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子捕获器论文_钟亚东

增强子捕获器论文_钟亚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强子捕获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侧翼,马铃薯,杆菌,水稻,注解,斑马,突变。

增强子捕获器论文文献综述

钟亚东[1](2019)在《基于Cre/loxP改进增强子捕获研究肝脏和胰腺β细胞的发育和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脏和胰腺是来源于胚胎内胚层的两个重要的消化器官。肝脏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包括糖类代谢,脂类的体内平衡和酮体的产生,氨基酸的新陈代谢,对摄入各类化合物的解毒以及维持血液中代谢物和蛋白质的生理浓度。肝实质细胞(占肝脏细胞类型70-75%)负责执行绝大多数这些肝功能,并且和胆管上皮细胞(占肝脏细胞类型10-15%)一起组成肝实质。胰腺分别由执行内分泌功能和外分泌功能的两类腺体构成。外分泌腺细胞产生并且分泌消化酶,占整个胰腺细胞质量的95%。四种胰腺内分泌细胞负责产生不同的胰腺激素,α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β细胞产生胰岛素,δ细胞产生抑生长素,PP细胞产生胰腺多肽。斑马鱼和哺乳动物的肝脏和胰腺在发育的分子调控方面显示出惊人的相似性,它们拥有相同的细胞和亚细胞结构,并且共同拥有保守的生理学功能。所有这些标准都使得斑马鱼能作为一种研究肝脏和胰腺β细胞发育和再生的可靠动物模型。成体中的肝胰器官都具有维持组织更新和损伤后再生的能力,既可以是通过剩余细胞复制而来,也可以通过多潜能的前体细胞分化而来,或则由其他类型的细胞转分化而来。哺乳动物的研究提供了以上所有机制都存在的证据,具体由哪种机制参与肝胰器官的稳态维持和损伤后的再生应答取决于具体的实验操作和分析方法。但是,具体有哪些前体细胞或分化的细胞能贡献给肝胰组织的稳态平衡或者损伤后的再生,以及控制这个过程的分子途径仍然充满了未知。因此去寻找参与肝脏和胰腺β细胞维持稳态或者参与损伤后再生的前体细胞,以及控制这一过程的关键调控基因将是非常引人入胜的研究。目前还未见到肝脏和胰腺β细胞在正常发育和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能直观地在活体中反映特异基因表达的方法手段。在本研究中,我们以组织特异性标记肝脏和胰腺β细胞的转基因斑马鱼为动物模型,结合增强子捕获,大规模地筛选参与肝胰发育,维持生理功能和损伤后再生的相关基因。我们分别构建了标记肝实质和胰腺β细胞的转基因斑马鱼,Tg(fabp10:loxPCFPNTR-loxP-DsRed)和Tg(ins:loxP-CFPNTR-loxP-DsRed),然后再与Tg(10×UAS:Cre,cryaa:Venus)杂交,分别得到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的标记肝脏和胰腺的双转基因鱼Tg(fabp10:loxP-CFPNTR-loxP-DsRed;10×UAS:Cre,cryaa:Venus)和Tg(ins:loxP-CFPNTR-loxP-DsRed;10×UAS:Cre,cryaa:Venus)。与CFP荧光蛋白所融合的硝基还原酶NTR能把无害的剧毒前体MtZ还原为剧毒,从而导致所含NTR的细胞的死亡。我们发现在10毫摩尔浓度MtZ处理24小时后,肝实质细胞和胰腺β细胞都能被完全地诱导凋亡,并且在撤除药物后的24小时和48小时出现明显的再生。通过大量注射含有转座子原件Tol2的GAL4到1细胞期胚胎,我们构建了1000条增强子捕获的F0.在肝脏和胰腺的转基因鱼Tg(fabp10:loxPCFPNTR-loxP-DsRed;10×UAS:Cre,cryaa:Venus)和Tg(ins:loxP-CFPNTR-loxPDsRed;10×UAS:Cre,cryaa:Venus)中,含有在上游激活元件UAS控制下表达的同源重组酶CRE,只有当UAS元件被GAL4转录因子结合的情况下,Cre才能在细胞质表达。让这些增强子捕获F0分别与标记肝脏和胰腺的Tg(fabp10:loxPCFPNTR-loxP-DsRed;10×UAS:Cre,cryaa:Venus)和Tg(ins:loxP-CFPNTR-loxPDsRed;10×UAS:Cre,cryaa:Venus)杂交,然后观察肝脏和胰腺β细胞的荧光标记的颜色变化,从而筛选潜在的肝胰特异性插入。通过1000次杂交筛选,我们得到了一些能使肝脏和胰腺β细胞从蓝色标记变成红色标记的增强子插入,然后定位插入的基因组位置。所有靠近插入位置的候选基因都用原为杂交鉴定能否在肝胰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同时运用转基因品系的优势,用能在硝基还原酶Nitroreductase作用下变成细胞毒素的甲硝唑Mtz,特异性的损伤了肝脏实质细胞和胰腺β细胞,并且对这两类细胞的再生过程进行了筛选。我们运用此种方法在肝脏和胰腺β细胞发育和再生过程中,都鉴定出了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并且对此永久谱系标记方法与传统增强子捕获的效果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基于Cre/LoxP的增强子捕获能筛选到发育再生过程中瞬间表达和相对较弱表达的基因。值得注意的是,在肝脏发育过程中表达的基因rnd2,在β细胞发育过程中表达的基因rab3da和在肝脏再生过程中表达的基因ensab在此改进的筛选中表现出比传统增强子捕获更高的效率。因此,运用永久标记的增强子捕获为筛选器官发育和再生过程中较弱表达,瞬时表达又潜在重要的基因提供了有运用前景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5)

桑亚通,沈丹,陈伟,产舒恒,顾浩[2](2018)在《Tol2转座子介导斑马鱼rps26基因附近增强子捕获及注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等生物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认识和理解基因组上表达调控元件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任务,增强子捕获技术是一种鉴定基因组上增强子元件及其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选择Tol2转座子系统介导制备的稳定增强子捕获品系TK4系(头部和躯干特异性GFP表达),利用Splinkerette PCR(sp-PCR)、原位杂交和比较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所捕获增强子的解析研究。将TK4系的F1代与野生型斑马鱼杂交,收集受精卵,于6 hpf(Hour post fertilization)、24 hpf、48 hpf、3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4 dpf、5 dpf六个发育阶段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表达模式;然后通过sp-PCR方法克隆到Tol2转座子插入位点斑马鱼基因组侧翼序列,经比对分析表明插入位点位于基因组23号染色体27749253位置,在rps26基因的intron1中,且报告基因插入方向与基因方向相反。在插入位点100 kb的基因组范围内有7个基因,分别为arf3a、wnt10b、wnt1、rps26、IKZF4、dnajc22和lmbr1l。通过VISTA程序对不同脊椎动物基因组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在rps26基因下游有2个潜在保守的非编码序列区CNS1(Conserved non-coding sequence)和CNS2,为可能的增强子元件。胚胎原位杂交表明:rps26基因的两个转录本有母源性表达,rps26-201在合子中的表达早于rps26-001,而TK4系斑马鱼的GFP在早期(6 hpf)不表达,后期rps26与GFP的表达模式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提示两者可能既接受共同的增强子调控,但也存在不同增强子调控,所获得的2个潜在的增强子(CNS1和CNS2)可能对附近的基因(包括rps26)发挥差异的时空表达调控作用。本研究首次成功获得rps26基因附近2个潜在增强子,为深入研究这两个增强子对基因组附近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所采用的结合技术手段也为增强子解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帅军[3](2017)在《转座子介导的增强子捕获技术在斑马鱼上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座子(Transposon,Tn),存在于生物界的各种生物基因组中,是一段可以在基因组上自由移动并改变其位置的DNA序列。转座子天然具有基因转移特性,可作为基因载体用于基因组遗传修饰。Sleeping Beauty(SB)、PiggyBac(PB)和Tol2等叁种转座子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脊椎动物转基因研究构建基因突变体库,研究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及表达特性。本研究利用自行构建的SB、PB和To12介导的增强子捕获载体制备了增强子捕获斑马鱼,比较报告基因和捕获的增强子及内源基因时空表达模式,以期获得调控组织发育或细胞分化的特异性增强子。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根据不同荧光表型将SB、PB及To12介导的增强子捕获转基因斑马鱼F1代进行分类,选择具有典型表达模式的个体建立7个品系,分别为SK-1、SK-3、SK-6、SK-12、TK-1、TK-4及PK-0。将7个品系分别与野生型交配产生F2代,观察其胚胎早期不同发育阶段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模式,结果表明7个品系荧光表型主要分为:脑、躯干、眼睛、心脏、下颌等。以F2代基因组为模板进行SP-PCR及测序结果表明,捕获载体分别插入整合在基因组不同位点分布在5个不同染色体;共捕获了 7个不同的内源基因(slc9a8、ednramettl22、wdr33、dlx1a、rps26和itgav),其中4个插入位点位于内含子,1个位于外显子,2个分别位于基因上游20Kb和下游10bp处。2、利用内源基因反义RNA作为探针进行斑马鱼胚胎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在24hpf和48hpf两个发育阶段,内源基因与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模式大体一致。脑、眼及全身等荧光信号强的组织其杂交后着色也较深。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叁种转座子介导的增强子捕获载体均能有效应用于增强子捕获。报告基因和内源基因可能在相同增强子调控下表达,绿色荧光信号基本可代表内源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本研究可为增强子注解提供重要参考,为进一步研究增强子表达调控功能及基因活性奠定基础,对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5-01)

连欢欢[4](2017)在《马铃薯增强子捕获系群体的创建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作为世界上第四大粮食作物,同时也是中国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人民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马铃薯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帮助人们加深对马铃薯遗传规律的了解,加强对其丰富的遗传资源的开发,同时也加快分子育种的运用。双单倍体马铃薯DM(DM13-516-R44)为测序材料之一,本研究以它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将构建好的增强子捕获T-DNA载体导入马铃薯的外植体中,获得转基因植株,得到转基因植株后,利用潮霉素设计引物对生根较好的转化苗进行PCR鉴定,初步构建了马铃薯增强子捕获系群体。此外,利用PCR-walking技术扩增了突变体植株的侧翼序列,并结合已经公布的马铃薯序列对部分侧翼序列进行了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初步建立了马铃薯增强子捕获系群体,获得了12000株左右的转化苗,对1500株转化苗进行阳性鉴定,有978个阳性株系。同时,优化了马铃薯DM的转化体系,主要的实验条件为:诱导分化培养基中头孢霉素(cef)的浓度为600mg/L、潮霉素(hyg)为8mg/L,外植体预培养13天、侵染时间8min、农杆菌浓度OD600=0.4、共培养3天。2.利用PCR-walking技术扩增了马铃薯突变体的侧翼序列,对60个阳性突变体进行了扩增,其中28个突变体扩增出单一条带并测序,其测序结果与马铃薯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后,发现有6个突变体是有效插入,对插入位点的信息做了初步分析。3.将鉴定过的30个阳性突变体植株种植于温室,获得了30个突变体植株的微型种薯,观察到部分突变体的表型变化。将460个已鉴定的阳性突变体植株种植,观察其表型变化。(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7-04-01)

张超[5](2015)在《马铃薯增强子捕获系的创建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已在2014年成为我国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主粮之一,而马铃薯的测序工作也于2011年7月完成。测序的马铃薯材料为双单倍体马铃薯材料DM1-3-516-R44(DM)和杂合二倍体马铃薯材料RH89-039-16(RH)。基于测序成功的基础上,世界各国对马铃薯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将全面展开。本研究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已成功构建的增强子捕获T-DNA双元载体导入马铃薯植株中,从而获得转基因植株,并对突变株系进行筛选和分析。同时结合已经发布的马铃薯基因组的测序数据,开展对马铃薯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为后续建立增强子捕获系奠定基础,并加快马铃薯功能基因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在两年时间内取得了以下进展:1.创建了双单倍体马铃薯DM的再生体系。对马铃薯茎段、叶片进行脱分化、再分化直接得到健康植株。用于马铃薯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IAA0.5mg/L+6-BA 2.5mg/L);用于马铃薯叶片愈伤组织发生的培养基为(MS+NAA1.0mg/L+6-BA 1.0mg/L);用于马铃薯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6-BA 2mg/L+GA3 0.1mg/L)。2.创建了杂合二倍体马铃薯RH的再生体系。对马铃薯茎段、叶片进行脱分化、再分化直接得到健康植株。用于马铃薯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2,4-D 0.5mg/L+ZT 1.0mg/L);用于马铃薯叶片愈伤组织发生的培养基为(MS+NAA 1.0mg/L+ZT 1.0mg/L);用于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ZT2mg/L+GA3 10mg/L)。3.优化了农杆菌转化双单倍体马铃薯DM的条件。将马铃薯茎段、叶片放入愈伤组织诱导预培养基中培养10d;利用OD600为0.3的农杆菌侵染10min,并放入愈伤诱导培养基中共培养3d;将共培养的组织清洗后放入含有300mg/L的头孢噻肟钠(Cef)和8mg/L的潮霉素(Hyg)的愈伤组织诱导预培养基中,培养10d即得到较好的愈伤组织;将较好的愈伤组织放入含有相应抗生素的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0d即产生不定芽。4.利用含有潮霉素的基础培养基对不定芽进行初步筛选,得到110株可生根的材料。利用潮霉素引物对生根材料进行PCR检测,得到30株转化植株。5.利用real-time PCR对转化株系外源基因进行拷贝数分析,得到2个拷贝的1株,单拷贝的29株。(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5-05-01)

杨永智[6](2013)在《增强子捕获技术及其在马铃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已于2011年7月完成。在此基础上.以挖掘基因功能为研究目的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正在世界各国全面迅速展开。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已经构建好的增强子捕获T-DNA双元栽体转入马铃薯外植体中得到转化植株,对转化植株进行突变体筛选,可以为结合马铃薯基因组测序计划发布的数据开展大规模的马铃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材料,为利用反向遗传学手段研究马铃薯功能基因组搭建平台。(本文来源于《马铃薯产业与农村区域发展》期刊2013-07-13)

魏艳梅[7](2008)在《棉花增强子捕获系群体的创建与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其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却相对落后。为了配合植物功能基因组高通量研究的发展方向,构建棉花的突变体库已成为必然,借助于理论上可以获得基因组中任一基因的突变体,最终实现阐释基因功能的目的。目前,研究基因的功能主要是创造基因的突变体,寻找基因的突变表型来阐释基因的功能。Enhancer trap技术作为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有力工具,它往往以T-DNA为载体将Enhancer trap元件随机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创建植物Enhancertrap系,通过检测不同Enhancer trap系中报告基因的表达模式来发掘新基因及其调节序列。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旨在构建棉花T-DNA插入的Enhancer trap突变体库。在这两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1.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棉花品种‘YZ1'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抗性愈伤率为70%-80%,60%的抗性愈伤再生成植株。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大规模创造棉花T-DNA插入突变体库奠定了基础。2.总共获得了84个独立转化子,82%的转化植株PCR检测为阳性。3.本研究发现不同细胞系的再生植株的GUS报告基因的表达模式相差很大,这种现象支持T-DNA插入是随机事件的假说。GUS基因在PCR检测呈阳性的植株中,有很多是特异性表达的,其中在愈伤组织中的表达频率最高达到63.1%,在胚状体中的表达频率为47.6%,在花中的表达频率为28.6%,根部的表达频率为31%。4.采用TAIL-PCR、PCR-Walking的方法扩增棉花T-DNA侧翼序列,其结果如下:运用TAIL-PCR方法只是前两轮得到smear;运用PCR-Walking方法扩增得到600 bp和800 bp的片段。(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宛淑艳,张治国,郭玉棚,郑霞,孙学辉[8](2005)在《利用增强子捕获突变技术研究水稻基因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强子捕获技术,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一项有力工具,本研究所用的增强子捕获系统通过T-DNA插入的方法导入植物细胞。增强子捕获载体pFX-E24.2-15R,即改进的GAL4/VP16-UAS系统,带有6个拷贝的UAS序列,相邻拷贝之间有4bp的短序列将它们隔开,上述结构能够减弱甲基化酶的作用,有助于保持后代植株的GUS表达强度和模式对9,120株独立增强子捕获标签系的T_1代未成熟种子进行了GUS染色分析,观察并统计了胚、胚乳和种皮中GUS基因的表达频率,约40%的标签系在其中至少一个部位呈GUS阳性反应。从阳性(本文来源于《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1-01)

杨永智[9](2004)在《水稻大规模增强子捕获系群体的创建与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较小的基因组(430Mb),与其他禾本科植物的基因组具有良好的共线性,易于体外操作与分化,是研究单子叶植物基因组的模式植物。近年来水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构建了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完成了籼稻和粳稻的全基因组草图测序(Yu et al.,2002;Goff et al.,2002),2002年12月18日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工作组在东京宣布,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已圆满完成,共测定碱基对366,000kb,精确度达到99.99%,并预测遗传基因62,435个。在此基础上,许多实验室开始大规模地、系统地进行水稻基因功能的研究。建立水稻突变体库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有效手段,而高效的水稻转化体系是建立突变体库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正是在建立起了高效水稻农杆菌转化体系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大规模的水稻增强子捕获群体,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初步建立起适合该群体的扩增T-DNA侧翼序列的PCR-walking技术体系,已扩增了部分突变体基因组中的T-DNA侧翼序列,并对部分侧翼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 本研究是国家“863”计划项目“水稻突变体库的建立”的一部分,在这两年的研究中,在与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 1.在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的水稻转化中,发现共培养后的愈伤组织在选择培养基上的继代培养的时机对抗性愈伤组织产生和正常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最佳的时机是在选择培养10~15天后进行继代培养,这样90%以上的愈伤组织可以产生能健康生长的抗性愈伤组织;发现抗性愈伤组织在选择培养基上的继代培养时间对后边的分化效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抗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4~12天可以有比较高的分化率,超过16天或少于2天,分化率急剧降低。抗性愈伤组织在选择培养基上培养8天时,分化率最高,达到85%;在胚性愈伤的诱导、共培养侵染菌液的最佳浓度的确定、共培养的时间以及转化不同阶段的最适培养基类型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基础上,优化建立起一套高效、操作性强、适合水稻粳稻品种日本晴(O.sativa Spp.Japonico)的农杆菌转化方法体系。从愈伤组织诱导到得到水稻转化体只需2.5月左右的时间。 2.选用增强子捕获质粒(Enhancer-trapping vector)pFX-E24.2-15R,以粳稻日本晴为实验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获得了65,707个增强子捕获T-DNA插入标签系。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95%以上的转化体含有T-DNA插入片段。对T0代植株进行了Southern杂交分析,T-DNA插入片段的单拷贝的植株约占43%,平均拷贝数为1.7。 3.对11,560株T0代水稻转化植株抽穗期的叶和未成熟种子进行了GUS组织化学染色,GUS基因在抽穗期种子部位和叶部的总表达率为27.23%,在叶部的表达率为10.07%,在胚的不同部位表达率为11.01%,在种皮的表达率为8.28%,在胚乳的表达率为3.42%。筛选出210个在这一生育期表达活性很强的增强子捕获系,取样并提取了DNA,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4.用PCR Walking扩增了328个筛选出的突变体基因组的T-DNA侧翼序列,对其中82个序列进行了测序,作了初步分析。初步建立起突变体插入序列侧翼序列信息的获得、分析等方法体系,已获得一些有价值的T-DNA插入位点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4-06-01)

增强子捕获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类等生物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认识和理解基因组上表达调控元件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任务,增强子捕获技术是一种鉴定基因组上增强子元件及其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选择Tol2转座子系统介导制备的稳定增强子捕获品系TK4系(头部和躯干特异性GFP表达),利用Splinkerette PCR(sp-PCR)、原位杂交和比较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所捕获增强子的解析研究。将TK4系的F1代与野生型斑马鱼杂交,收集受精卵,于6 hpf(Hour post fertilization)、24 hpf、48 hpf、3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4 dpf、5 dpf六个发育阶段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表达模式;然后通过sp-PCR方法克隆到Tol2转座子插入位点斑马鱼基因组侧翼序列,经比对分析表明插入位点位于基因组23号染色体27749253位置,在rps26基因的intron1中,且报告基因插入方向与基因方向相反。在插入位点100 kb的基因组范围内有7个基因,分别为arf3a、wnt10b、wnt1、rps26、IKZF4、dnajc22和lmbr1l。通过VISTA程序对不同脊椎动物基因组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在rps26基因下游有2个潜在保守的非编码序列区CNS1(Conserved non-coding sequence)和CNS2,为可能的增强子元件。胚胎原位杂交表明:rps26基因的两个转录本有母源性表达,rps26-201在合子中的表达早于rps26-001,而TK4系斑马鱼的GFP在早期(6 hpf)不表达,后期rps26与GFP的表达模式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提示两者可能既接受共同的增强子调控,但也存在不同增强子调控,所获得的2个潜在的增强子(CNS1和CNS2)可能对附近的基因(包括rps26)发挥差异的时空表达调控作用。本研究首次成功获得rps26基因附近2个潜在增强子,为深入研究这两个增强子对基因组附近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所采用的结合技术手段也为增强子解析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强子捕获器论文参考文献

[1].钟亚东.基于Cre/loxP改进增强子捕获研究肝脏和胰腺β细胞的发育和再生[D].西南大学.2019

[2].桑亚通,沈丹,陈伟,产舒恒,顾浩.Tol2转座子介导斑马鱼rps26基因附近增强子捕获及注解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18

[3].刘帅军.转座子介导的增强子捕获技术在斑马鱼上初步应用[D].扬州大学.2017

[4].连欢欢.马铃薯增强子捕获系群体的创建和分析[D].青海大学.2017

[5].张超.马铃薯增强子捕获系的创建及鉴定[D].青海大学.2015

[6].杨永智.增强子捕获技术及其在马铃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C].马铃薯产业与农村区域发展.2013

[7].魏艳梅.棉花增强子捕获系群体的创建与初步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

[8].宛淑艳,张治国,郭玉棚,郑霞,孙学辉.利用增强子捕获突变技术研究水稻基因功能[C].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5

[9].杨永智.水稻大规模增强子捕获系群体的创建与初步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增强子捕获器论文_钟亚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