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以及滚槽机构论文和设计-不公告发明人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以及滚槽机构。该抵压装置包括:支撑座以及转动支撑于支撑座内的抵压组件,该抵压组件用于抵压电池壳体的开口端,进而带动电池壳体相对于支撑座进行转动;其中,支撑座和抵压组件上设置有与电池壳体内部连通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用于从电池壳体内部吸取粉尘和碎屑。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去除电池壳体内部的粉尘和碎屑。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装置包括:支撑座(1);抵压组件(2),所述抵压组件(2)转动支撑于所述支撑座(1)内,并用于抵压所述电池壳体(3)的开口端,进而带动所述电池壳体(3)相对于所述支撑座(1)进行转动;其中,所述支撑座(1)和所述抵压组件(2)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池壳体(3)内部连通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用于从所述电池壳体(3)内部吸取粉尘和碎屑。

设计方案

1.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装置包括:

支撑座(1);

抵压组件(2),所述抵压组件(2)转动支撑于所述支撑座(1)内,并用于抵压所述电池壳体(3)的开口端,进而带动所述电池壳体(3)相对于所述支撑座(1)进行转动;其中,所述支撑座(1)和所述抵压组件(2)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池壳体(3)内部连通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用于从所述电池壳体(3)内部吸取粉尘和碎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组件(2)包括相互嵌套的外套筒(22)和内套筒(23),所述外套筒(22)的内壁和所述内套筒(23)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24),以允许所述电池壳体(3)的侧壁插入并保持在所述第一间隙(24)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23)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电池壳体(3)内部的第一进气通道(231),所述外套筒(22)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231)和外部大气的第二进气通道(2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23)包括内套筒主体(232)和设置于所述内套筒主体(232)外围的卡块(233),其中所述第一间隙(24)位于所述外套筒(22)的内壁与所述卡块(233)的外壁之间,所述卡块(233)的内壁和所述内套筒主体(232)的外壁之间进一步形成有第二间隙(25),所述第二间隙(25)至少作为所述第一进气通道(231)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主体(232)的内径沿远离所述电池壳体(3)的方向逐渐减小,以使得所述电池壳体(3)上的极耳(31)在所述内套筒主体(232)的内壁的作用下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组件(2)包括主转轴(26)和辅转轴(27),其中所述主转轴(26)套设于所述辅转轴(27)的外围,并带动所述辅转轴(27)同步转动,所述主转轴(26)与所述外套筒(22)连接,所述辅转轴(27)与所述内套筒(23)连接,所述辅转轴(27)上设置有第一出气通道(272),所述第一出气通道(272)的第一端(2721)经所述内套筒(23)内部连通所述电池壳体(3)内部,所述第一出气通道(272)的第二端(2722)设置于所述辅转轴(27)的外壁上,所述主转轴(26)上设置有第二出气通道(261),所述第二出气通道(261)的第一端(2611)设置于所述主转轴(26)的内壁上并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272)的第二端(2722)连通,所述第二出气通道(261)的第二端(2612)设置于所述主转轴(26)的外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转轴(26)的内壁上设置有凹陷区(262),所述第一出气通道(272)的第二端(2722)和所述第二出气通道(261)的第一端(2611)分别与所述凹陷区(262)连通,所述抵压组件(2)进一步包括沿所述主转轴(26)和辅转轴(27)的轴线方向布置且位于所述凹陷区(262)两侧的第一密封圈(28)。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转轴(26)转动支撑于所述支撑座(1)上,所述支撑座(1)上设置有气接头(11),所述气接头(11)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261)的第二端(2612)连通,并用于向所述第二出气通道(261)提供负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上进一步沿所述主转轴(26)和辅转轴(27)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密封圈(12),所述第二密封圈(12)用于使所述支撑座(1)内形成密封结构。

10.一种滚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槽机构(5)包括滚刀(51)、承托治具(52)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抵压装置(53),所述抵压装置(53)和所述承托治具(52)相对并且二者之间用于抵压电池壳体(6),所述滚刀(51)用于对所述电池壳体(6)进行滚槽。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以及滚槽机构。

背景技术

在圆柱电池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圆柱电池的滚槽工序是圆柱电池生产中的关键工序,其装有电芯的钢壳需要经过滚槽机的滚槽加工。现有的滚槽机对圆柱电池的滚槽,大多数采用滚刀接触转动的电池完成滚槽,在滚槽时,会使槽位拉伸,造成滚槽位置的钢壳内部涂层脱落,形成粉尘和碎屑。当粉尘和碎屑掉落在电芯内部时,会污染电芯并造成电芯内部短路,影响电池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以及滚槽机构,能够去除电池壳体内部的粉尘和碎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该抵压装置包括:支撑座以及转动支撑于支撑座内的抵压组件,该抵压组件用于抵压电池壳体的开口端,进而带动电池壳体相对于支撑座进行转动;其中,支撑座和抵压组件上设置有与电池壳体内部连通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用于从电池壳体内部吸取粉尘和碎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抵压组件包括相互嵌套的外套筒和内套筒,外套筒的内壁和内套筒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以允许电池壳体的侧壁插入并保持在第一间隙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内套筒上设置有连通电池壳体内部的第一进气通道,外套筒上设置有连通第一进气通道和外部大气的第二进气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内套筒包括内套筒主体和设置于内套筒主体外围的卡块,其中第一间隙位于外套筒的内壁与卡块的外壁之间,卡块的内壁和内套筒主体的外壁之间进一步形成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至少作为第一进气通道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内套筒主体的内径沿远离电池壳体的方向逐渐减小,以使得电池壳体上的极耳在内套筒主体的内壁的作用下倾斜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抵压组件包括主转轴和辅转轴,其中主转轴套设于辅转轴的外围,并带动辅转轴同步转动,主转轴与外套筒连接,辅转轴与内套筒连接,辅转轴上设置有第一出气通道,第一出气通道的第一端经内套筒内部连通电池壳体内部,第一出气通道的第二端设置于辅转轴的外壁上,主转轴上设置有第二出气通道,第二出气通道的第一端设置于主转轴的内壁上并与第一出气通道的第二端连通,第二出气通道的第二端设置于主转轴的外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主转轴的内壁上设置有凹陷区,第一出气通道的第二端和第二出气通道的第一端分别与凹陷区连通,抵压组件进一步包括沿主转轴和辅转轴的轴线方向布置且位于凹陷区两侧的第一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主转轴转动支撑于支撑座上,支撑座上设置有气接头,气接头与第二出气通道的第二端连通,并用于向第二出气通道提供负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支撑座上进一步沿主转轴和辅转轴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用于使支撑座内形成密封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滚槽机构,该滚槽机构包括滚刀、承托治具以及如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抵压装置,抵压装置和承托治具相对并且二者之间用于抵压电池壳体,滚刀用于对电池壳体进行滚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该抵压装置包括支撑座以及转动支撑于支撑座内的抵压组件,该抵压组件用于抵压电池壳体的开口端,以带动电池壳体相对于支撑座进行转动,配合完成电池壳体的滚槽作业。并且,支撑座和抵压组件上设置有与电池壳体内部连通的气流通道,用于从电池壳体内部吸取并去除由于滚槽作业所产生的粉尘和碎屑,从而提高电池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滚槽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壳体残留有粉尘和碎屑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该抵压装置包括:支撑座以及转动支撑于支撑座内的抵压组件,该抵压组件用于抵压电池壳体的开口端,进而带动电池壳体相对于支撑座进行转动;其中,支撑座和抵压组件上设置有与电池壳体内部连通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用于从电池壳体内部吸取粉尘和碎屑。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抵压装置包括支撑座1,支撑座1固定且其中转动支撑一抵压组件2。抵压组件2用于抵压电池壳体3的开口端,电池壳体3另一端置于一承托治具(未图示)中。抵压组件2能够带动电池壳体3相对于支撑座1进行转动,同时滚刀(未图示)抵持电池壳体3以在其上进行滚槽,从而配合完成电池壳体3的滚槽作业。

在滚槽时,会使槽位拉伸,造成滚槽位置的电池壳体3内部涂层脱落,形成粉尘和碎屑。当粉尘和碎屑掉落在电池壳体3内部时,会污染电池壳体3内的电芯并造成电芯内部短路,影响电池产品的质量。有鉴于此,支撑座1和抵压组件2上设置有与电池壳体3内部连通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用于从电池壳体3内部吸取滚槽作业所产生的粉尘和碎屑,并将粉尘和碎屑引导至抵压装置外,实现去除粉尘和碎屑,以提高电池产品的质量。

在一实施例中,抵压装置还包括动力装置4,动力装置4一端连接主动轮41,抵压组件2远离电池壳体3的一端连接从动轮21,主动轮41与从动轮21之间连接一同步带42。动力装置4驱动主动轮41转动,并通过同步带42带动从动轮21同步转动,进而带动抵压组件2转动。其中,动力装置4可以为伺服电机等。从动轮21处还设置有防尘盖211,用于阻挡抵压装置外部的粉尘和碎屑进入抵压组件2内部。

请参阅图1-4,图3是图1所示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抵压组件2包括相互嵌套的外套筒22和内套筒23,即外套筒22套设于内套筒23之外,而内套筒23位于外套筒22中。外套筒22的内壁和内套筒23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24,第一间隙24能够允许电池壳体3的侧壁插入其中并保持在第一间隙24内,使得抵压组件2抵压住电池壳体3的开口端,并带动电池壳体3自转。其中,外套筒22的内壁紧密贴合电池壳体3的外周壁。

内套筒23上设置有连通电池壳体3内部的第一进气通道231,外套筒22上设置有连通第一进气通道231和外部大气的第二进气通道221。抵压组件2所处的外部大气环境中的气体可依序沿第二进气通道221、第一进气通道231进入电池壳体3内部,参与形成气流循环,以便于吸尘时空气流通,电池壳体3内部残留的粉尘和碎屑能够不断被吸除。

进一步地,内套筒23包括内套筒主体232和设置于内套筒主体232外围的卡块233。第一间隙24位于外套筒22的内壁和卡块233的外壁之间,外套筒22的内壁和卡块233的外壁配合夹紧电池壳体3的侧壁。并且卡块233的内壁和内套筒主体232的外壁之间进一步形成有第二间隙25,第二间隙25至少作为第一进气通道231的一部分。

具体地,内套筒主体232外壁上开设有周向凹槽2321,凹槽2321和第二进气通道221连通。卡块233即为凹槽2321下方的外壁。卡块233下方的内套筒主体232外壁向内缩进,形成第一间隙24,用于容纳电池壳体开口端。同时凹槽2321槽底开有若干沿周向间隔的通气孔,通气孔连通凹槽2321和电池壳体3内部,此时通气孔即第一进气通道231。由此,第一进气通道231、凹槽2321以及第二进气通道221依次连通,供外部气体进入内套筒23。图4中虚线箭头所示即为外部气体进入内套筒23的气体流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气通道231沿竖直方向Y延伸或是其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Y的夹角小于90度。如此一来,由于抽气形成负压,气流由第一进气通道231向下吹向电池壳体3的内部,有利于通过气流带离电池壳体3内部的粉尘和碎屑。本实施例中以第一进气通道231沿竖直方向Y延伸为例进行阐述,并非因此对第一进气通道231的延伸方向造成限定。

优选地,第二进气通道221沿水平方向X延伸,以利于形成自第二进气通道221、第一进气通道231到达电池壳体3内部的气流,从而去除电池壳体3内残留的粉尘和碎屑。

进一步地,内套筒主体232内部中空,连通电池壳体3内部,供气流流通。中空内部的内径d沿远离电池壳体3的方向逐渐减小,即内套筒主体232的侧壁厚度沿远离电池壳体3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一来,在抵压组件2抵压住电池壳体3时,内套筒主体232的侧壁厚度增加,有利于保证内套筒主体232结构的稳定性,不会因为侧壁过薄而影响内套筒主体232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内套筒主体232的内径沿远离电池壳体3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内套筒主体232内壁向远离外套筒22的方向倾斜,从而使电池壳体3内的极耳31在内套筒主体232的内壁的作用下,极耳31对应倾斜,能够在后续制程(例如二次吸尘等)中避让制程中所使用的机构,有效降低极耳31在后续制程中被压损的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抵压组件2还包括主转轴26和辅转轴27,其中主转轴26套设于辅转轴27的外围,主转轴26能够带动辅转轴27同步转动。其具体可以为:辅转轴27为一花键轴,其外周套设有滚珠花键套271,滚珠花键套271表面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键槽。主转轴26的内表面与滚珠花键套271上的键槽相互配合,以传递机械扭矩,从而使得主转轴26带动辅转轴27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主转轴26转动支撑于支撑座1中,从动轮21固定于主转轴26上。在从动轮21带动下,主转轴26同步自转,进而带动辅转轴27同步自转,以带动抵压组件2及其所抵压的电池壳体3自转,如图2所示。支撑座1内部设置有诸如轴承等结构,以支持主转轴26和辅转轴27的自转动作。

在一实施例中,主转轴26与外套筒22之间连接有垫片(图中未标识),用于增强主转轴26与外套筒22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减小主转轴26与外套筒22之间的摩擦,延长抵压组件2的使用寿命。而辅转轴27与内套筒23连接,并且辅转轴27上设置有第一出气通道272,主转轴26上设置有第二出气通道261。其中,第二出气通道261的延伸方向同样与竖直方向Y成角度设置,以利于带离电池壳体3内部的粉尘和碎屑。第一出气通道272的第一端2721经内套筒23的中空内部连通电池壳体3内部,第一出气通道272的第二端2722设置于辅转轴27的外壁上。第二出气通道261的第一端2611设置于主转轴26的内壁上并与第一出气通道272的第二端2722连通,第二出气通道261的第二端2612设置于主转轴26的外壁上。

第一出气通道272、第二出气通道261与上文所述的第一进气通道231、第二进气通道221共同参与组成支撑座1和抵压组件2上与电池壳体3内部连通的气流通道。气流依序经过第二进气通道221、第一进气通道231、电池壳体3内部、第一出气通道272以及第二出气通道261,当气流经过电池壳体3内部时,能够带离电池壳体3内部残留的粉尘和碎屑。

支撑座1上还设置有气接头11,气接头11与第二出气通道261的第二端2612连通,气接头11与外部的抽气装置连接,抽气装置抽离抵压组件2与电池壳体3内的空气,用于向第二出气通道261提供负压,进而使得抵压组件2与电池壳体3内部形成负压,第二进气通道221外的大气在负压吸引下由第二进气通道221进入抵压组件2和电池壳体3内部,带离电池壳体3内部残留的粉尘和碎屑至第二出气通道261,进而排放至抵压组件2之外。

进一步地,主转轴26的内壁上设置有凹陷区262,第一出气通道272的第二端2722和第二出气通道261的第一端2611分别与凹陷区262连通。由于凹陷区262的存在,第一出气通道272和第二出气通道261只需分别与凹陷区262连通,即可实现二者之间的连通,而不需要第一出气通道272的第二端2722和第二出气通道261的第一端2611准确对位,能够降低对主转轴26和辅转轴27结构设计精度的要求,使得主转轴26和辅转轴27的结构更易于设计、实现。

进一步地,抵压组件2还包括沿主转轴26和辅转轴27的轴线方向布置且位于凹陷区262两侧的第一密封圈28,以保证凹陷区262内的负压环境的稳定,进而保证气流去除电池壳体3内部的粉尘和碎屑的效果。

为进一步保证抵压组件2和电池壳体3内负压环境的稳定,支撑座1上沿主转轴26和辅转轴27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2用于使支撑座1内形成密封结构,进一步保证气流去除电池壳体3内部的粉尘和碎屑的效果。如图2所示,支撑座1上沿主转轴26和辅转轴27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密封圈12之间的支撑座1部分中空,气接头11设于该部分的支撑座1上,通过该部分连通第二出气通道261的第二端2612。可选地,支撑座1两端还可增设防尘圈(图中未标识),以避免抵压组件2外部的粉尘\/碎屑侵入抵压组件2内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其抵压组件抵压电池壳体的开口端,并能够带动电池壳体相对于支撑座进行转动,配合完成电池壳体的滚槽作业。除此之外,支撑座和抵压组件上设置有与电池壳体内部连通的气流通道,用于从电池壳体内部吸取并去除由于滚槽作业所产生的粉尘和碎屑,从而提高电池产品的质量。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滚槽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滚槽机构5包括滚刀51、承托治具52以及抵压装置53,抵压装置53和承托治具52相对并且二者之间用于抵压电池壳体6,滚刀51用于对电池壳体6进行滚槽。其中,抵压装置53为上述实施例中所阐述的抵压装置,在此就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以及滚槽机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2068.6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736400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B21D17/04

专利分类号:B21D17/04;H01M2/02

范畴分类:26J;

申请人: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锡路20号

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第一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当前权利人: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袁江龙

代理机构:44280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以及滚槽机构论文和设计-不公告发明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