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菌内生菌论文_周金伟,周红丽,柏连阳,易有金,李高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抗菌内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生,活性,植物,抑菌,物质,鉴定,分枝。

植物抗菌内生菌论文文献综述

周金伟,周红丽,柏连阳,易有金,李高阳[1](2015)在《植物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及其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生菌是寄生在植物组织中的一大类群特殊微生物,过去长期被忽略。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是新型抗菌药物的宝贵资源,其代谢产物中存在一系列具有多样性结构的抗菌活性化合物。本文对近年来植物内生菌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及其抗菌效果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植物内生菌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同时总结了植物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在当前实际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5年06期)

周金伟[2](2015)在《植物内生菌011粗提液的抑菌机理、保鲜作用及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由各种病原菌引起的疾病正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化学药物的滥用加剧了许多致病菌产生耐药性。新世纪以来,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日益迫切,而植物病原菌引起的粮食减产加剧了粮食危机。因此,寻求新型、安全、高效的天然抗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植物内生菌是寄生在植物中的一类特殊的微生物,过去长期被忽视。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是新型抗菌药物的宝贵资源,其代谢产物中含有一系列结构多样的抗菌活性化合物。因此,植物内生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本课题以烟草内生短短芽孢杆菌011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内生菌011粗提液的抗菌活性以及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机理,探讨了内生菌011粗提液对番茄采后的保鲜效果,并对该菌粗提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实验结果如下:1.平皿打孔试验测定了内生菌01l粗提液对14种常见果蔬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粗提液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弱,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粗提液处理抑制了番茄早疫病菌孢子的萌发,导致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异常。粗提液处理能显着增加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引起细胞内过氧化氢含量上升,菌丝细胞膜的蛋白质合成量下降。当浓度高于50 mg.mL-1时,菌丝细胞膜的麦角甾醇合成量下降。粗提液处理后,番茄早疫病菌胞外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降低。2.以湘粉一号番茄为试材,研究了内生菌011粗提液对番茄采后的保鲜效果。结果显示,贮藏25d后,粗提液处理显着降低了番茄采后腐烂率,与无菌水对照组比较,其腐烂率降低了52.17%。整个贮藏期间,粗提液处理延缓番茄果实质量损失率,显着减小了番茄Vc、还原糖、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显着抑制了MDA的积累和O2-·的上升,保持了细胞膜的完整性;显着提高了抗逆性酶POD、CAT、SOD、 PAL的活性。3.粗提液经HPLC初步分离后得到共6个活性组分12-1-12-6。采用HPLC对12-1组分继续进行分离,得到活性组分12-1-1和12-1-2,其质量分别为1.6和0.7mg,对番茄早疫病菌孢子萌发的MIC分别为11.25和8.75 μg/mL。对12-2组分进行再次分离,得到活性组分12-2-1、12-2-2和12-2-3,其质量分别为0.6、0.8和7.1mg,其MIC分别为30、10和15.6 μg/mL。采用核磁共振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化合物12-2-3的结构进行鉴定,发现该化合物为环脂肽类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42 Da,分子式为C48H74N12O14,亲水部分由7个a-氨基酸残基通过酰胺键连接成环,7个a-氨基酸分别为酪氨酸(Tyr)、丝氨酸(Ser)、谷氨酰胺(Gln)、3个天冬氨酰氨(Asn)和脯氨酸(Pro)。疏水部分为p-氨基脂肪酸(pAA),由14个C原子组成。该化合物的一级结构为:Pro-Ser-Asn-βAFA-Asn-Tyr-Asn-Gln。化合物12-2-2属于Iturin家族,与抗霉枯草菌素Mycosubtilin的结构类似,为Mycosubtilin的同系物。(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宇婷,易有金,杨建奎,曾静[3](2013)在《植物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生菌能产生一系列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产物。对植物内生菌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来源及抗菌活性物质的多样性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13年04期)

赵俊[4](2011)在《植物内生菌A11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生物学活性及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青霉素发现以来,抗生素工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抗生素作为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在医学和农业上广泛使用。然而,在抗生素工业对人类生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药物滥用及其导致的细菌耐药性严重地影响抗生素的使用。目前,几乎所有的常用抗生素都具有相应的耐药菌株。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许多细菌还具有多重耐药性。因此,开发新型的抗生素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近年来,植物内生菌被证实是新型活性物质的丰富来源。本实验室发现一株新型的植物内生菌,命名为A11。该菌在培养过程中表现出广谱抑菌活力,对几种重要的临床和农业病原菌都具有良好的抗菌特性。本实验对A11分泌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生物学活性和抑菌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i)48小时培养后的A11发酵液加入3倍体积的乙醇对活性物质进行抽提。溶解的活性物质经干燥后溶于甲醇溶液中。(ii)先后采用200-300、300-400目的硅胶对活性物质进行初步分离,洗脱方式为梯度洗脱,洗脱剂为乙酸乙酯和甲醇体积比从9:1到0:10递减的混合溶剂。两次分离出的活性物质均出现在3:7和5:5洗脱液中,分别称为组分3和组分5。(iii)通过Sephadex LH-20凝胶层析柱对活性物质做进一步分离,洗脱条件如下:流动相为甲醇,洗脱速度为0.3mL/min,每隔l0min收集一个组分,结果在第20-26个组分区间里出现活性物质。(iv)活性组分最终进行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洗脱方式采用梯度洗脱,洗脱剂为水和甲醇从9:1到0:10的混合溶剂。洗脱速度为1mL/min,柱温为25℃。结果表明活性物质对应于第3个层析峰。(v)质谱分析结果显示,组分3和组分5的分子量分别为338.52和339.41。MNR对样品的检测表明组分5活性物质至少含有7个碳原子。2.抗菌物质的生物学活性研究。(i)实验研究了活性物质和其他一些抗生素对一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本实验室的标准非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结果显示,All活性物质对于两个菌株显示出相同的抑菌效果,表现为抑菌圈大小相同。(ii)采用经典的倍比稀释法测定活性物质对指示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显示活性物质的最低抑菌浓度为活性物质的甲醇原溶液用水稀释到1/1280-1/640,而最低杀菌浓度为活性物质的甲醇原溶液用水稀释到1/40-1/20。(ⅲ)利用96孔板法培养和测定不同浓度活性物质下细菌生物膜的细胞量,结果表明,即使是在亚MIC的浓度条件下活性物质也会影响生物膜的形成。3.活性物质抑菌机制的初步考察。(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方法观察杀菌浓度、抑菌浓度作用下和不用药时的细菌形态学差别。结果显示,杀菌浓度作用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大量出现皱缩、塌陷甚至破裂;而抑菌浓度作用下的葡萄球菌与不用药的细菌在显微镜下并无明显差异。(ⅱ)通过K+的释放程度检测活性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的影响。活性物质处理后的细胞在1小时后K+释放迅速增高,在3小时后趋于平稳,表明活性物质在抑菌浓度下能够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透性。(ⅲ)实验对细菌在抑菌浓度条件作用前后的胞内蛋白的合成的差异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活性物质作用后的细胞表达的蛋白总量明显小于药物处理以前。尽管还必须考虑到这些现象和效应并无法指证它们就是活性物质作用的初原效应,因为这些结果可能是由于活性物质影响真正的靶点而造成的后续的效应,但这些研究对于抑菌机制的深入研究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1-05-15)

江军山,张鑫[5](2010)在《产抗菌活性物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生菌是一种新的巨大的微生物资源,其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笔者对植物内生菌及其产生的抗菌物质的发展现状,植物内生真菌、内生细菌和内生放线菌抗菌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植物内生菌抗菌物质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22期)

邓雪萍[6](2010)在《抗菌活性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从药用植物中分离内生菌,进行了植物样本表面消毒、内生菌分离纯化、抗菌活性菌株筛选、活性菌株鉴定以及其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等研究,为寻找天然抗菌物质提供资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纯化从3种药用植物样本中分离得到8株内生菌(丝状真菌5株,细菌2株,放线菌1株),但有3株(2株丝状真菌,1株放线菌)不能在体外培养。2、抗菌活性植物内生菌的筛选内生菌发酵液经离心取上清液,进行抑菌试验。在本实验条件下,小叶榕内生细菌EF-B01菌株发酵处理液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达23.28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弱的抑制作用。EF-B01菌株发酵处理液对黑曲霉菌丝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培养5天,抑制率达82.3%,且EF-B01菌株发酵处理液能强烈抑制黑曲霉孢子的形成。3、抗菌活性内生菌EF-B01菌株的鉴定对抗菌能力较强的内生细菌EF-B01菌株进行了培养特征、形态观察、部分生理生化特性鉴别以及16S rDNA测序,综合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将其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 EF-B01。4、抗菌活性内生菌EF-B01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为了增加发酵液中生物量和抗菌活性物质的量,对内生细菌B. subtilis EF-B01菌株进行了最适碳源和氮源、初始pH值、装液量、发酵接种量、摇床转速和培养温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单因子试验得到的最适的碳源、氮源及其含量分别为3%玉米粉、4%豆饼粉,初始pH值8.0,装液量30%,发酵接种量1%,摇床转速160rpm,培养温度34℃。在最优发酵条件下,内生细菌B. subtilis EF-B01菌株培养48h后发酵液的OD值为7.95,比优化前的5.23提高了52.0%。培养72h后,发酵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达26.42 mm,比活性菌株初筛时的23.28mm提高了13.5%。(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0-04-02)

徐素平[7](2009)在《植物内生菌A11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室从中华芦荟中分离到一株植物内生菌A11,该菌株能产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对多种植物病源真菌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抗菌谱较广。但尚未得到纯品,并且对其理化性质也知之甚少,为了确定该活性成分的分子结构,本实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通过两种不同的分离纯化路线对活性物质进行富集,得到了一定纯度的活性物质,初步了解了一些分子结构信息。研究方法一,植物内生菌A11接种于PDA培养基中,经摇床发酵48个小时得初始发酵液,发酵液通过超声波破碎,105℃灭菌,10000r/min离心5分钟,保留上清液,上清液通过透析(分子量截留为3500),取透析液,透析液通过低温真空浓缩至一定体积,与正丁醇1:1等体积萃取,有机相低温真空浓缩至干,用少量的甲醇溶解得粗样品。通过硅胶柱梯度洗脱对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气质联谱对收集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如下: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甲醇:乙酸乙酯在4:6,5:5两个洗脱梯度分别洗脱出A、B两种活性成分。通过气质联谱分析,A、B两种活性成分的质谱图都含有两种相同成分,分子量分别为:475.2、499.5。使用硅胶分离没能使活性成分分开。研究方法二,植物内生菌A11接种于PDA培养基中,经摇床发酵48个小时得初始发酵液,发酵液通过用6M/L盐酸调PH至3左右,静置一段时间后,10000r/min离心5分钟除去杂蛋白,NaOH调节发酵上清液的PH为7,然后用3倍体积的无水乙醇再次除去发酵上清液中的杂蛋白和多糖,然后抽滤,抽滤液经过低温真空减压浓缩干燥后用少量甲醇溶解得粗样品,然后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浓缩结晶,葡聚糖凝胶LH-20按分子量大小分离。通过液质联谱和核磁共振对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和分子结构进行初步鉴定。结果如下: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甲醇: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在2:8,3:7两个洗脱梯度分别洗脱出A-1号、A-2号两种活性成分。A-1号经硅胶柱再次分离,合并活性高的洗脱液,经过浓缩以及静置析出了结晶。A-2号通过连续两次的硅胶柱层析分离,葡聚糖凝胶LH-20按分子量大小分离,合并活性高的洗脱液,经过浓缩以及静置,最后也得到了一定纯度的活性物质。A-1号、A-2号两种活性物质分别通过液质联谱分析得到其分子量分别为:460.17、460.2。A-2号活性物质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分析,推测其为不含有苯环和醛基,可能含有酰胺键、烷基、碳碳双键等化学基团的化合物。(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28)

杜慧娟[8](2008)在《药用植物抗菌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生菌普遍存在于植物体中,由于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植物内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具有抗菌、抗肿瘤、杀虫、抗病毒、抗氧化等活性。这使得植物内生菌成为人们寻找新型抗菌、抗肿瘤药物的重要资源。本课题主要是以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用植物为分离材料,筛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植物内生菌,对活性菌株进行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对川黄檗内生真菌PE-S11生长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①采用本课题前期建立的表面消毒方法,从采集自重庆歌乐山、南山、贵阳等地的款冬、金荞麦等15种药用植物中,分离出了117株植物内生菌。其中内生细菌34株,内生真菌83株。有23株(8株细菌, 15株真菌)在体外不能生长。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在27℃条件下培养大多不产生孢子。②采用酒精沉淀法对植物内生菌发酵液进行预处理,结果94株内生菌中, 67株对一种或多种指示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有11株对4种以上人畜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款冬内生真菌(TE-R7)、金荞麦内生真菌(FE-R9)和川黄檗内生真菌(PE-S11)对10种以上指示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③参照《真菌鉴定手册》和《真菌分类学》,通过形态培养,显微观察和对叁株内生菌做18S rDNA序列测定,比对发现,款冬内生真菌TE-R7与镰孢霉属(Fusrium sp.)的fusarium oxysporum f.cubense(EF590328)具有99%的同源性,与镰孢霉属的其他种相似性有98%-99%。为镰孢霉属(Fusarium),fusarium oxysporum f.cubense菌的不同菌株。金荞麦内生真菌FE-R9与镰孢霉属(Fusrium sp.)的fusarium oxysporum具有100%同源性,与镰孢霉属的其他种相似性有98%-100%,因此FE-R9为镰孢霉属(Fusari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川黄檗内生真菌PE-S11与丛赤壳属(Nectria)的Nectria sp. GD507具有98%的同源性,与丛赤壳属其他种的同源性在96%-98%,PE-S11可能与丛赤壳属(Nectria)的Nectria sp.菌为同一个种。④对Nectria sp.菌株PE-S11生长条件进行优化。该菌在以马铃薯汁为基本培养基,27℃的培养温度,6.0-7.0的起始PH,30%的装液量,120r/min的摇床转速,2%的葡萄糖(或蔗糖)为碳源,0.3%的蛋白胨为氮源的条件下,培养7-9d。发酵液抗菌活性研究发现,丛赤壳属Nectria sp.菌株PE-S11对6种指示菌的抑制效果基本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8-04-01)

杜慧娟,王伯初,米鹏程,冯薇[9](2008)在《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药用植物金荞麦、款冬及黄皮树中内生菌的抗菌活性,筛选具有广谱抗菌效果的内生菌。以导致人畜及植物致病的15种病原微生物为拮抗菌株,采用改进K-B纸片法、生长速率法及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抑菌试验。结果从叁种药用植物中共分离到内生菌38株,其中FE-R9、TE-R7、PE-S11叁株内生真菌发酵液提取物对10种人畜指示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分别在7.50~15.00 g.L-1、3.13~12.50 g.L-1、0.39~15.00 g.L-1之间。FE-R9、TE-R7、PE-S11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显着抑制生长的作用,这可为寻找天然抗菌物质提供资源。(本文来源于《氨基酸和生物资源》期刊2008年01期)

邓墨渊[10](2007)在《抗菌活性植物内生菌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生菌是一个庞大的具有普遍存在性的微生物特殊类群。近年来,研究表明植物中内生菌能产生抗肿瘤、杀菌等特殊活性物质,这使得植物内生菌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同时也成为药物研究一个新的热点。本论文是在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植物内生菌筛选的基础上,根据“一菌多筛”的原则,扩展为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内生菌筛选及其活性菌株发酵优化。论文进行了植物样本表面消毒、内生菌分离纯化、发酵及发酵产物预处理、抗菌活性菌株筛选、活性菌株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等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纯化采用已优化的表面消毒方法对30种植物样本进行处理,分离得到46株内生菌。但9株(3株真菌,6株细菌)不能在体外培养,另有7株内生真菌在本实验特定的人工培养条件下不产生有性分生孢子。2抗菌活性植物内生菌的筛选①得到菌丝预处理丙酮样本37份,乙酸乙酯样本37份;采用酒精沉淀法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得到样本37份。②采用定量的二倍稀释法(培养基采用改良罗氏斜面培养基)对111份预处理样本进行初筛,得到来源于商陆(Phytolacca acinosa)的EP-S23,狭叶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EM-L40、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inn.)Presl)EC-S44的3株活性内生真菌,其发酵液提取物浓度为10mg/ml时对人型结核标准菌株(H37Rv)有抑制作用。其中,EC-S44的发酵液提取物浓度在15mg/ml时对人型结核耐药菌株有抑制生长作用。③采用KB纸片法对以上3株菌进行复筛,得到香樟内生菌EC-S44发酵液提取物浓度为10m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到达16mm,同时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6.5mg/ml。3活性菌株的鉴定和发酵条件优化①通过初步形态学鉴定: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inn.)Presl)EC-S44为镰孢霉属(Fusarium),将其命名为Fusarium sp.菌株EC-S44。②对Fusarium sp.菌株EC-S44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其在本实验中的最优发酵条件:土豆汁培养基(3%的葡萄糖、0.3%的牛肉膏),4%发酵接种量,20%的装液量,8.0的初始pH值,26℃培养温度,150rpm转速。在此条件下,菌株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株的抑制能力增强,MIC值降低到12.5mg/ml。(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7-05-01)

植物抗菌内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由各种病原菌引起的疾病正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化学药物的滥用加剧了许多致病菌产生耐药性。新世纪以来,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日益迫切,而植物病原菌引起的粮食减产加剧了粮食危机。因此,寻求新型、安全、高效的天然抗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植物内生菌是寄生在植物中的一类特殊的微生物,过去长期被忽视。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是新型抗菌药物的宝贵资源,其代谢产物中含有一系列结构多样的抗菌活性化合物。因此,植物内生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本课题以烟草内生短短芽孢杆菌011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内生菌011粗提液的抗菌活性以及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机理,探讨了内生菌011粗提液对番茄采后的保鲜效果,并对该菌粗提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实验结果如下:1.平皿打孔试验测定了内生菌01l粗提液对14种常见果蔬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粗提液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弱,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粗提液处理抑制了番茄早疫病菌孢子的萌发,导致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异常。粗提液处理能显着增加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引起细胞内过氧化氢含量上升,菌丝细胞膜的蛋白质合成量下降。当浓度高于50 mg.mL-1时,菌丝细胞膜的麦角甾醇合成量下降。粗提液处理后,番茄早疫病菌胞外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降低。2.以湘粉一号番茄为试材,研究了内生菌011粗提液对番茄采后的保鲜效果。结果显示,贮藏25d后,粗提液处理显着降低了番茄采后腐烂率,与无菌水对照组比较,其腐烂率降低了52.17%。整个贮藏期间,粗提液处理延缓番茄果实质量损失率,显着减小了番茄Vc、还原糖、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显着抑制了MDA的积累和O2-·的上升,保持了细胞膜的完整性;显着提高了抗逆性酶POD、CAT、SOD、 PAL的活性。3.粗提液经HPLC初步分离后得到共6个活性组分12-1-12-6。采用HPLC对12-1组分继续进行分离,得到活性组分12-1-1和12-1-2,其质量分别为1.6和0.7mg,对番茄早疫病菌孢子萌发的MIC分别为11.25和8.75 μg/mL。对12-2组分进行再次分离,得到活性组分12-2-1、12-2-2和12-2-3,其质量分别为0.6、0.8和7.1mg,其MIC分别为30、10和15.6 μg/mL。采用核磁共振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化合物12-2-3的结构进行鉴定,发现该化合物为环脂肽类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42 Da,分子式为C48H74N12O14,亲水部分由7个a-氨基酸残基通过酰胺键连接成环,7个a-氨基酸分别为酪氨酸(Tyr)、丝氨酸(Ser)、谷氨酰胺(Gln)、3个天冬氨酰氨(Asn)和脯氨酸(Pro)。疏水部分为p-氨基脂肪酸(pAA),由14个C原子组成。该化合物的一级结构为:Pro-Ser-Asn-βAFA-Asn-Tyr-Asn-Gln。化合物12-2-2属于Iturin家族,与抗霉枯草菌素Mycosubtilin的结构类似,为Mycosubtilin的同系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抗菌内生菌论文参考文献

[1].周金伟,周红丽,柏连阳,易有金,李高阳.植物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及其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进展[J].植物保护.2015

[2].周金伟.植物内生菌011粗提液的抑菌机理、保鲜作用及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D].湖南农业大学.2015

[3].王宇婷,易有金,杨建奎,曾静.植物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

[4].赵俊.植物内生菌A11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生物学活性及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江军山,张鑫.产抗菌活性物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

[6].邓雪萍.抗菌活性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0

[7].徐素平.植物内生菌A11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初步鉴定[D].西南大学.2009

[8].杜慧娟.药用植物抗菌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D].重庆大学.2008

[9].杜慧娟,王伯初,米鹏程,冯薇.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8

[10].邓墨渊.抗菌活性植物内生菌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D].重庆大学.2007

论文知识图

不同部位筛选到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数FL24内生真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DEB-2菌株对部分真菌的拮抗作用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拮抗图粗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海金沙内生真菌对番茄灰霉菌的拮抗作用

标签:;  ;  ;  ;  ;  ;  ;  

植物抗菌内生菌论文_周金伟,周红丽,柏连阳,易有金,李高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