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自敏(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芦沟煤矿河南郑州452373)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优劣,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如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消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我国的中小企业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从单一的国有经济转变为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多元化、广覆盖、专业化、重协作、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细胞、我国区域经济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今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以管理为灵魂的企业内部控制更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存在更大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条现实捷径。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据新华网西安9月26日电,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26日在西安举行的“2010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朱宏任还表示,“目前,中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这充分表明,没有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中小企业生存及其内部控制的现状
据中新社北京2010年12月16日报道,民建中央专题调研报告《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该报告同时指出,目前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企业8.2年、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1/4都存活了100年以上。而据麦肯锡在中国的调查,只有不到15%的家族制企业在第三代之后还能生存下去。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3.7年还是不足3年,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寿命都相当短促,这其中固然有诸多因素,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内部管理不善,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
主要表现为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失职过多,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稽核流于形式;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执行不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控制度不够重视,内控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严重过时,不够合理,甚至根本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而更多的企业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以此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却不管内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具体人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
(三)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素质低下
许多管理人员、会计人员队伍业务能力水平低,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对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但却会凭长官意识办事,讨领导欢心,没有不敢造的表,没有不敢花的钱,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已达登峰造极的水平。
(四)领导不够重视
对于中小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业主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有些业主认为中小企业财力和人力有限,一个人往往要担任多项工作,很难进行内部控制;一个人可以做的事如果要让多人来做,互相牵制,不符合经济性;也有些业主认为中小企业规模小,企业主直接控制就可以,且效率高。
(五)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分离制约
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领导专权的现象。由于权力高度集中,控制标准有随意性,甚至有不少标准来源于领导的口述,“人治”色彩浓厚,“照章办事”的“法治精神”匮乏,排斥了集体领导决策的优势,加大了企业经营决策的风险,给企业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
(六)外部监督乏力
有些监督机构形同虚设,普遍存在监督弱化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数量众多,没有直接的主管部门,外部管理一直较为缺乏,导致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力,会计造假现象严重。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我国应形成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庞大的外部监督体系。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有所制衡
首先应明确公司内部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之间的责、权、利划分,使三者之间的相互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加大股东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力度,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强化企业负责人的内部控制观念、提升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5条明确提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一方面,应通过明确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承担的“责任”,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内控工作的宣传力度,并通过举办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主题的研讨班,组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内控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参观、学习等各种形式,加深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三)科学合理地建立起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组织结构,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形成各部门之间既能相互协作也能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包括建立科学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企业重大决策的授权审批制度、重大人事任免制度等等。
(四)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切实加强监督、制约机制
不少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无法满足完整的内部控制活动的运行。由于内部控制牵涉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社会环境又不断的发展变化,各种新规定、新要求、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及时学习、掌握并用于工作实践。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提供思想保障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是人的价值理念”。因为无论多么完善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总会有漏洞,如果没有思想观念上的自我约束,那么,一但遇到可乘之机,则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一个企业来讲,应大力提倡、培育适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把对管理层至一般员工的道德培养提到影响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六)发挥企业内部媒体舆论的揭露、监督作用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比如,对于重大物资的采购、重大建设项目的公开招标、公开比选,将过程、结果通过内部媒体等方式公之于众,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而且,在较小的问题上,也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七)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
通过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检查、评价,总结经验,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及改进措施。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严格对相关责任单位及个人进行奖惩,保证内控系统的有效运行。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话题之一。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内部控制的加强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我国的立法机关或其他职业团体对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的研究,或制定准则,或提出指南,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依据。此外,外界也可以给企业管理者以适当的压力和动力,让其自觉提高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内部控制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2]池国华,《内部控制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国发展出版社
[4]时现,《内部审计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