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温度论文_袁东梅,杨毓素

导读:本文包含了输液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温度,胸腺,注射液,稳定性,老年,手术,膝关节。

输液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袁东梅,杨毓素[1](2019)在《输血输液加温器温度设定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输血输液加温器的不同的温度设定,对于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影响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需输血量大于2U的全麻老年患者(年龄大于65岁)90例,随机分为叁组,每组均由30例患者所构成,观察组为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输血温度设定为37.5℃组(G0),对照组1为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输血温度设定为37.0℃组(G1),对照组2为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输血温度设定为38℃组(G2),探讨输血输液加温器输血时温度的设定对手术患者的体温下降的概率、肢体回温概率、寒战概率以及对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体温下降的概率、肢体回温概率、寒战概率均优良于两组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1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0.0%(21/30),对照组2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7%(20/30),组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输血输液加温器温度设定在37.5℃时,患者可以得到最优良的临床治疗效果,体温稳定,治疗有效率最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应用。(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10期)

孙晓娟[2](2017)在《关于输液加温器中温度采集与显示系统的设计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智能输液保温器的温度采集与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工作原理,给出了温度采集与显示电路硬件图。讨论了温度传感器的选型,根据系统设计要求选用了温度传感器AD590,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测温控制放大器的非线性误差作了修正。研究了模数转换器的选型,选用了ADC0809,计算了ADC0809的线性误差。对系统的温度数码显示设计作了论述。(本文来源于《计量与测试技术》期刊2017年11期)

李翔,刘皈阳,王芳,陈飞,黎春彤[3](2016)在《医院冷链系统中胸腺五肽注射液及0.9%氯化钠输液的温度稳定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胸腺五肽注射液及其0.9%氯化钠输液在医院冷链系统中的稳定性。方法根据医院入库、药房储存、院内运输和分发,以及病区配制和使用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温度影响,将胸腺五肽注射液和0.9%氯化钠输液分别放置于不同温度环境中,在不同时间取样,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变化。结果两个规格两个厂家的胸腺五肽注射液在15、30℃下储存,含量略有下降,但含量下降趋势不显着。在60℃储存7 d含量分别下降至94.0%、95.4%,下降程度较大。胸腺五肽输液在院内使用常温下(20、25、30、35℃)、48 h内胸腺五肽含量RSD均<2%,表明其稳定性良好。结论胸腺五肽注射液及其0.9%氯化钠输液在医院内运输和病区使用环境下,含量稳定,安全隐患较小。但在极端高温环境下其下降趋势明显,药师及医护人员需谨慎用药。(本文来源于《实用药物与临床》期刊2016年06期)

刘丹,汪涛,何开华[4](2016)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不同输血输液温度对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术期接受不同温度的输血输液对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TKA的患者156例,男42例,女114例,年龄65~8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叁组:常温组(NT组)、恒温组(CT组)和加温组(WT组),每组52例。NT组采用室温(22~24℃)下输血输液及室温冲洗液对术区进行冲洗;CT组采用加温装置使输血输液温度升高至37℃,并使用37℃冲洗液行术区冲洗;WT组使输血输液温度升高至37℃,并使用39℃冲洗液行术区冲洗。观察患者术前(T0),手术开始30min(T1)、手术开始1h(T2),术毕30min(T3)及术毕1h(T4)的鼻咽温度,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意识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Steward评分。采用PQRS量表评估患者拔管后15、40min及术毕1、3、30d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T4时叁组患者的鼻咽温度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T1~T4时CT组和WT组的鼻咽温度明显高于NT组(P<0.01);T4时WT组的鼻咽温度明显高于CT组(P<0.05)。WT组意识完全清醒时间明显短于NT组(P<0.01),Steward评分明显高于NT组(P<0.05)。CT组和WT组的呼之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NT组(P<0.01)。与拔管前比较,叁组患者在拔管后15、40min及术后1、3、30d的认知功能恢复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CT组和WT组在拔管后15、40min及术后1、3、30d的认知功能恢复质量评分明显高于NT组(P<0.05),WT组术后30d的认知功能恢复质量评分明显高于CT组(P<0.05)。结论 TKA围术期老年患者输注37℃血液及液体并在术区使用39℃冲洗液,可有效防止低体温发生,改善苏醒质量及术后认知功能。(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李翔,刘皈阳,王芳,陈飞,黎春彤[5](2015)在《医院冷链系统中胸腺五肽注射液及0.9%氯化钠输液的温度稳定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胸腺五肽注射液及其0.9%氯化钠输液在医院冷链系统中的稳定性。方法:根据医院入库、药房储存、院内运输和分发,以及病区配制和使用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温度影响,将胸腺五肽注射液和0.9%氯化钠输液分别放置于不同温度环境中,在不同时间取样,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变化。结果:两个规格两个厂家的胸腺五肽注射液在15、30℃下储存,含量略有下降,但含量下降趋势不显着。在60℃储存7天含量分别下降至94.0%、95.4%,下降程度较大。胸腺五肽输液在院内使用常温下(20、25、30、35℃),48h内胸腺五肽含量RSD均小于2%,表面其稳定性良好。结论:胸腺五肽注射液及其0.9%氯化钠输液在医院内运输和病区使用环境下,含量稳定,安全隐患较小。但在极端高温环境下其下降趋势明显,药师及医护人员需谨慎用药。(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五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期刊2015-11-06)

付蓉,方安安,卢宗武,朱丽丽[6](2015)在《一种基于输液速度与温度实时监控的输液监护仪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时有效地监控输液速度、输液温度等输液状态信息,提出了一种新型输液监护仪的系统设计。该输液监护仪采用红外对管作为传感器对液滴滴落采集计数,实现对输液速度和剩余输液量的监控。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采集温度数据和用PTC加热器对输液管加热,实现对输液温度的控制。特别是对输液温度的监控,可以精确地将输液温度控制在恒温,让患者处于舒适的输液环境,提高患者对药液的吸收,避免寒冷输液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系统预设报警值,将采集到的数据与预设报警值进行比较判断,完成报警功能。实验测试证明,该监护仪能够准确地对输液状态信息进行监控,验证了输液监护仪设计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15期)

刘素菊,黄珍华,黎淑君[7](2015)在《654-2联合硫酸镁外敷法治疗小儿静脉输液肿胀最适宜温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654-2联合硫酸镁外敷方法治疗小儿静脉输液肿胀的最适宜温度。方法:将300例某院门急诊小儿输液引发肿胀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A组(654-2联合硫酸镁,温度33~36℃)、B组(654-2联合硫酸镁,温度37~38℃)、C组(654-2联合硫酸镁,温度40~45℃),对比3组患者的显效时间、痊愈时间及患儿舒适度。结果:3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按字母顺序)依次为100%、100%及100%,显效时间为(4.7±2.1)h VS(4.7±1.9)h VS(4.7±1.8)h,痊愈时间为(12.1±4.2)h VS(12.1±3.8)h VS(12.1±3.0)h,A组显效时间及治愈时间均显着高于B、C组;C组显效时间与痊愈时间均比A、B组低。患儿舒适度比较,A、C组患儿较为表情不适,B组则较为舒适。结论:观察654-2联合硫酸镁外敷方法治疗小儿静脉输液引起肿胀的临床疗效,温度不同,显效时间、痊愈时间与患儿舒适度也不同,只有温度在37~38℃,患儿较为安全舒适,患儿家属最易接受,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李群辉,贺喜艳,李素珍[8](2015)在《不同输液温度对老年病人术中体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输液温度对老年病人术中体温及热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65岁以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输液按常规操作,无殊殊保温措施,观察组将输液液体、腹腔冲洗液加温,使之进入病人体内时与体温接近。分别于病人入手术室和术终记录腋温,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手术过程中体温较恒定,而对照组则体温明显下降,体热丢失明显;观察组病人术毕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08,P<0.05)。[结论]加温输液可有效保持术中体温恒定和体热平衡,室温输液则会导致体温下降和体热丢失。(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5年10期)

林晓贞,陈秀云,许燕秋[9](2012)在《输液温度对老年全麻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输液温度对老年全麻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岁以上开腹全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温下输液,观察组采用加温器控制输液温度约37℃,记录患者围手术期体温下降值、复苏后完全清醒时间、围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征例数及术后反应性精神障碍例数。结果:对照组较观察组围手术期体温下降辐度大,麻醉复苏后完全清醒时间延长,术后反应性精神障碍例数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征例数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温输液能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帮助术后尽早复苏及减少并发症。(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2年21期)

胡怀民[10](2012)在《温度对含糖输液pH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温度对含糖输液pH值的影响。方法:检测含糖输液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的pH值。结果:温度升高,含糖输液pH值降低,且含配料液pH值越高的成品pH值降低越多。结论:温度对含糖输液pH值有明显影响,在含糖输液的制备、储藏、使用中应予以注意。(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2年19期)

输液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介绍了智能输液保温器的温度采集与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工作原理,给出了温度采集与显示电路硬件图。讨论了温度传感器的选型,根据系统设计要求选用了温度传感器AD590,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测温控制放大器的非线性误差作了修正。研究了模数转换器的选型,选用了ADC0809,计算了ADC0809的线性误差。对系统的温度数码显示设计作了论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输液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袁东梅,杨毓素.输血输液加温器温度设定的临床研究[J].名医.2019

[2].孙晓娟.关于输液加温器中温度采集与显示系统的设计构想[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7

[3].李翔,刘皈阳,王芳,陈飞,黎春彤.医院冷链系统中胸腺五肽注射液及0.9%氯化钠输液的温度稳定性考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6

[4].刘丹,汪涛,何开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不同输血输液温度对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

[5].李翔,刘皈阳,王芳,陈飞,黎春彤.医院冷链系统中胸腺五肽注射液及0.9%氯化钠输液的温度稳定性考察[C].2015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五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5

[6].付蓉,方安安,卢宗武,朱丽丽.一种基于输液速度与温度实时监控的输液监护仪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7].刘素菊,黄珍华,黎淑君.654-2联合硫酸镁外敷法治疗小儿静脉输液肿胀最适宜温度的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

[8].李群辉,贺喜艳,李素珍.不同输液温度对老年病人术中体温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5

[9].林晓贞,陈秀云,许燕秋.输液温度对老年全麻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

[10].胡怀民.温度对含糖输液pH值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

论文知识图

外输液沿程温度分布(环境温度-10℃)外输液沿程温度分布(风速10m/s)外输液沿程温度分布(环境温度0℃)外输液沿程温度分布(无隔热措施)外输液沿程温度分布(隔热措施)温度采集与显示电路硬件框图

标签:;  ;  ;  ;  ;  ;  ;  

输液温度论文_袁东梅,杨毓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