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不绝,承继着圣贤宗祖对于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与期望,传承之中蕴含着炎黄子孙的信仰、华夏文明的凝结。陕西商南的孝歌作为一种民歌流传吟唱,其中所蕴藏的绝不仅仅只是单一的“乐”符号与“乐”文明,它更多的是传承了中国古代儒家的“礼乐”综合文化意味。从商南孝歌歌词当中品味出了底层贫苦大众对于孝的尊崇,折射出的是一种“劝藉”情思,劝诫子孙奉行孝节,慰藉遗亲以缓其悲。商南孝歌是人民对“尽善尽美”的价值追求,对子孙的道德训诫。
关键词:商南孝歌;劝藉情思;礼乐文化;尽善尽美
商南县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位于鄂豫陕三省交汇地带,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汇聚着三省各具韵美的文化符号。商南本土一种特有的丧葬文化经久不息,延亘整块陕南文化土壤,尤其在农村较为流行这种丧葬礼乐文化,而孝歌则是作为这种文化的象征一直承载着农民们最朴实无华的心理愿望。商南孝歌歌词明显具有诗词基本形态与特征,从其中折射出了一种特有的“劝藉”情思。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孝歌歌词直截了当,传递了对逝者的缅怀,对生者的期待和劝慰。
一、劝诫子孙守孝悌、尽孝义
商南孝歌当中有很大比例是劝告子孙后代要知恩图报,通过描写母亲大人怀育十月无比痛苦艰辛,来感化子孙,使其知母孕育不易,要以孝道还恩与母。在陕西师范大学余琪教授的《试析商南孝歌的文化意蕴》一文当中,她明确地将商南孝歌分为阴阳两大类。阳类孝歌是宣扬孝道,使子孙谨奉孝节,感恩父母养恩。如:《二十四孝歌》《十月怀胎报母恩》《老母劝儿经》《劝孝歌》等,都非常鲜明地显示出了本质内涵,通过题目一目了然,即使不去读内容也能知道作品所要传扬核心价值。而阴类孝歌又通常称之为“挽歌”,其实就是在对亡灵进行缅怀追思,以盼亡灵免受牵念羁绊之苦[1]。笔者从小生活在农村,自然是见了不少的丧葬活动仪式,听了很多所谓的孝歌。“换歌”大都为村中年长者使用本地方言歌唱,歌词也听不大懂,只是由歌者引领孝子孝孙等直系亲属围着棺椁环绕,然后此人便开始手持小木棒敲击小铜锣,每唱几句便敲击两下,以此作为仪式,在商南当地又被农民称之为“打代式”,也有地方将其写作为“打待尸”。商南本土习惯称其为“打代式”,这也特指举办丧事活动,而商南本土把结婚喜事活动乐器演奏称之为“打响器”,这两种特有称呼就被演变成了婚丧文化的代表符号。“打代式”这是商南民间追悼亡者、寄托哀思的一俗成仪式。从“有钱人作花斋,无钱人把歌排”的歌词即可得知,这是贫民百姓自发性的一种集体祭奠追思仪式。有些地方将其称为“打待尸”,有些学者认为是亡者等待归来的子孙,故而称其为“待尸”,以乐器演奏慰藉亡灵。但是根据商南本土实际情况分析,这种提法尤为欠妥,还是赞同雷家炳先生的观点,应为“打代式”三字,即:代替“作斋”的一种仪式较为确切。[2]在雷家炳先生的《山魂水韵》商南民歌选当中收录了共计9首孝歌,都融进了浓郁的孝义色彩。例如其中收录的著名孝歌《十月怀胎报母恩》[2],歌词如下:
一起案件,开庭两次,这种情况不多见,但也绝不少见。但是两次庭审之间,时间跨度达一年之久的,着实不多。这约一年的时间里,李凌所做的就是不厌其烦地翻看卷宗和整理证据,李凌说:“那段时间,我每天就是躺在床上了,脑子里都在回想案情,一想到有什么错漏,我就马上爬起来看卷宗。”
正月怀胎在娘身,不知生根不生根;二月怀胎在娘身,儿在腹中略有形。
三月怀胎在娘身,想吃青梅与酸杏;四月怀胎在娘身,面黄肌瘦不像人。
五月怀胎在娘身,吃娘血肉痛娘心;六月怀胎在娘身,腿酸脚软路难行。
七月怀胎在娘身,终日忧愁怕出门;八月怀胎在娘身,心中暗地祝神灵。
约翰·W·金登发现,政策系统中的政策共同体存在分裂,这在计划生育政策系统有明显体现。系统中主要存在三种共同体,即以计生相关部门政府官员、官方智库等为主的官方共同体,半官方智库、人口学政策学专家等组成的学者共同体,以及普通大众、意见阶层组成的民间共同体。相对封闭的官方共同体居于核心,学者共同体处于中层,而民间共同体位于外围。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通过推进多主体之间的虚拟接触弥合了这种分裂,进一步实现良性的互动博弈。
自动驾驶技术概念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是在1977年由日本筑波工程研究实验室研发的[9],此后自动驾驶技术在不同阶段的关键事件推动下,经历了阶梯式的快速发展。从全球自动驾驶技术专利公开申请来看(如图1所示),自动驾驶技术相关专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专利公开数量整体处于上升阶段。由于专利申请到专利公布具有18 个月及以上的延迟,并且2018年数据仅统计到7月份,所以2018 年的数据仅供参考。
一阵痛来实难忍,二阵痛来掉三魂;牙根咬紧青丝发,双手紧握脚紧蹬。
痛的神昏心不定,不知儿在哪边存;儿奔生来娘奔死,阴阳只隔纸一层。
婴儿落地哇哇叫,为娘昏去神不清;父亲端来红糖水,口口声声叫娘亲。
五更半夜不得睡,半夜三更长明灯。天天拜神又许愿,保佑儿女平安生。
然而,刚刚从“文革”深重灾难走出来的中国,亟需一场变革让国人从梦魇中醒来。中国若要发展前进,必须打破把毛泽东的话作为判断一切是非标准的神学信条。好在邓小平、胡耀邦等人以极大的胆魄,推动了接下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思想钳制和政治专断,也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耶和华上帝将亚当带到伊甸园里安置了,命他修整照看园子。并下达戒谕:这园子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便摘吃。只有那善恶智慧之树结的,你不要去吃它;吃了,你当天必死!”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出人头地站人前,父母光彩也荣耀。
娘生儿女个个痛,儿痛爹娘有几人;有我父母我不说,无我父母好伤心。
一周两岁亏娘养,吃乳三年亏娘心;不是生疮出麻疹,就是得病生灾星。
校园,是我们快乐成长的地方;校园,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校园,是我们心中最喜欢的地方。校园里的四季,是最美的。
将文献[10]中的边坡数据代入所生成的云模型中,并利用公式(2)即可得到该边坡在各个稳定性等级中的确定度,结果如表2所示。同时李秀珍等[12]已给出该34个边坡的CSMR值,根据规范[17]即可确定出其所属的稳定性等级,具体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五七八岁虽长大,赶紧送入学堂门;儿在学里娘牵挂,早送晚接不轻松。
五月端阳中秋节,烟酒茶礼送先生;父母省吃又俭用,为的孩儿求功名。
十三四岁读四书,十五六岁念五经;十七八岁已长大,先生送你出学门。
卖田嫁女为顾脸,挨饿起早儿定亲;为人养得儿和女,作难熬煎苦受尽。
祭祖烧香纸,保佑全家安;十字路口多烧钱,孤魂野鬼得安然。
千哭万哭烧假钱,五拜十拜哄活人;不孝之人有恶报,天灵地应五雷轰。
冬月里来下大雪,母亲说话我懂得,家里有老是个宝,讲的道理很透彻。
大家听了此番话,手捂胸口问自心;父母面前多行孝,终生不忘养育恩。
孝意不尽吃喝上,顺者为孝敬与尊;进进出出报平安,时时刻刻多关心。
饥渴冷暖细关照,酸甜苦辣要知根;疾苦病痛孝可医,求佛许愿在心诚。
当家自知油盐贵,生儿便晓父母恩;乌鸦尚有反哺义,羊儿还知跪乳恩。
为人不信此番话,铁锅顶头自知音;这本怀胎报母恩,自古流传到如今。
《十月怀胎报母恩》直白地表现出了对子孙的劝诫,从母亲怀胎十月开始,一直忙碌到儿女终成婚姻,借助父母辛劳一生苦为儿女幸福,劝诫做儿女的务必要孝亲恭亲。乌鸦尚知反哺之礼,为人若没有孝道,是绝对无法立于世间。此歌十分鲜明地传达出了对于子孝孙贤的期望,劝诫子孙谨奉孝廉、知恩思报,以德行泽披后世,在父母在世之时定要及时行人子之孝,不要待到真正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含义时才幡然悔悟。
二、劝诫子孙扬善性、去恶性
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带有深厚的宗法思想,也就是宗亲法祖观念,尤其是在偏远山区这种文化保留更加系统完善。在陕南大多数家庭对大门正中都会高悬中堂,也称香火,一般上书天地君亲/国亲师位,这就体现出了非常浓郁的宗法思想承继。在先秦经典《论语》当中也有许多经典的关于孝的论述。例如: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②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③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⑤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3](P12)。很明显可以观得孝礼在中国是十分受人尊崇的,其与西方的文明观截然不同。我们追求三纲五常,其中有些是糟粕,我们该剔除,可有些是我们经久不衰的文明,我们理当发扬,这种伦理观我们必须坚守。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崇国学经典,很多地方开始兴起了国学热,农村学校的墙上也大量印刷了《二十四孝图》[4](P4),这非常有利于孩子们忠孝节义观的树立。其中,许多内容都是古代圣贤孝奉双亲的故事,以此来感化人心,达到子孙孝顺的目的,而商南孝歌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部分用来教化世人行孝德,还有一部分是表露出类似于家训文化的传接,是希望子孙谨守礼仪,以善行事立世。如《老母劝儿经》在翻阅资料过程发现也有学者将其称为《老母传儿经》(这明显是错误的),这就要考虑到商南当地的方言语音问题了。商南人会将“q”与“ch”发音混淆,如:“吃饭”会发成“七饭”,所以在这里一律用《老母劝儿经》[2]为正确标准题目,原歌词内容如下:
正月里来闹元宵,叫声儿孙听根苗;人生在世须明理,老母对你讲几道。
正月翘年客,贫富都要接,都在一起过邻居,一个不接要不得。
二月里来是花朝,叫声儿孙听根苗;要叫儿孙读书文,知书达理走正道。
三魂慢慢来回转,又怕娇儿受寒惊;娘在床上强坐定,怀搂孩儿紧贴身。
三月里来是清明,叫声儿孙听分明;年年三月过清明,不要忘了祭祖坟。
家家都如此,人人都有根;是脚下一点心,屋檐滴水不差分。
四月里来四月八,叫声儿孙听根芽;收罢大麦割小麦,打罢回茬拚芝麻。
消停的买卖,紧急的庄稼;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推沙。
五月里来是端阳,叫声儿孙听端详;过时过节接姑娘,亲戚相互常来往。
我不知她如何对不起我,我尚未向她解释她看到的那一幕,或许我该向她道歉,我未能及时告诉她林全纠缠我的事情。
当日兴规矩,家家都一样,姑娘回来也稀常,自古儿女多情长。
六月里来三伏天,叫声儿孙听根源;老的跟前莫掺言,顺者为孝记心间。
渴了奉茶水,天冷莫受寒;你孝父母子孝你,后辈子孙个个贤。
九月怀胎在娘身,是男是女吊着心;十月怀胎在娘身,小儿就将降临盆。
七月里来七月半,叫声儿孙听根源;年年七月做月半,一代一代往下传。
不同视域下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具有标准化、程序化、艺术性、创造性集于一体的特点,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创作领域。不同视域下的旅游景区需要将上述元素考虑在内,权衡每个特点的利弊,遵循不同视域下结构的特点和变化思路。在旅游景区的艺术形象设计上要以实际操作的功能为主,时尚贴切的主题可以发挥不同视域下艺术创作的优势,确保设计的主题能够吸引民众的视线,高效率和优质化的旅游景区艺术形象与现阶段的时代特征更匹配,为此可以根据不同视域下旅游景区艺术形象的特点进行设计。
接了媳妇各顾各,女到婆家不省亲;生前不把父母孝,死后嚎啕哭鬼魂。
八月中秋月高挂,老母说话要记下;不要跟人去打架,失手伤人事情大。
赔钱打官司,后悔也害怕,遇到清官也还好,遇到昏官裹不下。
九月里来是重阳,老母说话记心上;鸦片大烟切莫染,莫沾麻将赌博场。
赢了还想赢,输了卖家当;花街柳巷害人坑,家有万贯也败光。
十月里来十月一,老母说你别生气;不该是我亲生的,不是亲生不说你。
劝你是为你,为你能成器;路走错了能转回,事做错了悔不及。
劝人在世要行孝,首当要报父母恩;十月怀胎最困苦,千苦万难娘受尽。
辛苦一辈子,奔波呕心血,叫声老母放宽心,金玉良言我记得。
腊月里来腊月八,教妻训子孝为大;人人都要讲良心;饥奉饭菜渴奉茶。
天怕午时风,人怕老来穷;人随王法草随风,不遂王法是野人。
这首歌比较通俗易懂,是老母亲教育儿子人生行事方方面面的准则,囊括了为人交际、与人相处、读书学习、光耀门庭、宗亲法祖、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等多项事例,显示了母亲对儿子的教诲,希望儿子要正心正身,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于国于家有益。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极为接近家训文化了,对后世子孙为人处世的一个定则。所以说这首孝歌是传达了扬善性、去恶性的礼仪约束,是父母对儿孙的殷殷期望,要发扬家风,不能于家于国百无一用。我在山西长治念书之时有幸拜临晋中祁县的乔家大院,也有幸知道了乔氏家训,该家训有云:“有补于天地者曰功,有益于世教者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无欲曰德,无为曰道。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暧昧曰章。是谓道德文章。有功名富贵固佳,无道德文章则俗”。这也是对于后人的警醒。所以我们今天再去看商南的孝歌文化,就不应该再抱有鄙夷的态度,应深入体味发掘中间折射出来的文化价值观。
在线检测夹具可以有效提高工件与工装、工装与机床的装配精度。图9所示为不带和带检测下的误差源作用图,由图可知检测误差代替了工件装配中的基准误差和夹具误差,所加入的检测环节有效提高了装配精度。在线检测夹具成本包括测量成本、测量误差成本。测量成本分为测量仪器成本和测量策略成本;测量误差成本分为弃真误差成本和纳伪误差成本。
三、慰藉遗亲,以缓悲恸
既然孝歌是作为一种丧葬文化象征符号,那么它必然会有另一种情感蕴含,那就是子孙遗亲对于亡者的依恋不舍以及悲恸。所以,这个时候它自认而然地要疗慰生者之心,以缓其悲。在这里它又作为一种慰藉文词出现,一给生者讲解生死有常的基本道理,望生者看开生死法则,不必太过执念,二给亡者送灵,寄托哀思。例如孝歌《游十殿》[2](节选):
甲:来到灵堂前,孝子哭得泪涟涟,(我)唱段孝歌把你劝:只为大人归了阴,永生永世难见面;孝子不必太伤感,人的生死古难全;生老病死是常情,莫怪亡者寿路短。
乙:叫声孝家听我言,人生生死古来有,是长是短各有限。彭祖活了八百岁,张果老活了两万年;甘罗十三已拜相,子牙七十才出山;天增岁月人增寿,只当(大人),归西天。
丙:孝子不必太伤心,人的阳寿命注定,世上哪有不亡人。劝你不必泪满腮,人的生死命安排。本说亡者归天界,是他少带阳寿来,不用哭来不用哀,后辈子孙大发财。
丁:孝子不必泪淋淋,人人都有父母亲,哪有长生不归阴。为人在世多行孝,何必人死泪滔滔;多份钱纸灵前烧,好送亡者到阴曹;亡者上了奈河桥,辞却阳间路一条。
这段歌词是歌师来劝藉生者不必过于伤心,直白地道出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中国古代敬天思想,其指出了人的命运是有长短的,终归是要走到尽头的,要趁着父母在世的时候多尽孝道,不必死后泪涟涟。尤其是一句“世上哪有不亡人”,更是道出了死生的不可逆性,具有早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商南孝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应当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它的内容极其简单,但却承载着商南本地人民最本质、最朴实的生命意愿。商南孝歌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人的文化繁衍,显示出了这片土地上人民对孝的尊奉,是原始文化至今还能显现影子的一种存在形式。
四、慰藉亡灵,以消牵绊
孝歌作为存在,必定有针对性意义,其意义就在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孝歌和先秦时期的娱神歌舞功用相似,先秦时期的娱神歌舞主要是百姓敬天思想主导,以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商南孝歌则大部分主要是为了慰藉亡灵,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杂含其中,农村百姓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故而以一种特有的祭祀活动仪式,也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打代式”来超度亡者,使亡者可以安心离开世间,消除心中对于尘世亲属俗事的牵绊。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形式,其实都是为了表达生者对于死者的美好祝愿与思念,希望死者可以安心离开,可以早日摆脱苦厄。例如经典孝歌《大敬茶》(节选)[2]:
敬酒过后把茶端,金杯香茶到灵前,超度亡者上西天。
转眼上元在即。今年不同于往常,只因灯节毗邻皇后生辰,圣上恩准举办灯会。灯会专辟禁区,供皇族和品级高的皇亲国戚、股肱之臣观赏。
孝子双手端茶盘,端来茶盘说根源,九天玄女把茶采,观音老母把水担,采茶采到昆仑山,担水担到天河边,炼了七七四十九,方才炼好茶一盘,都说此茶很平常,我说此茶不一般,热了喝了口不干,冷了喝了身不寒,老者喝了茶一盏,活活长生不老仙,少者喝了茶一盏,百病遣消保平安,文官喝了茶一盏,水后官上又加官,武官喝了茶一盏,身强体壮保江山,皇上喝了茶一盏,一统江山万万年,亡者喝了茶一盏,把仙引上逍遥殿,一盏香茶敬亡魂,留下美名在人间。
孝子扎跪进埃尘,双手敬茶尽了心,天官赐福到来临。一赐老者多福寿,二赐少者多子孙,三赐人丁多繁衍,四赐四季保平安,五赐五谷多丰登,六赐六畜进满圈,七赐亲戚长来往,八赐八方有财源,九赐幸福久久长,十赐事事都如愿,赐了一福又一福,福如东海寿如山,赐了一代又一代,代代儿孙坐高官,儿载香茶敬亡魂,金玉满堂用不完。
敬茶孝子跪灵前,叫声你们听我言,再把古人表一番。这杯香茶不平凡,赛过老君如意丹,悟猴喝了茶一盏,大闹天宫战杨戬,姜尚喝了茶一盏,一生独钓渭河边,沉香喝了茶一盏,劈山救母破华山,湘子喝了茶一盏,撇下林英上终南,关公喝了茶一盏,斩了六将过五关,刘海喝了茶一盏,站在桥头撒金钱,金钱撒在孝堂内,一年四季保平安,三盏香茶敬亡魂,富贵长春万万年。
企业在开展财务会计工作过程中,不少方面具有相应的局限性,从客观角度来看,其中的一部分财务会计风险是难以真正从根本上消除掉的,唯有采取一定的合理措施来进行规避。因为此类风险属于具有较强的固定性和客观性,企业只有通过财务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来尽可能减少其对自身造成的危害。通常情况下,企业财务方面的存在客观会计风险包括会计理论风险以及会计规范风险两种,而会计规范风险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广泛存在,所以企业对这些方面要加强关注。
这首孝歌有倾向的主体,就是对于亡者的祝愿,以这三盏香茶去敬亡灵。其先使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去夸耀所敬的茶的非凡来历,然后再去敬亡灵,希望亡灵可以通过这茶变得不受侵害,成仙道之身。一盏茶是从身后之名来说,留得亡灵美名万世;第二盏茶是富贵象征,金玉满堂;第三盏茶直接表述的是“富贵长春万万年”。所以很容易从词中看出这是对于亡灵的尊敬,这种仪式的兴起也是出于对亡者的敬重,商南孝歌所蕴含的情感也基本围绕亡者进行表达,是孝道的一种外显范畴。商南孝歌大多数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以彰显其于世之功,但最根本的还是离不开对亡灵的追思,无论是孝歌歌词还是孝歌演奏形式都是子孙为了慰藉长者,愿死者安息而进行的“娱灵”仪式。它最主要的还是以“宣孝为主”,而且情感基调大多是“乐大于悲”[5],孝歌作为中国的孝道文化传播载体,它充分将伦理道德、人文关怀、宗亲法祖、行为修养等结合起来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和文化外显[6]。商南孝歌属于陕南孝歌,它从生死的角度对普通下层民众的生活进行讴歌和写照,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单一民歌的范围[7],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把它排除在外。我们应该看到其中深藏的情感因子,理解这种人伦物理,把它当做另一种独特的文化进行解析,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逐渐消失在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大厦里。
孝作为中国人的核心道德传统流传上千年,一直未被中国人遗忘,这就证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是中国几千年来优良的文化传承,代表了中国人尚德、尚节、尚礼的集中品质。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孝经》开篇就记载了: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8](P1)这非常明确了孝的作用与地位,孝乃是道德的根本要义。商南孝歌当中大量歌词也是如此,极力宣扬孝的重要性,让子孙贤孝,恪守孝廉成为氏族主流文化价值追寻。商南借助孝歌这种特殊文体表达出子孙对长辈的缅怀,也同时寄托了长辈对子孙的教诲与期望,希望晚辈行事合乎礼仪孝节,更多的都是通过对母亲孕育的细节描写,从怀胎十月开始,一直到儿女成家立业,此时仍没有完全放下操累的心,用这种方式来让子孙明白父母的艰辛不易,从而尽忠尽孝。商南孝歌作为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的确有着“劝藉”情思,也可以理解成功能,但笔者更倾向于把它作为一种情感来理解,它也是生者与逝者心灵传递的桥梁,以生者的在世之安好去超脱逝者,以逝者生死有常的自然人伦定理去抚慰生者心灵的悲怆。这是人世间最真诚的情感流露,无法用其他情绪替代,也无法进行虚伪的掩饰和包装。歌词内容非常质朴无华,虽然形式上与古体诗词相像,但是内容上却从未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只是保持了最基本的押韵。商南孝歌的内容十分通俗易懂,大多篇目以叙事手法去阐释孝的合理性,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应该被人们承传。它毕竟是对亡者的追思,对生者的训诫,作为文化有它的现世意义。我所提出的“劝藉”情思也只是从它的情感延续角度出发,它本身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我们应当发现这种民间文化的厚重性,不至于使他最终淹没在历史的扬尘中。
深圳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精神,抓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健全制度,深入创新,严格“三条红线”管理,强化水资源总量控制,提高用水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保护,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快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效机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和支撑,为推进深圳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深圳”、建设“美丽深圳”的梦想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余琪.试析商南孝歌的文化意蕴[J].商洛学院学报,2009,(6).
[2]雷家炳.山魂水韵商南花鼓选(上下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任伯年,徐艳孙.二十四孝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5]邰科祥.陕西孝歌“打待尸”特征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
[6]王瑾.孝歌与孝道文化[J].文化论坛,2014,(9).
[7]张建军.简论陕南孝歌[J].商洛学院学报,2008,(4).
[8]孔丘.孝经[M].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and inherits the teaching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saints and ancestors for later generations,which contains the belief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condensatio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As a kind of folk songs,the filial piety songs of Shangnan,Shaanxi Province,not only contain a single symbol of"music"and"music"civilization,but also inherit the comprehensive cultural meaning of"etiquette and music"of ancient Chinese Confucianists.From the lyrics of the songs of filial piety in Shangnan,we savor the respect for filial piety among the poor people at the bottom class,which reflects the feeling of"persuading by virtue",exhorting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to pursue filial piety,and consoling their bereaved relatives to ease their grief.It's the people’s value pursuit of perfection and moral admonition to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Key words: song of filial piety in Shangnan; persuasion;culture of etiquette and music; perfection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9)03-0040-04
收稿日期:2018-12-16
作者简介:程琳(1994-),男,陕西商洛人,喀什大学人文学院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黄加成)
标签:商南论文; 子孙论文; 文化论文; 喝了论文; 父母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家庭论文; 婚姻道德论文; 《淄博师专论丛》2019年第3期论文;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