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态现象论文_夏振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态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态性,现象,藏族,基因,结核病,甲基,多态。

多态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夏振华[1](2019)在《湍流中的多态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湍流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流动现象之一,被称为是经典力学中最后的难题之一.经典的湍流理论都假设湍流是各态遍历的,也就是说虽然瞬时流场的性质可能受初始流场影响很大,但是其统计平均量却是不依赖于初始流场的.各态遍历理论是湍流理论与建模的基础.然而,近些年一些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部分湍流问题里存在多湍流态现象,即在同一组参数下可能存在不唯一的统计结果和流动结构.本文回顾已经报道过多态现象的Rayleigh-Bénard对流(Rayleigh-Bénardconvection,RBC)、 vonKármán流动(vonKármánflow,VKF)、Taylor-Couette流动(Taylor-Couette flow, TCF)、球形Couette流动(spherical Couette flow, SCF)、Taylor-Green驱动下的旋转湍流(rotating homogeneous turbulence with Taylor-Green forcing, TGF)以及作者研究的展向旋转平板Couette流动(rotating plane Couette flows, RPCF).在每个问题上,都将一一介绍流动问题的定义、多态现象出现的条件、形态等.在这些多湍流态问题里,有一些流动是由于不同的初始流场引起的不同流态(例如VKF,TCF,SCF,TGF和RPCF);而另一些流动则是在同一种初始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会在不同流态之间自发切换(例如RBC).最后,还对湍流中的多态问题展开一些讨论和展望.(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娟[2](2018)在《簇枝补血草花柱多态现象及异型不亲和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时作为父本和母本的两性花植物雌雄功能之间常存在潜在的相互干扰。为了降低这种雌雄功能间的干扰,两性花植物通常以不同的适应方式,如雌雄异熟或雌雄异位来缓和这种冲突,进而促进异花授粉。异型花柱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异型雌雄异位现象,表现在同一居群内有两种或叁种花型。具有交互式雌雄异位(reciprocal herkogamy),异型不亲和系统(heterotypic incompatibility system),柱头和花粉形态的附属多态性(ancillary polymorphisms)叁个典型特征。前期调查补血草属植物簇枝补血草(Limonium chrysocomum)居群时发现,其花型组合具有异型花柱植物的部分特征,但又不同于典型的二型或叁型花柱。簇枝补血草有怎样的花柱多态现象和异型不亲和系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以分布于新疆不同区域的叁个簇枝补血草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居群结构、花部特征及花粉、柱头形态的附属多态性、花粉的散布、传粉者类群、异型不亲和系统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簇枝补血草的叁个居群均由长花柱L型、短花柱S型、雌雄蕊同长的H型和雌蕊略高于雄蕊的PL和雄蕊略高于雌蕊的PS型构成。其中,SHZ居群和BL居群相近,主要以S型和H型为主,L型较少,过渡类型PS型的数量是PL型的5-6倍;而YW居群以H型为主,L型和S型较少,过渡类型PS与PL型相近。2)叁个居群具不同的开花时间,SHZ居群5月中、上旬进入花期;YW居群进入花期时间稍晚于SHZ居群,5月中下旬进入花期;BL居群6月中旬进入花期,持续20d左右。同一居群不同花型的单花开放动态没有显着差异,单花寿命约2d。3)对SHZ和YW两个居群的五种花型花部特征参数进行观测显示,各花型的整花长、花冠开口直径、花萼长、单花花粉量、胚珠数和花粉败育率等花部特征参数无显着差异。花型间花粉和柱头形态表现为二型性,其中,L型花的柱头表面呈玉米粒状,花粉外壁纹饰呈多边形粗网格状;S型的柱头表面呈乳突状,花粉外壁的多边形网格小而密;H型花的柱头表面形态和花粉外壁纹饰表现为L型或S型的花粉和柱头形态。4)簇枝补血草的传粉者类型主要有熊蜂(Bombus Spp.)、菜粉蝶(Pierisrapae Linn e)、多眼灰蝶(Polyomommatus eros)、意大利蜜蜂(Apismel lifera)等。分属于长吻和短吻两类昆虫,访花频率分别为0.017±0.0059次/花/h和0.06±0.019次/花/h,两类昆虫的访花频率没有显着性差异(t=2.162,P=0.097)。其中,在几种主要的传粉昆虫中,熊蜂的访花频率最高,蝶次之,蜂最低,分别为0.057±0.018次/花/h,0.017±0.0059次/花/h,0.0038±0.0011次/花/h,并且在花型间的访花频率没有显着性差异(F=4.674,P=0.072>0.05)。5)人工授粉实验显示:同型花柱间授粉(L*L、S*S)的结实率均为0,异型花柱间授粉(L*S、S*L)的结实率分别为35.29±11.95%和39.02±7.71%,自然对照L型和S型结实率分别为38.17±5.62%和27.12±4.11%;雌雄蕊同长的H型花的结实率与L型花无差异。叁种花型都表现出较强的异型不亲和性。6)不同居群中具交互式对应关系的长、短花柱的雌雄蕊交互性指数和花型偏离指数不同。其中,SHZ居群L型和S型的雌雄蕊交互性指数为R_H=0.04867,R_L=0.03916,花型偏离指数为0.67,YW居群的L型和S型的雌雄蕊交互性指数(R_H=0.00398,R_L=0.0326)和花型偏离指数(0.18)均低于SHZ居群,表现为高的交互性和低的偏离指数。7)对YW居群叁种花型进行不同花粉类型的黏附性检测,表现为S型柱头上黏附的异型花粉数量(65.18±10.83)显着大于同型花粉数量(34.3±4),L型和H型柱头上黏附的两类花粉数量没有差异。柱头表面突起形态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黏附花粉能力不同的原因之一。8)叁个居群具相同的花型构成,但具不同的花型频率。偏离的花型比可能是导致花型间结实率不同的原因。尽管不同花型的雌雄蕊长度分化明显,但柱头花粉具二型性和异型不亲和性,在缺乏交互性对应关系的情况下,花粉柱头间的识别功能促进花粉的传递。(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25)

刘军[3](2015)在《汉族人口中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Val158Met基因多态性与剂末现象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和PD患者发生剂末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我们对259例PD患者和257名健康对照进行了基因测序。在基线水平,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另外左旋多巴的等效剂量、发病年龄和病程也不存在统计学差(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期刊2015-09-18)

冯帆[4](2015)在《小麦叶片逆序衰老现象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片衰老的正常顺序是按照叶位自然顺序自下而上逐次衰老。近年来发现也存在一些小麦品种,其叶片衰老顺序一反常态,旗叶先于倒二叶衰老,称为小麦叶片逆序衰老现象。目前已有研究采用典例样本对比分析的方法,即在几个不同逆序衰老类型的典型品种间或逆序衰老茎和正序衰老茎间进行样本比较分析,这种方法对比性强,但因样本量偏少难以揭示叶片逆序衰老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内在规律性。本研究以65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依据大量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数据,从多个角度揭示小麦叶片逆序衰老现象的发生规律和多态性。主要结论如下:1.小麦逆序衰老率的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呈现明显的正偏态分布特征;有一半样点的逆序衰老率在10%和33%之间,各样点逆序衰老率的中位数为20%,5%截尾均值为24.4%。2.随着育成年份的增加,小麦品种(系)的逆序衰老率总体水平增加,表现更具多样性;适时晚播可促进小麦叶片逆序衰老现象的发生,而播期的过度推迟则会造成逆序衰老率下降。3.不同产量结构的小麦其逆序衰老率进行比较,结果为少穗小穗型小麦的逆序衰老率较多穗大穗型小麦略高,分布更为分散;多穗小穗型小麦的逆序衰老率略高于少穗大穗型小麦,分布更为分散。4.不同逆序衰老率小麦间的叶面积、绿叶比、籽粒最大体积、粒叶比的表现均为高逆序衰老率小麦>中逆序衰老率小麦>低逆序衰老率小麦,且叁种小麦间的叶面积并无显着差异,籽粒最大体积具有显着差异,而绿叶比、粒叶比则具有极显着差异。5.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片丙二醛含量、乳熟中期至面团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各项指标的变化表明叶片衰老具有相同的规律,即正序衰老茎:倒二叶>旗叶,逆序衰老茎:旗叶>倒二叶,不同茎旗叶相比:逆序衰老茎>正序衰老茎,不同茎倒二叶相比:正序衰老茎>逆序衰老茎;逆序衰老茎的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籽粒最大体积均大于正序衰老茎。6.中、高逆序衰老率小麦在籽粒形成期增重较缓,但在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速度快、灌浆持续期长,利于籽粒增重;不同逆序衰老率小麦的千粒重相比较结果为高逆序衰老率小麦>中逆序衰老率小麦>低逆序衰老率小麦。7.逆序衰老茎在开花期至面团期整个灌浆过程中的平均灌浆速率显着大于正序衰老茎,其中开花期至面团期极显着大于正序衰老茎,面团期至成熟期两种茎无显着差异;逆序衰老茎的千粒重显着高于正序衰老茎。(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9)

刘军[5](2015)在《汉族人口中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Val158Met基因多态性与剂末现象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和PD患者发生剂末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我们对259例PD患者和257名健康对照进行了基因测序。在基线水平,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另外左旋多巴的等效剂量、发病年龄和病程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伴有剂末现象的帕金森病患者和不伴剂末现象的患者相比,G/G基因型更容易出现剂末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07-11)

吴慧[6](2015)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Val158Met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帕金森病剂末现象易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是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参与多巴胺和其他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的酶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描述Val158Met COMT基因多态性和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并发症“剂末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对259位PD患者和257名健康对照进行COMT基因测序。病例组和对照组的COMT多态性的分布在基线水平上没有明显不同;在PD患者的分组中,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发病年龄和疾病持续时间也没有差异。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A纯合型COMT Val158Met多态性与剂末现象的发生风险下降(p<0.001)。这一发现表明,COMT Val158Met可能影响帕金森病剂末现象的易感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8)

央拉,次仁卓玛,钟铧,李长山,杜宝中[7](2015)在《NRAMP1基因D543N多态现象与世居藏族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自然状况下,自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基因(NRAMP1)D543N多态现象与世居藏族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临床纳入世居藏族结核病患者135例,同时纳入健康者(藏族)143作为对照组,对NRAMP1基因D543N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根据基因型对样本进行分组,研究D543N多态现象与世居藏族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结核病患者中,G/A基因型占19.3%(26/135)、G/G基因型占80%(108/135);而对照组中,G/A基因型占8.39%(12/143)、G/G基因型占90.91%(130/143),两个基因型存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等位基因在世居藏族结核病患者中明显多于对照组人士。结论 NRAMP1基因D543N多态性位点在世居藏族结核病患者以及健康者之间的基因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说明该位点可能与世居藏族易感结核病有关。(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任岚[8](2015)在《恶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心电现象和机制探索及心力衰竭死亡预警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心肌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由SCN5A基因编码,介导快速内向的Na+内流,除引起心肌细胞去极 化动作电位的快速上升外,还介导冲动在心肌组织间的快速传导。SCN5A基因上的突变与一 系列危及生命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相关,如Brugada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和早复极综合征等 。钠通道阻滞剂诱导或自发的ST段压低在少量Brugada综合征患者中可见报道,但胺碘酮诱 导的早复极心电图伴随ST段压低此前未见阐述。目的本研究对一名胺碘酮诱发早复极及胸前区ST段压低相关的心室颤动的患者定位基因突变位 点。从细胞水平评估该突变对编码蛋白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该特殊心电图产生的机制。方法详细收集并仔细分析该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心电图。收集该患者及其家属的外周静脉血,采用 候选基因的策略筛查突变位点。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在野生型SCN5A质粒上构建突变质粒并瞬 时转染人肾胚-293 (human embryonic kidney, HEK-293)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 究突变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利用激光免疫共聚焦技术观察突变蛋白的表达。结果先证者,男,55岁,发作夜间濒死性呼吸后于第二天工作时间晕厥。急诊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 。当地医院静脉输入胺碘酮后,患者胸前区V2-V3导联表现出显着的ST段压低伴有侧壁导联 早复极波。数分钟后,该患者发作电风暴。经过基因检测,我们在该男性先证者中检测到一 个未报道过的SCN5A基因的移码突变,C280S*fs61。在转染突变体质粒的细胞中,全细胞膜片 钳未记录到钠电流,且激光免疫共聚焦成像显示该突变无法形成完成的钢通道蛋白。在共转染的细胞中,野生型巧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并未受到影响,进而说明钢离子通道的单倍剂量不足时造成患者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结论本研究在一个早复极相关的特发性室颤患者中发现一个新的“功能丧失”的SCN5A新移码突 变C280S*fs61,该患者在接受胺碘酮静推后心电图上表现为侧壁导联早复极及胸前区导联ST 段压低。背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是 引起年轻人及运动员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左束 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伴电轴向下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出现于ARVC 和特发性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Idiopath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 RVOT-IVA)两种基质。在临床上两种疾病的预后显着不同,治疗 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早期鉴别两种心律失常是临床探讨的热点。目的鉴于ARVC的不良预后,如何从简单易获得的心电图上对二者进行初步鉴别,筛选高危患者具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回顾性比较两种基质下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心电图的的不同。方法本研究入选16例ARVC和45例RVOT-IVA患者(1:3入选)。收集患者临床病史资料和25mm/s纸 速12导联心电图资料。收集的25mm/s纸速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测量比较。测量参数包括 :(1)12导联QRS波时程(2)胸前区移行导联(3)12导联QRS波顿挫(4)将12导联分为侧壁区、 下壁区、右室胸前区和左室胸前区。并将区域内出现≥2个相邻导联出现QRS波顿挫为“宽 顿挫QRS波”结果与RVOT-IVA相比,ARVC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的QRS波时程更长,在Ⅰ,Ⅱ,Ⅲ, aVL, aVF, and V1导联上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Ⅰ导联上的差异最大(25.1☆5.8ms)。ARVC胸 前区移行≥V5发生率较高(6/16[37.5%] vs. 4/45[8.9%], P<0.01)。两组间QRS顿挫的发 生率(15/16[93.8%]vs.36/45[80.0%],P=0.20)及出现顿挫的导联个数(2.88±2.0 vs.2.80 ±2.0,P=0.90)并无统计学差异。“宽顿挫QRS波”出现于I导联和aVL导联在ARVC患者中更 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8% vs.13.3%,p=0.011)。结论较长的QRS时程,胸前区移行较晚及侧壁导联出现“宽顿挫QRS波”可用于早期粗略鉴别ARVC 及RVOT-IVA。背景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患病人群逐年增加,且发病率与患者的年龄呈 正相关。随着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的提高,缺血心肌病导致的心衰患者逐年增长。心 源性猝死和泵衰竭是心衰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表明H2S通过多种信 号途径参与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的调节。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性补充H2S或增加内源 性H2S的生成均可以改善急性心梗和心力衰竭动物的预后,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目的探索编码内源性H2S生成酶上基因上的遗传标记物与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慢性心衰长期预后的 关系。方法本研究连续性入选自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缺血性心肌病所致的慢性心衰患 者944例。患者NYHA分级均为II到Ⅳ级,LUEF≤50%.研究的随访截止至2014年8月,以电话和 门诊随访进行,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经过预实验后,共 有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在所有入选患者中进行 筛查。SNP分型鉴定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TOF)的方法进行。结果经过平均65个月的中位随访期后,共有332名(35.17%)患者在随访终点发生死亡事件,包括 123例(37.05%)心源性猝死和209例(62.95%)非心源性猝死。显性模型下的单因素结果显 示,GOT-1基因上的多态性位点rs2490281在死亡与非死亡组中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该位 点位于编码CAT基因的启动子区。校正多种危险因素后,该多态性位点上的C等位基因可以使 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非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HR 1.608,95% CI 1.155-2.239, P=0.005; HR 1.778,95%CI 1.181-2.676,P=0.00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s2490281与较低的基线左 室射血分数水平(LVEF≤35%)具有一定的相关性(OR 1.783,95% CI 1.099-2.890, P=0.019) 。结论GOT-1基因上的多态性位点rs2490281是中国汉族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全因死亡和非心源性猝 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内源性H2S生成酶编码基因上的多态性可能会影响心衰患者的严重程度 及远期预后。(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5-04-01)

央拉[9](2015)在《NRAMP1和CISH基因位点多态现象与世居藏族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自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natural-resistance-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 1,NRAMP1)基因的D543N多态性位点以及细胞因子诱导含SH2结构域蛋白(cytokine inducible SH2-containing protein,CISH)基因的-292、+1320多态性位点与世居藏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藏族人群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135例,世居藏族人群健康对照143人,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NRAMP1基因D543N位点和CISH基因两种(-292、+1320)位点进行基因扩增再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型对样本分组,经常用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NRAMP1-D543N和CISH基因两种(-292、+1320)位点多态性与藏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率的比较采用了X2检验,用比值比(oddratios,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相对危险度。结果:1.在世居藏族人群肺结核患者中NRAMP1基因D543N位点G/G基因型108例(80%),G/A基因型26例(19%)以及A/A基因型1例(0.7%),而在藏族人群正常对照中D543N位点G/G基因型130例(90%),基因型12例(8.4%)以及A/A基因型1例(0.7%),以G/G基因型为参照物,G/A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的OR(95%CI)为4.408(2.137,9.093)。2.在世居藏族人群肺结核患者中CISH基因-292位点A/A基因型58例(43%),T/A基因型65例(48.1%),T/T基因型12例(8.9%),藏族人群正常对照中CISH基因-292位点A/A基因型66例(46.1%),T/A基因型62例(43.4%),T/T基因型15例(10.5%)。肺结核患者中CISH基因+1320位点A/A基因型81例(60%),C/A基因型51例(37.8%),C/C基因型3例(2.2%),藏族人群正常对照中CISH-1320位点A/A基因型80例(56%),C/A基因型56例(39%),C/C基因型7例(5%)两组中均以A/A基因型为参照组,比较组间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显着性。结论:(1)NRAMP1基因的D543N位点多态性与世居藏族人群肺结核易感性相关,其中G/A型可能是藏族人群肺结核的易感基因型。(2)CISH基因-292、+1320位点的多态性与世居藏族人群的肺结核易感性可能无关。(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15-04-01)

刘军[10](2014)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剂末现象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是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代谢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重要生物酶中的一个。目的探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和PD患者发生剂末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我们对259例PD患者和257名健康对照进行了基因测序。在基线水平,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另外左(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4-09-19)

多态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同时作为父本和母本的两性花植物雌雄功能之间常存在潜在的相互干扰。为了降低这种雌雄功能间的干扰,两性花植物通常以不同的适应方式,如雌雄异熟或雌雄异位来缓和这种冲突,进而促进异花授粉。异型花柱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异型雌雄异位现象,表现在同一居群内有两种或叁种花型。具有交互式雌雄异位(reciprocal herkogamy),异型不亲和系统(heterotypic incompatibility system),柱头和花粉形态的附属多态性(ancillary polymorphisms)叁个典型特征。前期调查补血草属植物簇枝补血草(Limonium chrysocomum)居群时发现,其花型组合具有异型花柱植物的部分特征,但又不同于典型的二型或叁型花柱。簇枝补血草有怎样的花柱多态现象和异型不亲和系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以分布于新疆不同区域的叁个簇枝补血草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居群结构、花部特征及花粉、柱头形态的附属多态性、花粉的散布、传粉者类群、异型不亲和系统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簇枝补血草的叁个居群均由长花柱L型、短花柱S型、雌雄蕊同长的H型和雌蕊略高于雄蕊的PL和雄蕊略高于雌蕊的PS型构成。其中,SHZ居群和BL居群相近,主要以S型和H型为主,L型较少,过渡类型PS型的数量是PL型的5-6倍;而YW居群以H型为主,L型和S型较少,过渡类型PS与PL型相近。2)叁个居群具不同的开花时间,SHZ居群5月中、上旬进入花期;YW居群进入花期时间稍晚于SHZ居群,5月中下旬进入花期;BL居群6月中旬进入花期,持续20d左右。同一居群不同花型的单花开放动态没有显着差异,单花寿命约2d。3)对SHZ和YW两个居群的五种花型花部特征参数进行观测显示,各花型的整花长、花冠开口直径、花萼长、单花花粉量、胚珠数和花粉败育率等花部特征参数无显着差异。花型间花粉和柱头形态表现为二型性,其中,L型花的柱头表面呈玉米粒状,花粉外壁纹饰呈多边形粗网格状;S型的柱头表面呈乳突状,花粉外壁的多边形网格小而密;H型花的柱头表面形态和花粉外壁纹饰表现为L型或S型的花粉和柱头形态。4)簇枝补血草的传粉者类型主要有熊蜂(Bombus Spp.)、菜粉蝶(Pierisrapae Linn e)、多眼灰蝶(Polyomommatus eros)、意大利蜜蜂(Apismel lifera)等。分属于长吻和短吻两类昆虫,访花频率分别为0.017±0.0059次/花/h和0.06±0.019次/花/h,两类昆虫的访花频率没有显着性差异(t=2.162,P=0.097)。其中,在几种主要的传粉昆虫中,熊蜂的访花频率最高,蝶次之,蜂最低,分别为0.057±0.018次/花/h,0.017±0.0059次/花/h,0.0038±0.0011次/花/h,并且在花型间的访花频率没有显着性差异(F=4.674,P=0.072>0.05)。5)人工授粉实验显示:同型花柱间授粉(L*L、S*S)的结实率均为0,异型花柱间授粉(L*S、S*L)的结实率分别为35.29±11.95%和39.02±7.71%,自然对照L型和S型结实率分别为38.17±5.62%和27.12±4.11%;雌雄蕊同长的H型花的结实率与L型花无差异。叁种花型都表现出较强的异型不亲和性。6)不同居群中具交互式对应关系的长、短花柱的雌雄蕊交互性指数和花型偏离指数不同。其中,SHZ居群L型和S型的雌雄蕊交互性指数为R_H=0.04867,R_L=0.03916,花型偏离指数为0.67,YW居群的L型和S型的雌雄蕊交互性指数(R_H=0.00398,R_L=0.0326)和花型偏离指数(0.18)均低于SHZ居群,表现为高的交互性和低的偏离指数。7)对YW居群叁种花型进行不同花粉类型的黏附性检测,表现为S型柱头上黏附的异型花粉数量(65.18±10.83)显着大于同型花粉数量(34.3±4),L型和H型柱头上黏附的两类花粉数量没有差异。柱头表面突起形态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黏附花粉能力不同的原因之一。8)叁个居群具相同的花型构成,但具不同的花型频率。偏离的花型比可能是导致花型间结实率不同的原因。尽管不同花型的雌雄蕊长度分化明显,但柱头花粉具二型性和异型不亲和性,在缺乏交互性对应关系的情况下,花粉柱头间的识别功能促进花粉的传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态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夏振华.湍流中的多态现象[J].科学通报.2019

[2].王娟.簇枝补血草花柱多态现象及异型不亲和系统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8

[3].刘军.汉族人口中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Val158Met基因多态性与剂末现象的关联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15

[4].冯帆.小麦叶片逆序衰老现象多态性研究[C].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5].刘军.汉族人口中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Val158Met基因多态性与剂末现象的关联研究[C].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6].吴慧.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Val158Met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帕金森病剂末现象易感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7].央拉,次仁卓玛,钟铧,李长山,杜宝中.NRAMP1基因D543N多态现象与世居藏族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J].西藏科技.2015

[8].任岚.恶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心电现象和机制探索及心力衰竭死亡预警的基因多态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9].央拉.NRAMP1和CISH基因位点多态现象与世居藏族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D].西藏大学.2015

[10].刘军.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剂末现象的关联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4

论文知识图

《中华民族基因组多态现象研究...《中华民族基因组多态现象研究...《中华民族基因组多态现象研究...(网络版彩色)Taylor-Couette流动中的~#...《中华民族基因组多态现象研究...《中华民族基因组多态现象研究...

标签:;  ;  ;  ;  ;  ;  ;  

多态现象论文_夏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