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叶下珠复方胶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胶囊,复方,乙型肝炎,苦味,乙肝,胸腺肽,毒理学。
叶下珠复方胶囊论文文献综述
李晖,张传涛,辜海英,陈昌金,曲俊彦[1](2012)在《复方叶下珠胶囊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复方叶下珠胶囊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作用。方法:采用北京麻鸭乙型肝炎病毒模型,用低、中、高不同剂量的复方叶下珠胶囊灌胃,治疗1周(T7)、2周(T14)及停药3d(P3)时,检测血清中DHBVDNA、DHBsAg和DHBeAg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对比,复方叶下珠胶囊高、中剂量组用药2周后,血清中DHBVDNA含量、DHBsAg和DHBeAg滴度水平显着降低。结论:复方叶下珠胶囊连续用药2周后具有较强的抗DHBV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2年04期)
李晖,张传涛,辜海英,陈昌金,曲俊彦[2](2011)在《复方叶下珠胶囊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方叶下珠胶囊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将HepG2.2.15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复方叶下珠胶囊组,用CCK-8检测细胞毒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和HBeAg;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内、外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结果复方叶下珠胶囊有明显的抗HBV作用,尤其当浓度为50mg/mL时,减少血清中的HB-sAg作用与拉米夫定组相当;当浓度为25 mg/mL,50mg/mL,和100mg/mL时,减少血清中HBeAg作用优于拉米夫定组;但是降低细胞内外的HBV DNA含量方面,与拉米夫定组无明显差别。结论体外试验中,复方叶下珠胶囊具有抗HBV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1年09期)
李彩东,吴斌,师彦平[3](2007)在《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抗肝炎病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KWYZ)的抗肝炎病毒作用。方法就KWYZ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灭活作用、抗鸭HBV作用和抗人HBV作用进行了体外试验。结果KWYZ有明显的抗HBV作用,在体外能够抑制HBsAg活性,对人工感染的鸭HBV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结论KWYZ具有抗HBV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07年19期)
朱永昌[4](2005)在《叶下珠复方胶囊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比较叶下珠复方胶囊、胸腺肽α1、及两药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92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为叶下珠复方胶囊组(A组)、胸腺肽α1组(B组)和联合用药组(C组),疗程24wk。治疗前、后定期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及乙型肝炎表耐抗原(HBsAg)、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C组HBeAg阴转率和HBV-DNA阴转率均高于B组(P<0.05,P<0.01);C组HBeAg阴转率与A组相仿(P>0.05),而高于B组(P<0.01),HBV-DNA阴转率均高于A组和B组(JD<0.05,P<0.01)。A组和C组肝功能复常率均升高,与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P<0.01);而A组与C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JP>0.05)。结论:叶下珠复方胶囊与胸腺肽α1联合用药,可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肝功能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V-DNA阴转率疗效,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05年04期)
李彩东,梁云,李惠新,王聪庆[5](2005)在《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方苦味下珠胶囊的药效学和毒理学。方法对复方苦叶下珠胶囊保肝、抗病毒、抗肝纤维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对制剂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进行研究。结果本制剂具有保肝、抗病毒作用,未见明显急性和长期毒性。结论本制剂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05年05期)
李彩东,梁云,吴斌,王聪庆[6](2005)在《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方苦味下珠胶囊(KWYZ)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D氨基半乳糖胺(DGaLN)所致小鼠肝损伤模型,以乙肝宁为对照药,观察KWYZ的保肝作用。结果KWYZ能改善肝能的损害程度,减轻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论复方苦味叶下珠具有保肝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期刊2005年02期)
李彩东,田薇,梁云,吴斌[7](2005)在《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方中药物成分的提取,苦味叶下珠采用醇提法,黄芪和甘草采用水煎煮法;用薄层色谱法鉴别苦味叶下珠,薄层扫描法测定甘草中甘草酸单铵盐的含量。结果:甘草酸单胺盐线性范围为2. 08μg~6 24μg ,加样回收率为99. 13 % ,RSD=0 .71 %。结论:制备工艺简单,质控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05年07期)
王荣国,林锐金[8](2003)在《叶下珠复方胶囊合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叶下珠复方胶囊联合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用叶下珠复方胶囊每次 4粒 ,每天 3次 ;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 2 m g肌肉注射 ,每周 2次。对照组单用叶下珠复方胶囊每次 4粒 ,每天 3次。均治疗 6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2 .5 % ,对照组总有效率 73.3% ,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 (P<0 .0 5 )。但 HBe Ag、HBV- DNA阴转率治疗组分别为 5 5 .5 %、5 6 .2 % ,对照组分别为 4 4 .0 %、4 3.4 % ,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叶下珠复方胶囊联合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可提高疗效 ,起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药杂志》期刊2003年03期)
李庚元,张文学,米志宝[9](1999)在《复方叶下珠胶囊治疗乙型肝炎38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方叶下珠胶囊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抗乙型旰炎病毒(HBV)的中成药,我们应用复方叶下珠胶囊治疗乙型肝炎患者38例,观察其抗HBV疗效,并以α-干扰索治疗作为对照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乙型肝炎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及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9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修订的诊断标准。治疗组38例,其中慢性肝炎31例。HBV携带者7例;对照组32例,其中慢性肝炎28例,HBV携带者4例。所有病人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均为HBsAg、HBeAg、HBcAb、HBV-DNA阳性,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分型经均衡性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 1.2 方法 治疗组每日暇复方叶下珠胶囊9粒,分3次服,1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肌注α-干扰索300万U/次。每周3次,(美国Scharing-Plough公司产品)。3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期间.未用其他保肝、降酶、抗病毒等药物治疗。 2 结果 2.1 治疗组病人ALT恢复率为93.5%(29/31),血清胆红素恢复率为96.8%(30/31),对照组ALT恢复率71.4%(20/28),血清胆红素恢复率64.3%(18/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 2.2 两组治疗后HBV血清标志物阴转率见附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1999年01期)
叶下珠复方胶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复方叶下珠胶囊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将HepG2.2.15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复方叶下珠胶囊组,用CCK-8检测细胞毒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和HBeAg;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内、外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结果复方叶下珠胶囊有明显的抗HBV作用,尤其当浓度为50mg/mL时,减少血清中的HB-sAg作用与拉米夫定组相当;当浓度为25 mg/mL,50mg/mL,和100mg/mL时,减少血清中HBeAg作用优于拉米夫定组;但是降低细胞内外的HBV DNA含量方面,与拉米夫定组无明显差别。结论体外试验中,复方叶下珠胶囊具有抗HBV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下珠复方胶囊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晖,张传涛,辜海英,陈昌金,曲俊彦.复方叶下珠胶囊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2
[2].李晖,张传涛,辜海英,陈昌金,曲俊彦.复方叶下珠胶囊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1
[3].李彩东,吴斌,师彦平.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抗肝炎病毒作用研究[J].中国药业.2007
[4].朱永昌.叶下珠复方胶囊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抗感染药学.2005
[5].李彩东,梁云,李惠新,王聪庆.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5
[6].李彩东,梁云,吴斌,王聪庆.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
[7].李彩东,田薇,梁云,吴斌.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药房.2005
[8].王荣国,林锐金.叶下珠复方胶囊合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
[9].李庚元,张文学,米志宝.复方叶下珠胶囊治疗乙型肝炎38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