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画处皆成妙境,无声处尽诉幽情

无画处皆成妙境,无声处尽诉幽情

——由《琵琶行》名句教学引发的思考

西安市田家炳中学陕西西安710500

摘要:因有“留白”,所以“补白”,这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补白”也是走进文本、领悟文旨的有效手段。本文正是从实际教学中引发有关“补白”的相关思考,进而又实践于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补白”,让高中语文课堂更具活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补白

“补白”源于“留白”,因为“留白”所以才需“补白”。作为中国画中的一种传统手法,正是因为有了“留白”手法,艺术才以它的神秘莫测感召着数以万计的人们徘徊在它的殿堂前而流连忘返。而通过鉴赏者对艺术的“补白”,我们似乎更能形象地感受到齐白石所画的虾在水中畅游的快乐、徐悲鸿笔下的马在劲风中驰骋的奔放、郑板桥画中的竹在严寒中挺拔的正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补白”也能更好地承载核心知识的传授,从而让师生在教与学中自由流转。

笔者在教学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时,发现白居易对琵琶女弹奏的音乐进行了一系列以声拟声、化无形为有形的生动形象的表现。这一句中,诗人从那音乐的短暂停歇中,听到的是无尽的幽愁暗恨,是琵琶女内心复杂感情在这时的特殊表现。“无声”中生出了整首乐曲不可或缺的“有”。在这里,它采用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留白”手法,用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的余韵来强调乐曲本身,让人能在那余音袅袅之中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可以想象此时弹者眉头紧蹙的黯然神伤,想象她回忆往事时伤心悲恻的心理,甚至能想象到她那幽怨难言的情感,可谓“以虚写实,虚中见实”。

同时这里的无声在作者看来更是一种幽愁暗恨,一种难以用音乐、言语传达的内心深处复杂难言的情愫。柳永在《雨霖铃》中就写到:“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情人,在别离之际,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摹写得淋漓尽致。这时无言胜过了千言万语,因为气结声咽,比起传统离别时的牵衣顿足拦道哭,这里才更能见彼此内心的悲伤。苏轼在《江城子》中悼念妻子王弗写道:“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夫妻相逢在梦中,本应是甜蜜的、美好的,可是纵使相逢,却更加让人苦不堪言。那两行泪中,流尽的是苏轼对亡妻十年间的朝思暮念,是苏轼十年间宦海浮沉的酸甜苦辣,更是苏轼面对梦境的美好而现实中却无法逾越时间与空间的沟渠所引发的悲苦无奈。这两首,无疑都印证了那句“此时无声胜有声,情到浓时语已休”。

这里我们通过对这些诗歌中描写的无声进行“补白”,发现了无声处诉尽的是幽情,如若没能分析体悟出这些幽情,那么理解整首诗歌的主旨情感也许就不够精准。由此可见,“补白”手法在语文教学中作用十分突出。那么除却关键语句需要进行必要的“补白”外,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让“补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呢?

《孟子·万章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大意是说:“吟咏古人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个时代,这就是追上去和古人交朋友。”这就告诉我们,通过深入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状况,就可以正确了解其作品内涵,这就叫作知人论世。只有知人论世,方可诵其诗、读其书。

陆游在《书愤》中有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里的“空”字,就是品评诗歌的关键,然而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关知人论世的“补白”,学生对于这空流的泪就仅能理解为一般的怀才不遇。然而,当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知人论世的“补白”后,不难发现原来“空”字背后是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虽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自诩自己为万里长城,可遗憾的是自己只能在自许中让流年暗度、两鬓染霜,此时的痛苦、愤懑借一“空”字全然而出。进而还可以适时引出陆游的另一首诗歌《诉衷情》,诗云: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里陆游仍然写到“泪空流”。想到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而这时“空”在与前面“未”“先”的承接比照中,越转越深,感情沉痛。人生自古谁不老,但胡虏尚未消灭,功业尚未完成,岁月却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人兴复汉室”的事业?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出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更写出了对君臣偏安于江南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陆游的“空”是悲愤的,又是满怀期盼的,是孤独的提炼、孤独的升华。正所谓:“空可空,非常空。”而这些情愫的感悟,离不开关于“知人论世”的“补白”,正是“补白”才能让读者体悟其中饱满的幽情。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进行有效“补白”,于无画处绘出妙境,于无声处品出幽情。

参考文献

[1]经卫宏新语文课堂的“禅意”——“生态体验教学”在新语文课堂上的实施.《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9,30。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7)。

[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标签:;  ;  ;  

无画处皆成妙境,无声处尽诉幽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