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论文_谢发展,俞慧清,陈建泉,成国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微细,细胞,基因,原发性,原位,肝癌。

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谢发展,俞慧清,陈建泉,成国祥[1](2010)在《微细胞介导人14号染色体自A9细胞转移至DT40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含人14号染色体的DT40细胞,用于人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本研究利用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将A9细胞中的人14号染色体转移至DT40细胞中.首先,摸索秋水仙胺诱导A9细胞微核形成最佳浓度与最佳时间,以终浓度为10 mg/mL的细胞松驰素B破坏细胞骨架,离心分离微细胞,获得的微细胞依次经8μm、5μm、3μm滤膜过滤后与受体细胞DT40融合,细胞铺板后加入G418筛选.然后,对长出的抗性克隆进行基因组DNA检测及FISH杂交,分析人14号染色体在DT40杂合细胞克隆中的存在情况.结果显示,成功获得含人14号染色体的DT40(#14)细胞,叁轮试验共获得抗性克隆30个,人14号染色体有效转移率为1×10-6.实验结果表明,人14号染色体完整的自A9细胞转移至DT40细胞,获得的DT40(#14)细胞可用于制备含人抗体基因的人类人工染色体,用于人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谢发展,俞慧清,陈建泉,成国祥[2](2008)在《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MMCT)是一项利用微细胞将外源染色体转入受体细胞的技术。该技术是在细胞融合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是细胞融合技术的进一步细化,在当代生物的若干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肿瘤抑制基因、端粒酶抑制基因、诱导衰老基因以及DNA修复基因都是通过MMCT技术取得细胞内识别和定位,由此促进了针对这些基因的功能研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同时,MMCT技术也为其他领域如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印迹、哺乳动物人工染色体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结合,MMCT还可用于建立具有重要医学药用价值和优良农业生产性状的转染色体动物,显示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MMCT技术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刘虎,叶胜龙,杨炯,汤钊猷,刘银坤[3](2006)在《肝癌细胞微细胞介导染色体转移方法学的建立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肝癌细胞微细胞介导染色体转移方法,为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染色体功能定位建立技术平台。方法人单染色体供体细胞通过微核化、出核、融合步骤将随机标记有耐药neo基因的正常人8号染色体导入到大鼠肝癌高转移细胞系C5F中,对微细胞杂交克隆进行药物筛选和单细胞克隆,并用序列标签位点-PCR和全染色体涂染荧光原位杂交方法验证人染色体转移的结果。结果获得具有G418和HAT双重抗性的微细胞杂交细胞,通过单细胞分离克隆方法获得15个具有双重抗性的微细胞杂交克隆,序列标签位点-PCR结果发现导入染色体的随机片段丢失,全染色体涂染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发现导入的人8号染色体与大鼠染色体发生了稳定的重组。结论成功建立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为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染色体功能定位奠定了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白晓彬,章扬培,朱捷,刘秀林,夏寿萱[4](1995)在《微细胞介导染色体转移法提高AT5 BIVA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AT5BIVA细胞是一株经SV40病毒转化的AT病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对γ射线高度敏感。实验用FD3(含人第11号染色体的人鼠杂种细胞)、FD8(不含人第11号染色体的人鼠杂种细胞)、LM/TK鼠细胞)为洪体,通过微细胞介导染色体转移(MMCT)向HT5BIVA细胞导入人或鼠的完整染色体,经两次3Gyγ射线照射筛选后,获得AT5BIVA与FD3微细胞融合的杂合细胞AT/FD3-1,对γ射线抗性有显着提高。而FD8或LM/TK的微细胞与AT5BIVA细胞的杂合细胞,对γ射线抗性未增加。枝型分析表明AT/FD3—1细胞中包含了来源于FD3细胞的人第11,14号染色体和数条鼠染色体。通过对照实验,排除了人14号和鼠染色体提高AT/FD3-1细胞对γ射线抗性的可能性.确认人第11号染色体与AT细胞对电离辐射敏感性相关,提示人第1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决定细胞对γ射线抗性的相关基因。(本文来源于《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吕有勇,金昊,崔建涛,李文梅,李诤[5](1994)在《微小细胞介导转移5号染色体对人胃癌、结肠癌细胞表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缺失或染色体结构异常是人类肿瘤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在这些丢失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中可能含有调节控制细胞生长、分化的重要基因,即肿瘤抑制基因.已有研究工作证明,当某一肿瘤细胞有特异性染色体缺失或异常时,导入一条新的染色体可以逆转某些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如将人正常11号染色体导入宫颈(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94年23期)

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MMCT)是一项利用微细胞将外源染色体转入受体细胞的技术。该技术是在细胞融合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是细胞融合技术的进一步细化,在当代生物的若干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肿瘤抑制基因、端粒酶抑制基因、诱导衰老基因以及DNA修复基因都是通过MMCT技术取得细胞内识别和定位,由此促进了针对这些基因的功能研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同时,MMCT技术也为其他领域如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印迹、哺乳动物人工染色体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结合,MMCT还可用于建立具有重要医学药用价值和优良农业生产性状的转染色体动物,显示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MMCT技术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谢发展,俞慧清,陈建泉,成国祥.微细胞介导人14号染色体自A9细胞转移至DT40细胞[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0

[2].谢发展,俞慧清,陈建泉,成国祥.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及其应用[J].生命科学.2008

[3].刘虎,叶胜龙,杨炯,汤钊猷,刘银坤.肝癌细胞微细胞介导染色体转移方法学的建立与探讨[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

[4].白晓彬,章扬培,朱捷,刘秀林,夏寿萱.微细胞介导染色体转移法提高AT5 BIVA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抗性[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1995

[5].吕有勇,金昊,崔建涛,李文梅,李诤.微小细胞介导转移5号染色体对人胃癌、结肠癌细胞表型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4

论文知识图

叫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法鉴定...pIRES2-EGFP-KAI1在QBC939细胞中表达...α1-siRNA增加GT1-7细胞KISS-1启动...KAI1在QBC939细胞中表达的免疫组化检重组质粒pIRES2-EGFP-KAI的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MD18-T-KAI1的酶切鉴定

标签:;  ;  ;  ;  ;  ;  ;  

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论文_谢发展,俞慧清,陈建泉,成国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