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中设质量体系认证中心获证企业名录(论文文献综述)
刘呈庆[1](2010)在《绿色品牌发展机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绿色认证在指示绿色购买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被调查者绿色产品认证认知水平总体偏低,分布不平衡,认证计划宣传力度因认证市场结构不同而不同;绿色认证计划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竞争,使得消费者对绿色认证的认知模糊和混乱,提高了选择成本。本文认为,绿色消费是适应性学习型消费,消费者可以通过学习、改善条件,提高购买绿色产品的频率;企业应选择通过消费者信得过的、权威的绿色认证,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水平,提高绿色产品的绿色品牌品类度,并运用正确的绿色品牌策略充分地展示给消费者,降低消费者绿色购买成本。本文对企业绿色品牌建设决策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企业绿色化水平最优决策解释模型,对于普通企业来说,绿色认证的政府监管是维系其真实绿色化水平的主要力量,而对于品牌信誉卓着的企业来说,除了政府监管,虚假绿色化之品牌信誉损失风险将抑制企业用传统产品假冒绿色产品的动机。品牌信誉卓着的企业虽然绿色化水平总体上可能不高,但与普通中小企业相比更可能采取真实绿色化策略。对绿色认证制度设立管理机构来说,为了保障绿色认证制度的有效性,首要的是要保证绿色认证计划对品牌信誉卓着企业具有吸引力。本文对企业绿色认证制度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遵循的选择原则。本文以山东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绿色品牌建设调查,发现:企业制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的主要动因是提高持续竞争力和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塑造绿色品牌是企业自主选择的超越政府规制的行为;企业绿色品牌建设策略选择中,主要策略就是寻求通过权威的第三方认证,其次为绿色广告、战略联盟等;企业在寻求绿色认证过程存在某种顺序规律性,在绿色管理体系认证方面,由于成本和程序的影响,企业一般先寻求通过ISO9000管理体系认证,然后是HACCP认证,再到ISO14001认证;在绿色产品认证方面,随着绿色安全性和认证费用的提高,呈现出较弱的从无公害农产品到绿色食品再到有机食品的顺序规律性;被调查企业往往采取的是局部绿色化策略,为绿色认证产品单独注册产品品牌的企业也很少;绿色认证监管频率非常低,获证企业绿色产品生产几乎完全依靠自觉主动性来超越强制标准,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空间。第三方绿色认证具有信任属性,行业性的质量安全事故,给了我们考察该行业绿色认证制度是否有效的机会。本文通过对2008年乳制品行业三聚氰胺污染事件进行考察,以政府抽检到的奶粉生产企业为样本,搜集相关数据,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相关认证制度在预防控制三聚氰胺污染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在降低三聚氰胺污染风险方面没有发挥明显的积极作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则提高了三聚氰胺污染风险。第三方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的集体失效说明,中国认证认可监管工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革新和提高,政府应不失时机地对认证机构予以整顿,促使第三方认证机构担负起社会监管责任,与企业一道建立绿色管理体系和绿色产品体系。对于谋求建立绿色品牌的企业而言,更要处理好质量和发展的关系,控制盲目扩张冲动,不仅要严格遵守国家强制标准,而且要依据自愿选择的第三方认证标准进行实质认证、诚实贯标,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流程管理体系,提供优质绿色产品,提高绿色品牌品类度,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在确保绿色安全的基础上,谋求竞争力提升和市场份额的拓展,最终实现绿色和发展的“双赢”。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根据品牌经济学选择成本分析范式提出,绿色品牌是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信任、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手段,第三方绿色认证是绿色品牌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绿色品牌是绿色认证俱乐部品牌和获证企业品牌组成的联合品牌;(2)运用俱乐部理论和博弈分析方法,构建了垄断市场认证计划和竞争市场认证计划质量保证博弈模型,提出在发挥政府监管机制的同时,利用认证俱乐部品牌声誉来保证认证机构实施实质认证策略,保证绿色认证信号的质量;(3)提出消费者绿色购买不是单次决策而是频率选择行为,建立了消费者绿色购买频率选择模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4)建立了企业绿色化水平决策的最优选择模型,提出在政府不完全监管条件下,企业品牌声誉都能促进企业采取真实绿色化策略;(5)首次在行业层次上,对绿色认证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利用二元选择模型对乳制品行业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各种绿色管理体系在降低企业三聚氰胺污染方面没有发挥积极作用,有的反而发挥了负面作用,提高了污染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绿色品牌是企业的一个追求目标,完美的绿色品牌几乎不存在,通过建立可信的绿色认证制度和绿色信号发送机制,可以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向绿色品牌的自由王国。
电子行业质量体系认证委员会[2](2001)在《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公报》文中研究表明经中国电子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电子行业质量体系认证委员会审查一分部派出审核组现场审核,技术委员会审定,中心主任批准,对下述18个企业的质量体系予以注册,并准予按规定使用中国电子质量体系认证中心和电子行业质量体系认证委员会的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及标志。现将获证的企业名录公报如下:
吴蔚[3](2007)在《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背景下发展我国产品认证之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的增长推动了我国产品认证工作的发展。产品认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地增强,成为企业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但在现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争待解决。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得我国外贸出口损失巨大。因此,如何发展我国产品认证来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显得非常必要、重要和急迫,对于我国能否顺利迈向新时期的快速发展之路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廓清产品认证和WTO-TBT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对世界各国产品认证进行比较,总结国外产品认证发展模式,为我国进一步发展产品认证提供经验、教训和启示;系统总结中国的产品认证的发展阶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产品认证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各自的作用,特别是对我国贸易的影响程度和应对措施,揭示两者的有机互动的关系;提出在政府、认证机构和企业三个层面上如何采取措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是首先对产品认证的基本概况进行了梳理,内容包括认证的定义、产品认证的内涵、产品认证的模式以及产品认证产生的背景。随之,论文介绍了WTO-TBT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情况并予以了分析,包括关于WTO-TBT技术贸易壁垒的描述以及WTO国际贸易纠纷综合情况。其次,论文对主要发达国家产品认证的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品认证发展历史、主要发达国家现阶段采取的产品认证制度、认证机构诚信度是建立产品认证公信力的保证和前提以及认证机构认知度是建立产品认证公信力的关键。再次,论文评述了我国产品认证的发展阶段,包括我国产品认证的四个发展阶段和演变历程、我国产品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以及我国产品认证水平不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接着,论文揭示了产品认证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互动作用,包括产品认证的作用、技术贸易壁垒的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分析以及提高产品认证水平是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战略举措。最后论文提出了发展产品认证应对技术壁垒的对策,包括政府层面应采取的对策、认证机构层面应采取的对策以及企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论文在分析比较国外产品认证发展模式、总结我国产品认证发展阶段、揭示产品认证与技术性贸易壁垒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所做的研究,以及提出的对策措施。这些工作从理论上将进一步丰富认证行业的文献内容。在实践方面,对我国健康持续地发展产品认证事业,并将之合理利用于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起到积极的参考、借鉴作用。这也是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论文观点鲜明地对国际认证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对我国认证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并明确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产品认证的角度来解读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质以及系统地提出政府、认证机构、企业三个层面上的如何通过发展产品认证来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并且提升产品认证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性。在目前我国认证认可体制逐步与世界成熟制度融合后,站在世界经贸大国的角度,从双边平等的角度出发,逐步从关注出口、打破他国技术壁垒的立场,向建立我国完善的技术保护体系迈进了一大步。
孙大伟[4](2005)在《我国质量认证体系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质量认证工作不断发展,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质量认证体系的有效运行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制约了质量认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对质量认证活动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质量认证体系并使其有效运行已刻不容缓。本论文对我国质量认证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完善质量认证体系,保障质量认证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以研究质量认证体系运行机制为目标,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质量管理等相关理论,在对我国现行质量认证体系总体构架综合阐述的基础上,对我国质量认证体系运行进行了动态分析,从构成体系的衔接与协同,组织机构体系的职能运行,法律制度体系、认证认可制度体系、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体系的运行以及认证市场的监管机制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阐析。 论文在对我国现行质量认证体系运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认证机构自身运行机制的综合评价和认证满意度分析两方面对认证机构的认证有效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建立了认证机构运行机制综合评价模型,并从顾客期望、品牌形象、服务能力的保证性、服务的可靠性、顾客忠诚度五个方面对认证满意度进行综合评测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完善的质量认证体系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对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高我国质量认证体系运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子行业质量体系认证委员会[5](2002)在《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公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北京中设质量体系认证中心获证企业名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中设质量体系认证中心获证企业名录(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品牌发展机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目录 |
CONTENT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绿色品牌的概念与评价相关研究 |
2.2 绿色品牌建设的动力机制相关研究 |
2.3 绿色环保属性对品牌的影响相关研究 |
2.4 绿色品牌建设策略的相关研究 |
2.5 绿色品牌建设的制度保障——第三方绿色认证制度 |
2.6 本章小结 |
3 绿色品牌的认证制度分析 |
3.1 绿色品牌与选择成本 |
3.2 绿色认证的俱乐部属性 |
3.3 绿色认证策略选择博弈分析 |
3.4 绿色认证宣传博弈分析 |
3.5 绿色标志计划竞争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绿色品牌的消费行为分析 |
4.1 绿色消费和绿色消费者的概念 |
4.2 绿色消费频率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4.3 绿色消费频率选择概念模型 |
4.4 消费者绿色购买频率影响因素调查实证分析 |
4.5 企业绿色品牌建设策略消费者认知的调查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企业绿色品牌决策的经济分析 |
5.1 普通企业绿色化水平决策最优化分析 |
5.2 品牌企业绿色化水平决策最优化分析 |
5.3 企业绿色认证制度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5.4 企业绿色品牌决策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绿色品牌认证制度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
6.1 文献综述与假说的提出 |
6.2 数据和模型 |
6.3 模型估计与阐释 |
6.4 结论和政策含义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背景下发展我国产品认证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产品认证发展迅速 |
1.1.2 我国产品认证面临着严重挑战 |
1.1.3 我国产品认证水平不高,出口产品遭受国外TBT阻挡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采用的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1 论文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产品认证的基本概况 |
2.1.1 认证的定义 |
2.1.2 产品认证的内涵 |
2.1.3 产品认证的模式 |
2.1.4 产品认证产生的背景 |
2.2 OWTO-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情况 |
2.2.1 WTO-TBT基本情况 |
2.2.2 WTO-TBT产生的背景 |
2.2.3 WTO-TBT常见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
第三章 主要发达国家产品认证的比较研究 |
3.1 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品认证发展历史 |
3.1.1 英国标准化协会(BSI)的起源和发展 |
3.1.2 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的起源和发展 |
3.2 主要发达国家现阶段采取的产品认证制度 |
3.2.1 日本现阶段的产品认证制度 |
3.2.2 欧盟现阶段的产品认证制度 |
3.3 认证机构诚信度是建立产品认证公信力的保证和前提 |
3.3.1 技术服务层面—认证过程及结果的有效性 |
3.3.2 法律责任层面—认证责任机制的完善 |
3.4 认证机构认知度是建立产品认证公信力的关键 |
3.4.1 产品质量管制的理论解释 |
3.4.2 认证机构具有权威认知度的基本要素 |
第四章 我国产品认证的发展阶段评述 |
4.1 我国产品认证的发展阶段和演变历程 |
4.1.1 我国产品认证发展的四个阶段 |
4.1.2 我国第一张产品认证证书的诞生历程 |
4.2 我国产品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2.1 政府在产品认证中的角色定位有待明确 |
4.2.2 我国认证消费市场发展不快 |
4.2.3 我国产品认证的监管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
4.3 我国产品认证水平不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 |
第五章 产品认证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互动作用 |
5.1 产品认证的作用 |
5.1.1 贯彻标准化的重要手段 |
5.1.2 减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
5.1.3 指导消费者购买安全可靠的产品 |
5.1.4 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
5.1.5 全球范围内运用产品认证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 |
5.2.1 通过技术法规、标准的规定,直接限制进 |
5.2.2 在认证、评定程序上设置障碍,达到限制进口 |
5.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加强我国成长工业的保护能力 |
5.2.4 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我国产品认证的完善 |
5.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分析 |
5.3.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各行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
5.3.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近期影响 |
5.3.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深远影响 |
5.4 提高产品认证水平是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战略举措 |
5.4.1 我国对产品认证的宏观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尚有待加强 |
5.4.2 提高我国产品认证机构的国际地位,保护出口产品通告权 |
5.4.3 强化出口企业的产品认证意识,提高出口能力 |
第六章 发展产品认证应对技术壁垒的对策 |
6.1 政府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
6.1.1 加强部门协作和宏观领导,进一步增加产品认证采信度 |
6.1.2 大力发展国家认证机构 |
6.1.3 建立监管严密和模式有效的产品认证制度 |
6.1.4 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 |
6.1.5 建立国家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
6.1.6 建立公益性的假WTO-TBT咨询服务机构 |
6.1.7 创造合谐认证和信息流畅的产品认证市场 |
6.1.8 政府要认真研究TBT协议的内容,推动国际认证的互认 |
6.1.9 引导建立信息技术壁垒平台 |
6.2 认证机构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
6.2.1 加强基础技术性信息的收集,进一步规范管理 |
6.2.2 加强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步伐 |
6.2.3 加强国际互认,提升认证能力,为国内企业出口保驾护航 |
6.3 企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
6.3.1 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认证意识来应对 |
6.3.2 树立清洁生产的观念,积极发展绿色产品 |
6.3.3 重视技术进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优化贸易商品结构 |
6.3.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应诉对抗国外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7.2 论文的特色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主要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
二、个人资质 |
三、科研和论文 |
四、获奖情况 |
(4)我国质量认证体系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总体思路 |
1.3.2 论文内容结构 |
1.3.3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术语 |
2.1.1 质量认证 |
2.1.2 认可 |
2.2 质量观 |
2.3 质量管理理念 |
2.4 质量保证论 |
2.5 顾客满意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质量认证体系的总体架构 |
3.1 体系有效运行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
3.1.1 总体目标 |
3.1.2 基本原则 |
3.2 组织架构 |
3.2.1 认证认可的国家最高管理机构 |
3.2.2 管理组织架构 |
3.3 认证体系的五层面构成及其业务流程 |
3.4 体系构成 |
3.4.1 组织机构体系 |
3.4.2 法律制度体系 |
3.4.3 监督管理体系 |
3.4.4 认可制度体系 |
3.4.5 认证制度体系 |
3.4.6 实验室资质评价体系 |
3.4.7 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质量认证体系运行动态分析 |
4.1 构成体系的衔接与协同 |
4.2 组织机构体系的职能运行分析 |
4.2.1 管理机构与认可、认证机构的互动关系 |
4.2.2 认可机构与认证机构的互动关系 |
4.2.3 组织机构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 |
4.3 法律制度体系的运行 |
4.3.1 法律制度渊源 |
4.3.2 法律制度体系构成 |
4.3.3 我国认证法律制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4.3.4 法律制度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 |
4.4 认证认可制度体系的运行 |
4.4.1 认可制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4.4.2 认证制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4.4.3 我国现行的认证认可标准体系 |
4.5 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体系的运行 |
4.5.1 与国际组织活动的融合 |
4.5.2 与国际标准的融合 |
4.5.3 与国际认证的融合 |
4.5.4 国际合作与交流 |
4.5.5 国际合作体系运行存在问题 |
4.6 认证市场的监管机制 |
4.6.1 行政监管 |
4.6.2 行业自律 |
4.6.3 社会监督 |
4.6.4 认证市场监督管理体系运行存在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认证机构认证有效性评价 |
5.1 认证机构运行机制综合评价 |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1.2 评价标准的建立 |
5.1.3 评价等级的划分 |
5.1.4 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
5.1.5 评价矩阵的确定 |
5.1.6 综合评价 |
5.2 认证满意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完善质量认证体系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认证认可法律法规制度 |
6.2 规范认证认可机构行为 |
6.3 完善认证认可制度体系 |
6.4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互认 |
6.5 完善认证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A |
附录B |
(5)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公报(论文提纲范文)
天津光电惠高电子有限公司 |
长城计算机软件与系统有限公司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园事业总部 |
天津天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视讯事业部 |
武进市佳龙电子电器厂 |
福建省南平市捷迈电子有限公司 |
天津万泰克电子有限公司 |
南京上元电子器件厂 |
苏净集团苏州安发国际空调有限公司 |
德州科海电子有限公司 |
上海亿立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平阳分公司 |
温州市海江电器有限公司 |
乐清市亚泰塑料制造有限公司 |
永嘉乌牛鑫达五金工具厂 |
苏州精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无锡市西联电器有限公司 |
浙江省温岭市双海电机厂 |
厦门锦江电子有限公司 |
上海柏斯高模具有限公司 |
上海柏斯高微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
常州新型建筑材料厂 |
上海爱仪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北京国信北方网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福建实达电脑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铁路信号工厂大兴器材厂 |
四、北京中设质量体系认证中心获证企业名录(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品牌发展机制实证研究[D]. 刘呈庆. 山东大学, 2010(09)
- [2]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公报[J]. 电子行业质量体系认证委员会. 电子标准化与质量, 2001(06)
- [3]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背景下发展我国产品认证之对策研究[D]. 吴蔚. 同济大学, 2007(02)
- [4]我国质量认证体系运行机制研究[D]. 孙大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8)
- [5]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公报[J]. 电子行业质量体系认证委员会.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