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尺度和街区尺度两个方面,采用对比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尝试找到城市空间形态与热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城市之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城市尺度的研究以Landsat8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OSM数据,通过提取城市空间形态指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植被指数、不透水率等),进行郑州市局部气候区(LCZ)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地表热环境的影响;街区尺度的研究在LCZ分区的基础上,以郑州市内文化路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不同LCZ中的空气温度进行观测,对比不同LCZ内空气温度的差异,并提取区域内空间形态指标(植被覆盖度、硬化面积和天空视域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了空间形态指标和空气温度之间的回归方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LCZ分类,郑州市共划分出13类LCZ,建成型7类:紧凑高层(LCZ-1)、紧凑中层(LCZ-2)、紧凑低层(LCZ-3)、开敞高层(LCZ-4)、开敞中层(LCZ-5)、开敞低层(LCZ-6)和大型低层(LCZ-8);地表覆盖型区域6类:密林区(LCZ-A)、疏林区(LCZ-B)、低矮植被区(LCZ-D)、裸露岩石或道路区(LCZ-E)、裸土或沙地区(LCZ-F)以及水体(LCZ-G)。郑州市建成区内总体以紧凑型、中层建筑居多,开敞型建筑区面积较少,说明郑州市建筑密度较大,城市植被较少,建筑多以中层居住区或商业区为主。(2)基于LCZ计算的UHII能较好反映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春、夏、秋、冬4个季节郑州市城市热岛强度(UHII)呈UHII夏(6.03℃)>UHII春(3.09℃)>UHII秋(1.40℃)>UHII冬(-1.32℃)的趋势,夏季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冬季城市地区表现出冷岛效应。(3)将LCZ分区图与反演的地表温度(LST)叠加,分析不同LCZ内LST差异。春、夏和秋3个季节各LCZ之间的温度差异相似,建成区域内LST高于地表覆盖区域,紧凑型建筑区LST普遍高于开敞型建筑区,植被表现出降温的效果;冬季建成区域内LST低于地表覆盖区域,紧凑型建筑区LST低于开敞型建筑区,植被在冬季表现出一定的增温效果。(4)在LCZ分区的基础上进行街区尺度热环境研究,所研究的街区内主要LCZ类型有开敞中层(LCZ-5)、开敞低层(LCZ-6)、密林区(LCZ-A)以及街道(LCZ-E);观测不同LCZ内的空气温度,各LCZ之间在夏、秋、冬三季的空气温度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夏季平均温度LCZ-6>LCZ-E>LCZ-5>LCZ-A;秋季平均温度LCZ-E>LCZ-6>LCZ-5>LCZ-A;冬季平均温度LCZ-5>LCZ-6>LCZ-E>LCZ-A;街道(LCZ-E)区域空气温度波动较大,温度较高,植被区(LCZ-A)温度较低。(5)空气温度在夏、秋、冬三季均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负相关,植被能有效降低环境温度;硬化率在夏、秋、冬三季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硬化面积能显著增加空气温度;天空视域因子(SVF)对白天空气温度影响显著,夏季和秋季SVF越大白天空气温度越高,冬季SVF越大白天空气温度越低,SVF在夜间对空气温度影响较小。(6)空间形态指标对空气温度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差异,植被覆盖度和硬化面积主要影响夜晚空气温度,SVF主要影响白天空气温度;不同缓冲区内植被覆盖度和硬化面积对空气温度的影响强度不同;选取最佳影响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和硬化面积,加上天空视域因子,与空气温度进行回归分析并构建回归模型,发现植被覆盖度、硬化面积和天空视域因子在夏、秋、冬三季均能有效预测空气温度变化。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郭煜琛
导师: 何瑞珍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热环境,城市局部气候区,城市热岛,多尺度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气象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建筑科学与工程
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分类号: TU984.113;X16
DOI: 10.27117/d.cnki.ghenu.2019.000027
总页数: 57
文件大小: 4646K
下载量: 90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吐鲁番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9(12)
- [2].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标志性城市文化景观的形成[J]. 大众文艺 2020(01)
- [3].武威1990—2016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分析[J]. 工业建筑 2020(07)
- [4].基于生态视角的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5].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空间形态量化指标体系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12)
- [6].城市空间形态的效率[J]. 城市设计 2016(06)
- [7].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06)
- [8].山地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及交通布局分析——以川东平行岭谷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6)
- [9].浙江省主要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城镇化质量评估[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0].多维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美学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7(08)
- [11].基于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的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以佛山环宇城综合开发项目为例[J]. 北方建筑 2017(04)
- [12].带型城市空间形态格局探析[J]. 中国建材科技 2016(05)
- [13].城市微气候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J]. 技术与市场 2017(10)
- [14].海河水系变迁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J]. 建筑与文化 2016(04)
- [15].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综述[J]. 建筑与文化 2016(06)
- [16].张家港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9)
- [17].中国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探析[J]. 中国名城 2015(03)
- [18].明清时期万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探究[J]. 城市地理 2017(04)
- [19].基于城市设计的建筑高度控制指标细化诌议[J]. 城市地理 2017(18)
- [20].浅析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J]. 城市地理 2016(08)
- [21].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 城市地理 2015(10)
- [22].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以天津为例[J]. 城市地理 2012(S1)
- [23].美国纽约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探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1)
- [24].城市设计中活力营造的形态学探究——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量化分析与居民活动检验[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1)
- [25].新建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01)
- [26].交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研究——以武汉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6(02)
- [27].1949年后无锡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的定量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6(02)
- [28].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分析[J]. 生态科学 2015(03)
- [29].城市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 华东公路 2014(02)
- [30].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