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列车无线调度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列车,系统,无线通信,误码率,多点,通信,信道。
列车无线调度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贾鹏波[1](2019)在《论普速铁路450M列车无线调度系统控制盒延伸和多点设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速铁路450M列车无线调度系统是铁路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系统,主要是以语音方式对列车进行指挥的无线通信系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建铁路线的增加,普速铁路区间接入新建铁路的数量逐年增加。为节约运营成本,对列车无线联控组网方式提出挑战,一点多控和远程控制方式是解决新线接入、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9年05期)
王琦,钱雪军[2](2016)在《地铁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的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铁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以运输调度为目的,利用无线电波的传播,完成列车与调度中心之间或列车与列车之间的通信。仿真系统主要利用VC++编程技术开发调度中心操作界面,通过Socket网络编程,采用有线方式实现列车无线调度通信。同时简单介绍列车车载显示终端软硬件部分。(本文来源于《铁路计算机应用》期刊2016年07期)
孙军文,王中训[3](2013)在《基于GPS/GSM的无线列车调度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国铁路正面临着运行速度提升与智能化管理的全面升级。根据对目前国内外高速列车的定位及智能化调度方式的研究,提出基于GPS/GSM网络的无线列车调度系统。该系统由上位机、通信控制器、GSM模块、GPS模块及智能列车构成。上位机软件通过串口向通信控制器下传命令,同时该控制器也向上位机发送通信状态及列车的运行信息,列车上的通信控制器收到GSM模块中的语言及数字命令之后再通过串口发送给列车,用于完成列车运行路线的远程控制。(本文来源于《电声技术》期刊2013年07期)
王天河[4](2013)在《铁路专用UHF频段数字化无线列车调度通信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铁路运输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系统在铁路运营管理和安全运输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工信部停止对400MHz模拟对讲设备型号核准,现有450MHz模拟列车调度通信系统将在大修改造时升级为数字通信系统。虽然GSM-R作为一个比较完善的、综合业务的铁路数字移动通信平台,但是由于GSM-R系统建设初期一次性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建设周期长及开通进程缓慢,很难满足我国既有线路的无线列调通信系统升级改造需要。专业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经过多年发展,衍生出TETRA、P25、DMR和dPMR等多种开放式数字无线通信标准。它们系统结构简单、建网成本低,提供了一定的集群系统功能并保留一定的向下兼容模拟制式通信方式的能力,是一种很有竞争力的从模拟向数字平滑过渡升级方案。本文通过对铁路列调业务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列举和分析,指出了升级后的数字化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应具备的各项功能和要求。并据此对主流的四种开放式数字无线通信标准进行了多方面对比,得出了DMR标准相对其它标准更适合作为铁路专用UHF频段数字化无线调度通信系统的参考标准这一结论。本文结合了GSM-R系统有线网络拓扑结构和DMR标准推荐的无线网络结构,规划了铁路专用UHF频段数字化无线调度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并设计了在这种网络结构下的设备组成以及相关业务功能的实现方式。该结构具有设备便于集中安装和管理的优点,能大量利用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从而降低一次性投入成本。本文最后列举了从现有模拟制式系统向数字系统过渡的方案并进行了对比和技术难点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3-05-06)
陈志贤[5](2010)在《列车调度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套基于摩托罗拉GP3688的无线列车调度通信系统.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着重阐述了数据传输的接口技术、数字信号的软件调制/解调以及数据传输的纠错编码等几个关键实现.现场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对提高铁路系统中通信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2010年04期)
游向东,方芳[6](2005)在《基于GSM的列车临时调度命令无线传输试验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一种基于GSM的列车临时调度命令无线传输试验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了调度命令接收终端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并对试验系统的运行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该系统已经在原上海铁路分局DF11G机车上安装测试。(本文来源于《铁路计算机应用》期刊2005年10期)
胡震宇[7](2005)在《基于MPT-1327集群通信协议的无线列车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列车调度是铁路运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铁路系统现代化建设中,对无线列车调度系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经过调研和分析发现,采用集群通信方式可以满足新的要求,并且为以后系统升级、扩展留有余地。基于通用和稳定的目的,决定基于MPT-1327集群通信协议来开发新的无线列车调度系统。 文中介绍了系统所基于的理论平台和技术平台:集群通信方式,MPT-1327集群通信协议,电台操作系统。并对系统所涉及的部分平台知识有重点的给出了分析。 接着文中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对系统的总体结构,具体组成部件和系统的组网方式都给以比较详细的说明。 对于无线列车调度系统,调车指令的准确收发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是对移动台指令收发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文中给出了对该模块的需求分析,明确了要实现的功能点。继而根据协议规范,对接收和发送数据消息给出了详细的流程设计,对外部接口和依赖关系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其后根据设计方案对移动台指令收发模块的六个子系统进行实现,对每个子系统进行了结构细分,对子系统的接口、全局变量、局部变量进行了描述。对所有函数给出了功能描述和参数集合。对其中重要的函数给出了结构和伪代码实现。最后通过单元功能验证保证模块的顺利运行。 新的无线列车调度系统比现有系统具有更好的集中控制能力,使调车作业更为规范、有效,是符合现阶段铁路部门需求的合适的方案。(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5-04-20)
徐迎华[8](2003)在《东北上越新干线用数字式列车无线调度系统更新换代》一文中研究指出1982年,日本铁路上越线开业时使用的列车无线调度系统以模拟技术为基础。2002年11月对原有系统进行了数字化改造,数字式列车无线系统利用数字无线通信技术以及漏泻同轴电缆等,保证列车在275 km/h运行时依然能够稳定地接收和发送无线信息。该系统由中央装(本文来源于《铁路技术创新》期刊2003年05期)
李剑锋[9](2002)在《新型无线列车调度系统开发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兖州矿业 (集团 )公司铁路运输处与深圳康美达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铁路新型无线列车调度系统 ,最近已经在兖州矿区建成并且开通使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一个既有无线列车调度用途又有无线电行政通话用途的多功能无线电通信系统 ,是针对煤矿矿区由于煤炭开(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02年08期)
谢逢春[10](2001)在《无线列车调度中继器监测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一种新式的应用于铁路无线电列车调度系统中的远距离设备监测系统的设计 ,以及应用于该系统中的再生式线路放大器(本文来源于《交通与计算机》期刊2001年06期)
列车无线调度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铁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以运输调度为目的,利用无线电波的传播,完成列车与调度中心之间或列车与列车之间的通信。仿真系统主要利用VC++编程技术开发调度中心操作界面,通过Socket网络编程,采用有线方式实现列车无线调度通信。同时简单介绍列车车载显示终端软硬件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列车无线调度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贾鹏波.论普速铁路450M列车无线调度系统控制盒延伸和多点设置[J].通讯世界.2019
[2].王琦,钱雪军.地铁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的仿真[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6
[3].孙军文,王中训.基于GPS/GSM的无线列车调度系统研究[J].电声技术.2013
[4].王天河.铁路专用UHF频段数字化无线列车调度通信系统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3
[5].陈志贤.列车调度无线通信系统设计[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0
[6].游向东,方芳.基于GSM的列车临时调度命令无线传输试验系统[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5
[7].胡震宇.基于MPT-1327集群通信协议的无线列车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D].四川大学.2005
[8].徐迎华.东北上越新干线用数字式列车无线调度系统更新换代[J].铁路技术创新.2003
[9].李剑锋.新型无线列车调度系统开发成功[J].煤矿机械.2002
[10].谢逢春.无线列车调度中继器监测系统的设计[J].交通与计算机.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