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二小学719400
摘要:体育游戏是我们体育教学中一项传统的教学内容,它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境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有利于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体育教学积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是一种有效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尤其是在小学及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将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游戏中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身体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能够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
一、游戏教学法的积极意义
1.能够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游戏化教学方法,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单纯灌输、学生机械重复的教法,侧重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游戏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和学有所用的快感。游戏化教学,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在教材的选、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技术语言的运用上考虑趣味性因素;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环境的优化,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引导学生增加体育意识,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2.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游戏化教学中,由于游戏具有娱乐性,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将会被吸引到所进行的学习、练习项目上,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也将从过去的被动向主动转化,从而将体育教学具备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整个教学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行设计,紧紧抓住学生内在需求和学习心理,与学习兴趣结合为一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心境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游戏中通过对场地、设备、器材新颖别致地选择与布置创设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与上课场地,能使学习得到美的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得到提高,可以有效克服常规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疲劳,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种种情感体验。正是这种游戏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宽松活泼、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4.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内容游戏化,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有趣的游戏中提高练习次数,学习、巩固技术动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5.有利于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游戏化体育教学独特的娱乐性会深深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可以改变过去较为沉闷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定式,使教学灵活多样,从而给教学带来新的气象,并有助于教学的改革,向素质教育转化。
二、游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
1.准备部分中的游戏法运用。准备活动是教学的正式内容,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课的质量和有效性。它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活动肢体、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它能活跃课堂气氛,全面发展身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学习;它使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使身体得到一般发展。总之准备活动组织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以往的准备活动教师往往是简单的让学生慢跑或是做准备操。每每这样学生觉得没有兴趣,甚至是出工不出力,动作不到位,偷懒等等,反而起不到热身运动的效果。
如果在准备活动的时候,教师通过自己的创编,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来取代枯燥的慢跑和准备操,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热身的目的。
2.基本活动中的游戏法运用。在教师讲解和示范后,学生经过练习粗步掌握了技术动作,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设计一个游戏。
这时候的游戏设计一般是两种类型。一种是检测类的,一种是巩固提高类的。还有一类的游戏就是通过创编游戏,增加一定的难度,用来巩固学生的技术动作。
3.结束活动中的游戏法运用。在运动结束后,为了调整学生的身心,恢复体能。我也喜欢采用游戏的方法,这里的游戏创编中的原则是低运动量和娱乐性的。课堂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在娱乐中达到了放松身心的目的。
总之,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在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上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在设计和运用中也需要广大体育教师缜密思考,活学活用。万不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体育课不能淡化基本技能的学习,体育课也千万不能上成一堂游戏课,使游戏时间占了大部分。这样的游戏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起不到为体育教学服务的目的,偏离了我们的主要目标。相信在我们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合理运用和创新游戏教学法必将会使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惠志东冯淼奇徐爱军在传授运动技能中使用游戏化情景化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J].体育教学,2007,(1):16。
[2]毛振明好的体育课首先要像体育课[J].体育教学,2007,(1):47-48。
[3]王华体育游戏的特点与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1,(1):36。
[4]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