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之先,“君子”一词已见诸各文献典籍。而后孔子在《论语》中百余次谈及“君子”,赋予其道德规定性,“君子”成为理想社会秩序中的理想人格典范。本篇论文先是简明扼要说说“君子”词义流变,进而以《论语》为基阐述孔子君子之论的内涵,以及以“君子”立人极的现实理想。
关键词:论语 君子 人极 道德规定性
一、“君子”语义流变
“君子”一词由来已久,并非孔子所创。早在《论语》之先,“君子”一词就已经见诸于《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等各文献典籍,并在其中使用甚广,频频有现。譬如《周易·乾》中载:“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尚书·大禹谟》中载:“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诗经·关雎》中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左传·襄公九年》中载“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之制也。”这只是各典籍其中之一例。其实,“君子”一词在这些典籍中出现多次,甚至上百,它的语义也不尽相同。其意义要么指君主,要么指有身份的贵族。总的来讲,“君子”是就身份和地位而言的,无论是君主,还是贵族,要么是身份崇高,要么是地位显赫,反正都是指统治阶级。而当封建贵族势力衰落,“君子”才从特指权贵的意义上有了转向。所以,这才有了后来一般男子的意义。虽如此,这时“君子”的语义还是比较单一,它的文化内涵也并不十分丰富,这一情况的改变就要言及到《论语》的出现。
二、《论语》中君子之义
从《论语》开篇章《学而》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末章《尧曰第二十》里“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有一百零七处,只是略逊于“仁”的次数。“君子”的语义也从指称贵族,转变到附着有德行的含义。“君子”在《论语》里既指身处高位的人,又指有德行的人,既为政,又有德。但是,《论语》里的“君子”绝大多数指有德行的人,只有一处指身处高位的人。所以说,“君子”语义的转变,孔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之前,在位的“君子”被加赋了道德规范。比如《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泰伯》:“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两处例文中都谈及了“君子”要有德性。
胡锦涛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200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实施人才战略对党和国家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2010年,胡锦涛在《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讲话中指出,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通过培养和用好用活人才激发全民成才志向、形成人人竞相成才的生动局面。[11]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党中央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并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章。
《论语》有许多篇幅都谈及“君子”,对君子的形象进行了规定,使“君子”被赋予上了理想的人格,“君子”因而成为孔子理想社会秩序中的“完人”。在德、政、学、语、行等几个方面,孔子对君子都有要求。
首先,在“德”的方面。有德之人,方可为君子。德是内在于己,外施于人的。追求“德”的最高境界是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有德、达德,才能几近于道,才能认识世界的普遍规律,从而把握世界。《论语》一书中,德的条目繁多而“仁”是其核心。“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所谓“仁者爱人”。君子必须要持守“仁”的信念,这是君子的一个重要特征。孔子对“仁”做了进一步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一个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用德来说明“仁”,修德成仁。但反过来讲,“仁”也是德目之一,也是德的核心范畴。君子坚守的“仁”,是爱亲的基础上推之及人的,是有等级差别的。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一心持守不违仁。“刚毅木讷,近仁。”君子要刚强、果决、朴实、慎言,但这只是近于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即是要恭、宽、信、敏、惠,因为“恭者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恭,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君子庄重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容易获得成功,慈惠就就能够很好地使唤别人。庄重、宽厚、诚实、勤敏与慈惠,这都是仁的体现,也是君子需要持守的良好品质。
在电厂的维护工作上,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而对电气设备进行优质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电气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周期,维护方法以及维护的注意事项等。进而有效地保证电厂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下面就相关设备的维护做简要论述。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圣人定之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的“人极”标准的思想。我认为他并没有十分明确地表明“人极”的内涵是什么,也没有道出达到“人极”的方式和途径。周敦颐只是提出了这么一个概念,不过却引发了后人的广泛讨论。尤其于当今社会,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命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社会风气浮躁,人们追名逐物,醉心于物质享受,忽略了道德建设,甚至还对其进行无情的践踏。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精神生活的空乏形成强烈反差,经济虽然大步向前,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这并不与他们的幸福感指数成正比。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社会道德秩序,人们的心中普遍缺乏一个道德的榜样,《论语》中君子形象的设定恰恰有利于解决这一突出的现实问题,这对人们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他们对道德的追求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因此,以君子立人极刻不容缓。
三、以君子立人极
除此之外,孔子也在学、语、行等方面对“君子”作了要求。《论语》开篇章《学而》伊始,孔子就大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其对学的态度。学至关重要,君子要学。第一步,要弄清楚学的内容。先充实内在,后约束外在。内在需修德,外在要学礼。第二步,要弄清楚学的方法,“学”与“思”相结合。
对于言语,孔子也是重视的。对于君子言语的要求,孔子提出少数多做,言语谨慎。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说话应该谨慎郑重,做事应该勤奋敏捷。“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无论是修德学礼,还是在言语方面,处理政治事务能力上,其根本落脚点依旧是实践。只有落实到行动,君子所学才能产生出社会效益,才能有利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和运行。君子做事情是要勤敏,但绝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为,即使要做事,也不能刚愎自用,肆意妄为。君子之“行”须得合乎道义,符合道德规范。君子修德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君子的“行”提供一个价值参考,“行”合于“德”,做到德行不悖。
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的人格有多方面的规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论语·述而》)又“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这既是孔子对子产的评论,也是他对君子的要求。《论语》中对君子的规定与要求不胜枚举,我们就一些方面略作概括的讨论。
认真做好形势任务教育,通过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企业”大讨论及形势报告会、职代会等,让每位员工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把发展的目标、方向讲清,把政策讲透,把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讲明,让员工明白自己是单位的一分子,只有单位好才有个人好这个道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信心,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将为企业的发展出力变为员工的立足岗位做贡献的自觉行动。
(1)志存高远。“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君子要“志于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其次,在“政”的方面。古有言“学而优则仕”,从事政事,历来是士人阶层的梦想。许多读书人皓首穷经,目的就是想有朝一日能谋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这种情况尤其在科举制兴起后为甚。那时,虽没有科举制,但君子也有从事政事的景愿,而且拥有处理政事的能力也是作为君子的要求。孔子门人之中,就有长于政事的,比如子路、冉求。孔子虽不太嘉赏他们:“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求也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同上)但孔子是鼓励积极入仕的,君子应当有所作为,扬名立万,而不是默默无闻,泯没于世。所以他说:“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关键是在处理政治事务时,要秉公持义,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忠恕守信。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忠,为人诚心尽力。恕,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归因理论既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又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应根据当代大学生实际境况,结合归因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君子在面对义和利的取舍时,始终要把义放在第一位。
当然,《论语》里对君子的要求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不一一列举。只是我们要明白,于今社会,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心目中都应该有一个君子的典范,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不背弃道德。物质发展是硬实力,道德文化识软实力,两者不能偏废,需齐头并进。所以,我大力疾呼“以君子立人极”,让我们共筑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王弼,撰.孔颖达,疏.余培德,点校.周易正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0.
[3]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贾太宏,译注.春秋左传通释[M].拉萨:西藏出版社,2016.
[6]周敦颐.周敦颐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2.
[7]程碧英.《论语》“君子”词义辨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0(1).
[8]王丹.论语“君子”管窥——兼论孔子人格追求[J].文学研究,2013(1).
[9]张科扬 .《论语》君子观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
作者简介:王勇(1992-),男,汉族,四川广元人,中国哲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儒家经学。
标签:君子论文; 论语论文; 孔子论文; 周敦颐论文; 的人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个人修养论文; 《长江丛刊》2019年第11期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