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频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频率,砂土,页岩,欧亚大陆,波速,地震波,震级。
地震频率论文文献综述
罗云蓉,王清远,付磊,张应迁,陶静[1](2018)在《地震频率对Q235钢结构材料超低周疲劳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两种地震极限频率对于Q235钢结构材料的超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采用横向应变控制方法,分别保持频率1Hz、3Hz恒定,在岛津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上开展了试验钢的超低周疲劳试验。研究发现,循环应力响应特征,循环应力-应变关系,以及疲劳寿命均与频率相关,且在较高频率下,试验材料出现了二次循环硬化现象。分别建立了试验钢在两种频率下基于塑性应变幅值及应变速率的疲劳寿命预测公式。两种寿命预测公式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电镜扫描(SEM),对比分析了不同频率下试验钢超低周疲劳下的微观断裂机理。(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8年05期)
田拴来[2](2018)在《基于叁维地震频率衰减属性预测煤层瓦斯富集区——以淮北芦岭煤矿Ⅲ102、Ⅲ106采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维地震频率衰减属性分析技术对淮北芦岭煤矿Ⅲ102、Ⅲ106采区8煤层瓦斯富集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频率衰减正值斜率往往表明分析区缺乏瓦斯富集,而频率衰减负值斜率与瓦斯富集成正相关。根据该结论,对研究区的8煤层构造煤发育区与瓦斯富集区进行解释。结果表明,构造煤发育区与瓦斯富集区皆集中于该区的南部和东部,二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8年07期)
曾事超[3](2018)在《地震频率对砂土液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砂土液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由地震液化引起的地基失稳、重要建筑物损坏、地面喷砂冒水、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常见灾害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设、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精神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影响砂土液化的七大因素中,近些年来关于频率对砂土液化的影响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探索,但部分研究结论尚存分歧。进一步关于在同一加速度条件下,不同地震频率对砂土液化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针对同一地震加速度条件下,开展了2~10Hz范围内地震频率对砂土液化影响的详细研究。本文采用振动台试验与FLAC3D(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超静孔隙水压力、孔压比、液化宏观现象、液化后模型地基表面沉降量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地震频率对砂土液化造成的不同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地震加速度条件下,不同地震频率导致不同的砂土液化宏观现象。地震频率越大,液化后模型地基表面的积水就越清澈、液化过程中产生的泡沫以及液化结束后模型地基表面残留的泡沫就越少、模型地基由振前稳定状态变为可流动状态的时间就越慢;液化后模型地基表面的沉降量随着频率的增大逐渐减小,两者之间满足拟合的“沉降量——频率”关系曲线;通过对已有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公式的修改,给出了适合振动台试验条件下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公式;在2~10Hz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大存在一个“临界频率”使模型地基液化状态由“完全液化”向“部分液化”最终至“不液化”转变。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地震频率下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之间存在差异,但都符合其基本增长规律即深度越深,超静孔隙水压力值越大;地基表面沉降量随着频率的增大逐渐减小;2~10Hz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大也存在一个“临界频率”使孔压比的值开始从可液化范围逐渐向不液化范围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地震频率对砂土液化影响的认识和理解,也为相关的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8-03-01)
曾事超[4](2018)在《地震频率对砂土液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影响砂土液化的诸多因素中,振动频率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传统的研究振动频率对砂土液化的影响大多采用动叁轴仪来实现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这些结论之间存在差异;由于试验设备尺寸的限制、试验方法的差异等因素必定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数值模拟方法因其自身的优点常常被用来解决很多工程中的问题,而且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振动频率对砂土液化的影响也较少。(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李坤[5](2016)在《非平稳地震频率域稀疏反演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域和频率域地震反演分别是考虑不同域中的响应信息与模型合成地震记录的匹配程度进而搜索拟合数据空间的最优模型参数。时间域地震反演的抗噪性能相比频率域反演有所增强,但是时间域反演的分辨率不及频率域反演。针对频率域反演的高分辨率特性,本文在贝叶斯估计框架下开展联合频率域反演研究,提出了基于平滑模型约束的频率域多尺度迭前AVO反演方法,平滑模型约束能有效解决带限地震信号的低频缺失问题,提高了频率域反演的抗噪性和反演结果的空间连续性。此外,由于地震信号在频率域中实现了多频率分量的自动解耦,使得反问题可通过多频率分量逐级迭代的方式搜索最优解,提高反演结果的收敛精度和地层分辨率,且减小了反演算法对初始模型精度的过渡依赖。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稳定的从迭前地震资料中获取与测井数据相吻合的高分辨率弹性参数,并可有效的运用到储层含流体性质检测中。稀疏反射系数地震反演是在常规地震反演的基础上,加入模型参数的稀疏性度量约束。匹配追踪稀疏反演方法是通过控制反射系数数量、迭代次数及迭代阈值,经过有限步迭代搜索可得到最优解。本文提出了基于快速匹配追踪算法的频率域迭前AVA反演方法,并且为保证纵横波速度以及密度参数反射界面的一致性,在快速匹配追踪反演算法中引入叁参数同时迭代反演的思想,缓解多参数反演的地层界面不吻合问题。该方法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反演效率,而且最优解的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为充分利用迭前地震资料中蕴含的振幅和频率信息,本文将匹配追踪谱分解方法和流体因子FAVO(频变AVO)反射特征方程相结合,将依靠匹配追踪算法的高时频分辨特性,发展了高分辨率时频域FAVO直接反演方法。该方法将谱均衡过程构建于目标泛函中,减少了频散属性提取过程的中间环节,避免了在消除‘子波迭印’时引入的累计计算误差,实际资料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传统地震反演方法往往在平稳地震褶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然而由于地下介质的非均匀性以及黏滞性对地震波产生了吸收衰减作用,使其振幅减弱、相位畸变以及频带变窄,地震记录的分辨率降低。其中反Q滤波及Gabor反褶积是提高地震分辨率的有效方法。本文借鉴Gabor反褶积以及正则化反演思想发展一种新的基于地震数据本身的自适应衰减补偿稀疏反演方法,在反演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地层的衰减频散效应,提高了深部地层的地震分辨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5-01)
刘园园[6](2015)在《美国建立人工地震初步风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4月27日电(记者刘园园)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美国地质调查局近日发布报告,公开了一组人工地震初步风险模型所预测的地震频发区的地面晃动情况。利用该模型可以估算出下一年人工地震活动频率以及地面晃动的严重程度。 人工地震,是指由人为活动引(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5-04-28)
蔡启宏,傅子云[7](2013)在《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频率信息是地震波叁大属性之一,在岩石地球物理中占有重要位置。页岩气、致密油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石物理特性有甜点预测、可改造性评价的重要基础。目前实验测试、测井评价已取得一些重要进展,如储层的强各向异性,矿物成分的影响、模量和波速比特征等。相对于常规天然气而言,页岩气藏具有特殊之处。我们从页岩气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叁专题论文集》期刊2013-10-13)
陈殿远,陈志宏,刘仕友,陈雪菲[8](2013)在《地震频率域信息在涠西南地区勘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震资料不同频率成分的差异,对含气性的预测作了验证。笔者主要针对涠西南地区的储层预测及烃类检测,应用频率域信息进行储层预测和油气分析。通过总结已钻遇的水层和油层的频率域特征认识,实现了储层预测与烃类检测的目的,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检验证实。(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3年03期)
杜安娜,何晓灵[9](2010)在《地球被调到“震动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14日,印度尼西亚北马鲁古省海域发生里氏7级地震;同一天,日本发生6.6级地震,东京震感强烈;还是同一天,同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新西兰发生里氏5级地震。 2010年似乎被贴上了“地震”的标签,全球地震频发,从海地地震到智利地震、日本琉球地(本文来源于《广州日报》期刊2010-03-19)
沈伟森,罗艳,倪四道,崇加军,陈颙[10](2010)在《天然地震频率范围内首都圈地区近地表S波速度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地表沉积层的S速度结构是强地面震动模拟和地震灾害估计的重要参数,尤其是浅部的S波速度结构在工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目前大部分资料来源于工程钻孔或工程地震探测,很少有地震波频率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或者深度达数百米的S波速度结构.通过对天然地震的井下摆波形记录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测量地震波频率范围深达数百米的S波速度的有效方法.收集了首都圈地区44个井下摆的近震记录,利用广义射线方法确认了直达S波及其在地表的反射波震相,并通过测量不同台站上两个震相的到时差,获得了首都圈地区浅层100—500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发现,浅部100m的平均S波速度低于300m/s.当深度增加到500m时S波速增加到800m/s,平均速度梯度为0.8(m/s)/m.研究结果表明,井下摆地震记录波形是研究沉积盆地浅层S波结构的重要资料,将为沉积盆地的强地面震动模拟提供重要基础参数.(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地震频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叁维地震频率衰减属性分析技术对淮北芦岭煤矿Ⅲ102、Ⅲ106采区8煤层瓦斯富集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频率衰减正值斜率往往表明分析区缺乏瓦斯富集,而频率衰减负值斜率与瓦斯富集成正相关。根据该结论,对研究区的8煤层构造煤发育区与瓦斯富集区进行解释。结果表明,构造煤发育区与瓦斯富集区皆集中于该区的南部和东部,二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频率论文参考文献
[1].罗云蓉,王清远,付磊,张应迁,陶静.地震频率对Q235钢结构材料超低周疲劳行为的影响[J].实验力学.2018
[2].田拴来.基于叁维地震频率衰减属性预测煤层瓦斯富集区——以淮北芦岭煤矿Ⅲ102、Ⅲ106采区为例[J].中国煤炭地质.2018
[3].曾事超.地震频率对砂土液化的影响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8
[4].曾事超.地震频率对砂土液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5].李坤.非平稳地震频率域稀疏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6].刘园园.美国建立人工地震初步风险模型[N].科技日报.2015
[7].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C].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叁专题论文集.2013
[8].陈殿远,陈志宏,刘仕友,陈雪菲.地震频率域信息在涠西南地区勘探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13
[9].杜安娜,何晓灵.地球被调到“震动模式”?[N].广州日报.2010
[10].沈伟森,罗艳,倪四道,崇加军,陈颙.天然地震频率范围内首都圈地区近地表S波速度结构[J].地震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