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FPC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公端(5)和插头转换器,所述的插头转换器包括壳体(1)、PCB板(2)和插头连接器(3);PCB板(2)固定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PCB板(2)一侧设有金手指,另一侧连接有FPC连接框(21),所述的FPC扁平线缆(4)插接于FPC连接框(21)中;插头连接器(3)内部排设有多个连接端子(31),所述的连接端子(31)两端均具有弹性触点,其中一端的弹性触点连接于所述的PCB板(2)上的金手指表面,另一端中的弹性触点连接于连接器公端内部的触点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轻薄、连接稳固可靠等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车用FPC连接器组件,用于车用线路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公端(5)和插头转换器,所述的插头转换器一端可与FPC扁平线缆(4)连接,另一端插接于连接器公端(5)中,所述的插头转换器包括:壳体(1):包括相互盖合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PCB板(2):固定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PCB板(2)一侧设有金手指,另一侧连接有FPC连接框(21),所述的FPC扁平线缆(4)插接于FPC连接框(21)中;插头连接器(3):内部排设有多个连接端子(31),所述的连接端子(31)两端均具有弹性触点,其中一端的弹性触点连接于所述的PCB板(2)上的金手指表面,另一端中的弹性触点连接于连接器公端内部的触点上。
设计方案
1.一种车用FPC连接器组件,用于车用线路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公端(5)和插头转换器,所述的插头转换器一端可与FPC扁平线缆(4)连接,另一端插接于连接器公端(5)中,所述的插头转换器包括:
壳体(1):包括相互盖合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
PCB板(2):固定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PCB板(2)一侧设有金手指,另一侧连接有FPC连接框(21),所述的FPC扁平线缆(4)插接于FPC连接框(21)中;
插头连接器(3):内部排设有多个连接端子(31),所述的连接端子(31)两端均具有弹性触点,其中一端的弹性触点连接于所述的PCB板(2)上的金手指表面,另一端中的弹性触点连接于连接器公端内部的触点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FPC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端子(31)包括尾端和插接端,所述的尾端焊接于PCB板(2)上的金手指表面,所述的插接端为管状结构,插接端套设于连接器公端(5)内的端子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FPC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连接器(3)为夹板式连接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FPC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端通过双列直插封装或者表面贴装技术焊接于PCB板(2)上的金手指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FPC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端子(31)在插头连接器(3)中排布为两排,所述尾端上的弹性触点分别从上侧和下侧同时连接于PCB板(2)上的金手指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FPC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FPC连接框(21)通过两侧的卡扣连接于上壳体(11)上,所述的FPC连接框(21)一侧套于PCB板(2)上,另一侧设有卡合机构(6),所述的FPC扁平线缆(4)通过卡合机构(6)插接于FPC连接框(21)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FPC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合机构(6)包括旋杆(61)和扭转弹簧(62),所述的扭转弹簧(62)设于FPC连接框(21)的入口处,所述的旋杆(61)的一端连接于扭转弹簧(62)上,所述的FPC扁平线缆(4)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凸起(63),所述的旋杆(61)上设有与所述凸起(63)相匹配的凹陷(64)。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连接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FPC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车身上信号采集与电源输出连接器组件需使用护套线束对接进行信号输出,该护套线束需使用端子与导线进行铆接,然后将铆接后的线束插入护套中形成一个护套线束组件。护套线束的工艺生产复杂,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占用车身较大的空间,而当前车身连接器的发展方向是轻薄化、微型化、复杂环境的适配性以及安装简易性,目前的护套线束组件形式的车用连接器已经不符合车身设计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FPC连接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车用FPC连接器组件,用于车用线路的连接,包括连接器公端和插头转换器,所述的插头转换器一端可与FPC扁平线缆连接,另一端插接于连接器公端中,所述的插头转换器包括壳体、PCB板和插头连接器,其中壳体包括相互盖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PCB板固定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PCB板一侧设有金手指,另一侧连接有FPC连接框,所述的FPC扁平线缆插接于FPC连接框中;插头连接器内部排设有多个连接端子,所述的连接端子两端均具有弹性触点,其中一端的弹性触点连接于所述的PCB板上的金手指表面,另一端中的弹性触点连接于连接器公端内部的触点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端子包括尾端和插接端,所述的尾端焊接于PCB板上的金手指表面,所述的插接端为管状结构,插接端套设于连接器公端内的端子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插头连接器为夹板式连接器,即首先通过尾端的弹性触点夹持于PCB板上的金手指表面,再将弹性触点焊接于PCB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尾端通过双列直插封装(DIP)或者表面贴装技术(SMT) 焊接于PCB板上的金手指表面。其中双列直插封装焊接为通过直插入PCB板的引脚与连接端子的尾端连接,之后再将引脚的插入处进行焊接。其中表面贴装技术焊接为先采用贴片的方式将引脚贴于PCB板上,再在贴片处进行点焊,所述的引脚与连接端子的尾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端子在插头连接器中排布为两排,所述尾端上的弹性触点分别从上侧和下侧同时连接于PCB板上的金手指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FPC连接框通过两侧的卡扣连接于上壳体上,所述的FPC 连接框一侧套于PCB板上,另一侧设有卡合机构,所述的FPC扁平线缆通过卡合机构插接于FPC连接框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卡合机构包括旋杆和扭转弹簧,所述的扭转弹簧设于FPC 连接框的入口处,所述的旋杆的一端连接于扭转弹簧上,所述的FPC扁平线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凸起,所述的旋杆上设有与所述凸起相匹配的凹陷,其中旋杆的自然状态为向两侧弹起的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安装时直接将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等扁平柔软线缆插入连接框中并被卡紧,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牢靠,组件装配效率高,适用于车用连接器的大量装配,可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
此外,该新结构组件采用扁平电缆直接插接卡合的方式,比现有的护套线束组件体积更小,重量不到常规线束的一半,车身上采用此类型组件,可以很好的提升整车的轻量化,符合当前车身线路的设计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车用FPC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车用FPC连接器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卡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夹板式连接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双列直插封装焊接技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表面贴装焊接技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上壳体,12、下壳体,2、PCB板,21、FPC连接框,3、插头连接器,31、连接端子,4、FPC扁平线缆,41、凸起,5、连接器公端,6、卡合机构,61、旋杆,62、扭转弹簧,63、凹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车用FPC连接器组件用于车用线路的连接,包括连接器公端5和插头转换器,所述的插头转换器一端可与FPC扁平线缆4连接,另一端插接于连接器公端5中,参见图1,所述的插头转换器包括壳体1、PCB板2和插头连接器3。
壳体1部分:包括相互盖合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
PCB板2部分:其固定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PCB板2一侧设有金手指,另一侧连接有FPC连接框21,所述的FPC扁平线缆4插接于FPC连接框 21中,参见图2;所述的FPC连接框21通过两侧的卡扣连接于上壳体11上,所述的FPC连接框21一侧套于PCB板2上,另一侧设有卡合机构6,所述的FPC 扁平线缆4通过卡合机构6插接于FPC连接框21中。所述的卡合机构6包括旋杆 61和扭转弹簧62,参见图3,所述的扭转弹簧62设于FPC连接框21的入口处,所述的旋杆61的一端连接于扭转弹簧62上,所述的FPC扁平线缆4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凸起41,所述的旋杆61上设有与所述凸起41相匹配的凹陷63,其中旋杆61的自然状态为向两侧弹起的状态。
插头连接器3部分:其内部排设有多个连接端子31,所述的连接端子31两端均具有弹性触点,其中一端的弹性触点连接于所述的PCB板2上的金手指表面,另一端中的弹性触点连接于连接器公端内部的触点上。所述的连接端子31包括尾端和插接端,所述的尾端焊接于PCB板2上的金手指表面,所述的插接端为管状结构,插接端套设于连接器公端5内的端子上。所述的插头连接器3为夹板式连接器,即首先通过尾端的弹性触点夹持于PCB板2上的金手指表面,再将弹性触点焊接于PCB板上,参见图4。所述的尾端通过双列直插封装(DIP)或者表面贴装技术(SMT)焊接于PCB板2上的金手指表面。其中双列直插封装焊接为通过直插入PCB板的引脚与连接端子31的尾端连接,之后再将引脚的插入处进行焊接,参见图5。其中表面贴装技术焊接为先采用贴片的方式将引脚贴于PCB板上,再在贴片处进行点焊,所述的引脚与连接端子31的尾端连接,参见图6。所述的连接端子31在插头连接器3中排布为两排,所述尾端上的弹性触点分别从上侧和下侧同时连接于PCB板2上的金手指表面。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首先将FPC\/FFC扁平线缆4推进FPC连接框21,使得凸起41卡入旋杆61上的凹陷63中,之后将插头连接器3的母端插入连接器公端5 中即可完成装配。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6052.3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授权编号:CN209626472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H01R 12/77
专利分类号:H01R12/77;H01R12/79;H01R13/502;H01R13/66;H01R12/57;H01R4/48;H01R43/00;H01R43/26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上海徕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上海徕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1101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7319号
发明人:胡光才;万军;朱新爱
第一发明人:胡光才
当前权利人:上海徕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元焱
代理机构:31225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