜,分子筛。
程序升温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芦晓芳,任秀蓉,张宗友,常丽萍[1](2009)在《铁锰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程序升温还原(TPR)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Fe-Mn复合氧化物脱硫剂的H2-TPR和CO-TPR还原行为,并与氧化铁和氧化锰脱硫剂的还原行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氧化锰脱硫剂较氧化铁脱硫剂更易被H2还原;焙烧温度从300℃升高到500℃,脱硫剂中氧化锰活性组分还原性变弱,但对氧化铁活性组分还原性影响不大;焙烧温度升高至750℃,脱硫剂还原性变弱。随着脱硫剂中锰相对含量的增大,脱硫剂的还原性变强,还原峰前移。铁锰摩尔比对脱硫剂中氧化铁活性组分的CO-TPR还原行为影响不大,但对活性组分氧化锰的还原行为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煤化工》期刊2009年05期)
魏灵朝,王毅红,王福安,刘怡[2](2008)在《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还原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 LB 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工业应用和还原性能研究的需要,运用程序升温还原(TPR)技术,测得不同升温速率下 LB 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和某商业催化剂的 H_2-TPR 曲线,并计算 LB 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的还原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LB 型催化剂主还原峰的还原反应活化能为57.53 kJ/mol,低于传统商业催化剂,过度还原峰的还原反应活化能为57.44 kJ/mol,高于商业催化剂,说明 LB 型催化剂较易还原到活化状态,而不易被过度还原。运用热重-差热分析(TG-DSC)技术研究 LB 型催化剂,发现 N_2气氛中 LB 型催化剂未发生化学变化,H_2气氛中相应于 Fe_2O_3还原为Fe_3O_4及组分间相互作用过程的放热峰未出现宽化现象,说明还原过程中催化剂晶粒未长大,可能是铈和镧的协同效应提高了催化剂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08年06期)
薛青松,高立达,陈金春,路勇,何鸣元[3](2008)在《异辛烷蒸汽重整制氢的研究 Ⅱ.抗硫中毒Pt/CeO_2/Al_2O_3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还原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程序升温还原方法研究了Pt/CeO2/Al2O3催化剂中Pt与CeO2/Al2O3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考察了γ-Al2O3、CeO2/Al2O3载体和Pt/CeO2/Al2O3催化剂焙烧温度、Pt和CeO2负载量对催化剂还原行为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用800℃焙烧的γ-Al2O3负载质量分数15%的CeO2,再在450℃焙烧后制备的CeO2/Al2O3载体的CeO2还原活性最好,以该载体负载质量分数0.8%的Pt,再在600℃焙烧后制备的Pt/CeO2/Al2O3催化剂为最优化催化剂。该催化剂中Pt-CeO2间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Pt分散性好,从而显着促进表面CeO2的还原及Pt-Ce-Al叁者间形成较好的协同作用。在异辛烷蒸汽重整反应中,这种协同作用可能对有机硫快速转化生成H2S有促进作用,从而抑制硫物种在催化剂表面的沉积。(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08年05期)
李代红,习敏,陶旭梅,石新雨,戴晓雁[4](2008)在《常压等离子体还原的Ni/-γAl_2O_3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脱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手段考察了常规焙烧还原(GR)、焙烧后等离子体还原(PR)、未焙烧等离子体直接还原(PDR)叁种方法制备的Ni/-γAl2O3催化剂的H2和CO2的吸附-脱附性能,并用X射线衍射和N2吸附方法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H2的化学吸附发生在活性组分Ni上,而CO2的化学吸附则主要发生在Al2O3载体的强碱性中心.等离子体还原(PR、PDR)的催化剂对H2和CO2的化学吸附量大大增加,且H2的脱附温度分别降低了55和69℃.以H2的化学吸附量为基础计算得到PR和PDR催化剂的分散度分别为32%和58%,分别是GR催化剂的1.23和2.23倍.等离子体还原的催化剂的典型特征是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更多的强碱中心以及较低的H2脱附温度.造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是等离子体使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和较短的时间内还原,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载体的比表面积,改善了活性组分的分散度.(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刘粉荣,李文,李保庆,白宗庆[5](2008)在《常压程序升温还原—质谱法研究遵义煤在热解过程中硫的变迁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遵义(ZY)原煤及其热解半焦,采用常压程序升温还原—质谱法(AP-TPR-MS)与化学法相结合考察了温度和气氛对热解过程中硫变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ZY煤而言,黄铁矿和不稳定有机硫除在氮气气氛下500℃时热解不能全部分解外,在其他条件下热解时都可以分解。1%氧气对ZY煤中稳定的有机硫的分解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脱除稳定的有机硫,还可以使更稳定的有机硫断裂生成次稳定的有机硫,在随后的AP-TPR-MS实验过程中,这部分硫在较低的温度下逸出。合成气和1%氧气在700℃时与氢气有着相同的脱硫效果。(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刘宇键,龙军,朱玉霞,达志坚,周涵[6](2005)在《不同氧化数的钒氧化物及FCC催化剂上沉积钒的程序升温还原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能对沉积钒和沉积镍的氧化数进行定量表征的程序升温还原(TPR)测试方法,考察了催化裂化催化剂上沉积金属氧化数对降低汽油硫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V2O3、VO2、V2O5的最终还原产物是VO,催化剂上沉积钒与纯的钒氧化物出现TPR特征峰的温度范围相似;纯Ni O易于被还原,而催化剂上沉积镍的TPR特征峰温度明显升高。择效活化处理导致催化剂上的沉积钒氧化数降低。在623~923K范围内,沉积钒的氧化数随着择效活化温度的增加而降低;923K时氧化数接近2,基本达到热力学平衡。沉积钒氧化数的降低改变了沉积钒的化学配位效应,有利于形成选择性降低汽油硫含量的活性中心,因而使得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下降。当沉积钒的表观氧化数低于3时,催化剂的降硫效果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05年05期)
闫继娜,李亮,华子乐,陈航榕,阮美玲[7](2005)在《MCM-41负载氧化铜活性组分的结构及其氢程序升温还原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浸渍、表面改性、掺杂、离子交换等方法制备了CuO负载的MCM 41 (CuO MCM 41)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电镜、氢程序升温还原等技术研究了CuO在MCM 41上的分散情况及氧物种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负载在MCM 41上的CuO的还原温度要比纯CuO的降低200℃。用离子交换法比浸渍法、掺杂法制备的样品中CuO的分散程度更高,具有更高的氧活性。在有序孔道内分散的高活性的CuO可望在催化领域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梁均方[8](2004)在《环保催化剂SnO_2-TiO_2的程序升温还原及脱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以CO为还原剂同时还原SO2和NO分别为S和N2的反应,SnO2和TiO2(锐钛矿)没有催化活性,但它们组合成固溶体后,显示出很高的活性,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协同效应 采用CO-TPR和NO-TPD证实SnO2和TiO2之间的协同效应表现为几何效应即TiO2使SnO2良好分散在TiO2的内孔表面和电子效应即TiO2促进SnO2表面晶格氧的还原和削弱NO的吸附能力 CO-TPR研究证明SnO2或SnO2-TiO2中被CO还原的晶格氧数只是总晶格氧数的10-5,说明这部分晶格氧为表面晶格氧,这是在CO存在下SnO2或SnO2-TiO2具有催化氧化还原活性的前提(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左东华,聂红,Michel,Vrinat,石亚华,Michel,Lacroix[9](2004)在《硫化态NiW/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相的研究Ⅱ.程序升温还原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对一系列具有相同W含量和不同Ni含量的硫化态NiW /Al2 O3 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以考察催化剂中不同硫物种的数量及还原性能 .结果表明 ,含有助剂Ni的催化剂的TPR谱在 6 73~ 873K出现了一个还原峰 ,归属为催化剂的NiWS混合相被分解生成的硫化镍物种的还原 .随着助剂Ni含量的增加 ,与该还原峰相应的H2 S生成量增大 ,表明形成了更多的NiWS活性相 .另外 ,Ni/ (Ni+W )原子比为 0 4 1的催化剂样品的噻吩加氢脱硫活性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而急剧下降 ,证实了催化剂在还原过程中活性相被逐步分解 .(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梁均方,马骏,刘赵穹,杨锡尧[10](2003)在《脱硫脱硝一体化催化剂SnO_2-TiO_2的程序升温还原及脱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以CO为还原剂同时还原SO2,NO为S和N2的反应,SnO2和TiO2(锐钛矿)没有催化活性,但它们组合成固溶体后,显示出很高的活性,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协同效应.我们采用CO-TPR和NO-TPD证实SnO2和TiO2之间的协同效应表现为几何效应即TiO2使SnO2良好分散在TiO2的内孔表面和电子效应即TiO2促进SnO2表面晶格氧的还原和削弱NO的吸附能力.CO-TPR研究证明SnO2或SnO2-TiO2中被CO还原的晶格氧数只是总晶格氧数的10-5,说明这部分晶格氧为表面晶格氧,这是在CO存在下SnO2或SnO2-TiO具有催化氧化还原活性的前提.(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03年05期)
程序升温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 LB 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工业应用和还原性能研究的需要,运用程序升温还原(TPR)技术,测得不同升温速率下 LB 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和某商业催化剂的 H_2-TPR 曲线,并计算 LB 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的还原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LB 型催化剂主还原峰的还原反应活化能为57.53 kJ/mol,低于传统商业催化剂,过度还原峰的还原反应活化能为57.44 kJ/mol,高于商业催化剂,说明 LB 型催化剂较易还原到活化状态,而不易被过度还原。运用热重-差热分析(TG-DSC)技术研究 LB 型催化剂,发现 N_2气氛中 LB 型催化剂未发生化学变化,H_2气氛中相应于 Fe_2O_3还原为Fe_3O_4及组分间相互作用过程的放热峰未出现宽化现象,说明还原过程中催化剂晶粒未长大,可能是铈和镧的协同效应提高了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程序升温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1].芦晓芳,任秀蓉,张宗友,常丽萍.铁锰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程序升温还原(TPR)行为研究[J].煤化工.2009
[2].魏灵朝,王毅红,王福安,刘怡.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还原特性[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8
[3].薛青松,高立达,陈金春,路勇,何鸣元.异辛烷蒸汽重整制氢的研究Ⅱ.抗硫中毒Pt/CeO_2/Al_2O_3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还原表征[J].石油化工.2008
[4].李代红,习敏,陶旭梅,石新雨,戴晓雁.常压等离子体还原的Ni/-γAl_2O_3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脱附研究[J].催化学报.2008
[5].刘粉荣,李文,李保庆,白宗庆.常压程序升温还原—质谱法研究遵义煤在热解过程中硫的变迁行为[J].燃料化学学报.2008
[6].刘宇键,龙军,朱玉霞,达志坚,周涵.不同氧化数的钒氧化物及FCC催化剂上沉积钒的程序升温还原表征[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5
[7].闫继娜,李亮,华子乐,陈航榕,阮美玲.MCM-41负载氧化铜活性组分的结构及其氢程序升温还原特性[J].硅酸盐学报.2005
[8].梁均方.环保催化剂SnO_2-TiO_2的程序升温还原及脱附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04
[9].左东华,聂红,Michel,Vrinat,石亚华,Michel,Lacroix.硫化态NiW/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相的研究Ⅱ.程序升温还原表征[J].催化学报.2004
[10].梁均方,马骏,刘赵穹,杨锡尧.脱硫脱硝一体化催化剂SnO_2-TiO_2的程序升温还原及脱附研究[J].分子催化.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