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润滑油论文-王歆,张京全,贾艳峰

内燃机润滑油论文-王歆,张京全,贾艳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燃机润滑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燃机,润滑油,使用,更换

内燃机润滑油论文文献综述

王歆,张京全,贾艳峰[1](2018)在《内燃机润滑油的合理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内燃机润滑油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出发,对内燃机润滑油使用的要点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并对内润滑油的合理选用、使用以及维护保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8年20期)

李进[2](2018)在《内燃机润滑油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监测海上油田内燃机组润滑油性能,指导润滑油换油优化并为故障诊断提供数据支持,根据润滑油失效机制及内燃机故障诊断的技术特征,搭建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内燃机润滑油分布式在线监测系统.这种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在带宽低、作业单元分散等特殊环境下润滑油远程在线形式的监测诊断服务.通过在某FPSO内燃机发电机组试点应用,润滑油在线监测系统能够有效监测润滑油性能并用于内燃机故障诊断.(本文来源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郑伟,白敏丽,胡成志,吕继组[3](2018)在《纳米SiO_2润滑油改善内燃机气缸套-活塞环润滑摩擦性能的基础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散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SiO_2润滑油,并考察其悬浮稳定性。通过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对纳米润滑油进行极压试验和长摩试验,以此来模拟活塞靠近上止点附近时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处于混合润滑的状态,以及活塞远离上止点时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处于流体动压润滑的状态,分别考察纳米润滑油的极压性能和减摩性能;采用对置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模拟内燃机上止点附近气缸套-活塞环的工作环境,以真实内燃机气缸套-活塞环材料作为摩擦副,进一步考察纳米SiO_2润滑油在变工况条件下(变温度、变速度、变载荷)的润滑摩擦性能,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测了气缸套磨损表面的形貌,并分析纳米SiO_2润滑油改善润滑摩擦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纳米SiO_2添加剂可以显着提高基础油在混合润滑状态时的抗磨能力及在流体动压润滑状态时的减摩效果,在最佳添加浓度下,磨斑直径和平均摩擦系数分别下降了51.9%、46.7%;在上止点附近,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润滑状态为混合润滑,纳米SiO_2粒子的添加可以显着提高润滑油的抗磨减摩性能,在高温、低速、重载条件下摩擦系数分别下降10.5%、10.3%、5.9%;纳米SiO_2粒子在摩擦过程中在摩擦副表面起到"滚珠轴承"和抛光的复合作用。(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张虎,谷丰收,王铁,李国兴,王欢欢[4](2018)在《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内燃机润滑油黏度状态的非介入式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润滑油的黏度变化是影响缸套-活塞环间摩擦润滑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实现润滑油黏度的非介入式检测,通过声发射技术对缸套-活塞环间摩擦润滑状态进行了检测分析,采用小波变换、阈值降噪等方法实现信号的处理,得到了润滑油黏度与摩擦所产生声发射信号的近似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升高,声发射信号的电压幅值明显增加,缸内摩擦明显增大;随着润滑油温度的上升,黏度减小,声发射电压信号幅值逐渐减小,缸内摩擦相应地减小,且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为润滑油的状态检测与及时更换提供了技术手段,同时证明了声发射技术作为一种缸套-活塞环摩擦研究手段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虞礼文[5](2017)在《新能源汽车将引发润滑油产品升级 专访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发动机润滑专家、教授级高工杨俊杰先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第叁届"中国心"汽车动力技术趋势研讨会上,《汽车与运动evo》专访了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发动机润滑专家、教授级高工杨俊杰先生。(本文来源于《汽车与运动》期刊2017年06期)

郑伟[6](2017)在《纳米润滑油改善内燃机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润滑摩擦性能的基础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是内燃机中最为重要的摩擦副之一,其润滑摩擦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耐用性甚至寿命。随着内燃机向着高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燃烧室内的压力、温度也相应不断提升,导致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润滑条件变得更加苛刻,因此改善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润滑摩擦性能,提高内燃机燃油经济性,延长内燃机的使用寿命,在现代内燃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将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可以显着提高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纳米润滑油作为一种新型润滑介质,已在内燃机润滑摩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将纳米Cu颗粒、纳米SiO_2颗粒以及纳米富勒烯颗粒作为润滑油的添加剂添加到基础油中,通过极压实验、长摩实验和变工况实验考察纳米润滑油在不同润滑状态下的摩擦学性能,利用表面分析技术揭示其改善润滑摩擦的机理,最后对适用于实际内燃机,对内燃机无二次污染的纳米润滑油的材料进行探讨。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分散法”制备了纳米Cu、纳米SiO_2和纳米富勒烯润滑油,并对其悬浮稳定性进行研究;利用粘度计对所配置的纳米润滑油的黏温特性进行分析。(2)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对纳米润滑油进行极压实验和长摩实验,以此来模拟活塞靠近上止点附近时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处于混合润滑的状态,以及活塞远离上止点时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处于流体动压润滑的状态,分别考察纳米润滑油的极压性能和减摩性能。长摩实验后,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钢球磨斑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揭示叁种纳米润滑油改善润滑摩擦的作用机理;通过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比较叁种纳米润滑油在相同浓度下的摩擦学性能。根据极压实验和长摩实验的结果,论证了将纳米SiO_2润滑油应用于实际内燃机的可能性。(3)为了更加真实地模拟内燃机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运动形式、接触形式、工况以及润滑状态,采用对置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模拟实际内燃机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往复运动)和接触形式(面接触),以及内燃机上止点附近润滑油的润滑摩擦环境,以真实内燃机气缸套-活塞环材料作为摩擦副,考察纳米SiO_2润滑油在变化工况条件下(变温度、变速度、变载荷)的润滑摩擦性能。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气缸套磨损表面进行观测和分析,揭示纳米SiO_2润滑油在变工况实验中改善润滑摩擦的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3)

刘向波[7](2016)在《石墨烯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内燃机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内燃机减摩抗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纳米润滑油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石墨烯由于具有薄的纳米层状结构、高的机械强度、热导率及自润滑性等,非常适合作为高性能润滑油添加剂。但石墨烯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较差,在内燃机上的减摩抗磨效果上还缺乏大量基础试验,制约了其推广应用。本文借鉴大量纳米添加剂的改性经验,利用油酸、硬脂酸、蓖麻酸、硅烷偶联剂KH570、钛酸酯偶联剂TMS-TTS对石墨烯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活化指数法、自然沉降法、吸光度法选出了最佳改性方案。通过对100℃运动黏度、总酸总碱值、铜片腐蚀的检测,探究了石墨烯对润滑油理化性质的影响。利用四球试验,确定了石墨烯的最佳添加量。同时利用发动机台架综合评定装置,从润滑减摩性、抗磨性、高温清净性、摩擦表面分析、润滑油理化指标变化等方面,对石墨烯添加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油酸与硬脂酸改性(质量比为5:3、80℃)石墨烯效果最佳,改性后石墨烯分散稳定性较好。含有改性石墨烯的润滑油的100℃运动黏度、总酸总碱值、铜片腐蚀等与加剂前相当,改性石墨烯对润滑油的黏度、腐蚀性影响较小。2、当润滑油中添加0.06 wt%的改性石墨烯时,具有较好的减摩抗磨性能。此时摩擦系数最低为0.077,下降了30%;磨斑直径达到最小(0.42 mm),减小了20.8%;最大无卡咬负荷较高,是加剂前的1.335倍。试验后,钢球表面沟槽明显减少,深度变浅。3、100 h台架试验前后,润滑油添加0.06 wt%改性石墨烯后,发动机燃油消耗率基本不变,具有一定的减摩效果;润滑油中Cu、Cr、Al、Pb等元素大大减少,发动机活塞-活塞环-缸套摩擦副主要部件的磨损量普遍降低,某些位置磨损量出现了负增长,润滑油抗磨效果得到改善;添加前后润滑油的高温清净性相差不大,添加后清净性评分减小5.5;发动机主要摩擦副表面粗糙度明显降低,表面硬度略有下降;润滑油的100℃运动黏度、总酸值、总碱值变化与添加前基本一致,正戊烷不溶物含量比添加前稍低。(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孙军,刘广胜,苗恩铭,郝飞飞,朱少禹[8](2016)在《内燃机活塞裙部-缸套间润滑油输送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塞裙部-缸套间的润滑油输送情况对内燃机活塞组件摩擦副润滑状态、润滑油消耗、排放和润滑油性能退化等都有重要的影响。结合活塞二阶运动模型、流体润滑模型和润滑油流动模型等,进行不同内燃机工况下活塞裙部-缸套间润滑油输送状况的计算,主要分析活塞向下运动行程中活塞裙部运动后气缸套表面润滑油的滞留量。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下对应行程中润滑油滞留量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不同时刻的润滑油滞留量不相同,活塞上下止点处的润滑油滞留量基本相同。内燃机负荷相同时,随转速增加,进气行程中和膨胀行程中后期的润滑油滞留量减少,膨胀行程前期的润滑油滞留量增加。内燃机转速相同时,膨胀行程前期的润滑油滞留量一般随负荷增加而增加,膨胀行程中后期的润滑油滞留量基本不随负荷变化,不同转速下进气行程中润滑油滞留量随负荷的变化规律不一致。(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22期)

胡成志[9](2016)在《纳米润滑油改善内燃机活塞组—气缸套润滑摩擦热物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塞组-气缸套的润滑摩擦直接影响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由于活塞组-气缸套的润滑摩擦环境极为复杂,伴随高温、重载、变速等不利于润滑的因素,使其处于流体润滑、薄膜润滑、边界润滑共存的混合润滑状态。由纳米颗粒与基础油组成的纳米润滑油,具有改善润滑摩擦和强化换热的双重优势,非常适用于活塞组-气缸套的润滑和冷却。不同润滑状态下,纳米颗粒改善润滑摩擦的热物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将这几种润滑状态分开进行研究。分子动力学(MD)方法可以模拟不同的润滑状态和工作状态,有效地从微观角度揭示润滑摩擦的机理,并能够准确地描述纳米流体的结构特点,因此可以采用MD方法对各润滑状态下,纳米润滑油改善润滑摩擦的热物理机制分别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根据活塞组-气缸套的润滑状态分别建立了流体润滑、薄膜润滑和边界润滑模拟模型,采用MD方法对比分析了基础油和纳米润滑油润滑摩擦特性的不同,给出了各润滑状态下纳米颗粒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对纳米流体强化换热与润滑摩擦的耦合作用机制做了进一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流体润滑状态下,分别研究了光滑表面和非平表面条件下,纳米颗粒对润滑膜剪切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颗粒通过影响流体的微观结构使得润滑膜的承载能力有所增大;沉积到凹坑内的纳米颗粒对摩擦表面起到了填充作用,降低了摩擦阻力;除了沉积到凹坑内的纳米颗粒,润滑膜中其他位置的纳米颗粒均增大了摩擦阻力;不管是基础流体还是纳米流体,随着温度的上升,润滑膜的承载能力下降。(2)薄膜润滑状态下,主要分析了纳米流体与基础流体润滑摩擦特性的不同。研究发现,随着载荷的增加,基础流体和纳米流体润滑膜均由液态转变为“类固态”,但纳米流体的转变压力高于基础流体;纳米颗粒通过提高润滑膜的转变压力,使得摩擦力能够在较宽的载荷范围内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纳米流体在较高的载荷下表现出减摩效果的物理机制为:纳米流体较高的液固转变压力、纳米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以及体积效应。(3)边界润滑状态下,分别研究了软质Cu和硬质金刚石纳米颗粒对边界润滑膜承载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润滑油的承载能力显着高于基础油,并且随着载荷的增加,这种增强效果更加明显。纳米颗粒提高边界润滑膜承载能力的物理机制主要有叁点:一是纳米颗粒周围致密的吸附层使得润滑剂分子排列得更加紧密有序,提高了边界膜的强度;二是随着载荷的增加,油膜结构逐渐转变为“上壁面吸附层-颗粒周围吸附层-纳米颗粒-下壁面吸附层”这种特殊形式,该形式大大提高了边界膜的强度:叁是随着载荷的进一步增加,在边界膜破裂前,纳米颗粒就已经开始为边界膜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4)发生凸峰接触时,文中研究了软质Cu、硬质金刚石和Si02纳米颗粒对凸峰接触润滑摩擦特性的影响,主要考察了纳米颗粒与摩擦副间的协同作用关系,以及纳米颗粒对摩擦副机械特性的影响。研究证实了软质纳米颗粒在摩擦表面间形成了固体润滑膜,模拟结果表明这层固体润滑膜有效承担了摩擦副间的剪切作用,降低了摩擦副的塑性变形、内部缺陷和温度分布;硬质纳米颗粒有效地避免了摩擦表面的直接接触,并具有“滚动轴承”和“抛光”效果,摩擦副的温度和缺陷结构大大降低;不管是硬质还是软质纳米颗粒,纳米颗粒改善凸峰接触润滑摩擦特性的效果随着温度的上升变得更加明显。当相对滑动速度较高时,摩擦界面附近出现了“转移层”,纳米颗粒进入“转移层”,失去了抗磨减摩效果。(5)通过研究纳米颗粒对流动特性的影响,以及纳米流体流动与换热的耦合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纳米流体的强化换热机理,最后对纳米流体强化换热与润滑摩擦的耦合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的速度脉动相对于基础流体增强,纳米颗粒与连续相间存在速度滑移;纳米颗粒微运动和导热系数增加对纳米流体对流换热性能提高的贡献比例相当;纳米流体的强化换热特性有助于改善活塞组-气缸套的摩擦磨损。(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9-07)

[10](2016)在《长城润滑油公司承办国际内燃机学会第8工作组第61次会议》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4月20日,由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承办的国际内燃机学会第8工作组(CIMAC WG8)第61次会议在上海召开,副总经理寇建朝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寇建朝表示,近年来,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通过积极探索,已在船用油开发、行船试验、国际知名船用发动机制造商认证及国际化布局和国际市(本文来源于《合成润滑材料》期刊2016年02期)

内燃机润滑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有效监测海上油田内燃机组润滑油性能,指导润滑油换油优化并为故障诊断提供数据支持,根据润滑油失效机制及内燃机故障诊断的技术特征,搭建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内燃机润滑油分布式在线监测系统.这种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在带宽低、作业单元分散等特殊环境下润滑油远程在线形式的监测诊断服务.通过在某FPSO内燃机发电机组试点应用,润滑油在线监测系统能够有效监测润滑油性能并用于内燃机故障诊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燃机润滑油论文参考文献

[1].王歆,张京全,贾艳峰.内燃机润滑油的合理使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

[2].李进.内燃机润滑油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郑伟,白敏丽,胡成志,吕继组.纳米SiO_2润滑油改善内燃机气缸套-活塞环润滑摩擦性能的基础试验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8

[4].张虎,谷丰收,王铁,李国兴,王欢欢.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内燃机润滑油黏度状态的非介入式检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5].虞礼文.新能源汽车将引发润滑油产品升级专访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发动机润滑专家、教授级高工杨俊杰先生[J].汽车与运动.2017

[6].郑伟.纳米润滑油改善内燃机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润滑摩擦性能的基础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7].刘向波.石墨烯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内燃机摩擦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6

[8].孙军,刘广胜,苗恩铭,郝飞飞,朱少禹.内燃机活塞裙部-缸套间润滑油输送状况[J].机械工程学报.2016

[9].胡成志.纳米润滑油改善内燃机活塞组—气缸套润滑摩擦热物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10]..长城润滑油公司承办国际内燃机学会第8工作组第61次会议[J].合成润滑材料.2016

标签:;  ;  ;  ;  

内燃机润滑油论文-王歆,张京全,贾艳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