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遗孝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213200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并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教师好的教学方法是借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而设计产生的,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获得并得以掌握的。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实验告诉我: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情感,努力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措施。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倡教学民主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设疑与解疑的主导,学生是释疑、掌握知识的主体。教学中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关于教学概念、公式等内容中的疑问,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出疑问、探求问题的解答,或者是对教师和同学的语言进行纠错或发表自己更好的见解。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材中的疑问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或者留有余地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互相讨论,从而获得圆满的解答。
例如:在教完循环小数的概念以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开始学生很爱面子,不愿意提问,我适时启发:课内不懂就问不是件不光彩的事,而是件好事,不懂装懂的人才是自己害自己。这时有学生举手提出;“老师,你刚才说32.3232……这一循环小数可以写作32.32,为什么不可以写成32呢?它也符合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学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我皱起了眉头看了一会儿装着在动脑,然后才提出:“老师一下解释不清,谁愿意教会他?”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增,提问的人也多了,教学效果也较为明显。
我提倡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对我教学中存在的错误加以纠正,并且我还采取了当着学生的面表示检讨和谢意,从而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加强了师生的感情联系,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例如:我在应用题教学中作课内巡视时,误将一位学生的最简列式划上了“×”,等我评讲时,这位学生勇敢地和我展开了辩论,说出了他列式的理由。我及时地向他表示谦意,并表扬了他的学习品德。这种融洽的课堂氛围,充分地体现出学生能动的学习潜能,有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二、创设竞争氛围,增强参与意识
竞争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课堂教学中创设竞争氛围,能使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并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比起教师盲目地灌输和生动地讲述来学习学得更轻松,从而实现了对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因此,我在教学中会把机械的、枯燥的知识及作业设计成竞争的环境,给学生以表现自我的机会,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竞争要求,使得基础差的和基础好的学生有同样多的表现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当堂作业当堂完成的指定目标。
例如:我在上“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一堂课都是计算操作,比较单调,我设计了把枯燥的计算采用竞赛的形式:一开始的准备题就是谁能在3分钟之内把三道求小数的和、商、积的算式算出正确的结果,并能根据这三道算式列出一道综合算式,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起来;中途的巩固练习开展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对又快,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自我参与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最后的课内作业,我又采用了“登山探险”的小游戏,看谁能机智勇敢、不畏险阻地安全登上山顶,获得登山探险的奖章,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由于课内创设了竞赛环境,我设计的练习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都能在课内完成,正确率也远远超过了“精讲多练”的教学形式。
创设成功机会,提高评价自我的能力
创设成功的机会,可以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内创设成功的机会,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和获得成功时的喜悦,增强学生不断进取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学有潜能的学生,你不断地给他成功的机会,他就会暗暗地下定决心追赶好的学生,完善自我,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会根据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创设不同的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不断认识自我,获得积极进取的动力。
例如:我班的徐正峰同学是作业的拖拉王,十次作业交上一次就很不错了,但我没有鄙视他,而是想方设法让他获得成功,在心理上充满愉悦,使其在学生中的威望得以提高。一次一位学生列出了应用题的综合算式,班上两位中等生没能及时解说出列式理由,而徐正峰大有跃跃欲试的架势。我及时让他回答,他却极富逻辑地、简明扼要地解说清楚了,我大加赞赏,同时提出:同学们应向你学习数学思维,你应该向同学们学习及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徐正峰很受鼓舞,他觉得自己不比别人笨,是可以把学习搞好的,不久作业拖拉的现象大有改观,现在的作业都能及时地完成。
总之,课堂教学要能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把教学过程中“教”的重心移向学生的“学”,从而实现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