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大众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众,中国,文化,电视剧,时代,批判性,适应性。
中国大众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玲[1](2019)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的生成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场域。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总体上持一种"大拒绝"的态度,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其学者们立足不同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非文化性和反大众性进行了激烈而深刻的批判。以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反思中国的大众文化现状,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大有裨益,同时这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我国得以生存的现实语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董彪[2](2019)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现代转型密切相关。市场经济为"大众"的产生提供了场域,也为资本逻辑推动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机械复制化和世俗化开辟了空间;社会个体的主体性权利,特别是感性存在和感性需求权利被重新赋予,为大众文化实施欲望机制仓创造了条件;社会关系的平等化和民主化,推动大众文化各种因素的博弈,形成了复杂的权力关系。大众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存在着过度商业化、浮浅化、去中心化等问题。在由"富"到"强"的新时代,促进大众文化理性、健康发展,需要处理好它与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其中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关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和软实力。(本文来源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奇佳[3](2019)在《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呈现出精英启蒙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和传统文化性"五元结构",其中以商业和消费逻辑为引导的大众文化逐渐凸显为主潮。大众文化是多元、代际性、不可预测的,应该尊重和相信大众的选择、市场的拣选,但要保证文化所应具备的基本样式,警惕资本的肆虐和精神扁平化。主流意识形态、精英启蒙文化既要尊重大众文化,甚或自身也注重商业性和市场原则,又要有自己的文化坚持和反思,对大众文化有适当的引导。展望未来,中国大众文化发展应面向人口减少、"走出去"、人工智能等"大时代"结构性巨变,根据经济规律、整个时代风尚、民族文化偏向等因素进行思考,由专业人员夯实其事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高莹[4](2019)在《用大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大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文化交流与文化对话的现实需要,不仅能够真实地展现中国形象,还能推进中国故事走向世界。大众文化具有流传度高、参与度高、传播度高等多重优势,通过大众文化所产生的文化认知、文化定位、文化创意、文化传播等,能够促进中国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9年29期)
樊浩[5](2019)在《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基于改革开放40年持续调查的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至2017年持续10年的叁轮全国调查、四轮江苏调查所提供的数据流和信息链及其精神哲学分析表明,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大众的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已经形成。文化共识的要义一言概之:伦理型文化的共识,其核心是关于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传统的现代中国形态的共识。这一文化共识从叁个维度展现。一是伦理道德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伦理道德传统的文化认同与回归期待;对于伦理道德优先地位的文化守望;对于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信心,它们从传统、现实、未来叁个维度呈现关于伦理型文化的共识。二是"新五伦"—"新五常"的伦理道德现代转型的文化共识: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新五伦",爱、诚信、责任、公正、宽容的"新五常",呈现"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叁是伦理实体的集体理性与伦理精神共识。家庭伦理守望中问题意识由道德品质向伦理能力的转化、分配公正与社会伦理实体的文化认同、干部道德与国家伦理实体的认同,形成家庭—社会—国家叁大伦理实体的文化共识。这叁大共识展现出中国伦理型文化"认同—转型—发展"的精神谱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汤雪[6](2019)在《大众文化格局下中国电视剧的审美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西方论文中都有对于传统审美文化的论述,但是审美文化真正作为美学研究的焦点则是在当代社会大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形成的。其中,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审美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大众文化的文化共享性和商品拜物性使得美学界对这一文化形式的探讨和接受从来都有争议,为了实现调和,美学家们开始寻求其与审美自律的结合,在此情况下审美文(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9年16期)
王存宝[7](2019)在《大众媒介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五千年岁月的不断洗涤下,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独特且灿烂的民族文化。而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信息进行传播的途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人们对信息进行获取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在新时代怎样确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人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阐述,对目前大众媒介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进行分析,并对文化传播所面临的困境与解决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来源于《品牌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李雪[8](2019)在《大众媒介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岁月中创造了独特且灿烂的文明,并形成了把爱国主义为内核的民族精神与以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视觉时代"将大众媒介的作用最大化发挥,一方面传统文化受到新载体的影响,演化出新形态;另一方面,大众媒介使传统文化符号零碎化。本文结合目前传统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困境,探析大众媒介在未来传统文化传播中更多实现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4期)
张晓蕊[9](2019)在《大众传媒视野下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困境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传播交流信息的媒介工具,大众传媒一直肩负着对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文在总结中国茶文化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对大众传媒视野下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大众传媒在茶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对未来茶文化的传播规划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传播和推广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1期)
海博宣[10](2019)在《让航海文化贴近社会大众 中国航海博物馆增加免费开放天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4月30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简称"中海博")正式对外发布将增加免费开放天数,扩大免费特定人群。3月17日"国际航海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7月11日"中国航海日"、12月"感恩季"期间,每周日为全民免费开放日;9月10日教师节、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为特定人群免费参观日;1.4 m及以下儿童、70周岁及以上老人、现役军人、离休干部、残障人士、烈士家属、消防救援人员、博物馆协会会员、海员为免费特定人群。博物馆是一个展示文化的窗口,它的价值基础在于公益性。加大免费开放优惠力度,是中海博更好发挥公益属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博物馆增强社会亲和力和认同感,增强(本文来源于《航海》期刊2019年03期)
中国大众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现代转型密切相关。市场经济为"大众"的产生提供了场域,也为资本逻辑推动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机械复制化和世俗化开辟了空间;社会个体的主体性权利,特别是感性存在和感性需求权利被重新赋予,为大众文化实施欲望机制仓创造了条件;社会关系的平等化和民主化,推动大众文化各种因素的博弈,形成了复杂的权力关系。大众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存在着过度商业化、浮浅化、去中心化等问题。在由"富"到"强"的新时代,促进大众文化理性、健康发展,需要处理好它与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其中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关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和软实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大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玲.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2].董彪.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3].陈奇佳.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4].高莹.用大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J].人民论坛.2019
[5].樊浩.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基于改革开放40年持续调查的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9
[6].汤雪.大众文化格局下中国电视剧的审美追求[J].传媒.2019
[7].王存宝.大众媒介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分析[J].品牌研究.2019
[8].李雪.大众媒介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J].传播力研究.2019
[9].张晓蕊.大众传媒视野下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困境与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9
[10].海博宣.让航海文化贴近社会大众中国航海博物馆增加免费开放天数[J].航海.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