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结核病临床免疫的研究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马瑞雅[1](2021)在《Siglec-15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
孙海柏[2](2018)在《耐多药结核病快速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文中提出目的耐多药结核的实验室诊断目前采用的金标准是全自动分枝杆菌检测系统(BACTEC MGIT960)液体培养以及比例药敏法,准确率较高,但检测过程耗时较长,容易耽误患者最佳诊疗时间,从而延误病情,本文采用细菌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快速检测技术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筛选出及时、准确的实验室快速鉴定及药敏检测方法,为临床及早诊断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分析机体内T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变化规律,评估体内的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从而推断诊疗的效果,同时也为耐多药结核的患者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以及该病种进行基因免疫制剂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方法耐多药结核组是选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天津市结核病定点医院就诊的结核科确诊的73例耐多药结核患者且实验室诊断中MGIT960液体培养法均为阳性、药敏检测利福平以及异烟肼均为耐药,对照组为排除肺结核病组共计73例,第一部分同阶段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采用PCR-线性探针杂交酶显色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linear probe method)、痰涂片荧光染色法、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免疫斑点法(T.SPOT-TB)、抗结核分枝杆菌抗体(Anti tuberculosis antibody TB-Ab)四种方法同时进行检测,并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筛选出特异性和灵敏性均较高的快速鉴定方法,同时采用PCR-线性探针杂交酶显色法(线性探针法)进行药敏检测与MGIT960比例药敏检测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运用BD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T细胞变化情况,分析CD4+、CD8+、CD4+/CD8+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流式微球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 CBA)检测不同组血清中IL-2、IL-4、IL-6、IL-10、TNF-α、IFN-γ、IL-17水平变化,同时依据治疗效果分为培养转阴组及培养未转阴组在治疗周期中的变化规律,各组间分别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73例确诊耐多药结核病人以MGIT960培养及药敏检测结果做为金标准,采用四种快速检查方法进行检测及分析,所得结果:四种鉴定的快速实验室方法线性探针法、结核抗体、T-SPOT.TB、痰涂片的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2.19%,95%CI(77.7%,86.6%)、56.16%,95%CI(50.4%,61.9%)、43.84%,95%CI(38.1%,49.6%)、23.29%,95%CI(18.3%,2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测的特异性分别为95.89%,95%CI(93.6%,98.2%)、61.64%,95%CI(55.9%,67.3%)、60.27%,95%CI(54.5%,65.9%)、97.26%,95%CI(95.3%,99.2%),线性探针法与结核抗体以及与T-SPOT.TB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结核涂片法无显着差异。对四种方法的操作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的结果为:抗酸染色痰涂片需要2小时,线性探针技术需要2小时,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需要3个小时,T.SPOT-TB需要24小时,相比金标准均缩短了检测时限。所以在快速诊断方法中综合比较线性探针技术作为新近发展起来的检测项目无论从灵敏度和特异性都相比之下都较高,检测时限也相对较短,推荐线性探针法作为首选的快速鉴定方法。同时在结核菌耐药性检测中以MGIT960比例法药敏检测利福平耐药性为标准,线性探针法利福平耐药率为82.19%,对照组敏感率为100%,Kappa值为0.701,两种方法在检测利福平耐药性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线性探针法异烟肼耐药率为83.56%,对照组敏感率为100%,Kappa值为0.722,两种方法在检测异烟肼耐药性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线性探针法作为耐药性结核快速诊断的首选筛选方法,并进行临床推广。耐多药结核患者用药前T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总T细胞检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T细胞较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差异,CD8+T细胞较对照组有所增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CD4+/CD8+发生变化P>0.05无统计学差异,初治患者:患者临床症状较重,免疫反应性较强所以随病情变化的IL-17及IFN-γ含量较高;复治组:记忆型T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以IL-2、IL-4变化为主含量较高。培养转阴组:IL-6、TNF-α、IL-17、IL-10、IFN-γ、IL-2各阶段呈现规律性变化,且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视为治疗有效,可持续原治疗方案,说明免疫系统逐渐恢复;培养未转阴组患者:用药前、用药后2个月、6个月7种细胞因子均无出现规律性变化,用药2月、6月较用药前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提示可能治疗未成功,机体内的结核菌仍未减少,免疫功能仍未彻底恢复。结论在快速诊断耐多药结核的结核菌鉴定中,几种快速检测方法比较线性探针法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均最高,药敏检测线性探针法与金标准的比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所以线性探针法作为检测耐药性结核快速准确的首选实验室筛选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耐多药结核患者机体免疫细胞较紊乱,抑制性T细胞增加,且T细胞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及免疫病理反应中初治患者:患者临床症状较重,免疫反应性较强所以随病情变化的IL-17及IFN-γ含量较高;复治组:记忆型T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以IL-2、IL-4、IL-6变化为主含量较高;培养转阴组:相关细胞因子各阶段呈现规律性变化,且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视为治疗有效免疫系统逐渐恢复,可持续原治疗方案;培养未转阴组患者:用药前、用药后2个月、6个月7种细胞因子均无出现规律性变化,用药2月、6月较用药前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提示可能治疗未成功,机体内的结核菌仍未减少,免疫功能仍未彻底恢复,因此随着病程发展根据细胞因子变化的规律从而推断临床用药的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是否需要更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见。
陈诗涛[3](2013)在《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抗原的基因克隆、表达和抗原性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快速、准确的检测是防控和净化牛布病和结核病(以下称“牛两病”)的前提,为了减少以扑杀的方式来消除牛两病的流行,加强牛两病疫情监测及防治工作,通过市场提供安全、廉价、敏感、特异的多种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重组抗原,本研究拟克隆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抗原基因,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并建行了重组抗原鉴定,为牛血清中布鲁氏菌抗体和结核杆菌抗体的检测提供有价值的抗原,为我国牛两病的诊断试剂的研发奠定基础。主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利用PCR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成功克隆了牛布鲁氏菌BCSP31、BP26、Cu-Zn SOD、DnaK、L7/L12、OMP17.3、P39和牛分枝杆菌Ag85B、CFP10、ESAT-6、HBHA、MPB63、MPB70、MPB83共14个抗原基因,并成功构建了这14个抗原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经过测序鉴定,克隆的这14个抗原基因与预期克隆的目的基因在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上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达99.3%以上。2、将14个抗原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宿主菌进行原核表达,然后利用Ni柱亲和层析法、电洗脱法等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结果得到大部分纯度90%以上、浓度在1.02.0mg/mL的重组抗原。3、通过建立的用于鉴定重组抗原抗原性的间接ELISA法,证明了本研究纯化的牛布鲁氏菌rBP26、rDnaK、rOMP17.3和牛分枝杆菌rAg85B、rCFP10、rESAT-6、rHBHA、rMPB70、rMPB83具有良好的抗原性,适于作为候选的诊断抗原,为牛血清中布鲁氏菌抗体和结核杆菌抗体的检测提供有价值的抗原。
董梅[4](2009)在《结核菌感染和卡介苗接种抗体应答特征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支杆菌(M. tuberculosis ,MTB),每年有20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第4次全国结核病流调结果显示,我国有5.5亿人曾感染MTB,人群感染率为44.5%,现有活动性结核患者500万,每年新发132万结核病人。新发结核病例,大部分由于内源性复发,而不是外源性感染。因此,如何发现结核潜感染者,如何预测结核潜感染者的预后,并对那些活动性结核病危险性最大的潜感染者实施预防性抗痨治疗,是当今国际上结核病控制的重要战略和研究重点。研究不同状态结核病感染和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 BCG)接种对结核免疫应答的影响,涉及结核病免疫预防和治疗、结核疫苗研发、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结核病流行病学监测和结核病临床治疗诸领域,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对于结核病流行病学调研及临床治疗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结核菌能合成约4000种蛋白,其中多数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加上多糖和脂多糖抗原,结核抗原种类、数量众多。本研究基于结核病临床治疗和实验室诊断现状,采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3种分支杆菌抗原,调查结核菌临床感染者(结核病患者)、结核菌亚临床感染者(潜感染者)和BCG接种者相应抗体应答水平及其变化特点。这3种结核分支杆菌抗原是:部分纯化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on, PPD)、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ipoarabinomannan, LAM)和38 kDa蛋白。新兵是一个身体素质高、年龄相对集中(18-19岁)、且以男性为主的群体。尽管入伍时经过严格体检,但新兵入伍半年后,仍有少数人被诊断为结核病。由于军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高度集中,任何散在的结核病例均有可能引发结核病暴发流行,对我军战斗力造成严重危害。如何有效发现和预防士兵结核病,是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课题,其关键是如何发现新兵中的活动性结核病的潜感染者,并及早给予预防性抗痨治疗。目前检测结核潜感染的方法主要有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 TST)和r-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TST用于检测结核潜感染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其特异性差,特别是在结核病高发地区。IGRAS是近年来开发的检测结核潜感染新技术,用于检测结核潜感染不受卡介苗(BCG)接种的影响。但是,该方法不能区分活动性结核病与结核潜感染,检测结果(致敏T-细胞r-干扰素释放量)与潜感染者的预后无关,且受MTB感染时间制约。本研究根据新兵TST结果,对TST阴性新兵接种BCG后体液免疫的变化进行了监测;对TST强阳性新兵结核特异性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对TST强阳性和38 kDa蛋白抗体阳性的新兵进行了随访和信访,同时对各类结核病患者相应抗体应答水平及其变化进行了观察,并探讨结核病患者、高危结核潜感染者和BCG接种者的区别方法。本研究采用的3种结核分支杆菌抗原是:部分纯化蛋白衍生物(PPD)、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和38 kDa蛋白。本研究首先对无卡痕、TST试验阴性新兵在接种BCG疫苗后对3种抗原的抗体应答进行了连续监测,发现:种卡新兵对抗原LAM和38 kDa蛋白不产生抗体应答;种卡后新兵血清PPD抗体水平持续升高,3个月达高峰,种卡后6个月PPD抗体滴度仍显着高于种卡前。结果表明,种卡1年内,PPD抗体血清学检测不适用于结核病的诊断,而采用抗LAM和抗38 kDa蛋白抗体检测通常不受种卡影响。10395名新兵TST试验结果表明,有卡痕和无卡痕新兵TST试验阳性率分别为70.2%和24.9%,差异非常显着(P<0.001);TST试验强阳性率的有卡痕(3.3%)和无卡痕新兵(2.5%)之间的差异亦有显着性(P<0.05),但TST试验不能区分结核潜感染者和BCG接种者。对TST强阳性新兵抗体应答特征进行调查和随访结果表明,TST强阳性新兵LA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38 kDa蛋白抗体有6例阳性,其中5例为无卡痕新兵。3个月随访发现,6例TST强阳性且38 kDa蛋白抗体阳性新兵中,有3例具有结核体征,且均为无卡痕新兵。1年信访结果发现,无结核体征TST强阳性、38 kDa蛋白抗体阳性新兵健康状况良好,而3例有结核体征新兵中,1年内有2例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另1例因工作调动失去联系。上述结果表明:TST强阳性且38 kDa蛋白抗体阳性可用作新兵结核菌潜感染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提示:对TST强阳性且38 kDa蛋白抗体阳性新兵给予预防性抗痨治疗,是降低士兵结核病发病率和减少部队结核病暴发流行最有效、最经济的防疫措施。结核菌潜感染新兵抗LAM抗体应答呈阴性;PPD抗体应答不能用于结核菌潜感染鉴别。对接受化疗的结核病患者的免疫应答调查表明:在化疗作用下,结核患者PPD抗体应答呈现3种模式。模式1患者占66.6%,多为菌阳病人,患者接受化疗后,PPD抗体水平持续增高,平均在化疗后1.8月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值,滴度升至化疗前的2~3倍,然后缓慢降低。模式2患者中复治病例比率高,接受化疗后血清PPD抗体从较高浓度逐渐降低。模式3患者多为病灶小、痰菌阴性、化疗前抗体水平低的初治结核患者,接受化疗后PPD抗体水平无变化。临床资料表明,化疗后抗体水平显着升高的患者疗效好。总之,本研究比较了临床活动性结核病人、结核菌潜感染者和BCG接种者的抗体应答特征,明确了新兵、儿童和新学员人群的结核病血清学诊断方法;明确了新兵结核潜感染的诊断方法;提出了士兵结核病预防措施;对结核病患者抗体应答特点及其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鲁孝辉[5](2007)在《葛根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葛根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VKH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06年1月至07年2月哈尔滨242医院眼科眼底病病房VKH病患者32例(64只眼),患病年龄28~60岁,平均44.05岁;男17例,女15例;视力4.0~4.2有17只眼,4.2~4.4有32只眼,≥4.4有15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前者17例(34只眼)单独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者15例(30只眼)在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联合葛根素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一个月的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视力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两组治疗前后P1波振幅密度增加,潜伏时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P1波振幅密度和潜伏时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方面:两组视网膜荧光素渗漏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葛根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VKH病可取得良好疗效,且效果优于对照组。
何汉川[6](1982)在《肺结核病临床免疫的研究近况》文中认为 结核病临床免疫研究近年发展较快,它对于确定结核病的活动性,结核与非结核病的鉴别以及化疗效果的判断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就肺结核病临床免疫研究的近况作一概述,以供临床诊疗工作参考。
二、肺结核病临床免疫的研究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结核病临床免疫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2)耐多药结核病快速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PCR-线性探针杂交显色法诊断耐多药结核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仪器与试剂 |
1.1.3 试验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耐多药结核患者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对治疗疗效评估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治疗方案 |
2.1.3 仪器 |
2.1.4 试剂 |
2.1.5 方法 |
2.1.6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检测在结核诊疗中的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抗原的基因克隆、表达和抗原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布病与结核病的概述 |
1.1 布病病原 |
1.2 结核病病原 |
1.3 流行特点 |
2 布病与结核病的疫情 |
2.1 布病疫情 |
2.2 结核病疫情 |
3 布病与结核病的诊断方法 |
3.1 细菌学检查 |
3.2 免疫学检验 |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 |
4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几种特异性诊断抗原基因的克隆 |
1 材料 |
1.1 菌种、基因组 DNA 与质粒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
2.3 PCR 产物的鉴定及纯化 |
2.4 牛布鲁氏菌目的基因的 TA 克隆 |
2.5 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2.6 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
3.2 牛布鲁氏菌目的基因阳性 TA 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3.3 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4 讨论 |
4.1 目的基因的选择 |
4.2 菌株模板 DNA 的选择 |
4.3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重组抗原的表达、纯化和抗原性鉴定 |
1 材料 |
1.1 菌种与质粒 |
1.2 血清 |
1.3 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重组原核表达菌的构建 |
2.2 小量诱导与优势表达菌种的筛选 |
2.3 重组抗原的大量表达 |
2.4 重组抗原的纯化 |
2.5 重组抗原的纯度与浓度测定 |
2.6 重组抗原的抗原性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量诱导与优势表达菌种的筛选 |
3.2 重组抗原的大量表达 |
3.3 重组抗原的纯度与浓度测定 |
3.4 牛布鲁氏菌重组抗原间接 ELISA 反应条件的确定 |
3.5 牛布鲁氏菌重组抗原的抗原性鉴定 |
3.6 牛分枝杆菌重组抗原的抗原性鉴定 |
4 讨论 |
4.1 关于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 |
4.2 关于重组抗原的表达 |
4.3 关于重组抗原的纯化 |
4.4 关于重组抗原的抗原性鉴定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本论文中的部分英文缩略词 |
二、载体质粒的图谱信息 |
三、部分实验试剂的配制 |
四、基因测序序列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4)结核菌感染和卡介苗接种抗体应答特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兵TST 试验、卡介苗接种和种卡后抗体应答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TST 强阳性新兵抗38KDa 蛋白抗体检测的流行病学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活动性肺结核、稳定期肺结核和健康人群特异性抗体应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化疗对结核患者特异性抗体应答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部分 10 种不同分枝杆菌PPD 制备物在不同人群中的免疫应答水平比较及结果探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综述 |
论着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葛根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流行病学 |
2.发病机制 |
3.分类 |
4.诊断 |
5.治疗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四、肺结核病临床免疫的研究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Siglec-15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 马瑞雅.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耐多药结核病快速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D]. 孙海柏.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3]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抗原的基因克隆、表达和抗原性鉴定[D]. 陈诗涛. 暨南大学, 2013(01)
- [4]结核菌感染和卡介苗接种抗体应答特征初步研究[D]. 董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9(10)
- [5]葛根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的临床研究[D]. 鲁孝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5)
- [6]肺结核病临床免疫的研究近况[J]. 何汉川.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