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营养关系论文_鲁玉杰,王争艳,刘洁,李银银

导读:本文包含了三重营养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挥发物,寄主,植物,天敌,化合物,挥发性,烟叶。

三重营养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鲁玉杰,王争艳,刘洁,李银银[1](2011)在《信息化合物在贮存烟叶-烟草甲-米象金小蜂叁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理解在烟草储藏过程中,信息化合物在烟叶-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寄生蜂米象金小蜂Lariophagus distinguensis叁重营养关系中对昆虫寄主定向的影响,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烟草甲和米象金小蜂雌成虫对不同处理烟叶的挥发物的选择定向行为,并用气相色谱、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这些挥发物组分进行分析鉴定。机械损伤烟叶或完整烟叶的挥发物对烟草甲有引诱作用,并且前者的引诱作用强于后者。但是,烟草甲为害后烟叶的挥发物对烟草甲无引诱作用;完整烟叶或机械损伤烟叶的挥发物对米象金小蜂均无引诱作用,烟草甲为害后烟叶的挥发物对米象金小蜂有引诱作用,且烟草甲粪便能增强这种引诱作用。完整烟叶和机械损伤烟叶的挥发物组成相似,都含有烟碱和植物醇。而烟草甲为害后烟叶的挥发物组分发生明显变化,除烟碱和植物醇外,增了4种烷烃。这意味着烷烃类挥发物在烟叶、烟草甲和米象金小蜂叁重营养关系中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ISBE 2011 V2)》期刊2011-08-04)

王玉洁[2](2011)在《挥发性物质在荔枝—荔枝蝽二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属半翅目Hemiptera,异翅亚目Heteroptera,蝽科Pentatomidae,为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之一。本论文以荔枝—荔枝蝽二重营养关系为研究模式,在明确了荔枝蝽生物学、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从化学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源于荔枝蝽及其寄主植物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荔枝蝽的行为作用机制。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表明,荔枝蝽雌、雄成虫臭液溶剂提取物都含有4种主要组分,分别为反-2-辛烯醛、十一烷、十二烷与十叁烷;荔枝蝽成虫虫体浸提物中的成分为十一烷、十二烷、十叁烷与1-十叁烯等15种,其中十叁烷是雌、雄成虫共有组分且相对含量最高;荔枝蝽雌成虫排泄物的正己烷提取物中有3种挥发性物质,即反-2-己烯乙酸酯-1-醇、十二烷及十叁烷,雄成虫排泄物中仅有十叁烷。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GC-MS技术,对荔枝蝽成虫、若虫虫体及受惊扰若虫的挥发物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荔枝蝽雌、雄成虫虫体挥发物含有十二烷、十叁烷、十五烷、2-庚酮与1-十叁烯等,其中十叁烷在雌、雄成虫虫体挥发物中含量最高,分别为91.70%与85.10%;荔枝蝽若虫虫体挥发物主要有反-2-辛烯醛、反-2-癸烯醛、十二烷、十叁烷及1-十叁烯等,而受惊扰荔枝蝽若虫的挥发物中成分种类较多,包括反-2-己烯醛、反-2-辛烯-1-醇、十一烷、壬烯醛、十五烷、十四烷与十七烷等。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荔枝叶片挥发性化合物,并利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试验表明,不同处理的荔枝叶(机械损伤功能叶和机械损伤新叶,健康完整功能叶和健康完整新叶)共含有20种化合物,包括3种醛、13种萜类、1种酸、2种醇及1种酯。主要挥发性物质是萜类化合物,其中包括姜烯(38.60-66.30%)、反-石竹烯(12.20-33.40%)、α-倍半水芹烯(7.22-13.60%)、α-蛇麻烯(2.24-4.06%)、α-香柑油烯(0.97-1.32%)、α-可巴烯(0.69-1.02%)。不同处理的叶片挥发性提取物中主要化学组分也有差别,在功能叶中发现有己醛、桧萜、反-2-己烯醛、反-2-庚烯醛、veridiflorol、δ-杜松烯以及棕榈酸等,而δ-榄香烯和L-芳樟醇只在新叶中发现,此外,机械损伤叶片比健康完整的叶片含有较多的α-可巴烯、α-香柑油烯、α-倍半水芹烯及反-石竹烯等。其中,较低浓度的朱栾倍半萜和反-α-法尼烯仅存在于机械损伤叶片中。培养皿生物测定表明,荔枝蝽雌、雄成虫虫体的正己烷与乙醚浸提物分别对其异性与同性有显着的引诱能力,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也说明这两种溶剂浸提物均能引起荔枝蝽成虫的EAG反应;荔枝蝽臭液乙醚提取物对荔枝蝽成虫有显着的驱避作用。“Y”型嗅觉仪生测结果表明,荔枝蝽雌、雄成虫虫体显着驱避荔枝蝽2龄若虫与雌成虫。雌成虫虫体挥发物对荔枝蝽3龄若虫有引诱作用,却对5龄若虫有驱避作用;雌成虫臭液对荔枝蝽2龄若虫与雄成虫有引诱作用,而雄成虫臭液对雄成虫有驱避作用。荔枝蝽若虫对其虫体及受惊扰时释放的挥发物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反应。EAG结果表明,荔枝蝽5龄若虫对成虫臭液的反应最强,雄成虫臭液引起1龄若虫与雄成虫较高的EAG反应值;雄成虫对雌成虫臭液的触角反应值相对较低。选取荔枝蝽源挥发物中反-2-己烯醛、反-2-辛烯醛、壬烯醛、反-2-癸烯醛、2-庚酮、反-2-辛烯-1-醇、1-十叁烯、十七烷、十一烷、十二烷、十叁烷、十四烷与十五烷等13种化合物,荔枝叶挥发物中己醛、反-2-庚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醇乙酸酯、反-石竹烯与L-芳樟醇等6种化合物,利用“Y”型嗅觉仪与EAG测定荔枝蝽对这些化合物及不同浓度梯度的反应。结果证明,反-2-辛烯醛与反-2-癸烯醛极显着驱避雌、雄成虫,而且雌成虫触角对反-2-癸烯醛的反应值最高,几种醛类和烯烃化合物如反-2-辛烯醛、十七烷、反-石竹烯与反-2-癸烯醛对若虫有驱避作用;己醛对荔枝蝽若虫有吸引作用,可引起若虫的EAG反应最强,长链烷烃十七烷可吸引1龄若虫与雄成虫。在标准化合物的不同浓度梯度下,反-2-辛烯醛(100μL/μL)、反-2-癸烯醛(100μL/μL)、顺-3-己烯醇乙酸酯(0.01μL/μL)与十五烷(1μL/μL)驱避荔枝蝽雌、雄成虫,而己醛(0.1μL/μL)与1-十叁烯(0.1μL/μL)吸引成虫。雌成虫对反-2-庚烯醛(0.1μL/μL)与雄成虫对反-2-辛烯醛(0.01μL/μL)的选择率最高;2-庚酮(0.01μL/μL)对雌成虫和反-2-癸烯醛(100μL/μL)对雄成虫的驱避作用也尤为显着。十七烷(1μL/μL)对1龄若虫的驱避作用以及2-庚酮(0.1μL/μL)对5龄若虫的吸引作用尤为明显。本论文分析鉴定了荔枝蝽源及其寄主植物荔枝叶的挥发物组成成分,并测定了这些挥发物及其单组分化合物对荔枝蝽的行为生物活性,探明了对荔枝蝽有活性的挥发性化学物质的来源及组分。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荔枝蝽以信息化合物为主的监控关键技术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1-05-01)

鲁玉杰,王争艳,刘洁,李银银[3](2010)在《信息化合物在贮存烟叶-烟草甲-米象金小蜂叁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理解在烟草储藏过程中,信息化合物在烟叶-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寄生蜂米象金小蜂Lariophagus distinguensis叁重营养关系中对昆虫寄主定向的影响,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烟草甲和米象金小蜂雌成虫对不同处理烟叶的挥发物的选择定向行为,并用气相色谱、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这些挥发物组分进行分析鉴定。机械损伤烟叶或完整烟叶的挥发物对烟草甲有引诱作用,并且前者的引诱作用强于后者。但是,烟草甲为害后烟叶的挥发物对烟草甲无引诱作用;完整烟叶或机械损伤烟叶的挥发物对米象金小蜂均无引诱作用,烟草甲为害后烟叶的挥发物对米象金小蜂有引诱作用,且烟草甲粪便能增强这种引诱作用。完整烟叶和机械损伤烟叶的挥发物组成相似,都含有烟碱和植物醇。而烟草甲为害后烟叶的挥发物组分发生明显变化,除烟碱和植物醇外,增了4种烷烃。这意味着烷烃类挥发物在烟叶、烟草甲和米象金小蜂叁重营养关系中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Volume 5)》期刊2010-12-25)

张咏洁[4](2007)在《萜烯类物质在油松、红脂大小蠹和天敌叁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重点探讨萜烯类物质及其在油松、红脂大小蠹和天敌叁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首先用树干解剖的方法调查红脂大小蠹的捕食性天敌的情况,并发现一种专一性天敌--颚甲Prostomis sp.(Prostomidae)。利用Y-型嗅觉仪进一步研究发现健康油松挥发物、红脂大小蠹危害后油松挥发物及虫粪挥发物对该天敌都有显着的引诱作用,尤其对虫害油松挥发物趋向行为更强烈。该天敌昆虫在栖境定位和寄主选择过程中所利用的挥发物主要来自油松挥发物、虫害后的油松挥发物和虫粪挥发物。同时对油松挥发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是单萜烯类化合物,包括(R)-(+)-α-蒎烯、(S)-(-)-β-蒎烯、月桂烯、(S)-(+)-3-蒈烯、(+)-柠檬烯等。主要单萜的室内引诱实验结果为:(S)-(+)-3-蒈烯引诱该天敌的效果显着的优于其它单萜;(S)-(-)-β-蒎烯显着地优于(S)-(-)-α-蒎烯;(R)-(+)-α-蒎烯和(S)-(-)-α-蒎烯没有显着的区别。单萜的野外引诱实验结果为:3-蒈烯引诱红脂大小蠹显着的优于其它单萜,(S)-(-)-β-蒎烯显着的优于(R)-(+)/(S)-(-)-α-蒎烯;(S)-(+)-3-蒈烯对步甲科天敌的引诱效果极显着的优于其它单萜,其次(R)-(+)-α-蒎烯的引诱效果也较好,另外两种单萜引诱能力没有显着的差异,但是各种单萜都好于对照。在连续七天采集到的虫孔挥发物中,与健康油松挥发物的对照比较,α-蒎烯相对含量一直处在较高水平,β-蒎烯、3-蒈烯比对照的相对含量要低,柠檬烯的相对含量相对于对照出现两次高峰,月桂烯的相对含量也处在较高水平。(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7-05-01)

张咏洁,张真,金幼菊[5](2007)在《寄主树木、小蠹与天敌叁重营养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寄主植物、小蠹、天敌叁重营养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重点阐述了叁方面:①信息化合物的来源及基本特性;②信息化合物在小蠹选择寄主行为过程中的作用;③信息化合物对天敌选择寄主行为的影响。④对寄主植物、小蠹和天敌叁重营养关系的全面了解,将为小蠹的综合治理提供新思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7年02期)

吕小红,王彤彤,杨广海,常宗涛,华得[6](2006)在《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植物—害虫—天敌叁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内、外有关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HIVs)的研究成果,概述其在植物—害虫—天敌叁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性质、诱导机制及植物分子调控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06年10期)

李欣,白素芬[7](2003)在《寄主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叁重营养关系中化学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寄主植物 植食性昆虫 天敌叁重营养级关系化学通讯中信息化合物的来源及基本特性,信息化合物对昆虫选择寄主、求偶、交配等行为的影响,昆虫对信息化合物的感觉机理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张峰,阚炜,张钟宁[8](2001)在《寄主植物-蚜虫-天敌叁重营养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寄主植物 -蚜虫 -天敌叁重营养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重点阐述了 3个研究热点 :1植物挥发性物质在蚜虫及其天敌选择寄主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2蚜虫信息素和蜜露对蚜虫天敌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3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蚜虫信息素作用的影响。对寄主植物 -蚜虫 -天敌叁重营养关系的全面了解 ,将为蚜虫的综合治理提供新思维。(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三重营养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属半翅目Hemiptera,异翅亚目Heteroptera,蝽科Pentatomidae,为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之一。本论文以荔枝—荔枝蝽二重营养关系为研究模式,在明确了荔枝蝽生物学、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从化学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源于荔枝蝽及其寄主植物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荔枝蝽的行为作用机制。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表明,荔枝蝽雌、雄成虫臭液溶剂提取物都含有4种主要组分,分别为反-2-辛烯醛、十一烷、十二烷与十叁烷;荔枝蝽成虫虫体浸提物中的成分为十一烷、十二烷、十叁烷与1-十叁烯等15种,其中十叁烷是雌、雄成虫共有组分且相对含量最高;荔枝蝽雌成虫排泄物的正己烷提取物中有3种挥发性物质,即反-2-己烯乙酸酯-1-醇、十二烷及十叁烷,雄成虫排泄物中仅有十叁烷。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GC-MS技术,对荔枝蝽成虫、若虫虫体及受惊扰若虫的挥发物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荔枝蝽雌、雄成虫虫体挥发物含有十二烷、十叁烷、十五烷、2-庚酮与1-十叁烯等,其中十叁烷在雌、雄成虫虫体挥发物中含量最高,分别为91.70%与85.10%;荔枝蝽若虫虫体挥发物主要有反-2-辛烯醛、反-2-癸烯醛、十二烷、十叁烷及1-十叁烯等,而受惊扰荔枝蝽若虫的挥发物中成分种类较多,包括反-2-己烯醛、反-2-辛烯-1-醇、十一烷、壬烯醛、十五烷、十四烷与十七烷等。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荔枝叶片挥发性化合物,并利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试验表明,不同处理的荔枝叶(机械损伤功能叶和机械损伤新叶,健康完整功能叶和健康完整新叶)共含有20种化合物,包括3种醛、13种萜类、1种酸、2种醇及1种酯。主要挥发性物质是萜类化合物,其中包括姜烯(38.60-66.30%)、反-石竹烯(12.20-33.40%)、α-倍半水芹烯(7.22-13.60%)、α-蛇麻烯(2.24-4.06%)、α-香柑油烯(0.97-1.32%)、α-可巴烯(0.69-1.02%)。不同处理的叶片挥发性提取物中主要化学组分也有差别,在功能叶中发现有己醛、桧萜、反-2-己烯醛、反-2-庚烯醛、veridiflorol、δ-杜松烯以及棕榈酸等,而δ-榄香烯和L-芳樟醇只在新叶中发现,此外,机械损伤叶片比健康完整的叶片含有较多的α-可巴烯、α-香柑油烯、α-倍半水芹烯及反-石竹烯等。其中,较低浓度的朱栾倍半萜和反-α-法尼烯仅存在于机械损伤叶片中。培养皿生物测定表明,荔枝蝽雌、雄成虫虫体的正己烷与乙醚浸提物分别对其异性与同性有显着的引诱能力,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也说明这两种溶剂浸提物均能引起荔枝蝽成虫的EAG反应;荔枝蝽臭液乙醚提取物对荔枝蝽成虫有显着的驱避作用。“Y”型嗅觉仪生测结果表明,荔枝蝽雌、雄成虫虫体显着驱避荔枝蝽2龄若虫与雌成虫。雌成虫虫体挥发物对荔枝蝽3龄若虫有引诱作用,却对5龄若虫有驱避作用;雌成虫臭液对荔枝蝽2龄若虫与雄成虫有引诱作用,而雄成虫臭液对雄成虫有驱避作用。荔枝蝽若虫对其虫体及受惊扰时释放的挥发物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反应。EAG结果表明,荔枝蝽5龄若虫对成虫臭液的反应最强,雄成虫臭液引起1龄若虫与雄成虫较高的EAG反应值;雄成虫对雌成虫臭液的触角反应值相对较低。选取荔枝蝽源挥发物中反-2-己烯醛、反-2-辛烯醛、壬烯醛、反-2-癸烯醛、2-庚酮、反-2-辛烯-1-醇、1-十叁烯、十七烷、十一烷、十二烷、十叁烷、十四烷与十五烷等13种化合物,荔枝叶挥发物中己醛、反-2-庚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醇乙酸酯、反-石竹烯与L-芳樟醇等6种化合物,利用“Y”型嗅觉仪与EAG测定荔枝蝽对这些化合物及不同浓度梯度的反应。结果证明,反-2-辛烯醛与反-2-癸烯醛极显着驱避雌、雄成虫,而且雌成虫触角对反-2-癸烯醛的反应值最高,几种醛类和烯烃化合物如反-2-辛烯醛、十七烷、反-石竹烯与反-2-癸烯醛对若虫有驱避作用;己醛对荔枝蝽若虫有吸引作用,可引起若虫的EAG反应最强,长链烷烃十七烷可吸引1龄若虫与雄成虫。在标准化合物的不同浓度梯度下,反-2-辛烯醛(100μL/μL)、反-2-癸烯醛(100μL/μL)、顺-3-己烯醇乙酸酯(0.01μL/μL)与十五烷(1μL/μL)驱避荔枝蝽雌、雄成虫,而己醛(0.1μL/μL)与1-十叁烯(0.1μL/μL)吸引成虫。雌成虫对反-2-庚烯醛(0.1μL/μL)与雄成虫对反-2-辛烯醛(0.01μL/μL)的选择率最高;2-庚酮(0.01μL/μL)对雌成虫和反-2-癸烯醛(100μL/μL)对雄成虫的驱避作用也尤为显着。十七烷(1μL/μL)对1龄若虫的驱避作用以及2-庚酮(0.1μL/μL)对5龄若虫的吸引作用尤为明显。本论文分析鉴定了荔枝蝽源及其寄主植物荔枝叶的挥发物组成成分,并测定了这些挥发物及其单组分化合物对荔枝蝽的行为生物活性,探明了对荔枝蝽有活性的挥发性化学物质的来源及组分。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荔枝蝽以信息化合物为主的监控关键技术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营养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鲁玉杰,王争艳,刘洁,李银银.信息化合物在贮存烟叶-烟草甲-米象金小蜂叁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C].Proceedingsof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iomedicineandEngineering(ISBE2011V2).2011

[2].王玉洁.挥发性物质在荔枝—荔枝蝽二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海南大学.2011

[3].鲁玉杰,王争艳,刘洁,李银银.信息化合物在贮存烟叶-烟草甲-米象金小蜂叁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C].Proceedingsof2010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ellular,MolecularBiology,BiophysicsandBioengineering(Volume5).2010

[4].张咏洁.萜烯类物质在油松、红脂大小蠹和天敌叁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5].张咏洁,张真,金幼菊.寄主树木、小蠹与天敌叁重营养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

[6].吕小红,王彤彤,杨广海,常宗涛,华得.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植物—害虫—天敌叁重营养关系中的作用与机理[J].中国植保导刊.2006

[7].李欣,白素芬.寄主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叁重营养关系中化学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

[8].张峰,阚炜,张钟宁.寄主植物-蚜虫-天敌叁重营养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1

论文知识图

小麦蚜虫-寄生蜂-重寄生蜂叁层营养级定...解的步骤是:综合分析题表计分类图5图64图5图64

标签:;  ;  ;  ;  ;  ;  ;  

三重营养关系论文_鲁玉杰,王争艳,刘洁,李银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