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夏瑶:从本质生成到异质共在——试论赛博格对海德格尔生存观的一种解构论文

叶夏瑶:从本质生成到异质共在——试论赛博格对海德格尔生存观的一种解构论文

摘要: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与求索,是西方哲学史上源远流长的命题。人这种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存在的特殊方式与路径,即海德格尔所定义的人之本真意义上的“生存”,对生存着的此在的分析被称为“生存论”。本质的自我生成是生存观的根本法则。20世纪后期赛博格理论作为一种异质隐喻,通过对存在主体的置换使此在陷入沉沦,从某个层面上解构了海德格尔传统的生存观。

关键词:生存观; 海德格尔; 赛博格

一、海德格尔生存观的本质蕴涵

毋庸置疑,海德格尔是坚决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定义法,批判造成人与世界疏离的主体性原则。回溯《存在与时间》,“存在(sein)”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静止状态的名词,即无法给予固定的概念,而趋向于纳入动词的范畴考究,即一个持续波动、变化的动作或状态。海德格尔用“此在(Dasein)”表示人的存在,由德文da与sein两个部分组成,da为定冠词,表示特定的时空或状态。Dasein特指人这种超出自身的存在者,是此纯缘境(Da)或纯构成,它没有自己的现成本质,而只在让世界显现的方式中获得自身。由此,把思维主体当作存在者甚至妄图把握存在者的存在,这一种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进而,海德格尔把人的“生命”等同于“此在”,即存在的在此,它经历着在。如何经历呢?此在与能在相伴相生,能在指的是对自身生存的状态与方向进行筹划,同时通过将此在所囊括的各种偶然性、可能性一一抛于此在面前,使此在得以领悟自身,即体悟“为何之故(Worumwillen)”,使人的存在得以窥见本质。换言之,此在的生存就是一个实现能在的过程。

所以如今工作都两年了,她不仅没有存款,还为了买鞋刷了很多信用卡。每个月都得紧巴巴地过,甚至欠了简东亮半年的房租了。

正如他在《给查理森的信》中所言道:“《存在与时间》的首要任务是摒除主体性。”“此在”等系列概念的提出从源始性上告别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解释或任何形式的主体性规定,把人的本质的定义权利返还给了自身。

二、赛博格理论的异质隐喻

“隐喻”的希腊语metaphora,据字源释义meta与pherein的意义分别是“在…之后”、“转换”。语言学上,“隐喻”特指具有相近特征、属性的两个事物由其一来指代另一个事情的演进或变化过程。

“赛博格”一词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弗雷德和内森从“控制有机体(cybernetic organism) ”中构造了“赛博格(cyborg) ”这个专有名词。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唐娜·哈拉维虽是坚定地站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上发表了脍炙人口的“赛博格宣言”,笔者认为,其更不容忽视的理论建树在于如何定义现实世界乃至如何定义人的本质的问题探询,而不仅仅针对女性。在论文集《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中,存在于无限空间密集的赛博格意象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超越普遍性和总体化概念的以太空间,像一个“神话的时代”;而每一个行走其间的赛博格,都叫做“喀迈拉(chimera) ”。这时,人类变成了理论上虚构的机器和生物体的混合物,男性与女性、肉身与非肉身、自然与非自然、有机物与无机物甚至日常生活与虚幻拟像的界限已然被模糊、消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动态的社会现实和身体现实,人的生成与现状,均存在于异质的赛博格之中。诚然,“赛博格成了我们新的本体论”。

三、主体的置换:此在之体悟与共在之沉沦

海德格尔说:“正因为此在是通过‘为何之故’——生存论的首要法则而构建,人类社会等一切事物才拥有可能。”此在的主体性,指向的是生存活动具有“为何之故”的特性与规定上。换言之,只有当人的一切活动都朝向此在,同时处于一切生存活动的“为何之故”的可能性之中,此在才能在领会自身的可能中实现、选择、筹划自身。同时,藉由此在“为何之故”的丰富内涵,“在—世界—中—存在”的结构才具有普遍性与合法性。反过来,要实现对世界与存在的把握,我们必须要对“为何之故”进行体察和领悟,即深刻地认识到此在这个主体(尤其内容的能在),并对能在驱使此在积极地谋划、筹备、获取自身的趋势了然于胸。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是挣脱了传统人类本体论的沉重枷锁,纯粹依靠本己举步维艰地走向冠冕的。

然而焊接的火光、眩惑的数字,攘夺了此在的领地,拥赛博格为王。存在的主体不再是在特定境遇中静静地关注自身、思考自身,而是通过世界这一异己的媒介来领会,甚至领会的本能机制都掺杂了赛博格元素,表现为海德格尔所说的“一种日常沉沦的存在方式”。此在沉沦于这种赛博格日常中,自我的本真状态被锁闭和排挤,人不能瞥见和正视生存的本己性与此在的本质性,只好从俯拾即是的世界层面来理解生命的瞬间,以期领会存在。此时,此在作为主体的实现形式,仍然静穆、严肃地关注自身,承担起生命沉重的负担和无定的风险,保持决然、内省的姿态。无疑这是困难的。当此在来到赛博格世界,异于本质的元素参与了人的肉身肌理、甚至思维系统的建构,重新定义了生存的本质——异质共在,此在便轻易地陷入沉沦。沉沦意味着一个布满可能性、意向性和权能性假象的状态。人们采取了不同于体悟、内省以实现主体的路径,结果是失去了自身。此在作为存在的主体,早已在电光火石间被击碎,转而置换成沉沦状态中的异质共在。

“忽闻教堂钟声、工厂汽笛声,以及厂外欢呼声与歌唱声同时并作,余辈惊向何故?始知休战条约已签订,战争从此可以终止矣!此何日也?记之永久不忘之,1918年11月11日也。是日,各种工作各地战事自11点起一律停止……”

四、结语

当人与动物、人与机器、物质与非物质等界限被突破与取消,现代世界趋向于由异质共在的动态现实所构成,海德格尔生存观由此陷入了理论的泥潭。我们不得不承认,赛博格思想是对传统存在观主体的一场解构性实践。人何去何从,仍然是一个不断被追问、解释与反驳的永恒命题。

本文结合SCS理念设计特色的大别山自驾游线路,主要考虑其发源地和策源地意义,选取霍山县—金寨县—光山县—麻城—红安县一线为游览目的地。霍山县打响了向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组建了安徽第一支正规红军;金寨县是鄂豫皖苏区立夏节起义的发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之一;麻城和红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麻城还是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发源地。这五个红军诞生地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旅游精品线路中的重要景区,更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摇篮。

参考文献:

[1]Haraway D.Simians,Cyborgs,and Women: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M].New York:Routledge,1991.

[2]刘兵,曹南燕:女性主义与科学史[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

[3]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李芳芳:赛博格与女性联合体的重组[J].北京: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

[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6]余治平: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本体论[J].广东:广东社会科学,2001.

作者简介:

叶夏瑶(1992- ),女,民族:汉族,籍贯:广东省高州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标签:;  ;  ;  ;  ;  ;  ;  ;  ;  ;  ;  ;  

叶夏瑶:从本质生成到异质共在——试论赛博格对海德格尔生存观的一种解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