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织品文物论文-谭雪,罗曦芸,夏玮,张文清,徐志珍

丝织品文物论文-谭雪,罗曦芸,夏玮,张文清,徐志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丝织品文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代丝织品,正交实验,烷基糖苷,清洗

丝织品文物论文文献综述

谭雪,罗曦芸,夏玮,张文清,徐志珍[1](2019)在《烷基糖苷复配对丝织品文物的清洗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织品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此丝织品文物的保护对中国文物事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由于墓葬埋藏环境的特殊性,有些丝织物通常沾有血渍、油脂、无机盐、水渍等污染物。这种混合污染物紧密黏附在丝织品文物的表面不易去除。为此,针对丝织品文物中出现的混合污染物,将烷基糖苷与其他各种助剂复配,设计正交实验进行组分配比优化,确定了清洗配方。测定去污率和色差,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本方法对丝织品的去污效果显着,对有色丝织品颜色影响小,在清洗过程中未见纤维断裂问题,未对丝织品造成不良影响,可应用于文物清洗保护。(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9年08期)

公保吉[2](2019)在《浅谈青海海西出土丝织品文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海西出土丝织品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是继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和敦煌之后古代丝织品文物又一重要发现。就这批丝织品的制作工艺和纹样装饰来看,它是东西方文化交互影响的产物,不仅是古代这一地区参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证据,同样也为我们研究这一地区民族历史和古代丝织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04期)

王俭[3](2018)在《从生物技术学方法分析西南地区蜡染丝织品文物保护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防治古代丝织品文物在制作过程和长期埋藏过程极易因虫、霉、光、湿温度和人为等因素受到的各种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综述了古代丝织品的相关情况并介绍了若干环保安全、无污染的生物技术方法保护延长文物寿命。最后验证比较得出较为可靠的几种防治方法。而蜡染相较于一般的丝织品情况更为复杂,其污染防治方法理应有不同的新思考,这需要建立在一系列科学严谨的实验基础之上。(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8年03期)

王菊[4](2017)在《西部地区平面类糟朽丝织品文物的展示与保存》一文中研究指出糟朽丝织品文物不同于其他文物,修复后它所需要的展存形式、包装材料及其制作工艺等,都要进行特殊的设计。尤其在展存方面,为避免人为被迫扰动对文物造成的再伤害,空气中有害成分对它的再污染等,应尽力做到展览与存放形式的统一。文章结合甘肃省博物馆藏青海都兰墓出土部分丝织品的修复工作,对目前国内平面类糟朽丝织品文物保护环节中展示、存放方式进行调查、对比分析,针对西部地区沙尘污染严重的情况,尝试找到适宜本地区馆藏平面类糟朽丝织品文物的最佳展示与保存方式,为今后同地区同类文物的展示与保存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7年09期)

耿璐,魏彦飞,龚钰轩,龚德才[5](2017)在《脆弱黏结出土丝织品文物揭展技术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织品文物经长期地下埋藏,出土时普遍存在严重糟朽、层间黏结的状况。为对丝织品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根据自分层理论,研究出一种在降低丝织品文物层间黏结强度的同时,可以很好地增强丝织品文物本体力学强度的揭展剂。通过AFM、SEM对揭展剂成膜性、渗透性能进行表征,证明了自分层揭展剂分层效果、渗透性良好;使用机械强度、色差仪、硬挺度作为织物性能指标对揭展效果进行评价,证明揭展剂对古代黏结、脆弱丝织品具有良好的揭展、加固效果。应用该揭展剂成功揭展了安徽南陵出土宋代脆弱丝织品文物。(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邱巧丽,罗曦芸,丁清,包燕丽,徐程[6](2017)在《新型丝织品文物清洗材料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出土丝织品文物组成结构和老化程度都有差异,且其染料成分和植物来源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清洗材料和清洗技术。为此,根据出土丝织品表面附着物成分(油污、脂肪酸固结物,泥土和血迹等),通过正交试验进行组分配比优化组合,配制了以烷基糖苷为表面活性剂的丝织品清洗材料。考察了清洗材料去污效果,对有色丝织品材质、颜色以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配制清洗材料对常见污物去污率达98%;对丝织品抗拉强度变化和表面颜色影响小,是一种高效清洗材料。研究结果为出土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耿璐[7](2016)在《出土脆弱、黏结丝织品文物自分层揭展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织品文物是中华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种类繁多、工艺精美,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展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研、艺术价值。但出土丝织品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埋藏,大多数腐蚀殆尽、不见踪迹,极少数保留下来的也多半糟朽不堪、触之即粉。丝织品文物的出土状况通常呈现出两个共性:严重糟朽、层间黏结。由于出土纺织品文物在埋藏过程中多数是折迭放置的,历经千百的埋藏之后,层与层之间发生黏结,折痕处断裂或极易断裂。为使埋藏地下的瑰宝重焕光彩,揭展无疑是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首要工作。因此,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改善出土纺织品黏结、糟朽的现状就是揭展工作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目前,针对丝织品文物揭展剂和揭展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手段,通过降低丝织品层间黏结的作用力,完成出土丝织品的揭展工作。揭展剂的化学成分多数为表面活性剂、柔软剂、渗透剂等生化助剂,可有效的降低丝织品层间黏结强度。然而脆弱出土丝织品文物即使成功降低层间黏结力,因丝织品自身强度太差,揭展工作仍会对丝织品文物有一定的损毁。丝织品文物满足揭展的关键在于:丝织品本体强度足够克服丝织品层间黏结的强度。也就是说,解决揭展难题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两种:增加丝织品本体强度、降低层间黏结强度。一般而言,降低丝织品层间黏结力和提升丝织品力学强度是难以调和的悖论,也是制约揭展技术发展的主要矛盾。若使用加固剂以提升丝织品强度,则会使其渗透至丝织品层间,从而增加黏结强度。若仅降低层间黏结,而忽略加强丝织品的强度,则无法满足揭展的需要。针对这一难题,本研究利用自分层技术对丝织品文物进行揭展,在降低丝织品层间黏结强度的同时,增强蚕丝纤维的力学强度。本研究选取多种文物保护常用材料,利用表面能理论对自分层材料混合液成膜后的分层情况进行理论预判。选择使用聚醋酸乙烯酯、硬脂酸钠作为自分层材料,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验证分层效果,确认硬脂酸钠、聚醋酸乙烯酯混合乳液符合自分层揭展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之上,将自分层揭展技术运用于模拟脆弱黏结丝织品的揭展中。通过剥离强度、抗拉强度表征揭展效果,对揭展剂浓度配比、作用时间设计正交试验。最终确认最优方案为硬脂酸钠浓度0.5%,聚醋酸乙烯酯浓度0.5%,作用时间为4h,揭展效果较好。使用聚焦离子束(FIB)加工技术对揭展剂膜进行刻蚀,获取了揭展剂膜不同深度的梯度空间样品,实现对样品做不同深度的立体分析。加工后样品分别用于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揭展剂膜进行观察,发现薄膜纵向出现明显分层现象。通过比较上下表面、不同深度的揭展剂膜原子力相图发现:揭展剂膜上表面主要成分为硬脂酸钠,随着膜深度加深硬脂酸钠含量逐渐减少、聚醋酸乙烯酯含量逐渐增多,呈明显的梯度变化。利用对不同深度位置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揭展剂膜上表面、中间不同深度位置、下表面Na相对含量依次为5.05%、3. 03%、0.37%、0.42%,变化趋势明显。根据激光共聚焦拉曼定量分析聚醋酸乙烯酯在揭展剂膜的不同位置相对含量结果依次是:18. 7%、22%、、61.7%、69. 2%,浓度存在梯度变化。因此,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激光共聚焦拉曼的分析结果共同验证了自分层揭展剂组分的分层情况。将自分层揭展技术应用于模拟样品、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荆州夏家台楚墓、南陵铁拐宋墓出土丝织品残片的揭展工作。利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对各样品揭展效果进行观察,对比发现,样品在揭展前后无明显变化。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丝织品揭展前后微观形貌,则发现蚕丝表面形成了薄的包裹层。色差分析结果表明,模拟样品、谢家桥样品、南陵样品、夏家台样品的色差平均值依次是0. 82、0.56、0.96、0.70,符合文物保护的色差变化范围。对各个样品进行硬挺度测试发现,模拟样品、古代样品揭展后的悬垂硬挺度、抗弯刚度均较揭展前有大幅下降,说明黏附在蚕丝表面的黏结物、污染物在揭展过程中被部分清洗。揭展剂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蚕丝的柔软度。模拟样品、古代样品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揭展剂后,丝织品的热稳定性和热分解速率受揭展剂成分影响发生了部分改变。对比模拟样品、古代样品动态热机械分析结果后发现,揭展后丝织品抗拉强度有明显升高,断裂伸长率变化不明显。揭展属于整个丝织品文物保护工作中前序阶段,揭展剂必需具备良好的可再处理性才能符合现阶段文物保护的需要。因此,本研究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技术、热重分析、示差扫描量热分析对自分层揭展技术的可再处理性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其清除效果良好,进一步验证了自分层揭展技术的实际可操作性。通过对模拟样品、古代丝织品文物残片的揭展,综合考量揭展剂分层效果、揭展效果、揭展剂去除效果等因素。本研究将自分层揭展技术应用于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安徽南陵铁拐宋墓、江西南昌海昏侯汉墓出土的不同时期、不同糟朽状况的珍贵丝织品文物(计20件)进行了揭展、揭取,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丝织品文物的自分层揭展技术,改变了以往揭展技术以降低层间黏结强度为研究目的的单一途径。形成了以增加丝织品力学强度、降低丝织品黏结强度两者共同作用为目的的新研究视角,为丝织品文物揭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自分层揭展技术的研究,也为其他类型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9-01)

耿璐,魏彦飞,龚钰轩,龚德才[8](2016)在《出土黏结脆弱丝织品文物揭展技术新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6月,安徽南陵县铁拐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地下满是石灰一样的白色混凝物,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处考古发现,马上紧急上报相关部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消息后,立即组织、调配相关研究人员,奔赴现场召开专家论证会,制定抢救性发掘、保护预案。(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6-04-29)

王瑟[9](2015)在《吐鲁番3年修复33件丝织品文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吐鲁番9月17日电(王瑟)吐鲁番学研究院技术保护研究所的工作台上,一件淡黄色的丝织裙呈现在人们面前,其新鲜和陈旧的布料令人印象深刻。“这是我们刚刚修复完成的一件唐代的裙子,其中叁分之二是出土的残片,叁分之一是我们照原样复制的新丝布。为完成这件文物(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5-09-18)

杨海亮,汪自强,王淑娟[10](2015)在《丝织品文物健康评测与跟踪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织品文物为有机质文物,极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出现褪色、污染、糟朽等病害。选取清代红地彩绣盘金龙对襟褂为对象,通过测色记录、叁维视频显微观察等现代分析检测手段与病害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健康评测,并以修复部位监测、色彩对比监测和环境监测等手段对其进行健康跟踪,对丝织品文物的健康评测与健康跟踪延缓其老化。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今后丝织品文物保护的科学检测与规范保护起到一定借鉴作用,也为丝织品文物的长期保存提供一些实践经验。(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5年08期)

丝织品文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海海西出土丝织品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是继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和敦煌之后古代丝织品文物又一重要发现。就这批丝织品的制作工艺和纹样装饰来看,它是东西方文化交互影响的产物,不仅是古代这一地区参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证据,同样也为我们研究这一地区民族历史和古代丝织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丝织品文物论文参考文献

[1].谭雪,罗曦芸,夏玮,张文清,徐志珍.烷基糖苷复配对丝织品文物的清洗探究[J].丝绸.2019

[2].公保吉.浅谈青海海西出土丝织品文物[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3].王俭.从生物技术学方法分析西南地区蜡染丝织品文物保护技术[J].西部皮革.2018

[4].王菊.西部地区平面类糟朽丝织品文物的展示与保存[J].丝绸.2017

[5].耿璐,魏彦飞,龚钰轩,龚德才.脆弱黏结出土丝织品文物揭展技术研究及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

[6].邱巧丽,罗曦芸,丁清,包燕丽,徐程.新型丝织品文物清洗材料的研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

[7].耿璐.出土脆弱、黏结丝织品文物自分层揭展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8].耿璐,魏彦飞,龚钰轩,龚德才.出土黏结脆弱丝织品文物揭展技术新突破[N].中国文物报.2016

[9].王瑟.吐鲁番3年修复33件丝织品文物[N].光明日报.2015

[10].杨海亮,汪自强,王淑娟.丝织品文物健康评测与跟踪的实践研究[J].丝绸.2015

标签:;  ;  ;  ;  

丝织品文物论文-谭雪,罗曦芸,夏玮,张文清,徐志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