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祠堂论文_朱兆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族祠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祠堂,宗族,宗祠,建筑,澄江,文化,城隍庙。

宗族祠堂论文文献综述

朱兆龙[1](2019)在《宗族祠堂显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建莆田游览,有两处建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处是陈氏祖祠,一处是城隍庙。图文俱佳的楹联浮雕,错落有致的墀廊阶栏,精雕细琢的檐牙脊吻,宋风明韵的殿庑坊台,折射出"文献名城"的爱国忠义。陈氏祖祠位于莆田市区西南部的玉湖公园内。入口(本文来源于《老年教育(长者家园)》期刊2019年11期)

王健康,王炳熹[2](2019)在《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繁盛不衰的宗族祠堂,具有丰富而多元的社会功能及现实价值。二十多年前,有学者就提出"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村落家族文化的何种态度,对村落家族文化如何应变"(王沪宁着《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客观认识和准(本文来源于《前进》期刊2019年06期)

徐洋[3](2019)在《移民视角下鄂东北宗族祠堂仪式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导致明清时期鄂东北成为典型的移民社会,强烈的祖先崇拜促使移民群体大力发展宗族,建祠修谱,祭祀活动尤勤。本文以鄂东北宗族祠堂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移民群体、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两条线索,着重讨论移民运动对鄂东北祠堂形制、仪式空间两方面的影响。文章开篇对移民建筑文化以及赣鄂宗族与祠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作为本文研究的学术基础,并提出本文研究问题:鄂东北祠堂形制的特征及其仪式空间的源与流。基于对“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历史沿革的梳理,明确了“赣东北-鄂东北”的具体移民路线,从移民群体分析出发,进一步论证了移民类型与移民人口规模对鄂东北宗祠建筑格局的影响机制。其中移民类型主要决定移民早期发展,从而影响祠堂建立的时间与规模;而移民人口规模发展则是移民后期发展的结果,人口规模一方面决定着宗族财力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宗族组织化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宗祠的平面格局与规模。在充分讨论移民群体与鄂东北祠堂建筑的关系之后,文章从移民运动的另一条线索,即“移民迁出地”与“移民迁入地”出发,分析两地祠堂建筑的同异性,探讨两地祠堂建筑的渊源关系。我们通过对鄂东北宗祠祭祀活动与祠堂形制的系统调查,将宗祠建筑分为户外元素、建筑元素、平面格局、空间形态与大木构架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各构成元素的仪式功能,归纳总结平面格局、空间形态及大木构架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鄂东北宗祠仪式空间的基本特征,将鄂东北宗祠的仪式空间分为“享寝分立”与“享寝合一”两种类型,并结合祭祀仪式空间的节点、仪式空间的布局以及仪式路径与仪式空间叁个层面的关联,明确了仪式路径与宗祠空间形态具有一定的同构关系。同时以迁出地-赣东北宗祠建筑出发,依鄂东北祠堂形制、仪式空间的研究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并与鄂东北进行比较,分析其同一性与差异性,论证了迁出地-赣东北对鄂东北宗祠建筑的影响。本文通过收集地方史料,调查赣东北与鄂东北祠堂形制及其祭祀活动,从移民群体、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两条线索进行研究,回答了有关移民运动对鄂东北宗祠建筑影响机制的基本问题,归纳总结出鄂东北与赣东北两地祠堂形制的基本特征,论证了祭祀仪式与祠堂空间形态之间的同构关系。通过对两地祠堂的比较,我们认为受移民运动的影响,鄂东北宗祠建筑祠堂形制较赣东北呈现出简化的趋势,部分构成元素做法较为固定,不如赣东北灵活多样,同时两地祠堂仪式路径与空间形态的同构关系表现出高度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7)

陈岚岚[4](2019)在《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维稳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也是完成现代化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突出,给维稳工作带来了压力。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具有中国特色的信访机制,在“压力型”维稳目标下,给基层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本文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个案研究法和材料收集法,结合N镇政府的F小学祠堂土地纠纷实践案例,研究基层政府在层层下压的维稳压力,甚至是“一票否决”考核压力下,如何破解维稳“怪圈”的问题。文章分6个部分进行了阐述:第1部分是绪论。首先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然后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最后是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等。第2部分为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包含基层政府、基层政府维稳、压力型信访的概念,博弈论的发展和主要内容,以及博弈论在本文中应用。第3部分是对F小学祠堂土地纠纷案例的剖析。首先介绍了F村的背景和F小学祠堂土地纠纷案的来龙去脉,然后分析了该纠纷案爆发的原因、特点和争论的焦点,最后是展示N镇政府处置该起纠纷的过程。第4部分是分析F小学土地纠纷案中N镇政府面临的维稳压力及形成原因。第5部分深入分析了网络密布的严控型维稳策略和底线防守的绥靖型维稳策略在F小学祠堂土地纠纷案中应用,并展示基层政府与信访群体、上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博弈过程。第6部分提出提升基层政府维稳能力的叁个路径: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强化沟通机制。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学科视角上、材料上、研究站位和研究角度上。不足之处主要是案例的代表性有限,一方面缺乏对民众的考察,另一方面最近中央对维稳提出了如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活动、政法机构改革等一些新思路和新措施,对基层维稳现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胡海胜,郑艳萍[5](2019)在《传统村落宗族祠堂的旅游活化研究——以于都澄江村祠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村落的宗族祠堂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化转型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在旅游实践过程中,祠堂更多地被僵化地保护、静态地展示。江西于都澄江村是第叁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拥有同一姓氏的24座祠堂群,通过建立祠堂博物馆、举办澄江庙会、打造写生与摄影基地、设计谭氏寻踪之旅路线等,对祠堂资源进行旅游活化,既有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激发传统村落的活力,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本文来源于《老区建设》期刊2019年08期)

方圣德[6](2019)在《宗族祠堂装饰中的“渔樵耕读”母题与家族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渔樵耕读"是祠堂建筑装饰的重要母题,它显性地表现为民众对安乐生活的表达与向往,也隐性地折射了家族士绅对"士志于道"的哲学思考。伴随"祠堂之制"的士庶化过程,"渔樵耕读"的精神意象,也以世俗的方式走入民间,用变异的图像化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承载了"修齐治平"理想的家族记忆,也镌刻着族人向往美好生活的世俗情感。(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9年03期)

白冰洋[7](2018)在《试论清代宜荆地区宗族祠堂发展实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代宜兴荆溪地区,宗族祠堂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兴起、持续发展、掀起高潮、跌入低谷、再次掀起高潮的发展态势。宜荆地区宗族祠堂的发展态势,受到朝廷政策和地方需求两方面的影响。而族人积极捐资支持则是祠堂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志》期刊2018年03期)

彭明熙[8](2016)在《四川宗族祠堂建筑分析——以宜宾李庄张家祠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中,汉族以聚居为特色,而宗族祠堂建筑则是中国乡土社会里宗法制度下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本文以四川宜宾李庄张家祠堂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结合李庄自身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6年18期)

范银典[9](2016)在《明清巴渝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宗祠作为民间祭祀活动载体,其遗存较多、分布也较广泛,也是地域物质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传统宗祠建筑形制与营建技术厚植于其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地域生产力、技术水平的发展,深刻的反映着地域的生活、生产习俗与方式、地域民风、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的审美、价值观念。基于封建伦理礼仪制度的传统宗祠建筑形制具有严格的礼制规范,空间形制相对固定,其建筑主要以院落为单元,以纵向院落组合为主,局部附以横向院落,建筑形制很好的适应于宗族的祭祀秩序与功能需要,同时在明清时期政府广泛推行的“族正制度”强化了宗族祠堂在民间的公共议事等基层管理的属性,拓展了宗祠建筑的功能也使得民间宗祠功能与空间不断扩展。传统宗祠空间承载了传统祭祀文化生活,见证了从严格的家祭到祠祭的演变历程,包含着多元的人地关系。巴渝地域文化作为外来移民文化与本土地域文化碰撞下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体系,具有文化的多元性与地缘特征。巴渝宗祠建筑作为乡土建筑充分反映出这种明显带有移民文化元素又同时包含着地域建筑形制与营建技术的文化特征,进而可以为地域乡土建筑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最有力的的空间原型与营建技术参考。然而伴随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巴渝宗祠不断面临着被荒废、被拆除等的风险,宗祠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符号,亟待开展相关研究与保护工作。论文通过七个部分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主要列举了现有研究近况以及此次研究的范围界定,认为周边地区都深入开展了对于宗祠文化的研究,而巴渝地区的研究屈指可数;第二部分分析了巴渝地区宗祠的物质与精神的生成环境及发展动因;第叁章研究宗祠建筑的建筑形制特征,并基于类型学分类法,对其从选址布局、平面形制、功能空间特色叁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其营建特征;第四章研究、梳理了巴渝宗祠建筑的地域营建技术、结构样式、装饰工艺特色,及其与建筑空间形态的关系,并归纳总结了不同营建技术所形成的典型宗祠建筑空间与形态;第五章对巴渝地区传统宗祠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总结,揭示其建筑空间形制背后的地域文化因素;第六章对巴渝地区传统宗祠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方式进行了分析,结合现阶段宗祠建筑保护的问题,整理并提出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第七章对论文的进行了梳理与总结,认为巴渝宗祠是基于地缘性合力影响下的特色建筑空间。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希望能较为整体性地诠释巴渝地区传统宗祠建筑特色,并为巴渝宗祠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为地域文化与乡土建筑的继承、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张涛,房志勇[10](2016)在《徽州宗族祠堂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徽州地区,祠堂是一个重要的建筑类型,至今仍保留很多遗存。在徽州游历不可避免地会遇见祠堂,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祠堂。本文所陈述的是祠堂中的最重要类型——宗族祠堂。文中概述了祠堂的起源以及宗族祠堂与徽州宗族的关系,并重点分析了几种类型的宗族祠堂之间的异同,使人们对徽州宗族祠堂有一个总体而清晰的认知。(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6年03期)

宗族祠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繁盛不衰的宗族祠堂,具有丰富而多元的社会功能及现实价值。二十多年前,有学者就提出"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村落家族文化的何种态度,对村落家族文化如何应变"(王沪宁着《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客观认识和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族祠堂论文参考文献

[1].朱兆龙.宗族祠堂显情怀[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19

[2].王健康,王炳熹.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J].前进.2019

[3].徐洋.移民视角下鄂东北宗族祠堂仪式空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4].陈岚岚.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维稳的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9

[5].胡海胜,郑艳萍.传统村落宗族祠堂的旅游活化研究——以于都澄江村祠堂群为例[J].老区建设.2019

[6].方圣德.宗族祠堂装饰中的“渔樵耕读”母题与家族记忆[J].装饰.2019

[7].白冰洋.试论清代宜荆地区宗族祠堂发展实态[J].中国地方志.2018

[8].彭明熙.四川宗族祠堂建筑分析——以宜宾李庄张家祠堂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6

[9].范银典.明清巴渝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16

[10].张涛,房志勇.徽州宗族祠堂浅析[J].建筑与文化.2016

论文知识图

黄埔村中的梳形片断黄埔村的宗族分布与形态肌理黄埔村中的祠堂与池塘(本页插图资...陈氏书院头门叁维点云图头门檐口断面(作者摄并注解)佛山张槎大江村陈氏宗祠中献给祖先的...

标签:;  ;  ;  ;  ;  ;  ;  

宗族祠堂论文_朱兆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