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名词凸显治理新理念

新名词凸显治理新理念

一、新用语凸显执政新理念(论文文献综述)

薛琳[1](2018)在《“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注重通过学生理论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吸引进步青年共同探讨改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学生理论社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扩大党的影响,引领青年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理论社团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和宣传党的思想和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把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理论社团的的重要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通过运用“互联网+”的显着优势,创新高校理论社团模式,可以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领域,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用理论魅力和实践活力吸引和凝聚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本文从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学生理论社团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对“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做了论述,并结合实践案例作出经验启示;第三部分分别从创新的教育理念、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动态化的即时响应机制三个方面对“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模式创新作探讨;第四部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分别从政策引导、跨界融合、数据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四个方面推动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变革,为整个学生理论社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设计方案。

刘家玮[2](2017)在《公文语言中的流行语现象研究 ——以近十一年公文中出现的流行语为例》文中指出流行语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的语言表征,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语言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流行语展示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公文作为国家管理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情况、传递政策信息,不可避免地会使用流行语。鉴于公文语言的巨大影响和示范作用,如何准确认识和使用流行语成了公文写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流行语为切入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领导人发表的公开讲话为考察对象,结合现代汉语词汇学理论,采用归纳统计、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公文语言中出现的流行语现象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流行语的研究现状,流行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明确以公文语言中的流行语现象为研究对象;并对本文的选题意义、语料运用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主要概述了流行语的内涵与特征,并阐述了流行语与新词语、高频词语、网络用语、俚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对2006年至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领导人讲话中的流行语进行数量统计,浅析公文语言中流行语涉及的领域范围和来源途径,总结出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特点。第三章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公文语言中出现的流行语。分别从流行语的词长特点、构成材料、结构形式、构成方式和语义表现几个角度进行论述,全面探析了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语言特色。第四章从公文角度论述了公文语体选用流行语的原因,发现公文选用流行语主要是为了实现公文的管理功能、契合公文的交际效果和满足公文的语体要求。第五章结合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和语言特点,总结出公文语体在选用流行语时需要遵循的选词原则和使用原则。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齐自琨[3](2010)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生产力作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时代的呼唤,是中国不可不为、不得不为的事情。大力发展中国的文化生产力,对于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从结构上看,首先分析考察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和内涵,阐明文化生产力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综合考察文化生产力系统,从总体上把握文化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同时分析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动力因素。文化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发展既有来源于系统自身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内在动力,同时又有自身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动力。它是由文化生产要素即资源因素、需求因素、创新因素、市场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然后通过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现状,即资源现状、需求现状、资金现状、市场现状等,透过现象看本质,解析我国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根源。透析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竞争不力等问题的实质性根源是文化生产要素发展动力不足,文化生产关系与文化生产力间存在矛盾。最后,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解决文化生产力存在问题的对策,从而深入说明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时代意义。本文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以生产力的当代形态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要素和动力”为分析维度,以当代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现状为分析的现实基础,系统的研究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试图从文化生产要素禀赋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角度上探讨文化生产力对我国经济文化生活产生的革命性变革作用。因此,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类延村[4](2010)在《建国以来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与演变 ——以对历次五年计划的解读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行政价值和行政价值观的研究一直是公共行政研究的薄弱环节,理论界对此缺乏足够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行政开始提出新的要求,希冀行政的发展能对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所助益。这实质上是要求行政主体的价值秉持要有所开放,有所制约。由此,行政价值观的研究被提上日程。任何研究都必须注重对科学基本架构的追寻和了解,中国行政价值观研究的基础即是理清行政价值观演变的脉络和现状,唯有如此,对国内行政价值观研究才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历次五年计划(规划)在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建设中有纲领性的意义,集中反映了行政价值观的取向,通过对历次五年计划(规划)的梳理,寻求行政价值观演变对当今的启示不啻为有益和便捷的方法选择。本文以对历次五年计划(规划)的解读为视角,进行综合分析,以历次五年计划(规划)为基础,将建国以来我国行政价值观的演变划分为较为明确的五个阶段,进而逐个分析和评述,最后总结出行政价值观演变的特点,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以期推动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在研究中,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以现有资料和现行研究为基础,对每个阶段的价值内涵进行揭示,并探寻阶段间关系,最终概括和归纳行政价值观演变的各种特点和影响因素,以促进完整文章脉络的形成。全文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方法,并对中西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同时,阐明行政价值观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研究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二部分是对建国以来我国行政价值观演变阶段的划分和对相关概念的界定。文章分别从国家领导人更替、重大历史事件、五年计划内容重大转变进行阐述和阶段划分,并分析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最终划分为五个行政价值观演变阶段,即社会主义改造与基本建设时期的行政价值观;“文革”时期的行政价值观;改革开放启动期的行政价值观;改革开放成型期的行政价值观;和谐社会建设时期的行政价值观。另外,对相关概念和解读文本进行界定,明确研究的旨向,是便于下文研究的一种方法选择。第三部分对社会主义改造与基本建设时期的计划内容进行归纳,并进行行政价值观的评析。该阶段大致的时间脉络是1953年至1962年,涵盖“一五”和“二五”计划。通过对经济结构、教育、人民生活计划的梳理,总结该时期行政价值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对“文革”时期的行政价值观进行概述。该阶段涵盖“三五”至“五五”计划,涉及的时间大致为1966年至1980年。该阶段的行政价值观在新中国行政价值观演变的历史上有特殊意义,对后来的行政价值观的演变存在重要影响,构成历史性的教训和反思。随意性、个体性话语等是该时期的特有表现,“行政机构无功用,却存在行政价值”的现象是整个行政实践的例外。第五部分主要阐释改革开放启动期的行政价值观。该阶段的大致时间脉络是1981年至1990年,涵盖“六五”和“七五”计划。转型是该时期行政价值观的主要特征,各个领域的价值蕴含都有所改观。改革是该时期的价值观统领,农村、城市及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建设的新气象,发展的途径明显转变。行政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丰富了价值的内涵构成,行政价值秉持的主张亦开始走向明确和规范。第六部分对改革开放成型期的行政价值观进行总结。该阶段的大致时间脉络是1991年至2005年,涵盖“八五”至“十五”计划。该时期国家的各项事业步入正轨,计划的制定日趋成熟,执政理念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渐形成公共行政价值观的体系,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体系化,是对该时期行政价值观的最好总结,涵盖了对该时期行政价值观的总体特征的真切描述。第七部分对和谐社会建设时期的行政价值观进行了考察。本阶段主要指称“十一五”规划,涉及2006年至2010年的规划安排。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特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成为行政的重要理念和旨向,行政价值观显化和明确。同时,该时期的规划安排亦显示——行政决策主体的高度自觉明显而直观地推动了行政价值观的发展与演变,这对于认知行政价值观的未来走向具有积极性的意义。第八部分是对建国以来我国行政价值观演变特点与影响要素的总体概括,并以此为基础,对行政价值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另外,本部分提出了行政价值观发展的两个困境,即行政理念发展的先进性与行政现实滞后之间的背离、行政理念和社会理念之间的冲突,并在展望中进一步确认;而其问题的解决与否是行政价值观实现效用的先行条件。

钟新[5](2004)在《新用语凸显执政新理念》文中认为

钟新文[6](2004)在《新用语凸显执政新理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出现了一批新用语。有关专家认为,这些新用语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决定》中首次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3个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一种深化认识。

杨发祥[7](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二、新用语凸显执政新理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用语凸显执政新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3.国内外研究动态
        3.1 国内高校学生理论社团研究状况
        3.2 国外高校学生理论社团研究状况
    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学生理论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1 学生理论社团的理论基础
        1.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阐释
        1.1.2 习近平的相关理论阐释
    1.2 高校学生理论社团
        1.2.1 高校学生社团
        1.2.2 高校学生理论社团
        1.2.3 “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
    1.3 学生理论社团的重要作用
        1.3.1 学生理论社团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
        1.3.2 学生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有效载体
        1.3.3 学生理论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
第二章 传统学生理论社团和“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模式比较分析
    2.1 传统学生理论社团现状分析
        2.1.1 传统学生理论社团现状
        2.1.2 案例分析
        2.1.3 案例分析启示
    2.2 “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模式
        2.2.1 “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构成要素
        2.2.2 “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新模式
    2.3 两种社团模式比较分析
        2.3.1 人员构成
        2.3.2 活动平台
        2.3.3 运行机制
        2.3.4 作用影响
第三章 “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模式创新内容
    3.1 理念创新——“互联网+”教育理念
        3.1.1 “互联网”应该“+”创新的教育理念
        3.1.2 “互联网”应该“+”创新的学习理念
        3.1.3 “互联网”应该“+”创新的传播理念
    3.2 结构创新——扁平化组织结构
        3.2.1 学生理论社团组织结构的发展过程
        3.2.2 学生理论社团扁平化组织结构优势
    3.3 机制创新——动态即时响应机制
        3.3.1 学生理论社团动态即时响应机制的原则
        3.3.2 动态即时响应机制的运行方式
    3.4 形式创新——虚拟理论社团
        3.4.1 .虚拟理论社团的概念和特征
        3.4.2 虚拟理论社团的作用
        3.4.3 大学生虚拟理论社团与现实理论社团的关联和影响
第四章 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高校理论社团发展
    4.1 跨界融合促进学生理论社团核心要素重组
        4.1.1 互联网+教师
        4.1.2 互联网+学生
        4.1.3 互联网+教育内容
    4.2 网络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理论社团普及性
        4.2.1 学生理论社团网络学习空间载体
        4.2.2 学生理论社团网络学习空间运行
        4.2.3 学生理论社团网络学习空间评估
    4.3 数据运用加强学生理论社团核心竞争力
        4.3.1 以数据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个性教育
        4.3.2 以数据为决策,为学生打造精品活动
        4.3.3 以数据为依托,为评价实现多元主体
    4.4 政策宏观引导推动学生理论社团创新
        4.4.1 提升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控系统
        4.4.2 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学生理论社团发展环境
        4.4.3 搭建联合平台,促进学生理论社团资源整合
        4.4.4 加大政策支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公文语言中的流行语现象研究 ——以近十一年公文中出现的流行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语料说明
    0.4 研究方法
1 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1.1 流行语的内涵
        1.1.1 流行语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1.2 流行语的特征
    1.2 流行语与其他词语的关系
        1.2.1 流行语与新词语的关系
        1.2.2 流行语与高频词语的关系
        1.2.3 流行语与网络用语的关系
        1.2.4 流行语与俚语的关系
2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2.1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数量表现
    2.2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领域范围
    2.3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来源途径
        2.3.1 国家政治举措
        2.3.2 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
        2.3.3 网络热门话题
        2.3.4 名人话语
        2.3.5 流行作品
    2.4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特点
        2.4.1 表义明确清晰
        2.4.2 内涵高度概括
        2.4.3 风格庄重典雅
3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语言特色
    3.1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词长分布
    3.2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构成材料
    3.3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结构形式
        3.3.1 词
        3.3.2 短语
        3.3.3 流行语模
    3.4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主要构成方式
        3.4.1 缩略
        3.4.2 比喻
        3.4.3 仿拟
    3.5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语义表现
        3.5.1 本义的沿用
        3.5.2 新义的派生
4 公文语体选用流行语的原因
    4.1 满足公文的语体要求
    4.2 契合公文的交际效果
    4.3 实现公文的管理功能
5 公文语体选用流行语的原则
    5.1 选词的原则
        5.1.1 选择规范化的流行语
        5.1.2 选择富有生命力的流行语
        5.1.3 选择积极意义的流行语
    5.2 使用的原则
        5.2.1 需要的原则
        5.2.2 适度的原则
        5.2.3 准确的原则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文化生产力的基本理论
    1.1 文化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及特征
        1.1.1 马克思关于文化生产力的基本观点
        1.1.2 文化生产力的内涵
        1.1.3 文化生产力的本质
        1.1.4 文化生产力的特征
    1.2 文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1.2.1 文化生产力主体性要素——文化生产者
        1.2.2 文化生产力中介性要素——文化生产手段
        1.2.3 文化生产力客体性要素——文化生产对象
    1.3 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动力
        1.3.1 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基础动力
        1.3.2 创新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核心动力
        1.3.3 市场运作机制: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驱动器
        1.3.4 人类需求结构的变化: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动力
    1.4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时代意义
        1.4.1 文化生产力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
        1.4.2 满足生态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1.4.3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章 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生产力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生产力的现状
        2.1.1 中国特色文化生产力的理论的形成
        2.1.2 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生产力的现状分析
    2.2 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生产力存在问题的成因
        2.2.1 政府管理机制不够科学,文化生产要素竞争力不强
        2.2.2 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化生产关系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
        2.2.3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章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对策研究
    3.1 政府支持,合理利用文化生产要素
        3.1.1 政府加大对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力度
        3.1.2 树立人才观,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3.1.3 政府营造和谐融资环境
    3.2 完善文化生产关系,健全文化体制
        3.2.1 着力解决文化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3.2.2 以市场机制调节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2.3 调整文化市场结构,扩大市场规模
        3.2.4 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
    3.3 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升级
        3.3.1 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步伐
        3.3.2 加快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和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链
        3.3.3 着力文化创新,发展文化生产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建国以来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与演变 ——以对历次五年计划的解读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及行政价值观演变的阶段划分
    (一) 相关概念
    (二) 建国以来我国行政价值观演变的阶段划分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基本建设时期的行政价值观
    (一) 经济结构与行政价值观概述
    (二) 教育、人民生活计划与行政价值观概述
    (三) 五年计划的行政价值观评析
四、“文革”时期的行政价值观
    (一) 五年计划的演变与主要关键词
    (二) 五年计划的行政价值观评析
五、改革开放启动期的行政价值观
    (一) 体制改革与行政价值观概述
    (二) 重要建设计划与行政价值观概述
    (三) 五年计划的行政价值观评析
六、改革开放成型时期的行政价值观
    (一) 经济结构安排与经济发展观
    (二) 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权责观
    (三) 科教计划、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观
    (四) 民主法制建设与法治观
    (五) 五年计划的行政价值观评析
七、和谐社会建设时期的行政价值观
    (一) 经济结构规划与经济发展观
    (二) 科教计划、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观
    (三) 和谐社会构建与行政价值观体现
    (四) “十一五”规划的行政价值观评析
八、中国行政价值观发展与演变的启示与展望
    (一) 建国以来我国行政价值观演变与发展的特点
    (二) 建国以来我国行政价值观演变与发展的影响要素
    (三) 中国行政价值观发展中的冲突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7)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四、新用语凸显执政新理念(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模式创新研究[D]. 薛琳. 山西大学, 2018(04)
  • [2]公文语言中的流行语现象研究 ——以近十一年公文中出现的流行语为例[D]. 刘家玮.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3]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D]. 齐自琨. 广西师范学院, 2010(02)
  • [4]建国以来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与演变 ——以对历次五年计划的解读为视角[D]. 类延村. 西南政法大学, 2010(01)
  • [5]新用语凸显执政新理念[J]. 钟新. 先锋队, 2004(24)
  • [6]新用语凸显执政新理念[J]. 钟新文. 当代广西, 2004(20)
  • [7]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新名词凸显治理新理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