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村社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共同体,宗法,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俄罗斯,所有制,条件下。
新村社共同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14)在《李昌平:需重建“村社共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基层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实践,在促进民主政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村民自治实践的深入发展,我国村民自治建设出现了重大困局,多种因素阻碍了村民自治的良性发展。为此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了叁农问题专(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14-11-24)
李昌平[2](2014)在《立足村社共同体经营乡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村是由一个一个的村社构成的,村社共同体是农村社会建设和治理的基本主体。因此要重建村社共同体,村民自主做新农村建设。十七年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的积淀,媒体、NGO、研究机构等不同维度的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经历,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从干部到自己办企业,我想总结一下我对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认识。第一,新农村建设的比例是6:3:1,其中30%的村庄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城镇化推进中,10%的村庄将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村民抱团入城才有前途;随着农村人口涌向城市,60%的村庄将会逐渐空心化,而只有30%的村庄会逐步成为中心村或镇,因此这30%的乡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将来会有更多的城里人到农村旅游,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李昌平[3](2013)在《“内置金融”在村社共同体中的作用——郝堂实验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十年来,中央对"叁农"的转移支付持续以年10%以上增长、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派出的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村官也越来越多,但农民却越来越像一盘散沙、农村却越来越像一团乱麻、农业却越来越效益低下,且小农"政治贫民、社会流民、市场贱民"化趋势越来越突显。20l 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民"组织化",这是近30年来的第一次。笔者理解,这大概是中央对"叁农"遭遇困境深刻反思后的慎重回应。笔者认为,中央重提农民组织化是一个伟大的进步。问题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本文来源于《银行家》期刊2013年08期)
李昌平[4](2013)在《以养老资金互助社为支点重建村社共同体——河南信阳郝堂村的村庄建设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第一次到郝堂是2009年9月,之前去了很多乡村。郝堂与我心目中的新农村也有差距,我村我素、我村我品、我村我业、我村我家、我村我根,建设一个500年都存在的村庄是我心目中的新农村,但当时看见胡主任人不错,心想可以做点事情。胡主任想帮助老人,那就做一个老年资金互助社吧,你找7个人,我先投入5万元,不要利息。怎样保证你干事情很轻松呢?肯定不是你自己做,(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发现》期刊2013年01期)
[5](2013)在《村社共同体,组织农民的可选项》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组织化问题首次进入党的政治报告。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近些年来各地进行了不少的探索,但中国到底需要何种最基本的农民组织形式,远还没有形成共识。"叁农"学者李昌平在其《再向总理说实话》一书中,大胆提出了一种新的农民组织形式——农民村社共同体。说其新,也许并不恰当,李昌平的村社共同体设想中,影影绰绰晃动着人民公社"队为基础,叁级所有"的影子。本刊本期调查的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被李昌平称为最符合村社共同体的标本,长期以来就被少数媒体讥笑为"最后的人民公社"。(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区建设》期刊2013年01期)
杨琪,田文玲[6](2013)在《村社共同体不是人民公社的复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将农民组织起来?"叁农"学者李昌平在《再向总理说实话》一书中提出了建立"村社共同体"的构想。初看,农民村社共同体与人民公社制度似乎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去年十一月中旬,本刊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李昌平,经过深入交谈,我们发现,李昌平提出的农民村社共同体并不是"队为基础、叁级所有"的简单复活,而是有了全新的内涵。(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区建设》期刊2013年01期)
韩鹏云,刘祖云[7](2012)在《农村社区公共品自主供给的逻辑嬗变及实践指向——基于村社共同体到村社空心化的分析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社区公共品的自主供给与村社的社会结构及其功能运转的状态紧密相关。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的考察,可以看出,村社共同体能有效促成公共品的自主供给,而村社空心化的状态则使自主供给陷入困境。后税费时代完成农村社区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应发挥其自主供给的作用,而自治供给有效达成的实践指向则是重塑村社本位。(本文来源于《求实》期刊2012年07期)
李红梅[8](2010)在《超越乡土社会:大都市近郊村社共同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城市化的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波及沿海到内陆的每一个城市与村庄。在这场后工业时代的转型之下,“城中村”日益成为中国城市化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J村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通过走市场兴村的道路蜕变为如今形态的都市村社共同体。作为一个比较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共同体在理论层面上受到的关注比在实践层面上多得多。本文试图以共同体的理论视角,在实践层面上探讨大都市近郊那些在社会变迁及城市化的背景下逐渐融入城市的村庄的共同体属性的存续和变异的问题,考察在传统与现代两种力量的糅合和推动下形成的都市村社共同体的变迁过程和内在运作逻辑。本文试图回答都市村社共同体与传统乡土社会存在何种关系,都市村社共同体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的问题。具体说来,这一都市村社共同体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社区股份制的实施对都市村社共同体的再造有着怎样的影响?在传统与现代两种力量的糅合下,都市村社共同体又具有了怎样的生活逻辑和组织结构?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对研究问题、核心概念、既有研究、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与样本概况的阐述。第二章主要是阐述J村由城郊村蜕变为都市村社共同体的变迁过程。第叁章主要是阐明社区股份制的实施对都市村社共同体的再造作用。社区股份制的实施在集体经济层面上,进而使村社共同体在各个层面上重新建构与梳理了共同体的组织与生存格局。第四章主要是探析都市村社共同体的生活逻辑。在生活世界领域的建构上,都市村社共同体体现出独特的过渡性价值。生活逻辑越来越接近城市,但是传统乡土社会的文化和生活逻辑仍然存在。第五章主要是阐述都市村社共同体的新型组织结构。J村作为一个非农经济聚居区,它的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已经彻底动摇了。但是,村庄传统的内生结构也渗入到都市村社共同体的组织结构的再造中。第六章为结论部分。都市村社共同体是对传统乡土社会的一种超越,是村落终结过程中的特殊形态,其共同体属性的延续与变异性表现在村庄传统资源和力量与现代社区文明和组织方式在村庄内独立存在各自运作,同时又共生互融。在完成“村落的终结”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和利用现代文明的因素,还要发掘和发挥传统的乡土资源。J村的这种都市村社共同体模式的经验和实践值得某些农村地区借鉴,但不能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共同体构建的普遍选择。(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卢鹏,何绍明[9](2008)在《多元一体村社共同体的构筑——哈尼山寨箐口启波然标志的人类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启波然是哈尼族对父系血亲家族的称呼,它有七大典型标志。随着多个启波然在同一村寨生活,这些标志从启波然专属扩展为村寨共有。通过对箐口的人类学考察可以发现,启波然的七大标志绝大部分已扩展为村寨共有标志,人们在身份认同上由血缘扩展到地缘,以地缘为纽带的多元一体村社共同体也得以最终形成。(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朱达秋[10](2008)在《俄罗斯村社共同体与中国宗法家族共同体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村社共同体和宗法家族共同体分别是俄罗斯和中国源远流长的基本社会结构,对中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村社共同体和宗法家族共同体在各自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俄罗斯村社孕育了村社精神,中国的宗法制度则孕育了宗法观念,二者有异有同。(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新村社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农村是由一个一个的村社构成的,村社共同体是农村社会建设和治理的基本主体。因此要重建村社共同体,村民自主做新农村建设。十七年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的积淀,媒体、NGO、研究机构等不同维度的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经历,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从干部到自己办企业,我想总结一下我对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认识。第一,新农村建设的比例是6:3:1,其中30%的村庄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城镇化推进中,10%的村庄将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村民抱团入城才有前途;随着农村人口涌向城市,60%的村庄将会逐渐空心化,而只有30%的村庄会逐步成为中心村或镇,因此这30%的乡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将来会有更多的城里人到农村旅游,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村社共同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倩.李昌平:需重建“村社共同体”[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
[2].李昌平.立足村社共同体经营乡村[J].中国农村科技.2014
[3].李昌平.“内置金融”在村社共同体中的作用——郝堂实验的启示[J].银行家.2013
[4].李昌平.以养老资金互助社为支点重建村社共同体——河南信阳郝堂村的村庄建设实验[J].中国乡村发现.2013
[5]..村社共同体,组织农民的可选项[J].中国老区建设.2013
[6].杨琪,田文玲.村社共同体不是人民公社的复活[J].中国老区建设.2013
[7].韩鹏云,刘祖云.农村社区公共品自主供给的逻辑嬗变及实践指向——基于村社共同体到村社空心化的分析路径[J].求实.2012
[8].李红梅.超越乡土社会:大都市近郊村社共同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卢鹏,何绍明.多元一体村社共同体的构筑——哈尼山寨箐口启波然标志的人类学考察[J].红河学院学报.2008
[10].朱达秋.俄罗斯村社共同体与中国宗法家族共同体之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