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新形势下森林经理工作改革的几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阳帆[1](2020)在《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优化设计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文中提出国家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获取全国大范围区域尺度上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信息的主要监测技术手段。森林资源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监测内容的深度、广度将会影响到林业长期发展方针的制定。目前国际上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已然向多资源、多目标化的年度综合监测体系方向发展。相比之下,我国国家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其一,采用单一方形样地作为地面固定样地,其空间信息反映能力较弱,从而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其二,每5年产出一次森林资源监测报告,监测数据时效性较低;其三,以省为总体设计系统抽样方案,监测数据无法落实到市县级别,且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体系相互独立运行,存在一个地区两套数的问题;其四,森林资源监测内容较为单一,监测指标多侧重蓄积与面积监测。鉴于此,为优化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实现多目标化年度综合监测。本文以保定市为例,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研究:1.从样地类型、空间排列方式、样地尺度大小出发,探究在不同类型林分中开展森林资源监测的最优样地类型;2.采用时间序列二相抽样方法设计随机、系统及分层三种年度抽样方案,并通过模拟数据验证开展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最优抽样方案;3.采用非线性指数模型分别树种组构建蓄积量预估模型,通过预估模型反演更新保定市内所有小班蓄积量信息,从而实现市县蓄积量一体化监测。4.在我国现有监测指标体系基础上,参考国外指标体系研建现状,在林分基本概况信息、森林健康、森林土壤、森林生物量、森林生物多样性以及森林经营管理6个监测内容上进行监测指标的丰富研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同等面积尺度,群团样地对林分的蓄积抽样预估精度明显高于单一样地,四点圆形群团样地略高于方阵圆形群团样地。(2)在不同类型(起源、龄组)林分中开展蓄积监测,其样地最优规格尺度大小(样地面积、子样地间距)不同。对于样地面积而言:在天然林中开展蓄积量监测时,最优样地面积视龄组而定,幼龄林内最优监测样地面积为841 m2,中龄内最优监测样地面积为729 m2,近成过熟林内最优监测样地面积为625 m2。而人工林中不同龄组林分的最优监测样地面积大小一致,均为625 m2;对于群团样地内子样地间距而言:在幼、中龄林中开展蓄积量监测的群团样地最优间距方案为14 m,在近成过熟林中,最优间距方案为10 m。(3)采用二相回归抽样方法设计随机、系统、分层三种抽取方案对保定市开展连续两个监测年的蓄积年度模拟监测,其抽样监测精度均在90%以上,满足《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对活立木蓄积抽样精度达90%以上的要求。验证了本研究所设计的年度监测方案可行性。(4)通过对比分析3种抽取方案的蓄积抽样精度,可以确定以二相回归抽样为基础,采取分层抽取方案(按照地形分层)进行蓄积量年度监测,其抽样效果最佳。连续两个监测年的蓄积抽样精度分别高达96.94%、98.01%。(5)研究建立的7个树种组的蓄积量预估模型统计量(R2、SEE、TRE、MSE、MPE、MPSE)结果表现较好,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估能力。通过蓄积量预估模型获取的保定全市蓄积量与年度抽样监测值之间的误差仅为8.94%,相互验证了市县蓄积量一体化监测方案的可行性。(6)构建了一套涵盖林分基本信息、森林健康、森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森林土壤、森林经营管理6个监测内容的多目标、多资源化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体系,可为我国今后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研建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针对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存在的不足点,从多个角度出发开展优化研究,可为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优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及方法参考。
杨雅雯[2](2020)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森林法》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森林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节器和“地球之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9年,中国成为维持全球森林覆盖面积基本平衡的主要贡献者。现如今,中乌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自然环境是国家发展的坚实后盾,研究乌兹别克斯坦森林法不仅有助于中乌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而且促进两国在林业领域开拓更加广阔的合作前景。本翻译实践报告以《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森林法》为翻译材料,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理论,从词汇、词法和句法三个方面分析翻译文本的语言特点,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在翻译实践中所运用的翻译方法。在撰写翻译实践报告过程中,结合自身实践,总结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刘亚培[3](2019)在《中美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国有林经营计划是做好国有林经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森林经营计划,是规范国有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比研究林业发达国家的森林经营计划,有利于分析我国森林经营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借鉴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对美国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的制定过程、计划内容以及相关法律背景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有林森林经营现状进行了对比性的综合评价分析。通过综合对比研究,我国国有林经营计划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法律执行力度弱,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在制定过程中缺少公众参与;大多数经营计划缺乏针对性,不能突出经营计划的重点;在内容制定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评估与监督机制;我国对国有林火灾及易燃物管理、森林和木材管理经营保护、土壤资源管理、森林的旅游与娱乐、风景河管理、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规划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保护力度弱。针对我国国有林经营计划制定中存在的不足,基于美国国有林经营计划的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一是加强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中的公众参与;二是细化国有林管理,重视可获取的最佳科学信息;三是加强计划评估、制定、监测的适应性管理;四是以可持续经营为核心制定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五是转换立法思路,完善国有林相关法律法规;最后是采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促进森林经营计划内容的执行。
杨雅崴[4](2017)在《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点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在人类生存、发展与进化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林业既是一项基础产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不仅在生态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也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非公有制林业成为实现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手段之一,所以,需要不断提倡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而编制合理、科学、有效的森林经营方案是促进非公有制林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研究采用文献检索、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等方法,在分析非公有制林业基本情况的基础,对法律政策环境、森林主导功能、经营能力、相关利益者、公众参与等影响非公有制林场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要点。在此指导下,对南亩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进行了具体研究。(1)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受4个主要因子影响在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过程中,会受到法律政策、市场需求、林场经营条件以及相关利益者等因子的影响。不同的因子对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影响也会不同。法律政策环境是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依据基础,是所有经营活动的前提;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非公有制林场的经营目标与方向;经营条件影响着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效果;相关利益者多元化是非公有制林场自身的特性,相关利益者的意见与建议会影响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2)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把握11大要点通过分析上述影响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因子,提出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十大要点。具体要点有:通过历史沿革回顾林场发展轨迹;明确产权结构,做到责、权、利统一;分析经营环境;森林资源调查与分析;产业产品结构分析;确定方针与目标;森林经营规划设计;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众参与;保障机制。(3)南亩林场经营目标贯穿方案编制的全过程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点指导着南亩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在编制的全过程中,编制的要点基本上需要考虑到南亩林场的整体发展目标,以目标为基准,控制着南亩林场森林经营整体发展。
王迎[5](2013)在《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林业工作最重要的内容。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开发最早,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林区。它主要分布在东北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山地、以及西南金沙江、西北白龙江流域,同时还包括新疆天山国有林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利用,重点国有林区已成为我国可采成过熟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社会发展滞后、职工生活贫困、社会不稳定的地区。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思想的束缚下,林区开发建设实行先生产、后生活、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致使林区社会负担沉重,各项生活设施欠账严重。尤其是,长期坚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忽视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后备可采森林资源储备严重不足,致使林区经济发展后劲不强。其深层次原因是长期忽视森林资源经营,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这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在总结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上的成功作法和经验,重新设计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新模式以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为实现将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和林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从中国生态恶化、木材短缺的国情出发,也从重点国有林区以天然林为主的林情出发,在重点国有林区推进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即将重点国有林区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区、兼融林区和商品用材林区。二是在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实施森林的分类经营,即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经营目标和侧重需求实施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不同的森林资源管理办法,不同的扶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三是针对目前我国国有林、地方林范围不清、权属不明的现实,重新划定国有林、地方林和民营林的范围,其划定的原则是:将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国有林;将地方政府、县级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地方林;将林权改革后农民自主经营的森林划定为民营林。国有林范围的划定可按照分步走的原则,第一步将原中央管辖的重点国有林区(即136个森林工业企业局)划为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即国有林,以后再逐步扩大。四是在明确中央政府对重点国有林区,即国有林的权属和责任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出发,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国有林管理上的先进经验,重新构建了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模式,即在国有林林区建立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国有林管理体系。五是为确保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设计了相应的财政、信贷、税收等扶持政策以及配套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措施。
李宝勇,刘震[6](2012)在《森林经理工作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也在加速,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林业资源的经营管理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经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探讨森林经理工作以及改进当前的森林经理工作,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周峻[7](2010)在《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南方集体林区林权改革后,林农成为森林经营的主体,林户超小规模的森林经营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的规模经营相矛盾,如何解决之一矛盾?如何帮助和引导林农控制和组织森林经营过程,从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这些都是林改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在对福建、江西和湖南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研究林农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角度对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机制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当前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改后如何引导和帮助林农科学地管理森林,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提供了现实指导和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了PRRA方法、定性分析、层次分析法以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PRRA方法主要运用于调查区的林户调查,定性分析主要用于阐述了集体林权改革后森林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当前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在实证研究中,运用了统计描述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编制和推行林农森林经营方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了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的历史,包括建国以来历次林权改革、森林经营管理体制以及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情况的历史脉络。(2)运用林农问卷调查的数据以及调查中获得的第二手资料对调查区森林经营管理的现状包括林农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现状、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林农融资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统计描述和客观分析,并对它们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排序分析。(4)从森林可持续经营宏观管理机制的角度,将各种影响因素作为其内在有机组成部分的子机制,构建了一套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的框架,分析了框架构成各子机制的地位及相互关系。(5)研究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框架构成中的每一个子机制。具体研究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组织保障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及引进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及成果包括:(1)林农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行为受林农的受教育程度、营林收入、是否参与森林经营合作组织、掌握营林技术情况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2)技术因素、组织因素、资金因素以及人力资源因素是影响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3)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框架构成是由四个子机制组成,即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及执行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及引进机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体制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组织保障机制。(4)较系统地构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5)设计了森林经营协会的组织体系。(6)设计了林学专业大学生林农培训制度。(7)构建与农林生产相协调的义务教育培养机制。(8)设计了专项基金制度。
唐代生[8](2010)在《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文中提出森林资源管理历来是林业的核心问题。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实现区域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化浪潮促使森林资源规划与设计必须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和技术上的提升。传统以手工为主的规划管理手段与信息反馈的落后,以及管理过程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分析的缺乏,已严重影响到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的科学性、适应性。以3S技术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林业规划工作的效率、效益和效果,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就是在全球信息化和现代林业发展新要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采用新技术和新的规划理论使特定区域内森林经营管理进入到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信息化时代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理论需要拓展为契机,以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为目标,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和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在系统分析CAS理论、数字规划原理、动态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理论的基础上,以螺旋模型为原型,以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诊断与评价、规划审批与实施、实施后调控与反馈的动态过程为主线,探讨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各阶段的数字化方法。主要的工作集中在四个方面:(1)提出了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动态螺旋模型。针对当代区域森林资源规划思想方法正发生着以动态规划为核心的深刻变革的客观现实,在分析森林资源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基础上,引用软件工程中的螺旋模型,提出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动态螺旋模型。该模型将森林资源规划过程简化为背景研究、方案编制、规划实施和调控反馈4个子过程,子过程环环相扣,迭代循环,论文以此模型为主线分别就每个子过程中的关键数字技术与方法开展研究。(2)探索了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概念框架、理论体系、技术方法。提出了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概念框架,构建数字规划理论体系;系统地研究了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动态过程机理;引入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和遗传算法原理,实现森林收获调整模型的时间与空间动态预测。(3)将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方法推广应用于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是一种典型地物地学信息图谱,论文从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的概念、类型及其建立过程。(4)探讨了顾及环境因素影响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四维体系结构,研发针对小班经营管理的在线智能决策软件系统。系统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科技与网络环境对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的影响日益明显,结合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内涵,在霍尔三维结构体系基础上增加第四维一环境维,强调外部环境对数字规划的重要性。数字规划实施与审批在本质上是一个以GIS为基础平台的综合办公系统,涉及到MIS、GIS、OA、工作流、网络等多种技术及它们之间的集成。通过林业信息化工程软件系统的开发实例,以森林小班经营管理为纽带,通过工作流机制将人、财、物联系在一起,实现规划审批向在线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方向转变。论文由7章组成:(1)第1章为论文的引言,介绍论文的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国内外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研究概况,阐述开展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我国目前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介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第2章是关于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理论框架的探讨。从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的角度,分析区域、森林、森林资源、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分析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区域森林资源动态规划思想,从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地球空间信息学、知识工程等方面探讨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描述动态规划过程的螺旋模型,系统阐述数字规划的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其内涵、特点及其组成框架。为本文后续各章理论的形成、技术的实现及其在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是本文研究的起点。(3)第3章是关于数字规划实施的前提条件与表现形式方面探讨,对应于螺旋模型数字规划框架中的背景研究。分析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空间数据类型、数据来源和数据采集方法,为建立数字规划提供数据基础;将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方法推广应用于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实践中,提出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的概念、分析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的设计及建立过程。(4)第4章开始进行实际性研究,对应于螺旋模型数字规划框架中的方案编制,探讨方案编制过程中关键技术之一的森林经营空间预测模型与经营决策。分析区域森林资源规划预测与决策的辨证关系,运用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理论分析森林资源系统的自适应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多目标性,从区域森林资源管理角度剖析资源利用空间优化预测模型的特点,认为森林收获安排模型及森林收获安排问题是森林规划方案编制的核心问题。运用Pareto多目标遗传算法,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原则,选择木材收获量最大和期末蓄积最大为目标,实现森林收获调整多目标规划预测模型的求解过程,通过调整各分期采伐面积,解决收获安排问题。论文给出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基础模型体系,提出基于工作流的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框架,为区域森林资源预测评价及规划决策服务。(5)第5章仍为实际性研究,对应于螺旋模型数字规划框架中的规划实施审批与反馈调控,探讨两个子过程中的关键数字技术。分析了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实施与审批的内涵与特点、实现方法,阐述林业电子政务框架下林业综合办公传输系统功能,提出基于工作流的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展开森林资源调控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要素分析,提出GIS支持下的森林资源调控系统框架,分析我国现行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与信息反馈途径,讨论基于时态GIS的森林小班变化监测与信息更新方法。(6)第6章为实证,分别对应第2至第5章开展实证研究。首先阐述数字林场的概念、体系结构,接着以某林场为例,在构建面向数字规划的网络及数据库存环境的基础上,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原则,讨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过程中诊断图谱、征兆图谱和实施图谱的应用;探讨马尾松林多目标收获调整的求解过程,通过调整各分期采伐面积,解决收获安排问题;按工作流机制实现小班设计与预算的在线智能决策过程;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例,采用ArcSDE中间件技术,通过使用ArcInfo的版本化功能,实现小班数据的动态监测与更新管理。(7)第7章对论文的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高兆蔚,李宝银,陈国瑞,叶功富,林杰,陈平留,洪端芳[9](2010)在《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该文回顾总结了建国后森林经理学科发展历程,评价森林经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海西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森林经理学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结合当前林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森林经理学科发展方向、理论框架和森林经理工作急需在若干重大理论和实用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的建议,以推动我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
张会儒[10](2009)在《森林经理: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了我国森林经理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森林经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了新时期森林经理的地位和作用,提出重振森林经理、促进森林科学经营的建议。主要结论为:我国森林经理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面临被弱化的局面。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忽视森林经营以及森林经理定位不准,技术落后等。新时期,应采取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健全森林经营的法律法规,健全机构,理顺职能,理顺学科关系,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实践,完善森林经营理论,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等对策。
二、关于新形势下森林经理工作改革的几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新形势下森林经理工作改革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优化设计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研建现状 |
1.2.2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现状 |
1.2.3 森林资源地面监测样地类型应用与研究 |
1.2.4 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应用与研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森林资源概况 |
2.3 自然条件 |
2.3.1 气候条件 |
2.3.2 土壤条件 |
2.3.3 水文特征 |
2.3.4 植被类型 |
3 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地面固定样地优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案 |
3.2.1 大样地选择 |
3.2.2 单一样地类型设计方案 |
3.2.3 群团样地类型设计方案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一样地最优样地面积尺度研究结果 |
3.3.2 群团样地最优间距研究结果 |
3.3.3 不同类型样地对比分析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章节小结 |
3.4.2 章节讨论 |
4 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年度抽样方案研究 |
4.1 引言 |
4.2 年度监测方案抽样框架及样地布设 |
4.2.1 正六边形抽样框架布设 |
4.2.2 地面固定样地布设 |
4.3 年度抽样监测方案设计 |
4.3.1 随机抽取方案 |
4.3.2 系统抽取方案 |
4.3.3 分层抽取方案 |
4.4 年度抽样监测案例试验 |
4.4.1 正六边形抽样框架大小确定 |
4.4.2 圆形群团样地监测数据模拟 |
4.4.3 年度抽样监测结果 |
4.5 结论与讨论 |
4.5.1 章节小结 |
4.5.2 章节讨论 |
5.森林资源综合一体化监测方案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案 |
5.2.1 树种组划分 |
5.2.2 模型构建 |
5.2.3 模型评价 |
5.2.4 市、县蓄积量预估及更新 |
5.3 研究结果 |
5.3.1 分别树种组模型构建结果 |
5.3.2 市、县一体化监测结果 |
5.4 结论与讨论 |
5.4.1 章节小结 |
5.4.2 章节讨论 |
6 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体系优化研究 |
6.1 引言 |
6.2 指标体系研建方案 |
6.2.1 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构建原则 |
6.2.2 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6.3 指标体系构建 |
6.3.1 林分基本概况信息监测 |
6.3.2 森林健康监测 |
6.3.3 土壤监测 |
6.3.4 森林生物量监测 |
6.3.5 生物多样监测 |
6.3.6 森林经营管理监测 |
6.4 结论与讨论 |
6.4.1 章节小结 |
6.4.2 章节讨论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 国家级森林资源地面固定样地类型介绍 |
1 德国国家级地面固定样地(方阵式圆形群团样地代表) |
2.日本国家级地面固定样地(单一同心圆群团样地代表) |
3.美国国家级地面固定样地(四点圆形群团样地代表) |
4.加拿大国家级地面固定样地(样线结合圆形群团样地类型代表) |
5.喀麦隆国家级地面固定样地(复合样地类型代表) |
6.澳大利亚国家级地面固定样地(样带结合方形样地类型代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2)《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森林法》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Реферат |
引言 |
第1章 翻译项目介绍及译前准备 |
1.1 翻译项目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译前准备 |
第2章 《森林法》文本的语言特点分析及理论依据 |
2.1 《森林法》文本的语言特点 |
2.1.1 《森林法》文本的词汇特点 |
2.1.2 《森林法》文本的词法特点 |
2.1.3 《森林法》文本的句法特点 |
2.2 功能对等理论 |
2.2.1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
2.2.2 功能对等理论对《森林法》翻译的指导意义 |
第3章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森林法》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的翻译方法 |
3.1.1 增译法 |
3.1.2 减译法 |
3.1.3 词类转换法 |
3.2 句子层面的翻译方法 |
3.2.1 合译法 |
3.2.2 分译法 |
3.2.3 语序调整法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遇到的问题 |
4.2 解决方法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俄汉对照 |
致谢 |
(3)中美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我国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研究现状 |
1.4.2 国外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中美国有林经营计划发展历程 |
2.1 我国国有林经营计划发展历程 |
2.1.1 我国国有林经营计划发展趋势 |
2.1.2 我国国有林经营计划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历程 |
2.2 美国国有林经营计划发展历程 |
2.2.1 美国国有林经营计划发展趋势 |
2.2.2 美国国有林经营计划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历程 |
3 中美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过程 |
3.1 中国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过程 |
3.1.1 中国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准备阶段 |
3.1.2 中国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评估阶段 |
3.1.3 中国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阶段 |
3.1.4 中国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监测阶段 |
3.2 美国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阶段 |
3.2.1 美国森林经营计划准备阶段 |
3.2.2 美国森林经营计划评估阶段 |
3.2.3 美国森林经营计划制定阶段 |
3.2.4 美国森林经营计划监测阶段 |
3.3 中美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过程对比 |
3.3.1 经营计划准备阶段的对比 |
3.3.2 经营计划评估阶段的对比 |
3.3.3 经营计划制定阶段的对比 |
3.3.4 经营计划监测阶段的对比 |
4 中美国有林经营计划内容 |
4.1 中国国有林经营计划内容 |
4.1.1 指导方针 |
4.1.2 经营目标 |
4.1.3 组织经营类型 |
4.1.4 计划要求 |
4.2 美国国有林经营计划内容 |
4.2.1 理想状况 |
4.2.2 目标 |
4.2.3 标准 |
4.2.4 指南 |
4.2.5 土地的适宜性 |
4.2.6 计划要求 |
4.3 中美两国国有林计划内容的比较 |
4.3.1 国有林可持续性娱乐规划 |
4.3.2 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完整性 |
4.3.3 文化和遗产资源的保护 |
4.3.4 动植物群落多样性 |
4.3.5 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管理 |
4.3.6 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的管理 |
4.3.7 国有林木材销售管理 |
4.3.8 火灾、燃料、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能源管理 |
4.3.9 放牧和牧场的管理 |
4.3.10 国有林相邻的土地的管理 |
4.3.11 国有林荒野地区的管理 |
5 中美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的特点 |
5.1 中国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的特点 |
5.1.1 制定形式由上而下 |
5.1.2 森林资源调查间隔期短 |
5.1.3 对相关数据调查要求精度高 |
5.2 美国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的特点 |
5.2.1 公众参与的透明性、一致性、广泛性和可持续性 |
5.2.2 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管理 |
5.2.3 重视最佳的科学信息在国有林中的作用 |
5.2.4 以适应性管理为核心,进行适应性管理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加强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
6.2.2 细化国有林管理,重视可获取的最佳科学信息 |
6.2.3 加强计划评估、制定、监测的适应性管理 |
6.2.4 以可持续经营为核心制定国有林经营计划 |
6.2.5 转换立法思路,完善国有林相关法律法规 |
6.2.6 采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促进森林经营计划内容的执行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4)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基础概念 |
2.1.1 非公有制经济 |
2.1.2 非公有制林业 |
2.1.3 非公有制林场 |
2.2 理论基础 |
2.2.1 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理论 |
2.2.2 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检索法 |
2.3.2 访谈法 |
2.3.3 问卷调查法 |
2.3.4 规范分析法 |
2.3.5 实证分析法 |
2.4 技术路线 |
3 影响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因素 |
3.1 法律政策环境 |
3.2 市场环境 |
3.3 经营条件 |
3.4 相关利益者 |
4 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点 |
4.1 经营沿革概况 |
4.2 产权结构 |
4.3 经营环境 |
4.4 森林资源分析 |
4.5 产业结构 |
4.6 经营方针与目标 |
4.6.1 经营方针 |
4.6.2 经营目标 |
4.7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
4.8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4.9 基础设施建设 |
4.10 公众参与 |
4.11 森林经营方案执行保障机制 |
5 实证研究:南亩林场 |
5.1 南亩林场经营沿革 |
5.1.1 经营历史 |
5.1.2 经营能力 |
5.2 南亩林场产权结构 |
5.3 经营环境分析 |
5.3.1 政策环境分析 |
5.3.2 市场环境分析 |
5.4 南亩林场森林资源分析 |
5.4.1 地类结构 |
5.4.2 林种结构 |
5.4.3 树种结构 |
5.4.4 龄组结构 |
5.5 产业结构分析 |
5.5.1 产业结构现状 |
5.5.2 产业与产品发展潜力 |
5.6 方针与目标的确定 |
5.6.1 经营方针 |
5.6.2 经营目标 |
5.7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
5.7.1 森林经营类型组织 |
5.7.2 森林经营技术体系设计 |
5.7.3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
5.8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5.9 基础设施建设 |
5.10 公众参与与实施 |
5.11 森林经营方案执行保障机制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代林业的研究 |
1.2.2 森林经营的研究 |
1.2.3 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 |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内容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3.4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难点 |
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的研究基础 |
2.1 现代林业 |
2.1.1 现代林业的内涵 |
2.1.2 现代林业的目标 |
2.1.3 现代林业的森林分类经营 |
2.1.4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2.2 森林经理 |
2.2.1 森林经理的内涵及作用 |
2.2.2 我国森林经理发展历程 |
2.2.3 我国森林经理的对策 |
2.3 森林经营 |
2.3.1 森林经营的内涵 |
2.3.2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概况 |
2.3.3 新时期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 |
3 重点国有林区的概况 |
3.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概况 |
3.1.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范围 |
3.1.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
3.2 重点国有林区的林区开发史 |
3.2.1 重点国有林区的开发历程 |
3.2.2 重点国有林区的开发模式 |
3.2.3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的贡献 |
3.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 |
3.3.1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初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期) |
3.3.2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中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7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
3.3.3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后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
3.4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 |
3.4.1 重点国有林区以森林采伐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
3.4.2 重点国有林区以森林采伐为主兼顾森林经营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
3.4.3 重点国有林区以开发建设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
3.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
3.5.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3.5.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成因分析 |
3.5.3 大石头林业局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典型案例分析 |
4 国外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及经验借鉴 |
4.1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1.1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 |
4.1.2 俄罗斯的森林资源管理 |
4.2 北美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2.1 美国的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 |
4.2.2 加拿大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
4.3 北欧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3.1 芬兰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
4.3.2 瑞典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
4.4 德国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4.1 德国的森林经营研究 |
4.4.2 德国的森林资源管理研究 |
4.5 日本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5.1 日本国有林的森林经营 |
4.5.2 日本国有林的森林资源管理 |
4.6 研究国外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 |
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改革 |
5.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作用 |
5.1.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生态地位 |
5.1.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经济地位 |
5.1.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生态文化地位 |
5.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的目标 |
5.2.1 把重点国有林区建成我国北方以及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 |
5.2.2 把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基地 |
5.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改革 |
5.3.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功能区划 |
5.3.2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
5.3.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采伐 |
5.3.4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抚育 |
5.4 探索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的最佳模式 |
5.4.1 重点国有林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 |
5.4.2 重点国有林区兼融林的经营 |
5.4.3 重点国有林区商品用材林的经营 |
6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
6.1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工作重点转移 |
6.1.1 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是适应林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
6.1.2 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后林业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
6.2 以重点国有林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林区工作重点转移 |
6.2.1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
6.2.2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
6.2.3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条件 |
6.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设计 |
6.3.1 重新划定国有林、地方林与集体林的范围、权属和责任 |
6.3.2 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模式 |
7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与措施 |
7.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扶持政策设计的思路 |
7.1.1 政策设计以理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权属关系为基础 |
7.1.2 政策设计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 |
7.1.3 政策设计要确保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 |
7.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
7.2.1 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
7.2.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
7.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保障 |
7.3.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措施保障 |
7.3.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行政措施保障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1 |
导师简介2 |
致谢 |
(6)森林经理工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阶段我国森林经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
2 优化我国森林经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
2.1 提升基层对森林经理的认识, 完善森林经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
2.2 建立健全森林经营管理机构 |
2.3 加强对林业科学的研究力度, 完善林业经营相关理论 |
2.4 加强对林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 |
(7)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独创或新颖之处 |
1.6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2 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森林经营 |
2.1.2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 |
2.1.3 机制和管理机制 |
2.1.4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理论 |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2.2.3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
2.2.4 机制方面的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研究动态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3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的历史回顾 |
3.1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产权制度变革的历史 |
3.2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演变的历史 |
3.3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执行的历史回顾 |
3.4 本章小结 |
4 南方集体林调研地区森林经营管理的调查分析 |
4.1 林改后南方集体林调查区概况及林农调查 |
4.1.1 调查区概况 |
4.1.2 林农调查 |
4.2 调查区森林经营管理调查分析 |
4.2.1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调查分析 |
4.2.2 林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统计分析 |
4.2.3 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统计分析 |
4.2.4 林农森林经营融资情况的统计分析 |
4.3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1 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
4.3.2 林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不足 |
4.3.3 森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4.3.4 林农森林经营融资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排序分析 |
5.1 影响因素的选择和界定 |
5.1.1 技术因素 |
5.1.2 组织因素 |
5.1.3 资金因素 |
5.1.4 人力资源因素 |
5.2 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5.2.1 影响因素的排序 |
5.2.2 排序结果分析 |
5.3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的框架设计 |
6.1 框架设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
6.1.1 框架设计的目标 |
6.1.2 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 |
6.2 框架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
6.2.1 框架构成各要素的选择及解释 |
6.2.2 框架构成要素的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
6.3 本章小结 |
7 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机制 |
7.1 方案的基本内涵及实施的意义 |
7.1.1 方案的基本内涵 |
7.1.2 方案编制与实施的意义 |
7.2 完善方案编制理念传播机制 |
7.2.1 发挥林业合作组织的宣传作用 |
7.2.2 开展结合林农实际的多种宣传形式 |
7.2.3 建立方案编制单位与林农的互动机制 |
7.3 创新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机制 |
7.3.1 方案编制的主体 |
7.3.2 方案编制的程序 |
7.3.3 方案编制的具体内容构成 |
7.4 健全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审批制度 |
7.4.1 审批单位 |
7.4.2 审批的程序及内容 |
7.5 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实施机制 |
7.5.1 方案解释机制 |
7.5.2 方案督促机制 |
7.6 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监控机制 |
7.6.1 方案内部管理和监督 |
7.6.2 方案外部监督和控制 |
7.7 本章小结 |
8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森林经营合作组织 |
8.1 日本的森林组合及启示 |
8.1.1 日本森林组合的基本情况 |
8.1.2 日本森林组合的启示 |
8.2 发展森林经营合作组织应遵循的原则 |
8.2.1 坚持以产权明晰为基础 |
8.2.2 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 |
8.2.3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
8.3 构建和完善森林经营合作组织体系 |
8.3.1 横向组织结构 |
8.3.2 纵向组织结构 |
8.4 健全森林经营合作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 |
8.4.1 健全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 |
8.4.2 健全组织的内部决策机制 |
8.4.3 明晰组织的内部利益分配机制 |
8.5 森林经营合作组织外部保障措施 |
8.5.1 立法规范方面 |
8.5.2 政府扶持方面 |
8.6 本章小结 |
9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引进机制 |
9.1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 |
9.2 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
9.2.1 构建分级分类培训机制 |
9.2.2 建立人才示范带动机制 |
9.2.3 构建林学专业大学生林农培训机制 |
9.3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
9.3.1 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的重要意义 |
9.3.2 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模式 |
9.4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后备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
9.4.1 构建与农林生产相协调的义务教育培养机制 |
9.4.2 构建技术骨干培养机制 |
9.4.3 后备人力资源培养动力保障机制 |
9.5 本章小结 |
10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投融资机制 |
10.1 专项基金制度的设计 |
10.1.1 专项基金制度的内涵及设计的必要性 |
10.1.2 专项基金制度的制定 |
10.2 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信贷融资机制 |
10.2.1 完善林权证抵押贷款制度 |
10.2.2 发展林业贸易信贷融资机制 |
10.3 创新林业合作组织合作融资机制 |
10.3.1 改善林业合作组织的融资环境 |
10.3.2 吸引民间借贷向合作社内聚集 |
10.3.3 加大林业合作组织内部的集融资 |
10.4 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风险防范机制 |
10.4.1 发展森林保险的政策建议 |
10.4.2 发展林产品期货市场的政策建议 |
10.5 本章小结 |
11 结论与建议 |
11.1 研究结论 |
11.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调查资料清单 |
附表二:林农情况调查表 |
附表三:森林经营措施规划设计一览表 |
附表四:林农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影响因素的专家调查问卷 |
附表五: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 |
附表六:南方集体林区林农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ζ1.1 立题的背景 |
ζ1.2 立题的意义 |
1.2.1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
1.2.2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ζ1.3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ζ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探索目标 |
ζ1.5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
第2章 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理论框架的探讨 |
ζ2.1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的概念框架 |
2.1.1 几个基本概念 |
2.1.1.1 区域 |
2.1.1.2 森林 |
2.1.1.3 森林资源 |
2.1.1.4 规划 |
2.1.1.5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 |
2.1.2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的作用 |
ζ2.2 动态规划过程的螺旋模型 |
2.2.1 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理论发展 |
2.2.2 森林资源动态规划思想内涵 |
2.2.3 动态规划过程的螺旋模型 |
ζ2.3 基于动态螺旋模型的数字规划原理 |
2.3.1 数字规划内涵 |
2.3.2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理论基础 |
ζ2.4 基于螺旋模型的数字规划框架 |
ζ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空间数据与信息图谱研究 |
ζ3.1 数据、信息与数字化 |
ζ3.2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及其来源 |
ζ3.3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空间数据的采集 |
3.3.1 基于地面测量方法的空间数据采集 |
3.3.2 基于GPS的空间数据采集 |
3.3.3 基于遥感的空间数据采集 |
3.3.4 基于摄影测量的空间数据采集 |
ζ3.4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 |
3.4.1 地学信息图谱概念 |
3.4.2 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概念与类型 |
3.4.3 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的设计及建立 |
3.4.4 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信息图谱模型 |
ζ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数字规划的森林经营预测与决策 |
ζ4.1 森林经营与经营预测模型概述 |
4.1.1 森林经营的基本概念 |
4.1.2 森林经营预测与决策的辩证关系 |
4.1.3 森林经营预测模型及其特点 |
ζ4.2 森林经营空间预测模型 |
4.2.1 森林非空间优化经营预测模型及其局限性 |
4.2.2 森林景观空间分析与空间优化经营预测模型 |
4.2.3 森林空间分析与空间优化经营模型发展方向 |
ζ4.3 森林收获调整多目标规划预测模型 |
4.3.1 CAS与森林收获调整 |
4.3.2 森林收获调整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4.3.3 森林收获调整建模原则及多目标确定 |
4.3.4 多目标的求解方法 |
ζ4.4 区域森林资源规划与预测模型体系 |
ζ4.5 数字规划中基于工作流的在线智能空间决策 |
4.5.1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
4.5.2 基于工作流的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
ζ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规划中的实施审批与反馈调控技术 |
ζ5.1 数字规划实施与审批的内涵与特点 |
5.1.1 数字规划实施与审批的内涵 |
5.1.2 数字规划实施与审批的特点 |
ζ5.2 森林资源规划综合办公传输系统功能框架 |
5.2.1 森林资源规划综合办公传输系统基本功能 |
5.2.2 林业电子政务框架下的林业综合办公传输系统功能 |
ζ5.3 区域森林资源调控系统的理论分析 |
ζ5.4 区域森林资源调控系统分析 |
5.4.1 森林资源系统调控要素分析 |
5.4.2 区域森林资源调控系统分析 |
ζ5.5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与信息反馈 |
ζ5.6 基于时态GIS的森林小班变化监测与信息更新 |
5.6.1 时态GIS概念及应用原理 |
5.6.2 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5.6.3 森林小班数据的更新 |
5.6.4 时空数据模型 |
ζ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应用实例 |
ζ6.1 数字规划的一个重要区域层次-数字林场 |
6.1.1 数字林场概念 |
6.1.2 数字林场体系结构 |
ζ6.2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应用实例 |
6.2.1 网络及数据库环境设计 |
6.2.1.1 网络与计算机环境设计 |
6.2.1.2 数据库设计 |
6.2.2 背景研究 |
6.2.2.1 某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6.2.2.2 森林资源系统征兆图谱 |
6.2.2.3 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系统诊断图谱 |
6.2.2.4 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系统实施图谱实例——森林立地质量预测模型与预测分 布图 |
6.2.3 森林收获调整多目标规划预测模型求解 |
6.2.3.1 求解过程 |
6.2.3.1.1 调整期的确定 |
6.2.3.1.2 期末龄级结构的确定 |
6.2.3.1.3 每公顷蓄积量的预测 |
6.2.3.1.4 遗传优化求解过程 |
6.2.4 森林经营规划在线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
6.2.4.1 森林小班经营规划活动的内容与特点 |
6.2.4.2 森林经营活动的决策模型 |
6.2.4.3 系统的功能实现 |
6.2.5 基于时态GIS的小班变化监测 |
ζ6.3 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应用效果评价与前景 |
ζ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经理学科发展概述 |
1.1 国外森林经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1.2 国内森林经理学科发展的现状 |
1.2.1 森林经理理论方面 |
1.2.2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方面 |
1.2.3 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方面 |
1.2.4 森林生长模拟方法和技术方面 |
1.2.5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方面 |
1.3 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历程 |
2 森林经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2.1 福建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2.2 森林经理学科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2.2.1 森林经理工作是维护林业科学决策的基础 |
2.2.2 森林经理工作是规划森林空间、时间布局, 组织林业合理布局的手段 |
2.2.3 森林经理工作是科学指导森林经营和各种生产活动的措施 |
2.2.4 森林经理工作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和管理利用森林的保障 |
3 福建省森林经理工作主要成效 |
3.1 建立健全了各级森林经营管理机构和技术队伍, 为实践森林经理工作, 打下了基础 |
3.2 组织开展了林业区划工作, 合理调整林种结构与林业生产力布局 |
3.3 构建了全省三级森林资源地方清查体系, 及时准确地掌握现状与动态变化趋势 |
3.4 全省性编制与实施森林经营规划与方案, 努力提高森林集约经营水平 |
3.5 进行森林资产评估与资产化管理工作 |
3.6 编制森林分类经营规划, 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 |
3.7 加强森林采伐利用管理, 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 |
3.8 重视计算机软件开发与3S技术应用, 实现森林经营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
4 当前我省森林经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重微观、轻宏观。 |
4.2 森林经营重经济效益, 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重视不够。 |
4.3 基础工作薄弱, 教材比较陈旧, 长期没有形成完整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战略战术体系和业务技术体系。 |
4.4 人才断层严重, 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更加匮乏。 |
4.5 林业数表已经过时。 |
5 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展望与对策措施 |
5.1 发展目标 |
5.2 技术体系总体框架设置 |
5.3 若干建议 |
5.3.1 要加大科技进步和实用技术的支撑力度。 |
5.3.2 抓紧森林经理学科教材编写工作, 形成完整的、符合国情、省情实际, 具有自身特色的森林经理学理论体系。 |
5.3.3 要做好森林经营规划与方案编制和实施的技术示范和样板工作。 |
5.3.4 要做好森林经理人才后备培养工作。 |
5.3.5 要组织一批森林经理技术人员, 对各类林业数表, 进行科学性、适用性的实践检验工作。 |
四、关于新形势下森林经理工作改革的几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优化设计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D]. 阳帆.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2]《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森林法》翻译实践报告[D]. 杨雅雯. 新疆大学, 2020(07)
- [3]中美国有林森林经营计划制定比较研究[D]. 刘亚培.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点研究[D]. 杨雅崴.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迎.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6]森林经理工作探讨[J]. 李宝勇,刘震. 中国科技信息, 2012(13)
- [7]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D]. 周峻.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8]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D]. 唐代生. 武汉大学, 2010(10)
- [9]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高兆蔚,李宝银,陈国瑞,叶功富,林杰,陈平留,洪端芳. 海峡科学, 2010(01)
- [10]森林经理:问题与对策[J]. 张会儒. 林业经济,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