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车、被动车、主轴;所述主动车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滚轮、第一承接部、第一链轮、第二链轮、第一摩擦轮、第二摩擦轮、驱动机构、第一链条,所述被动车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二滚轮、第二承接部、第三链轮、第四链轮、第三摩擦轮、第四摩擦轮、第二链条,该电缆收放线装置在使用时,工人可直接将其推到施工位置,然后将电缆盘搁置于该电缆收放线装置上,所述第一摩擦轮、第二摩擦轮用于支撑于所述电缆盘的一侧的底部外缘,所述第三链轮通过所述第二链条带动所述第四链轮转动,所述第一摩擦轮及所述第三摩擦轮的滚动会带动所述电缆盘转动,避免工人手动转动电缆盘,提高了工作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车、被动车、主轴;所述主动车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滚轮、第一承接部、第一链轮、第二链轮、第一摩擦轮、第二摩擦轮、驱动机构、第一链条,所述第一滚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中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端面的中部相连接、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两端高于其中部;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链轮驱动连接;所述第一摩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摩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承接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链轮与所述第一摩擦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链轮相啮合、所述第一链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链轮相啮合;所述被动车并排布置于所述主动车的一侧,所述被动车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二滚轮、第二承接部、第三链轮、第四链轮、第三摩擦轮、第四摩擦轮、第二链条,所述第二滚轮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中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上端面的中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两端高于其中部;所述第三链轮与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摩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一端;所述第四摩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承接部的另一端;所述第四链轮与所述第三摩擦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链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链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链轮相啮合;所述主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链轮同轴固定、所述主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链轮同轴固定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车、被动车、主轴;所述主动车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滚轮、第一承接部、第一链轮、第二链轮、第一摩擦轮、第二摩擦轮、驱动机构、第一链条,所述第一滚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中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端面的中部相连接、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两端高于其中部;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链轮驱动连接;所述第一摩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摩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承接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链轮与所述第一摩擦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链轮相啮合、所述第一链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链轮相啮合;所述被动车并排布置于所述主动车的一侧,所述被动车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二滚轮、第二承接部、第三链轮、第四链轮、第三摩擦轮、第四摩擦轮、第二链条,所述第二滚轮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中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上端面的中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两端高于其中部;所述第三链轮与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摩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一端;所述第四摩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承接部的另一端;所述第四链轮与所述第三摩擦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链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链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链轮相啮合;所述主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链轮同轴固定、所述主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链轮同轴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车还包括第五链轮、第六链轮及第三链条,所述第五链轮与所述第一链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六链轮与所述第二摩擦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五链轮相啮合、所述第三链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链轮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车还包括第七链轮、第八链轮及第四链条,所述第七链轮与所述第三链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八链轮与所述第四摩擦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七链轮相啮合、所述第四链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链轮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车还包括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所述第一缓冲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前端铰接;所述第二缓冲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后端铰接;所述第一承接部包括第一前支板、第一后支板,所述第一前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表面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前支板的另一端向上倾斜并与所述第一缓冲杆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后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表面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后支板的另一端向上倾斜并与所述第二缓冲杆的上端铰接;并且所述第一后支板与所述第一前支板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车还包括第三缓冲杆、第四缓冲杆,所述第三缓冲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前端铰接;所述第四缓冲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后端铰接;所述第二承接部包括第二前支板、第二后支板,所述第二前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表面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前支板的另一端向上倾斜并与所述第三缓冲杆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后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表面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后支板的另一端向上倾斜并与所述第四缓冲杆的上端铰接;并且所述第二后支板与所述第二前支板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轮、第二摩擦轮、第三摩擦轮、第四摩擦轮的外周面均设置有环形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均为万向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杆、第二缓冲杆、第三缓冲杆、第四缓冲杆均为液压缓冲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车还包括第一螺柱支腿,所述第一螺柱支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柱支腿的下端相对地面布置;所述被动车还包括第二螺柱支腿,所述第二螺柱支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柱支腿的下端相对地面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为可伸缩主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收放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收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旁路现场作业中由于环境的限制,不是每种作业环境下都可以利用旁路放缆车进行电缆的施放,由于旁路方缆车价格昂贵也不是每个供电局都配有车辆,所以在条件苛刻的情况下就需要人工搬运电缆盘至作业地点再人工转动电缆盘进行电缆施放,由于电缆比较笨重,在电缆搬运和施放时带来了极大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电缆收放线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转动电缆盘进行电缆施放时不够便捷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车、被动车、主轴;所述主动车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滚轮、第一承接部、第一链轮、第二链轮、第一摩擦轮、第二摩擦轮、驱动机构、第一链条,所述第一滚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中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端面的中部相连接、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两端高于其中部;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链轮驱动连接;所述第一摩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承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摩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承接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链轮与所述第一摩擦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链轮相啮合、所述第一链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链轮相啮合;所述被动车并排布置于所述主动车的一侧,所述被动车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二滚轮、第二承接部、第三链轮、第四链轮、第三摩擦轮、第四摩擦轮、第二链条,所述第二滚轮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中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上端面的中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两端高于其中部;所述第三链轮与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摩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承接部的一端;所述第四摩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承接部的另一端;所述第四链轮与所述第三摩擦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链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链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链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链轮相啮合;所述主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链轮同轴固定、所述主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链轮同轴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该电缆收放线装置在使用时,工人可直接将其推到施工位置,然后将电缆盘搁置于该电缆收放线装置上,所述第一摩擦轮、第二摩擦轮用于支撑于所述电缆盘的一侧的底部外缘,所述第三摩擦轮、第四摩擦轮用于支撑于所述电缆盘的另一侧的底部外缘,随后启动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会带动所述第一链轮及所述第三链轮同步转动,所述第一链轮通过所述第一链条带动所述第二链轮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一摩擦轮滚动,所述第三链轮通过所述第二链条带动所述第四链轮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三摩擦轮滚动,所述第一摩擦轮及所述第三摩擦轮的滚动会带动所述电缆盘转动,避免工人手动转动电缆盘,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操作过程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安放电缆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安放电缆盘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缆收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车1、被动车2、主轴3、连接杆4。
所述主动车1包括第一安装板11、第一滚轮12、第一承接部13、第一链轮、第二链轮14、第一摩擦轮15、第二摩擦轮16、驱动机构17、第一链条18,所述第一滚轮12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下端面;所述第一承接部13的中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上端面的中部相连接、所述第一承接部13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一承接部13的两端高于其中部;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一承接部13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17与所述第一链轮驱动连接;所述第一摩擦轮15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承接部13的一端;所述第二摩擦轮16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承接部13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链轮14与所述第一摩擦轮15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链条1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链轮相啮合、所述第一链条1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链轮14相啮合;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驱动机构17包括电机171、第九链轮172、第十链轮173、第五链条174,所述电机171的驱动轴与所述第九链轮172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电机171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1上,所述第十链轮173与所述第一链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五链条174的一端与所述第九链轮172相啮合、所述第五链条17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链轮173相啮合。
所述被动车2并排布置于所述主动车1的一侧,所述被动车2包括第二安装板21、第二滚轮22、第二承接部23、第三链轮24、第四链轮25、第三摩擦轮26、第四摩擦轮27、第二链条28,所述第二滚轮22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21的下端面;所述第二承接部23的中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1的上端面的中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承接部23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板21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二承接部23的两端高于其中部;所述第三链轮24与所述第二承接部23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摩擦轮26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承接部23的一端;所述第四摩擦轮27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承接部23的另一端;所述第四链轮25与所述第三摩擦轮26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链条28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链轮24相啮合、所述第二链条2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链轮25相啮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轮12及所述第二滚轮22均为万向轮。
所述主轴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链轮同轴固定、所述主轴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链轮24同轴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主轴3为可伸缩结构,从而便于调节所述主动车1与所述被动车2之间的间距,从而适应安放不同宽度的电缆盘a。
所述连接杆4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杆4均设置于所述主动车1与所述被动车2之间,每个所述连接杆4均一端与所述主动车1固定连接、另一端均与所述被动车2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杆4平行于所述主轴3布置,并且两个所述连接杆4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轴3的两侧,两个所述连接杆4提高了主动车1与被动车2连接的稳固性;优选的,所述连接杆4为可伸缩结构,并与可伸缩的所述主轴3配合,方便调节所述主动车1与所述被动车2之间的间距。
优选的,所述主动车1还包括第五链轮、第六链轮1a及第三链条1b,所述第五链轮与所述第一链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六链轮1a与所述第二摩擦轮16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链条1b的一端与所述第五链轮相啮合、所述第三链条1b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链轮1a相啮合;所述被动车2还包括第七链轮、第八链轮2a及第四链条2b,所述第七链轮与所述第三链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八链轮2a与所述第四摩擦轮27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链条2b的一端与所述第七链轮相啮合、所述第四链条2b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链轮2a相啮合;当所述驱动机构17启动时,所述第一摩擦轮15、第二摩擦轮16、第三摩擦轮26、第四摩擦轮27均同步转动,提高电缆盘a转动的平稳性;优选的,所述第一摩擦轮15、第二摩擦轮16、第三摩擦轮26、第四摩擦轮27的外周面均设置有环形凹槽,用于卡接所述电缆盘a的两侧,避免其轴向晃动。
优选的,所述主动车1还包括第一缓冲杆1c、第二缓冲杆1d,所述第一缓冲杆1c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前端铰接;所述第二缓冲杆1d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后端铰接;所述第一承接部13包括第一前支131板、第一后支板132,所述第一前支板1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上表面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前支板131的另一端向上倾斜并与所述第一缓冲杆1c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后支板1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上表面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后支板132的另一端向上倾斜并与所述第二缓冲杆1d的上端铰接;并且所述第一后支板131与所述第一前支板132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增大;所述被动车2还包括第三缓冲杆2c、第四缓冲杆2d,所述第三缓冲杆2c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1前端铰接;所述第四缓冲杆2d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1的后端铰接;所述第二承接部23包括第二前支板231、第二后支板232,所述第二前支板2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1上表面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前支板231的另一端向上倾斜并与所述第三缓冲杆2c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后支板2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1上表面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后支板232的另一端向上倾斜并与所述第四缓冲杆2d的上端铰接;并且所述第二后支板232与所述第二前支板231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具体的,所述第一缓冲杆1c、第二缓冲杆1d、第三缓冲杆2c、第四缓冲杆2d均为液压缓冲杆,其作用为支撑第一摩擦轮15、第二摩擦轮16、第三摩擦轮26、第四摩擦轮27上的电缆盘a及缓冲电缆盘a带来的重力。
优选的,所述主动车1还包括第一螺柱支腿1e,所述第一螺柱支腿1e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柱支腿1e的下端相对地面布置;所述被动车2还包括第二螺柱支腿2e,所述第二螺柱支腿2e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1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柱支腿2e的下端相对地面布置;该电缆收放线装置运动到施工位置时,用户可旋转所述第一螺柱支腿1e及所述第二螺柱支腿2e,使得所述第一螺柱支腿1e、所述第二螺柱支腿2e的下端与地面接触,更好稳定整个装置。
工作原理:该电缆收放线装置在使用时,工人可直接将其推到施工位置,然后将电缆盘a搁置于该电缆收放线装置上,所述第一摩擦轮15、第二摩擦轮16用于支撑于所述电缆盘a的一侧的底部外缘,所述第三摩擦轮26、第四摩擦轮27用于支撑于所述电缆盘a的另一侧的底部外缘,随后启动所述驱动机构17,所述驱动机构17会带动所述第一链轮、所述第三链轮24、所述第五链轮及第六链轮同步转动,所述第一链轮通过所述第一链条18带动所述第二链轮14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一摩擦轮15滚动,所述第三链轮通过所述第二链条28带动所述第四链轮25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三摩擦轮26滚动,所述第五链轮通过所述第三链条1b带动所述第六链轮1a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二摩擦轮16滚动,所述第七链轮通过所述第四链条2b带动所述第八链轮2a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四摩擦轮27滚动,所述第一摩擦轮15、第二摩擦轮16、第三摩擦轮26、第四摩擦轮27的滚动会带动所述电缆盘a转动,避免工人手动转动电缆盘a,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操作过程更加便捷。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6354.0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692248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H02G1/06
专利分类号:H02G1/06
范畴分类:37D;
申请人:广州南方电安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华仪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州南方电安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万博翠湖花园万豪商业街107号首层
发明人:叶健波;邵镇康;李传进;陈金祥;林文兴;冯文伟;李孔召;郭卫波;莫婉嫦;蔡志国;冯阿敏
第一发明人:叶健波
当前权利人:广州南方电安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黄君军
代理机构:42231
代理机构编号: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