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红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中医院166400)
【摘要】目的:分析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对23例新生儿黄疸病例给予茵陈蒿汤治疗。结果:23例新生儿黄疸病例经过服用茵陈蒿汤,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患儿黄疸逐渐消退,无死亡病例。结论:茵陈蒿汤来自《伤寒论》,处方由茵陈、栀子、大黄三味中医组成。主要功效为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良好,能有效的化瘀消积,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茵陈蒿汤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1-0075-02
引言
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临床表现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黏膜、巩膜发黄为特征,有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之别。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前后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则为病理性黄疸。延迟喂养、呕吐、寒冷、缺氧、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败血症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
本病属中医学“胎黄”或“胎疸”范畴。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候》中对胎疸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提出其病因为“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症状为“至生下小儿体皆黄”。本病多因母体胎孕之时,湿热熏蒸于胞胎,或产后感受湿热邪毒而致[1]。轻者可不治而愈,重者因邪毒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可致昏迷、抽搐,甚至阳气暴脱而死亡。临床表现有“常证”与“变证”之分,“常证”中有湿热熏蒸、寒湿阻滞、瘀积发黄之别;“变证”中有胎黄动风与胎黄虚脱之异。凡起病急暴,见抽痉昏迷,黄疸急剧加重,此为胎黄动风。若正不胜邪,阳气暴脱,症见气促昏睡,四肢厥冷,不吃不哭,则为胎黄虚脱。在治疗上,病理性黄疸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治疗法则。根据阳黄与阴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瘀积发黄佐以化瘀消积;胎黄动风者,加以清热熄风;胎黄虚脱者,急予回阳固脱。由于初生儿脾胃薄弱,故治疗过程中尚需顾护后天脾胃,不可过用、久用苦寒之剂,以防苦寒败胃,克伐正气。本文就23例新生儿黄疸病例的中医药治疗简单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23例新生儿黄疸病例均来自本院,16例患儿表现为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经过相应诊断,部分病儿肝脾肿大。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增高,临床诊断为湿热熏蒸型7例患儿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黄疸持久不退,精神倦怠,四肢欠温,不欲吮乳,时时啼哭,大便溏薄灰白,小便短少,舌质偏淡,苔白腻,指纹淡红。诊断为寒湿阻滞。
2.方法
23例患儿临床症状表明,其是典型的病理性黄疸。应清热利湿退黄。处方:茵陈蒿汤。菌陈2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后下),煎汤饮用,每日1剂,不拘时服,或分3~5次服用。
3.结果
23例新生儿黄疸病例经过服用茵陈蒿汤,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患儿黄疸逐渐消退,无死亡病例及后不良后遗症出现。
4.结论
胎黄即新生儿黄疸。以出生后皮肤、巩膜、小便出现黄色为主要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亦称为“胎疸”。有生理性、病理性之区别。患儿皮肤、巩膜、尿液呈现黄色,伴有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且黄疸出现较早(生后24小时内)、发展快,或消退后再出现,或黄疸出现较迟,持续不退[2]。
本研究中的23例患而儿,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精神疲倦或烦躁啼哭,不欲吮乳,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指纹滞。重者腹胀,呕吐,甚或神昏、抽搐等症。本证是典型的湿热熏蒸型。本证由孕母湿热内蕴,传于胎儿所致,为病理性胎黄最常见证候属于湿热黄疸。起病急,表现为阳黄,全身症状及舌苔均显示湿热壅盛之象,如黄疸色泽鲜明如橘,尿黄如橘汁,烦躁多啼,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等。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证。茵陈蒿汤主要功效为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本方适宜于黄疸属湿热搏击者,对中阳虚弱、寒湿留恋之阴黄,不宜用本方。苦寒之品易伤脾阳,不可过量,中病即止。方中重用茵陈以清热利湿退黄,配以山栀通利三焦,泄热利尿以增强清热退黄之功,用大黄通腑泻热,三药合用,使湿热瘀滞下泄,黄疸自退。为加强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本方中可加入黄芩、金钱草、郁金、泽泻、车前草等。热重者,加虎杖、龙胆草;湿重者,加猪苓、茯苓、滑石;呕吐者,加半夏、竹茹;腹胀者,加厚朴、枳实;伴见气血不和者,可加柴胡、青皮、枳壳、当归、赤芍调气和血;若病十去七八,可配用白术、陈皮、生麦芽、焦山楂等健脾和胃;对于黄疸较重或日久不愈者,多为湿热夹瘀,可加丹皮、丹参、赤芍、血竭等活血化瘀之品。
【参考文献】
[1]孟繁钦,吴宜艳,雷涛.茵陈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01.
[2]安雪松,祝静,刘建汉.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0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