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美文学课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论英美文学课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李晓华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则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论述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英美文学课的关系,结合英美文学课存在的问题,指出在英美文学课上适当导入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本身,还可以提高其英语语用能力,这对提高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4-0032-02

语言不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工具,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形式同文化背景在语言的交际中本来就是自然地统一在一起的。每一种语言都是经过不断的社会生活实践而形成的,包含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等因素。因此,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却又人为地硬要脱离他们的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结合文化背景知识,以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现象的领悟和理解。

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定义

杜瑞清(1987)曾在《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成就的总和。”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文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狭义文化,或称人文文化(英文中大写开头的Culture),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二是广义的文化(英文中小写开头的culture),包括交际习惯、社会习俗、生活惯例及其他等。本文所谈及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说是包括这两类概念的。因为本文所取的研究范畴就是英美文学,而文学是包含在第一类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历史、政治、信仰等和所展现的交际习惯和社会风俗都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

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外语教学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中很容易忽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首先,所有的理论语言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语言学或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都认为言语行为不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因此他们都未能为我们提供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知识。

1971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海姆斯发表了《论交际功能》,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现象,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语言)运用的(社会)规则,不掌握它们,语法规则便会毫无用处。

另外,传统的外语教学知识培养“纯语言能力”,即具备“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然而,大量事实证明,仅有这种能力远不足以保证人们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为在所有可能被造出的句子中(语法和语义都正确的句子),都有一部分由于不合乎(社会)运用的规则而被摒弃。因此,成功的外语教学法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它们。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看到母语对学习外语的干扰,而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海姆斯(1971)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干扰的概念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后一种干扰因素之所以容易被忽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莫瓦朗在《教授用外语进行交际》中阐述的:“人在学习母语时,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是同时习得的。”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因此,必须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学习语言不能离开语言的社会环境,即社会文化背景。

三英美文学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教材基本上都是对英美一些小说的节选以及诗歌欣赏等。对整个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只是做了简要的介绍。而许多授课老师所采取的上课模式也是照本宣读,对所选取的小说片段进行翻译讲解等。学生的层次和基础决定了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需求具有差异。教师在教学组织和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适时补充一些知识,既减轻他们学习的焦虑,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教学效果。一堂英美文学课下来,如果学生体验的只是文字灌输,而并不能欣赏到文学作品中的美,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就会逐渐丧失。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我们对本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比较了解,能够体会到作品的写作意图,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文学吸引力。那为什么英美文学对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却并不存在什么所谓的文学吸引力呢?

稍做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原因所在。本国的文学作品都是诞生在本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由于我们从小接受对本国历史、地理等的学习,所以对作品所呈现的社会年代一般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如《红楼梦》,它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作者生活的晚清时期,而对于晚清的各种社会风俗我们在历史课本上是有所了解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那个大家族所发生的种种事情,而不会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由此类推,如果我们对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等也有相当的了解,那么阅读起其文学作品来也就不会那么难以得到心理上的认同。比如美国小说《红字》,作者是19世纪美利坚合众国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我们若是了解作品诞生的年代、小说所设定的历史年代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很容易地理解这部小说。

四英美文学课导入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

1.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期待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从我本人和同学的亲身学习经历来说,大纲的目的也正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殷切期待。

但在实际的课程学习中,学生的这种期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这就导致学生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变成了消极、不感兴趣。一学期的课程下来,很多学生只是记得上过哪几个作品选段,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听到有学生在谈论英美文学作品,不是他们不想谈,而是他们知道得太少了,根本就无从谈起。

2.提高语用能力的需要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些文学知识,同时也是为了感受地道的英语作品,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在作品所设定的特定故事背景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运用语言的多变性、灵活性,以及特殊的话语在特殊的语境下所展现的特殊含义。

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弗里斯(Fries)则强调:“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觉得取舍。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N.Wolfson(1989年)指出:引起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情况有两种。首先,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既表现在言语中,也表现在其他社会行为中。这些差异经常导致误解。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价值体系及表达这些价值观念的不同方式通常没有被另一方很好地理解。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判断对方的行为。所以不了解对方文化常是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根源。

从提高语用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英美社会文化背景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英美文学课的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对英美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也是非常迫切的。结合这两方面考虑,在英美文学课中导入英美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五结语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就在英美文学课中导入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做了一些阐述,得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本身,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希望本文能够引起英美文学课授课老师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重视,让英美文学课为师生所爱,为学生所用。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J].外语教学,1987(3)

[2]司徒双.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3)

[3]索菲?莫瓦朗.教授用外语交际[M].巴黎:巴黎阿谢特出版社,1982

[4]芮燕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119

[5]崔校平.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J].山东外语教学,1990(4)

[6]俞碧芳.英语教学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8(1):72

标签:;  ;  ;  

论英美文学课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