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录后调节序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序列,干扰素,肝炎,细胞因子,转录,病毒,乙型肝炎。
转录后调节序列论文文献综述
姚文娟[1](2007)在《HBV转录后调节序列的功能研究及其在核酸疫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HBV转录后调节序列(HPRE)是乙肝病毒(HBV)基因组中在转录后水平调节HBV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广泛存在的细胞核因子即HPRE结合蛋白与该序列结合能促进mRNA向细胞核外转移,从而促进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同时,由某些细胞因子诱导产生的HPRE抑制性结合蛋白与该序列某些位置结合,抑制此环节,从而阻碍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表达。猪囊虫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内寄生可引起囊虫病。有关猪囊虫病疫苗的研制有许多方法,包括虫体来源的天然抗原或重组抗原,蛋白亚单位疫苗,以及核酸疫苗。90年代发展起来的核酸疫苗具有能够激发机体全面免疫发应、不散毒、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其潜在的危险性也是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证明以猪囊虫共同抗原基因制备的核酸疫苗具有良好的保护率。本研究首先以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基因为报告基因,将HBV转录后调节序列(HPRE)以及缺失不同功能区域的HPRE片段插入报告基因下游,构建以下真核表达质粒:pcDNA3.0-luc、pcDNA3.0-luc-HPRE、pcDNA3.0-luc-HPREβ_1β_2、pcDNA3.0-luc-HPREαβ_2及pcDNA3.0-luc-HPREαβ_1,转染真核细胞,以重组人IFN-α作为诱导产生HPRE抑制性结合蛋白的刺激因子,在IFN-α作用前后,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发现缺失功能区域β_2后,IFN-α作用前后的荧光素酶活性变化不明显,说明HPRE抑制性结合蛋白主要与β_2发生作用。搞清楚HPRE抑制性结核蛋白结合区域后,将不含此区域的HPRE片段插入猪囊虫核酸疫苗pPCV中,构建核酸疫苗pPCV-HP,免疫小鼠,测抗体滴度,并于两周后用猪绦虫卵攻击,叁个月后解剖观察猪囊尾蚴数,结果显示核酸疫苗pPCV-HP的抗体滴度高于核酸疫苗pPCV,其保护率也比核酸疫苗pPCV的保护率高8%。采集猪各组织和猪舍环境中的粪便及土壤样品,提取各组织的总DNA和卡那抗性菌的质粒,PCR系统检测质粒在各组织的分布、与宿主细胞基因组整合情况和转化环境细菌的可能性。结果发现疫苗质粒在注射部位以外的组织中很快被清除,在注射部位组织也未检测到整合现象,扩散和转化环境细菌的可能性也极小。说明新构建的核酸疫苗pPCV-HP不仅增强了免疫保护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7-06-30)
邢同京[2](2003)在《HBV转录后调节序列在非细胞毒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异质性的生物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序列(HPRE)在非细胞毒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异质性的生物学意义进行研究,探讨IFN-γ、TNF-α和IFN-α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的影响。 体外构建含有HPRE片段的pDM138质粒(含有CAT报告基因),应用脂质体介导方法转染HepG_2细胞,观察细胞因子对重组质粒载体CAT报告基因活性表达的影响,CAT基因活性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结果成功构建了含有HPRE片段的重组质粒载体。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CAT活性表达明显增强,而转染空载体的HepG2细胞仅有本底表达。IFN-γ和TNF-α对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CAT活性表达的影响均具有浓度依赖性,而对空载体CAT活性的表达无影响。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在未加入细胞因子时,其CAT表达活性为896.5±213.6 pg/ml:加入IFN-γ、TNF-α及IFN-γ+TNF-α作用48h后,其CAT表达活性分别为324.4±56.8,395.8±82.3,175.3±35.6pg/ml,与未加入时比较,t=5.19,4.39,6.68,P<0.01,差异有显着性。提示IFN-γ和TNF-α可能通过抑制HPRE的功能,调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表达。 采用PCR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法,对31例中国南方HBV感染者血清HBVDNA的HPRE片段扩增后测序,与Genbank中来源于欧美白种人群HBV感染者HBVDNA序列进行比较,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前者HPRE的β_2区,存在3个位点变化,分别为1504nt(T→C),占75.0%;1508nt(C→T),占57.1%;C→G,占10.7%;1509nt(C→T),占60.7%;在后者HPRE序列中均未发现上述位点变化。HPRE位点差异与HBVDNA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提示黄种人与白种人群HBV感染者的HPRE序列存在差异位点。 应用定点突变技术,体外构建含有HPRE位点变异的重组质粒载体,观察HPRE位点变异对HPRE功能以及细胞因子抗HBV机制的影响。经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含有HPRE变异位点的重组质粒载体。与野生株比较,1504nt突变株的CAT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1508nt突变株则无明显变化。在IFN-γ或/和TNF-α作用下,三种突变株的CAT活性均明显下降,在正N一a作用下,1504nt突变株和巧以+1 508nt突变株的CAI,表达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而1508nt突变株的C户a,表达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HPRE15O4nt位点变异可能影响HPRE功能,而1508nt位点变异可能逃逸了正N一Q对HPRE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期刊2003-05-01)
[3](2003)在《HBV转录后调节序列中与干扰素α应答有关位点的鉴定及生物学意义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遗传多样性是否影响不同种族的HBV感染者对干扰素α的应答,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据CMJ报道。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感染内科邢同京等人的研究表明:HBV感染者转录后调节序列中存在与干扰素α治疗应答有(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期刊2003年05期)
邢同京,骆抗先,柴艳峰[4](2002)在《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序列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干扰素γ(IFN 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机制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构建含有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序列 (HPRE)片段的pDM1 38质粒 (含有CAT报告基因 ) ,应用脂质体介导方法转染HepG2 细胞 ,观察IFN γ和TNF α对重组质粒载体CAT报告基因活性表达的影响 ,CAT基因活性的检测采用ELISA检测试剂盒。结果 成功构建了含有HPRE片段的重组质粒载体。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 细胞CAT基因活性表达明显增强 ,而转染空载体的HepG2 细胞仅有本底表达 ,分别为 896pg ml± 2 1 4pg ml和 37pg ml± 1 1pg ml。IFN γ和TNF α对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 细胞CAT活性表达的影响均具有浓度依赖性 ,而对空载体CAT活性的表达无影响。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 细胞在未加入细胞因子时 ,其CAT表达活性为 896pg ml± 2 1 4pg ml;与IFN γ、TNF α及IFN γ +TNF α孵育后 ,其CAT表达活性分别为 32 4pg ml± 57pg ml,396pg ml± 82pg ml,1 75pg ml± 36pg ml,与未加入时比较 ,t=5 1 9,4 39,6 68,P <0 0 1 ,差异有显着意义。结论 IFN γ和TNF α可能通过抑制HPRE的功能 ,调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杂志》期刊2002年21期)
邢同京,骆抗先[5](2002)在《HBV转录后调节序列变异位点的生物学意义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HBV转录后调节序列位点变异与细胞因子介导的非细胞毒抗HBV机制的关系。应用定点突变技术,体外构建含有HPRE位点变异的重组质粒载体,观察位点变异对HPRE功能以及细胞因子抗HBV机制的影响。经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含有HPRE变异位点的重组质粒载体。与野生株比较,1504nt突变株的CAT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1508nt突变株则无明显变化。在IFN-γ或(和)TNF-α作用下,3种突变株的CAT活性均明显下降,在IFN-α作用下,1504nt突变株和1504+1508nt突变株的CAT表达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而1508nt突变株的CAT表达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HPRE1504nt位点的变异可能影响HPRE功能的发挥,而1508nt位点的变异可能逃逸了IFN-α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02年10期)
邢同京,骆抗先,侯金林[6](2002)在《HBV转录后调节序列中与干扰素α应答有关位点的初步鉴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转录后调节序列中与干扰素α治疗应答有关的差异位点。方法采用PCR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法,对31例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上的转录后调节序列(HPRE)片段扩增后测序,与GenBank中来源于欧美人群的乙型肝炎序列进行比较,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中国慢性HBV感染者HPRE的β2区,存在3个位点变化,分别为nt1 504 (T→C),占75.0%;nt1 508 (C→T),占57.1%,C→G,占10.7%;nt1509 (C→T),占60.7%。而在欧美HBV感染者的HBV DNA序列中均不存在上述位点变化。HPRE位点差异的发生率与HBV DNA水平未见明显相关。结论不同种族HBV感染者转录后调节序列的差异可能与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性有关。(本文来源于《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钱毅,张明霞,陈永鹏,章廉[7](2000)在《HBV转录后调节序列抑制性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HBV转录后调节涉及多个环节 ,其中 HBV转录后调节序列 (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element,PRE)与宿主肝细胞核相应结合蛋白的结合是其中重要一环 ,二者的结合可促进转录体从细胞核向细胞浆的转运。PRE抑制性结合蛋白与 PRE结合能特异性抑制该环节。故 PRE结合蛋白特别是 PRE抑制性结合蛋白的研究 ,为抗 HBV感染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期刊2000年06期)
转录后调节序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序列(HPRE)在非细胞毒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异质性的生物学意义进行研究,探讨IFN-γ、TNF-α和IFN-α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的影响。 体外构建含有HPRE片段的pDM138质粒(含有CAT报告基因),应用脂质体介导方法转染HepG_2细胞,观察细胞因子对重组质粒载体CAT报告基因活性表达的影响,CAT基因活性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结果成功构建了含有HPRE片段的重组质粒载体。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CAT活性表达明显增强,而转染空载体的HepG2细胞仅有本底表达。IFN-γ和TNF-α对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CAT活性表达的影响均具有浓度依赖性,而对空载体CAT活性的表达无影响。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在未加入细胞因子时,其CAT表达活性为896.5±213.6 pg/ml:加入IFN-γ、TNF-α及IFN-γ+TNF-α作用48h后,其CAT表达活性分别为324.4±56.8,395.8±82.3,175.3±35.6pg/ml,与未加入时比较,t=5.19,4.39,6.68,P<0.01,差异有显着性。提示IFN-γ和TNF-α可能通过抑制HPRE的功能,调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表达。 采用PCR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法,对31例中国南方HBV感染者血清HBVDNA的HPRE片段扩增后测序,与Genbank中来源于欧美白种人群HBV感染者HBVDNA序列进行比较,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前者HPRE的β_2区,存在3个位点变化,分别为1504nt(T→C),占75.0%;1508nt(C→T),占57.1%;C→G,占10.7%;1509nt(C→T),占60.7%;在后者HPRE序列中均未发现上述位点变化。HPRE位点差异与HBVDNA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提示黄种人与白种人群HBV感染者的HPRE序列存在差异位点。 应用定点突变技术,体外构建含有HPRE位点变异的重组质粒载体,观察HPRE位点变异对HPRE功能以及细胞因子抗HBV机制的影响。经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含有HPRE变异位点的重组质粒载体。与野生株比较,1504nt突变株的CAT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1508nt突变株则无明显变化。在IFN-γ或/和TNF-α作用下,三种突变株的CAT活性均明显下降,在正N一a作用下,1504nt突变株和巧以+1 508nt突变株的CAI,表达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而1508nt突变株的C户a,表达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HPRE15O4nt位点变异可能影响HPRE功能,而1508nt位点变异可能逃逸了正N一Q对HPRE的抑制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录后调节序列论文参考文献
[1].姚文娟.HBV转录后调节序列的功能研究及其在核酸疫苗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邢同京.HBV转录后调节序列在非细胞毒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异质性的生物学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
[3]..HBV转录后调节序列中与干扰素α应答有关位点的鉴定及生物学意义初探[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3
[4].邢同京,骆抗先,柴艳峰.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序列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2
[5].邢同京,骆抗先.HBV转录后调节序列变异位点的生物学意义初探[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
[6].邢同京,骆抗先,侯金林.HBV转录后调节序列中与干扰素α应答有关位点的初步鉴定与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
[7].钱毅,张明霞,陈永鹏,章廉.HBV转录后调节序列抑制性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