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根基,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存在各种异化现象,让人同自身劳动产品、劳动对象,与自然、与人以及人的类特性等相异化,使人失去了本质,局限了人的自由。想要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要从异化的根源私有财产入手,合理扬弃,从而实现人的类特性的复归。
关键词:马克思;自由;异化劳动;私有财产;扬弃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重要的思想成果,也是马克思自由思想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哲学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从对象与主体及其关系层面,深化了对自由问题的认识”,将自由从“观念论和上层建筑领域引向物质生活生产和经济基础领域,揭示了自由与劳动、私有制、共产主义等的关系”,[1]并指出了“自由”“解放”的实现途径——扬弃私有财产。
一、人的类特性决定了自由是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从前的哲学大都关心世界本源的问题,或者“形而上学”精神实体,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心的则是“人”,力图解决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问题。其中,自由是其思想的根基。马克思认为,动物看似比人类要自由,自己能够支配行动,但这种支配其实是无意识的,也就是动物的本能,是并非随心而动的自由,只有人类的自由才是真正的“随心所欲”的自由,因为它是以“人心”作为前提。而“人心”这一理念,在《手稿》中马克思将其称为“人的类特性”或“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质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马克思具体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他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3]这也正是人类与动物在生命活动上的区别的直接象征,人类因此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马克思早期的自由思想经历了几个阶段:中学时期,马克思将道德理想主义化的自由观具象到对理想职业的选择上,这时已经拥有了以“人本主义”为主的、深入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意识;大学时期,马克思又从康德为代表的“德国浪漫派理想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抽身,转而投向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并相信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的自由原则,并同时对其加以超越,强调了“定在中的自由”,也就是自由应当是“理念中的现实的自由”,进而展露出了具有现实主义的自由观倾向。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自由思想进一步发生了重要变革,由于关注穷人的自由权利,认为专制制度下,一些人为了私人利益,利用特权,通过操纵法律来侵害他人自由的做法,有悖于自己当时所推崇的黑格尔的自由理性国家观,进而转为对经济异化的研究,探寻如何根除私有化,使人能够获得普遍性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在理想与现实中摸索、探寻,每一次转变,都将其自由观推向对使人类自由获得解放的现实意义上。他认为,社会束缚人类自由的情况十分复杂,而经过探究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压抑着人性,剥夺了人的自由。
二、异化劳动与人的自由的对立关系
“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毕生为之追求和探索的事业。在步入社会后,对政治经济学领域展开研究的青年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方式下,作为劳动产品生产者的工人,其价值随着社会财富的累积却在“贬值化发展”,因此,工人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而是“异化或外化”的,这种异化劳动,限制了人的“自由”,这显然是违背人的自由的需要的。因此,他从劳动自由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客观世界不自由的原因,以及如何能够实现自由。为此,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劳动,是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应该是自由且自觉的行为,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却并不是这样,马克思称其为“异化”。“异化”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第一个提出的,在他之前的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概念,并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则认为“异化”是一种现象,即“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通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与实践的人类活动,产生出控制和奴役自我与主体力量的反面结果”。[4]马克思通过分析认识到,在这种异化劳动中人的类特性随之发生着内涵上的异化。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站在讲台上,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也传递着我们的思想、态度、品行和价值观,这些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品格的形成。一边教育学生“仁、义、礼、智、信”,一边为所欲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这样的教育是注定不会成功的,而且还会破坏师德形象,破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让之前的教育积淀功亏一篑。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但是由于经验和成熟的限制,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受到社会不良之风的感染,形成一些不良的观念和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固定下来,进而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因此,工人们的劳动也就不再意味着是自主自由的活动,不再是出于自愿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而是变成为了解决温饱与生存问题而不得不去做的谋生手段,这是一种强迫性的、被迫性的劳动。因此,在这种劳动中存在着四方面“异化”的表现,也就是“劳动结果异化,劳动过程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这四种异化方面,意味着人性的自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这几种异化可以从以下社会现实中得出:工人在劳动时所需要的劳动资料以及离不开的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界,但是,由于异化,工人反而越是依赖自然界,从自然界中获取的劳动与生活资料就越匮乏,越是成为自然界的“奴隶”。同时,劳动本应是人类自由的、具有创造力和主动性的行为,但是工人却在劳动时感受到了不自由,只有在不需要劳动时才意识到自由,因此,用来满足生存需要的劳动,却成为一种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需求的手段,于是,只有当工人在使用自己的动物性时,才意识到活动的自由,一旦回归人的类特性,则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这就相当于将人自身的本性变为维系生存的一种手段,这种异化感是赤裸裸的。同时,这种异化劳动的过程产生出了一个“劳动的主宰者”,也就是资本家。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工人之外的角度来分析,提出了“私有制”的概念。也就是说,在私有制中,工人是不自由的,其实资本家也同样没有自由。私有制意味着对私有财产的占有,这种异化劳动,让工人被维持生活的压力挤占了自身对这个世界、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进而“麻木”,而所谓的“主宰者”则被对如何占有工人的劳动的关注,挤占了自身对这个世界、对周遭事物的感受,也就是说,工人和“主宰者”均被异化为压制对方的力,从而失去人的类特性的自由意识,从而被异化了。
K-means算法即已知数据库包含n个数据样本,给定聚类个数k,对每个数据样本计算其应该属于的类,得到满足方差最小标准的k个聚类。
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逻辑的分析,马克思发现自由的局限是异化劳动、私有制,由此,我们可以找到实现人“自由”“解放”的途径就是对其局限的突破,让人的类本质得到“复归”,让人与劳动产品、劳动结果、劳动过程以及人与人关系等都得到相应的改善,最终让人达到与自身对象、感觉,与自然、与他人的全面统一——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共产主义是这种“自由”“解放”可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所谓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5]基于此,人的自由的实现得以确证,“自由”找到自身存在的理想状态,而这一理想状态的合理出口就在于找到“不自由”的根源——私有财产,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来避免异化,从而使人的自由得以回归。
三、扬弃异化是实现人“自由”“解放”的途径
异化劳动与人的自由本性是对立的。在自主劳动中,人将自己看作是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人能够通过这种自主的劳动过程以及最终产品,把自己的自由本质对象化加以直观地认识。而在私有制的异化劳动中,为了生存而劳动,为了给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劳作,则完全失去自我,失去劳动的本质意义,劳动者不占有任何自己劳动所生产出来的物品,也不占有生产物资,只是将劳动当成了谋生的手段,并非出于自愿,因此,是不自由的。马克思在《手稿》中,针对自由的局限,也就是异化劳动、私有制,提出了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途径。
(一)私有财产的内涵及其积极本质
什么是私有财产呢?在马克思以前许多学者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借由对私有财产内涵的剖析,提出了早期的共产主义理念:通过社会财富的“公有化”来确保每个公民基本需求的满足,从而避免个体财产绝对贫困的情形。而此种显示了此时共产主义者将劳动作为私有财产的本质的解读方向,他们的共产主义理念是基于满足人作为生命体的基本需求,或者说谋生的自然需求出发考虑的,他们对于私有财产的认识是仅仅从它的客体方面来考察的,从而忽视了对人的本性的了解和关注,并单纯地看到私有财产中的消极因素而忽略了其积极本质。所以,在他们的共产主义实现形式上,难免走入私有财产“普遍化”的歧途,而对私有财产的本质认识上也局限于其是“应被消灭的资本”的层面上。所以说对私有财产本质的误解源于对劳动本质理解的片面性。事实上,劳动具有主客体的双重意义,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谋生活动”,更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不仅为了谋生而劳动,更因意识到“劳动”而劳动,为了“生活”而劳动,这是人的类特性。所以,人作为类存在物,其有着对象性、感性存在物的特征,所以,在人的类特性所构成的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中,作为劳动结果的私有财产被单单从客体的方面理解为其本质是劳动显然是不准确的,而更应该结合主体方面,从人的类本性方面考察,“私有财产的本质应是主体意识的形成和确证”,基于此种意义上,私有财产在与个体主体意识的结合过程中,展现出其积极本质。而“主体意识”的积极本质的异化让“人变成对自己来说是对象性的,同时,确切地说,变成异己的和非人的对象”。[6]
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22例MM患者的病理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62岁(年龄范围:50~75岁);其中12例为初治患者,10例为含BTZ方案治疗后复发的患者。MM诊断和临床分期参照2017年中国专家共识标准[1],入组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为正常核型,排除难治性骨髓瘤患者及合并其他肿瘤患者。骨髓穿刺术抽取MM患者骨髓,采用FCM法分选骨髓瘤细胞(CD38+/CD138+浆细胞),同时留存其详细临床资料。所有临床检验样本的采集均经受检者知情同意,并获得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二)私有财产的扬弃——从“异化”到“复归”
私有财产的扬弃,是马克思超越早期共产主义学者的更辩证的认识,“扬弃”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到私有财产具有主客体的双重内涵,其积极本质在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确证”;二是避免“物的依赖关系或物的必然性对人的类特性的异化与控制”——克服私有财产的消极结果。从而走出忽视个体差异、否定劳动的基本尺度片面认识的泥潭,避免让私有财产走向彻底的平均主义,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导致整个社会个体的共同贫穷。马克思的对私有财产的扬弃的超越性在于,他基于对私有财产积极本性——人的类特性的了解和把握上,所以,对于私有财产,马克思主张积极“扬弃”而不是“抛弃”等其他说法。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借由共产主义的形式,让人的自我异化走向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即,让劳动不仅成为“谋生的手段”,更成为“生活的目的”,个人的主体意识、审美需要等都灌注于劳动之中,这时,劳动者的劳动是自由的,人作为“对象性、感性存在物”类特性能够充分得到实现。从而让人超越“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发展阶段,进入“富有创造性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阶段。
四、结语
人的类特性决定了人可以拥有真正的自由,而异化劳动限制了人的自由的实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呈现了异化与自由的多重矛盾,即“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的之间的斗争”,并指出自由的局限是异化劳动、私有制,而实现人“自由”“解放”的途径就是对这一局限的突破——正确认识私有财产的内涵及其积极本质,借由共产主义形式,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让人的自我异化走向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让人的类特性得到复归。从而使“劳动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能够进行自由的劳动,使人得到真正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寇东亮.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变革的五个节点[J].现代哲学,2018(2):9-16.
[2][5][6][德]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3,178,181.
[3][德]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4]刘晨曦,王晓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J].江西社会科学,2018(3):23-29.
FreedomThoughtinMarx’sAlienatedLaborTheory——TextualInterpretationofEconomicandPhilosophicalManuscriptsof1844
BAO Wei-na
(College of Marxism,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Free conscious activities” are human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the foundation of freedom, and there are various alienation phenomena in labor under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conditions, which make people different from their own labor products, labor objects, nature, human and human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people lose their essence and limit human freedom. In order to realize human’s “freedom” and “emancipation”, 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source of alienation, private property, and discard it reasonably, so as to realize the return of huma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Marx; freedom; alienated labor; private property; sublation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118(2019)03-0043-04
收稿日期:2019-01-22
作者简介:鲍薇娜(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管晓莉
标签:马克思论文; 自由论文; 财产论文; 本质论文; 私有制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论文;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