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陶珍
摘要: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然而,目前中国3.67亿少年儿童对中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如何让我们中国优秀的戏曲音乐发扬光大,这是需要音乐教师所思考和努力的。
关键词:新课程;中国戏曲;教学探索与反思
各类传播媒体正以空前的力度和速度在感染和冲击着学校。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的朦胧状态,审美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而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完全遗忘了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地方民间音乐。因此,如何拉近学生与戏曲文化的距离呢?笔者认为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师的戏曲素养,优化音乐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因为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尽管音乐教师要求“一专多能”,但我们毕竟没受过戏曲的专业训练。中国戏曲博大精深,音乐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剧种和曲目都很熟悉。教师要虚心学习,多听多看多琢磨。从最基本的戏曲欣赏入手;从本地区的地方戏入手;从认识、学画脸谱入手;从教师的本身入手;从欣赏现代剧入手。通过讲故事、名家介绍、视频欣赏、聆听戏曲、课前学生搜集资料、课内分组讨论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优化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强化学生戏曲感受力
从本地的地方戏——采茶戏入手,对本地区的采茶剧团和经典剧目的介绍,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注采茶戏的表演和演唱风格,从而达到使学生关注戏曲、热爱家乡戏曲、喜爱戏曲的目的。在课堂里通过视频欣赏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常香玉、毕春芳、严凤英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使学生在欣赏中认知,在欣赏中培养学习戏曲的兴趣。
三、由浅如深,循序渐进,把握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曾经看过很多戏曲教学的教案,有很多唱段完整演唱,还有很多表演,事实上根本无法完成,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如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黄梅戏《谁料皇榜中状元》的教学,一节课只能完成一首旋律,如果演唱很多选段和表演,那就容量太大,内容太复杂,教学效果是非常差的。
其实,戏曲教学可以先从简单的戏歌和通俗戏曲音乐入手。简单的戏歌既有戏曲的韵味,又很通俗易懂易唱。如教《智斗》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分句教旋律的同时,配上动作和表情,引导学生一板一眼地模仿。
戏曲教学的内容在一节课里时间是很短的,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忌贪多贪快。一节课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知识或者能唱几句都是很成功的,一个甩腔拖腔的教学就要花好长时间,同时教师还得注意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因为太多的内容让学生有畏难的情绪。
四、加速学科融合,整合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戏曲是一门不断吸收其它姐妹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的营养,逐渐成为一种包容广繁杂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戏曲教学应该是艺术的教学。
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据调查,中学生对戏曲的脸谱还是饶有兴趣、充满好奇心的,从这个角度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好办法。因此,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变脸的表演,在视频上展现它们不同的脸谱,并带上这些角色的脸谱实物,学生观赏时注意力相当集中,然后请学生自选一种角色的脸谱进行勾画,学生兴趣盎然,画得也很逼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戏曲脸谱的基本常识。
五、创新教学手段,增加戏曲音乐的时尚元素
媒体与网络无处不在,使现在的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来源十分广泛。教师可以将流行音乐的伴奏形式引入戏曲来激发他们对戏曲的喜爱。例如,在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欣赏教学中,播放具有通俗歌曲演唱风格并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相融合的《说唱脸谱》这一首歌的MTV,让学生跑圆场进入教室。听着歌中“生、旦、净、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工夫是不简单”的念白,看着动感十足、千变万化的戏剧造型,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着、比划着,似乎想要剖开其中的奥妙。前面有了这一段的铺垫,接下来的教学就容易多了,在最后演唱这首作品时,教师可以用电子琴为学生伴奏,并加上(Rhumba)伦巴节奏增加了戏曲的欢快感,学生们个个唱得摇头晃脑,乐此不疲,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
当然,教无定法,但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树荟.中国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栾桂娟.中国曲艺与曲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赵晓生.乐声悠扬[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一小
邮政编码:3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