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赟娟:西藏西部“阿里三围”女护法神灵多杰钦姆的图像变迁与信仰传承论文

任赟娟:西藏西部“阿里三围”女护法神灵多杰钦姆的图像变迁与信仰传承论文

内容摘要:女护法神多杰钦姆的信仰范围覆盖了古代西藏西部的“阿里三围”,时间跨度从10世纪末的佛教后弘期开始延绵至今,其历史形成和信仰演进的考证对明晰古格王统建制以及溯源藏传佛教护法神灵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与多杰钦姆有关的早期藏文文献,基于实物图像调查分析,欲从历史渊源、图像变迁、仪轨传存与地域信仰传承等层面对该护法神予以考察,旨在探讨藏传佛教中护法神的象征意涵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多杰钦姆;阿里三围;护法神灵;图像变迁;古格王朝

在藏传佛教诸多神灵体系中,以怒相显现、周身配以镇魔神器、专职护持佛法清净、捍卫教义免遭破坏的护法神,其藏文名为“苏玛”(srung ma)或敬称“丹苏玛”(bstan srung ma)。 其中,按是否获得圣道及威力大小又将其划分为出世间护法神(’jig rten la’das pa’i lha)和世间护法神(’jig rten gyi lha)。“苏玛”多杰钦姆(rDo rje chenmo,意为大金刚女)作为10世纪末出现在西藏西部的重要出世间护法神灵,她不仅是大译师仁钦桑布(Rin chen bzang po,959—1055) 的个人护法,亦是守护古格地方政权的地域神灵,至今仍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阿里高原深受尊崇。

本次兰心奖还对行业里的公益人士、优秀企业家、优秀培训师等为家政服务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员进行了表彰,评出了“公益奉献奖、兰心希望之星、杰出贡献企业家”等奖项。

阿里在前佛教期为古象雄王国(Zhang zhung)的腹地,早期汉文史籍中将此称作“羊同”或“女国”[1]①早期汉文史籍对该地域的记载主要散见于《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典籍中。。9世纪中期,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Glang dar ma,799—842)因灭佛被刺,吐蕃后裔吉德尼玛贡(sKyid lde nyi ma mgon)西逃至阿里开创地方政权以延续吐蕃王朝血统。待其三子长大成人后,吉德尼玛贡采用分封制,将原象雄故地易名为玛域(Mar yur)、古格(Gu ge)和布让(Pu rangs)分赐给三个儿子贝吉衮(dPal gyi mgon)、扎西贡 (bKra shis mgon)和德尊衮 (lDe btsun mgon),建立拉达克王朝(La dwags rgyal rabs)、古格王朝 (Gu ge rgyal rabs)和布让王朝(Pu rangs rgyal rabs),形成藏族史载的“阿里三围”(mnga’ ris skor gsum)。 “阿里三围”的时空概念在藏文史书中多有变动,但早期基本是由玛域、古格和布让三方领地构成②关于“阿里三围”,在后期藏文史书《第吴教法史》《雅隆史》《娘氏宗教源流》《汉藏史集》《布顿佛教史》《红史》等著作中均记载不一,但总体公认由玛域(指今天的拉达克地区、桑斯噶尔、斯匹蒂、拉胡尔等地)、古格和布让三围构成。[2-3]。古代的玛域,涵盖了今天印度西北部拉达克地区的斯匹蒂(Spiti)、桑斯噶尔(Zangs dkar)、金努尔(Kinnaur)、拉胡尔(Lahul)等地;古格和布让分别为当今我国西藏西部阿里地区象泉河流域和孔雀河流域的札达县与普兰县。多杰钦姆的信俗时空与“阿里三围”地缘认同紧密关联,维系了西藏西部独有的文化祭祀圈,见证了藏族古代社会政教合一的历史发展轨迹。

我妈说扒锅街越来越冷清了,我倒是觉得少了许飞在屁股后面呱叫,清净不少哩。只不过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玩过过家家了。

一 多杰钦姆的历史渊源与地域图像变迁

自朗达玛灭佛后,佛法在西藏再度弘扬兴盛,这与 “阿里三围”之古格政教首领松额[Srong nge,出家法名 “益西沃”(Ye shes ’od,947—1042)]开辟的上路弘法事业密不可分。在位期间,他颁布开国大诏令(bKa’shog chen mo)确立以教治国、政教合一的方略。后让王位于哥哥柯热(’Khor re),自己出家为僧并派遣青年学子赴印、克什米尔求法。在招揽克什米尔班智达与造像工匠于西部阿里讲经说法和传授技艺的同时,他还与从印度学法归来的大译师仁钦桑布一道组织翻译佛典并兴修佛寺。藏历火候年(996)由王室号令、贵族赞助、僧众参与共建,并由大译师仁钦桑布开光的 “阿里三围”早期三大寺之古格托林寺(mTho lding)、布让科迦寺(’Khor chags)和玛域聂尔玛寺(Nyar ma)③关于三大寺的建立与开光,见张长虹《大译师仁钦桑波传记译注(下)》,《中国藏学》2014年第1期第33页。即为象征“阿里三围”权力分布的典型性地标建筑。作为自上而下护持古格政教权力的女护法神多杰钦姆,其身影也伴随着三大寺的建立进入了佛教的殿堂空间中。

(一)多杰钦姆的历史溯源和信俗生成

塔波寺杜康殿中的多杰钦姆绘于殿内门楣正上方,以此为往来礼佛的男女信众护佑消灾。她的形象特征是(图1—2):身着白色大氅,宽大的领袖与衣角边缘呈宝蓝色,并夹杂有红色纹饰,大氅底边一周用孔雀翎毛装饰;其两手掩于大氅之下方,呈坐姿。靠背处设团花丝质背屏。她金色头光,赤面,厚实的乌发披在左右两肩,脖颈处饰满了珍

比照历史图像与文本遗存,还可追溯该护法神灵更早的历史记忆。《仁钦桑布传记》所载多杰钦姆神灵居地聂尔玛,即996年同期建成阿里三大寺之一,该寺早期佛殿的绘塑现已毁坏。其余两大寺庙分别是我国境内的托林寺和科迦寺,早期绘塑也已毁坏,故无法考证当初这些寺院佛殿中的绘塑现状。所幸的是,位于今天印度西北部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斯匹蒂(Spiti)河谷中的塔波寺杜康殿内,还保留有多杰钦姆的早期图像遗存。这座寺院曾是“阿里三围”之古格王国早期辖控的重要区域。最初由益西沃(Ye shes’od,智光)建于996年,其后又由他的孙侄强曲沃(Byang chub’od,菩提光)在 1024年间重绘了部分壁画[4]。有意思的是,这座由古格王室在后弘期初所建的佛殿中,发现了前佛教期土著护法神灵“卫茠茗”(Wi nyu myin)和后佛教期阿里王室推行的女护法神灵多杰钦姆同时出现在杜康大殿殿门内外正上壁的现象。据维也纳大学喜马拉雅艺术史教授克林伯格索特对塔波寺早期壁画的研究表明,在996年所建的塔波寺集会大殿中,唯有门廊(sgo khang)西壁还存留前佛教时代的文化痕迹,她便是被认为多杰钦姆前身的地方保护神“卫茠茗”[5]⑥据克林伯格索特的研究,她1991年初次考察塔波寺时,杜康殿外门顶“卫茠茗”壁画下方还保留“伟大的(医治)护法神卫茠茗和她的扈从”古藏文题记。但时至今日,这部分题记已经遭到破坏。。根据壁画中该神灵的形象和所处特殊位置可推断,在塔波寺建寺之前,即在佛教文化还未进入这块土地之前,“卫茠茗”肯定是当地尤为重要的古老土著保护神。不然被特意绘制于塔波寺集会殿门廊位置的她也不会占据如此大面积的空间。她应该是慢慢地被转化、收容成为藏传佛教神灵体系中的护法女神[6]。

根据《云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实施方案(试行)》(云卫药政发〔2017〕2号,以下简称云南省“两票制”文件),自2017年10月1日起,云南省省级公立医院及部分州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三级公立医院率先执行“两票制”政策[6]。经统计,云南省“两票制”文件共涵盖本省39家医疗机构。2018年1-2月,本课题组对这39家医疗机构按每家1份发放调查问卷——《云南省医疗机构“两票制”执行现状及问题调查表》,由受访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负责人填写。

目前共发现有3份多杰钦姆念诵仪轨,其成书年代相对较晚。根据仪轨内容与图像记载,推测托林寺与科迦寺藏影印本念诵仪轨为15—16世纪的刻本①克林伯格索特《从10世纪塔布壁画构想益西沃的世界》讨论塔波寺西壁门廊土著护法神“卫茠茗”时,曾提到托林寺藏多杰钦姆念诵仪轨可能是15—16世纪所造之推测,见[5]106。,而六世班禅贝丹意希文集中收录的仪轨,应该撰写于18世纪中晚期。以下仅辑录出三份仪轨中的图像部分,结合上文讨论的多杰钦姆现存壁画地域分布与图像特征,借此分析仪轨所载图像与现存寺院壁画中多杰钦姆之关系。

从《尚书》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到春秋时期的“民者君之本也”(《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及至孔子提出了富民、畏民、教民、御民的思想,“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而由孔子的“民者君之本”,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民舟水”,都是对《尚书》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多杰钦姆的地域图像与特征变迁

这一图像底本后在塔波寺15世纪的坛城殿和护法殿被继承。三者在构图与形象特征上基本趋于一致,尤其是坛城殿壁画中用以白描线条勾勒多杰钦姆白色大氅的表现形式(图3),以及主尊两手掩于大氅下和坐姿等更贴近于杜康殿的图像特征。在护法殿中(图4—5),多杰钦姆的位置、构图方式亦基本延续了早期杜康殿中的表现手法,除主尊保持原跏趺坐坐姿并被左右众眷属环围之外,图像上的另一转变是:1.相比其他眷属,该佛殿中特将噶孜玛(Gar rdza ma)和热玛底(Re ma ti)的身形放大,并置于主尊的左右两方;2.将原杜康殿中主尊仅着用孔雀翎毛装饰底边的白色大氅变为身着淡绿色的孔雀披风,双脚也穿上了长筒靴,并在耳坠处配有火焰纹的金色大耳环;3.主尊面色由早期的赤色变为青色,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长寿瓶。不过在强巴佛殿中(图6),首次将多杰钦姆两侧众眷属中的青马转化为坐骑,并将早期图像中左右两侧女伴随与高头青马简化成只剩热玛底和噶孜玛两尊,其他无论身色、持物与着装打扮均与护法殿类同。

1.拉达克地区

目前在拉达克地区发现的多杰钦姆图像主要集中在塔波寺和阿奇寺(Alchi)。其中在塔波寺中出现的图像除上文已提到的杜康殿(’du khang)之外,另在强巴佛殿(byams pa lha khang)、坛城殿(dkyilkhang)和护法殿(mgon khang)内均有遗存。其中,杜康殿的壁画年代可追溯到建寺初的996年,其余三座佛殿除强巴佛殿为14世纪前后之外,另外两座均为 15—16 世纪的壁画遗存[6]65[7]。

据藏文史料和佛教经典记载,多杰钦姆多以古代“阿里三围”之政教首领的个人护法神形象出现。据洛桑杰布(Blo bzang bzod pa)撰写的《仁钦桑布传记》记载,多杰钦姆是佛教经典翻译大师仁钦桑布的个人护法神,她居住在聂尔玛(Nyar ma)① 聂玛寺位于今天的拉达克地区,现仅存一些残垣断壁和佛塔废墟。 见 David L.Snellgrove,Tadeusz Skorupski,The CulturalHeritage ofLadakh,Vol.1,Warminster,1977,p.19.这一圣地,后演变为众所周知的聂尔玛多杰钦姆(Nyar ma rDo rje chen mo),该神灵后来受到拉达克国王(La dwags rgyal po)的招请,并成为国王的个人护法神② 见 Khrigs se mkhan po dKa’ chen Blo bzang bzod pa,Lo tsaboRin chenbzang po’i rnam thar dad ldan dge’phelzhesbyababzhugs so,Delhi,1978,第 15 页,第 3—5 行。。类似的记载也见载于16世纪囊瓦根达噶尔玛 (Nang wa gindra karmas)撰写的《至尊大宝银质三昆季所依·能依者目录之悦曲》(rJebo rinpo che dngul sku mchedgsum rten dang brtenparbcaspa’i dkar chagrabdga’iglu dbyangs)中。据载,古格第四代国王沃德(’Od lde)③ 沃德是拉德(lHa lde)的长子,约诞生于995年。1024年,其父亲拉德逊位后,他成为古格国王。大约在同一年,他去了玛域的拉达克,在大译师仁钦桑布的支持下修建了贝图寺(dPe thub kyi lha khang)。 1037 年,他率军攻打珠夏(bru sha,巴尔蒂斯坦)时被俘,后死于修噶 (bshul dkar)的逃难途中。参见Roberto Vitali,The Kingdims of Gu.ge Puhrang:According to mNga’ris rgyal rabsby Guge mkhan chen Ngagdbang gragspa,New Delhi:Indraprastha Press,1996,p.264,291—293.指认多杰钦姆为其护法神灵“苏玛”(srung ma)④ 参见藏文文献 《至尊大宝银质三昆季所依·能依者目录之悦曲》第10页第1—2行。引自Roberto Vitali,The Kingdims of Gu.ge Pu hrang:According to mNga’ris rgyal rabsby Guge mkhan chen Ngagdbang gragspa,New Delhi:Indraprastha Press,1996,p.302.。在这份历史资料中,紧接着强调被国王沃德认定为古格“苏玛”的多杰钦姆最初是由大译师仁钦桑布从印度玛噶哈(Ma ga dha)带到托林寺,其随从女性伴属神灵是热玛底(Re ma ti)和噶孜玛(Gar rdza ma)⑤ 藏文原文:’Od ldes bsung ma rDo rje chen mo de dag gi bsung mar bskos bsrung ma ’di yang lo chen (Rin chen bzang po)gyis ma ga dha nas spyan drangs larn la sha ba la chibs pa mtho lding du rta nag gi bzhon pa phul。。这些历史文献记述了在仁钦桑布时期的古格和拉达克地区,作为“阿里三围”保护神灵的苏玛多杰钦姆已经出现。同时,从零星史料记述中亦可发现,多杰钦姆的地域神灵信崇应为10世纪末在“阿里三围”自上而下地推广沿袭。以执掌政教最大权力的国王和身居高位的宗教人士仁钦桑布等为首,或将她作为个人护法神灵,或将她招请至当时的王室宗庙。

图1 多杰钦姆 塔波寺杜康殿门楣正上方

宝异石,光彩夺目。高挑的眼眉与樱桃小嘴所呈现出的情态使人难以想象她是一位护佑“阿里三围”之广袤大地的护法神灵,而更像是一位慈眉善目的王宫贵族公主。其左右各有9尊女眷属;右侧伴有6匹青马,左侧伴4匹青马(另有着稻草衣服,赤面立姿的尊者和披鞍的麋鹿)。左右女眷属均盘腿簇拥而坐,与左右青马一并侧颜目视中央的主尊,这是最早关于多杰钦姆图像的遗存。

图2 多杰钦姆 塔波寺杜康殿门楣正上方(局部)

目前所存多杰钦姆的图像分布整体可划为三个区域,分别是现属印度西北部的拉达克地区以及我国境内象泉河流域的札达县和孔雀河流域的普兰县。这三个区域的现代行政划分分别对应古代阿里三围之玛域、古格与布让的领地。古往今来,此三地文化共生、互通相连,多杰钦姆的图像整体也趋于一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兴文化的不断输入,加之受到晚期多杰钦姆仪轨的生成与影响,其图像亦在发生细微变化。以下笔者基于壁画遗存分析其图像特征与变迁关系的同时,解读其背后的时代因素。

图3 多杰钦姆 塔波寺坛城殿门顶

图4 多杰钦姆 塔波寺护法殿门楣上方

图5 多杰钦姆 塔波寺护法殿门楣上方(局部)

孔雀河流域普兰县境内目前发现的图像仅存两处,分别为科迦寺藏17世纪前后的岗孜唐卡(图13)与科迦村藏17世纪中晚期多杰钦姆与眷属唐卡。与象泉河流域札达县境内图像特征不同的是:主尊呈三眼怒相,并在左腋下方另挟彩箭(mda’)一支。这一图像演变与普兰民间信仰之关联笔者另有专文讨论,此不赘言。

2.象泉河流域的札达县境内

象泉河(glang chen gtsang po)流域札达县境内现存多杰钦姆壁画遗存有:11—12世纪前后古格王朝早期石窟寺东嘎石窟(dung dkar)② 关于东嘎石窟的壁画年代,见王瑞雷 《西藏西部东嘎1号窟法界语自在曼荼罗图像与文本》,《敦煌研究》2013年第5期第61页及注释1。;13世纪前后古格王朝早中期卡孜河谷(mkhar rtse)流域的帕尔嘎尔布石窟 (bar rdzong ’gog po)[9];15—17世纪古格王朝中晚期的托林寺红殿、白殿[10-11],古格故城红殿、白殿与药师殿③古格故城药师如来殿在原考古报告《古格故城》中被命名为“编号IVY35供佛洞”。,卡孜河谷查宗贡巴石窟(brag rdzong dgon pa)[12];古格王朝晚期王室家族东宫与17世纪后期札布让宗本(rtsa rang rdzong dpon)夏季办事处香孜城堡(shang rtse ’am byang rtse mkhar gog)等。 另在大译师仁钦桑布出生故地,现中印边境底雅乡(gti yag)的布日寺大殿堂(spu ri dgon gyi lha khang che ba)和小经堂(lha khang chung ba)内亦有16—17世纪前后绘制的多杰钦姆图像。

图6 多杰钦姆与眷属 塔波寺强巴佛殿

图7 多杰钦姆 阿奇寺松载殿门楣上方

从图像特征分析,古格王国早期东嘎石窟壁画中的多杰钦姆与古格王国中晚期出现的形象特征各有不同又前后接衍。东嘎1号与2号窟中的多杰钦姆绘于窟室门楣正上方,其中1号窟中的形象特征是(图8):颜面与身色均呈蓝青色,厚实的乌发垂于她的左右两肩;头戴白色黑边夏帽,身披宽领白色大氅,其宽领呈赤色,领沿与底边下摆处用孔雀翎毛装饰。身骑青色大马,鬃、尾均呈赤色,她右手紧勒马缰,左手掩于马后,并佩有白色华盖,华盖边沿亦用孔雀翎毛装饰。在她的前方是骑在麋鹿背上的伴随噶孜玛,身披青白相间大氅,左手牵曳主尊多杰钦姆的马缰,右手紧抱麋鹿脖颈处。其他眷属均紧随其后。东噶2号窟中的多杰钦姆仅残存头部及坐骑马头,残存的颜面为淡蓝色,厚实的乌发垂于她的两肩。马亦为淡蓝色,鬃毛呈赤色,与1号窟相同。

基于路堑边坡风险定量评估技术框架,本文对福建省漳武高速公路龙岩市永定大道拓建段K1+160—K1+310段路堑高边坡开挖后和加固施工后进行定量风险评估。

图8 多杰钦姆 东嘎1号窟门楣上方

由地缘特征可知,东嘎石窟中的多杰钦姆形象与塔波寺杜康殿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在她们之间仍能找到早期形象所具有的共性。尤其是主尊垂于两肩厚实的乌发以及外披白色大氅大圆领中央部位的红色装饰与青色沿边,还有底边下摆处用孔雀翎毛的装饰,此类特征在中晚期石窟寺院壁画中亦可寻觅。中晚期壁画中的多杰钦姆一改早期着衣方式,将原来只有底边下摆处饰孔雀羽毛的大氅直接改换为身披孔雀披风,骄奢华丽的宫廷风貌已现。

按时序分布推断,古格王国早中期的多杰钦姆图像遗存目前仅发现于卡孜河谷帕尔嘎尔布石窟,亦绘于窟室门楣的正上方(图9)。她面呈白色,头戴宝冠,身着红色大氅,外披孔雀披风;左手于胸前托持长寿宝瓶,右手举肩执金刚杵;骑白色骏马,马鬃呈赤色。此图像造型被古格王国中晚期所建的托林寺红殿白殿(图10)、古格古城红殿白殿与药师如来殿(图11)、香孜城堡佛殿(图12)以及卡孜河谷查宗贡巴石窟所继承,唯一不同点在于晚期壁画中出现的多杰钦姆身色呈蓝青色,其他均一致。可以看出,在象泉河流域的古格腹地,自13世纪以后本地长期供奉的护法神灵多杰钦姆的形象特征已趋于一致,尤其是到了15世纪后,石窟寺院壁画中所出现的形象均呈现出标准化趋势。另从塔波寺强巴佛殿中的多杰钦姆图像可以发现,同在15世纪后,古格与玛域所在地的拉达克地区,该神灵图像构成也融为一体(表1),这折射出该神灵祭祀圈的文化互动更为密切,政教步调趋于统一。

3.孔雀河流域的普兰县境内

图9 多杰钦姆 帕尔嘎尔布石窟门楣上方

图11 多杰钦姆与眷属 古格故城药师佛殿殿门左侧

13世纪前后拉达克之都列城(Leh)西北方阿奇寺杜康殿内及松载殿(gsum brtsegs)一、二层[8]殿内门楣上方的多杰钦姆形象① 阿奇寺松载殿一、二层和杜康殿内多杰钦姆图片分别见Tsering&Aditya Arya,Alchi,The livingheritage of ladakh:1000Years of Buddhist Art,Leh:Central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2009,Pl.5,65,145.是:面呈青色,颈部佩戴珠宝,身着孔雀披风,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嘎巴拉碗,身骑青蓝骏马,并有噶孜玛和热玛底附随其后(图7)。此特征除左手持嘎巴拉碗与塔波寺强巴佛殿不同之外,其余均基本一致,亦与现藏于托林寺内的多杰钦姆念诵仪轨中的图像记载大致吻合。

缅甸琥珀主要产自克钦邦密支那到德乃一带的康胡盆地[2],是缅甸北部与印度接壤的沼泽地带。矿区位于塔奈西南角20公里处,由达罗盆地和新平阳盆地组成的康胡河谷这个方向上第一座海拔250m的一座叫Noije Bum山上[3]。缅甸琥珀是被发现和利用最早的白垩纪琥珀,早在2000多年就进行开采作为工艺品。

早期三大区域间的多杰钦姆壁画一般均绘于佛殿门楣的正上方,与眷属一并独占一方。大约从14世纪前后开始,多杰钦姆在“阿里三围”佛殿空间中的比例日渐缩小,之前庞大的随从眷属最终被简化成热玛底和噶孜玛两尊。此外,随着卫藏各大教派(噶举、萨迦与格鲁派)势力的西扩,在以他们教法为主导的佛殿内,原独占门顶一方的多杰钦姆开始出现了与卫藏新兴教派所尊崇的诸护法神灵融合的现象,其所占空间位置与次第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参看表1)。即便如此,在“阿里三围”中晚期所建的佛殿内,其门楣上方或进殿门左侧壁位置仍延续着先辈益西沃与大译师仁钦桑布们在建国初期所推行的护法神灵多杰钦姆的信崇。甚至在古格王朝早期所建大型寺院(托林寺、科迦寺、塔波寺)内,该信仰一直延续至今并专门设有供奉多杰钦姆的护法殿。这些寺院每天或重大节庆时会特派僧人在护法神殿内念诵多杰钦姆的祷祀仪轨① 如现在我国境内的托林寺和科迦寺,不仅在重大节庆仪式上会念诵多杰钦姆经文并奉行相关仪轨,而且每天还会专门派僧人到护法神殿“苏玛康”(srung ma khang)内念诵多杰钦姆祷祀仪轨,以此护佑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平安无恙。特别是科迦寺每逢“朗童节”(nam mthong),寺院全体僧人都会在一层护法殿内念诵多杰钦姆仪轨,之后所有僧人又并排坐在供奉有多杰钦姆塑像的觉康二楼护法殿靠门墙的坐垫上继续进行祈福念经。全村男女老少都会着盛装前来叩拜女护法多杰钦姆。在当地民众的心目中,不仅觉得她是一位护法女神“苏玛”(srung ma),也是将她比作类似于城隍神一样的藏区地方“域拉”(yul lha)。此外,在拉达克地区的雪利(shey,位于列城以南15公里处),每年7月9日至10日,会举行敬奉多杰钦姆的初穗仪式(srubs lha),以此节日来专门敬奉多杰钦姆。见煎本孝《ラタック仏教僧院と祭礼》,法藏館,2014年,第502—563页。[13],以此护佑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平安吉祥。古今“阿里三围”政教腹地均会在年度盛典表演专祀该神灵的古格宣舞亦传承至今,尤其普兰县科迦寺藏历正月十五和二月初十的两大节庆中均有特定仪轨敬奉[14]。

从某种程度而言,如果青少年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出现偏差,势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所谓的攻击行为主要是指个体存在伤害或者损害他人的行为,危害性较为严重。确切地说,攻击行为属于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暴力犯罪、轻生自杀以及恐怖主义等攻击行为都属于社会行为,并对社会安定有着较大的威胁。近些年来,研究人员表明,青少年受到不良舆论引导以及社会认知偏差的影响,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已经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图10 多杰钦姆 托林寺白殿门楣上方

图12 多杰钦姆与眷属 香孜城堡佛殿殿门左侧

表1 多杰钦姆图像遗存地域年代、图像特征及配置

地域 佛殿/石窟名称 时代 方位 形象特征 配置关系塔波寺杜康殿 996年 门顶(西) 赤面,慈眉,长发,着大氅长衣,手臂掩盖于大氅下,跏趺坐塔波寺强巴佛殿 14世纪前后 门顶(东) 青面,着孔雀服,结跏趺坐,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瓶左右各九尊女眷属,并伴九匹青马。左侧另有着草衣、赤面呈立姿的尊者和麋鹿各一眷属上方为二臂、六臂大黑天和吉祥天母古代阿里三围之玛域,今属印度西北部拉达克塔波寺坛城殿 15—16世纪 门顶(西) 着大氅长衣,手臂掩于大氅之下,跏趺坐 眷属环围塔波寺护法殿 15—16世纪东壁左侧即进门左侧青面,着孔雀服,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瓶,骑青鬃白马 眷属下方为大黑天与红阎摩敌阿奇寺杜康殿 13世纪前后 门顶(南) 青面,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嘎巴拉碗,莲花帽孔雀服,骑青马 处于二臂大黑天右下方阿奇寺松载殿一层阿奇寺松载殿二层13世纪前后 门顶(南) 青面,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嘎巴拉碗,莲花帽孔雀服,骑青马 处于二臂大黑天右下方13世纪前后 门顶(南) 青面,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嘎巴拉碗,莲花帽孔雀服,骑青马 处于六臂大黑天右下方东嘎1号窟 11—12世纪 门顶(西) 青面,持物不明,骑青色宝马 与二臂大黑天和当地土著护法神并列东嘎2号窟 11—12世纪 门顶(西) 青蓝面孔,骑青蓝色宝马,脖颈以下部分残缺 与当地土著护法并列托林寺红殿 15世纪中晚期 门顶(西) 青面,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瓶,着孔雀服,骑青色宝马托林寺白殿 16世纪初期 门顶(南) 青面,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瓶,着孔雀服,骑青色宝马与眷属和本地护法并排,上方另有二臂、六臂、四臂大黑天等与眷属及本地土著护法并列一排红殿15世纪中晚期 门顶(东) 青面,骑青蓝色宝马,脖颈以下部分残缺与眷属及本地护法并排,在门左右侧为不动与马头明王阿里地区札达县古格古城 白殿16世纪初期 门顶(南) 青面,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瓶,着孔雀服,骑青色宝马与眷属及本地护法并排,门左右侧为马头明王与大威德金刚药师殿16世纪晚期东壁左侧壁即进门左侧青面,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瓶,着孔雀服,骑黄绿色宝马与六臂大黑天、阿 佛等同处一壁香孜城堡 16—17世纪佛殿入口左侧壁青面,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瓶,着孔雀服,骑青白色宝马与四臂大黑天、毗沙门天王、财宝天王等共处一壁卡孜河谷帕尔嘎尔布石窟查宗贡巴石窟卡孜寺藏唐卡13世纪前后 门顶(西) 白面,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瓶,孔雀服,骑白色骏马 与当地土著护法神并排地土著护法等14世纪 青面,右手金刚杵(?)左手持物不明,着绿色大氅,骑青白色马16—17世纪 门顶(西) 白面,孔雀服,骑青绿色马 二臂、六臂、四臂大黑天以及当位于大能金刚手曼荼罗下方,与两位眷属及四臂大黑天并排

表 1(续)

地域 佛殿/石窟名称 时代 方位 形象特征 配置关系阿里地区札达县 底雅乡布日寺大殿堂布日寺小殿堂16世纪初前后 门顶17世纪前后 门顶面呈青白色,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瓶,着孔雀服,骑白色骏马面呈淡黄色,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瓶,内着绿色裙衣,外皮红色大氅,骑淡黄色宝马前方为热玛底,后方噶孜玛已残缺不全前后为眷属热玛底和噶孜玛,上方及左右为八十四大成就者阿里地区普兰县科迦寺藏岗孜唐卡17世纪前后科迦村藏唐卡 17世纪中晚期青面,三眼怒相,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瓶,着孔雀服,骑青色马,左腋挟一彩箭青面,三眼怒相,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瓶,着孔雀服,骑青绿色马,左腋挟一彩箭两眷属热玛底与噶孜玛两眷属热玛底与噶孜玛

图13 多杰钦姆 科迦寺藏唐卡

二 多杰钦姆的仪轨传存与图像表述

塔波寺“卫茠茗”像绘于集会大殿外门廊进入大殿门顶的正上方,她没有被纳入集会大殿内以大乘佛教为主导的神灵体系中。然而,就在进入大殿门内与“卫茠茗”隔墙背对背的门顶正上方,便是多杰钦姆和她的随从眷属所居之地。图像所处的空间位置说明了在古格王国建制初期的益西沃与仁钦桑布时代,多杰钦姆已替代了原象雄故地土著神灵“卫茠茗”的重要位置而成为推行佛教文化复兴的新兴王国古格王朝(11—17世纪)的护法神。她们所处的位置亦隐含了新旧两个历史时期的教权、王权交替更迭。自此在西藏阿里这片以佛教文化为主导的广袤大地上,再也没有发现象征前佛教期信仰的“卫茠茗”与她的随从眷属。经文献与图像的双重考据,作为古代“阿里三围”的重要护法神灵,多杰钦姆的历史溯源反映出西藏西部社会对后弘期初佛教文化的受容进程,更说明其集护法、护教、护地的“苏玛”神格大致成型于古格王朝早期,而其信俗生成期至迟在仁钦桑布时代已定型。

3、林风防风效益和相对温度观测。对示范区林带进行防风效益、相对温度和积沙量定时、定期观测并做好相关记录,为后续评估提供参考。

1.托林寺藏(木刻本)《护法神多杰钦姆与托林天王祷祀》(bStanbsrung rdo rje chen mo dang mtho ldingrgyal chengyigsol mchodbzhugs so),对其图像描述如下:

浑然天成之虚空,神通欲界之具主,护持仁钦桑布之译师,言教诸神之首领;身着缈缈轻纱衣,黑如云烟具衣衫,一面青色与二臂,右手掌持破魔之金刚,左手托起长寿之宝瓶,丝质绫罗珠宝冠,丝缎服饰孔雀氅,脚蹬鞋子呈珍宝。礼赞护持三世诸佛法;左面骑鹿者噶孜玛,右面骑骡子上者热玛底,主持诸事内外四神母及眷属。② 《护法神多杰钦姆与托林天王祷祀》(bStan bsrung rdo rje chen modang mtho lding rgyal chen gyi gsol mchod bzhugs so),木刻本影印版,托林寺藏。

2.科迦寺藏(木刻本)《护法神多杰钦姆供养宝藏鬘》(bStanbsrung rdo rje chen mo’i mchodphrengrinpo chenbangmdzod cesbyababzhugs so)中的多杰钦姆图像构成:

无量宫殿四角法相具足,装束圆满。中央饰五彩珍宝,日轮座具呈青宝马,赤色鬃毛为装束。在马鞍处由青色(种子)kshā圆满生成圣母多杰钦姆,身色为深蓝色,着红色大氅,一面三眼,獠牙切齿。双手之右手持金色九股金刚杵,左手持长寿瓶并挟彩箭 (mda’)于胸口(thugs kha),珍宝装束……身着孔雀长毛大披氅;其右侧德宝马马鞍处,由青黑色的(种子)ma圆满地化现为黑色女神热玛底,一面三眼,獠牙,做食人肉状,以狮子和蛇为装饰,二臂之右臂持青剑,左臂于胸口持嘎巴拉碗(thod khrag),黄发逆上而竖,骷髅冠为头饰,颈饰头盖骨,具环形璎珞,人皮和象皮为肩帔,黑牦牛织物为裙裤;于(多杰钦姆)左侧的雌鹿鞍背处,由黑色的(种子)bhyo圆满生成噶孜玛,黑色,一面三眼獠牙状,两臂之右臂持青色铁钩,左臂于胸前持嘎巴拉碗。头缠白巾,身着无袖红色长衫。其周围是藏地khams skyod ba十二丹玛(brtan ma bcu gyis),各自装饰具足,且各自位于不同的座具处;其外重之东方为白色的乌德(’bum sde),持铁钩;南方为黄色乌德,持套绳;西面为红色乌德,持脚镣;北面为绿色乌德,持铃。③ 《护法神多杰钦姆供养宝藏鬘》(bStan bsrung rdo rje chen mo’i mchod phreng rin po chen bang mdzod ces bya ba bzhugs so),木刻本影印版,科迦寺藏。

3.六世班禅贝丹意希 (dPal ldan ye shes,1738—1780)文集(gsung ’bum)第 5 卷收录有《大译师仁钦桑布之护法·吉祥多杰钦姆 (之足意)与战神九兄弟祷祀》[Lo chen rin chenbzang po'ibka'srungs dpal rdo rje chen mo('ibskang ba)dangdgra lha spun dgu'igsol mchod]仪轨(以下简称“贝丹意希本”),对多杰钦姆图像记载如下:

班丹拉姆多杰钦姆身色如乌云般乌黑,一面二臂略显怒,多半微笑状。右手持青色闪耀金刚杵,左手端盛无量寿之甘露瓶于胸口。着各种绫罗织衣,以珍宝花鬘装束为喜悦,于狮子(坐骑)上略显傲慢姿。在她右侧的骡背上,为黑色女神热玛底,手持嘎巴拉碗。左方之鹿背上,为噶孜玛。[15]

通过以上三份仪轨内容兼及图像的比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科迦寺藏本在图像构成上更像是一幅用以观想的曼荼罗。其主尊为多杰钦姆,左右两侧为热玛底和噶孜玛,中间部位为十二丹玛,外重之东南西北四方分别安置持不同法器的乌德(’bum sde),它们的身色与方位色一致,分呈白(青)、黄、红、绿四色。此类图像仅用以观想,在现存绘塑及唐卡遗存中并未见到实例。此外,在主尊图像的表述方面,科迦寺有别于托林寺和贝丹意希本的是,其主尊具三眼并呈怒相,且在左腋下方挟彩箭一支,而这些图像描述与科迦寺及科迦村所藏17—18世纪前后多杰钦姆及两随从唐卡中的形象完全一致。

早有研究报道[6]神经元APP mRNA的表达和APP蛋白的合成是有神经元电活动依赖性的,APP的合成和代谢是受神经细胞去极化状态,细胞内Ca2+内流所调控。神经元被剥夺去极化,细胞内Ca2+内流减少,可以减少APP mRNA的表达和APP蛋白的合成。相反,神经元去极化,细胞内Ca2+内流增加,可以使APP mRNA表达和APP蛋白合成增多。本研究结果可以用上述机制解释:尼可地尔通过激活KATP通道,导致细胞内K+外流增加,神经元处于超极化状态,从而减少细胞内Ca2+内流,均可减少APP695 mRNA和APP695蛋白的表达。APP695蛋白表达减少,Aβ的生成也随之减少。

第二,托林寺藏本中除对主尊有详载之外,其他两随从噶孜玛和热玛底的记载仅限于坐骑。此外,古格王国中晚期所建的托林寺红殿,古格古城红殿、白殿与药师如来殿,香孜城堡佛殿以及卡孜河谷查宗贡巴石窟中的多杰钦姆及两随从坐骑与托林寺藏本中对此图像的记载完全吻合。但是,不难发现,在科迦寺藏本与实物图像中,多杰钦姆及两眷属的图像特征与托林寺藏本差异明显。

第三,贝丹意希本虽然在经题中指出多杰钦姆为大译师仁钦桑布的护法神,但在整个行文与图像叙述的过程中,曾多次强调“班丹拉姆多杰钦姆”(dPal ldan lha mo rdo rje chen mo)字眼。 班丹拉姆(dPal ldan lha mo,吉祥天母)为拉萨及整个格鲁派最大的护法女神,在此将她的名字置于护持“阿里三围”之多杰钦姆名字前方,看似是一种融合,实则反映了背后的一种政治心态与权力言说,即阿里的地方护法女神仍在卫藏的掌管之内,阿里隶属于首府拉萨;阿里旧有的政教权利均汇入格鲁派主导的话语体系中;同时也凸显出当时格鲁派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教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更旨在彰显了它在西藏地方政权上的神圣性和至上性。图像上,多杰钦姆骑青马并着孔雀披肩的典型特征在此仪轨中已被略去,取而代之的是她身着各种绫罗织衣,以花鬘装束为喜悦,并坐于狮子座上。

经三大区域间的图像比对后发现,以古格王城札布让(现札达县城)为中心的象泉河流域,自15世纪以后陆续兴建的托林寺红殿,古格故城红殿、白殿与药师殿,香孜城堡佛殿以及卡孜河谷查宗贡巴等处佛殿所绘多杰钦姆竟然与14世纪拉达克地区塔波寺强巴佛殿中的形象完全一致,也与拉达克列城西北方阿奇寺松载殿13世纪前后的多杰钦姆形象基本相同 (唯一不同点是松载殿多杰钦姆左手托嘎巴拉碗而非长寿瓶)。此类图像特征的趋同出现,印证了以塔波寺为中心的拉达克地区与以托林寺为中心的古格最晚在14世纪以后,其图像所取底本和流播文本基本一致。据此我们也可以向前推测,早期两区域间的念诵仪轨也应该存在着相似性和一致性,很可能属于同一祭祀文化圈。

我们暂时还无法确定文本(仪轨)是先于图像还是图像先于文本。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最晚在14世纪以后塔波与托林两地间的寺院在图像与文本上已经完成了统一。故推测在托林寺藏本之前,该区域间已出现了与多杰钦姆相关的念诵仪轨并开始流通于各大寺院。相反,以科迦寺为中心的普兰,目前还未发现早期图像遗存,但从所见到的17世纪中晚期的唐卡及念诵仪轨看,该区域的图像在古格与拉达克之间取其共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性特色。

三结语

藏地护法神多杰钦姆的源流图景及其信俗谱系反映了“阿里三围”的社会情境。托林寺所在的古格和科迦寺所处的普兰,是古格王国(早期称布让—古格王朝)创建之初的政教腹地。以这两座大寺为首,当时由王室号令、贵族赞助、僧侣参与而兴建的寺庙为宗教阶层奠定了尤为重要的制度基础。除了在以托林寺、科迦寺为中心的地域遗存有多杰钦姆的刻写形象外,相关图像在古格国王政教韬略影响所到之处——现存西藏西部边界最早的王室建筑塔波寺中可窥一斑,亦能在邻近拉达克王国之都列城西北的阿奇寺内找到13世纪前后的图像文本。这些图像遗存均例证了阿里王统尤其古格王朝早中期对象征教权、王权的护法神灵多杰钦姆的重视。15—16世纪,古格王国仍然将自己的王统源流追溯到布让—古格王国初期,继替了益西沃时期的宗教信俗。该政教韬略折射在复兴期所建的托林寺红殿、白殿,古格故城红殿、白殿与药师如来殿,以及香孜城堡古格王国夏季办事处等佛殿图像的叙事中,绘制先辈所推崇的护法神灵多杰钦姆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后期图像与早期图像之间存在部分差异,但其信仰根源仍可追溯到早期的图像与特定的佛殿空间中。

(1)这样在其中一组数前加负号,则两组数的和为0。这样的问题可归纳为找到几个和为18的数。(2)找到了一组和为18的数,则余下的数和必为18,这两数具有对偶性,在任一组数前加负号,它们的和都为0。(3)在8个数中,添加负号的数至少为3个,至多为5个,(因为8+7+3=18,1+2+3+4+8=18),循着规律去分析,大家终于得出这一问题的所有答案。

从文本、图像与文物遗存的综合调查研究表明,多杰钦姆的地域神灵信奉应该是自上而下依次推广沿袭。神灵造像在经历从人 (塔波寺杜康殿)到神,从静相到怒相衍变,其位置以及眷属配置等也伴随着卫藏新兴教派势力的西进融合,对应次第与方位也陆续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古格王朝早期,以身居高位的宗教人士大译师仁钦桑布和执掌政教最大权力的国王为首,或将她迎请为个人护法神灵,或将她招请至当时的王室宗庙,旨在形塑她成为后弘期初古格王国抑苯崇佛与政教一统中的权力象征并不断强化合法性。15世纪后,拉达克地区部分佛寺内出现的多杰钦姆形象与古格王国复兴期所建佛寺中的图像已趋同源,这与当时政教首领参与多杰钦姆仪轨的生成及其话语权影响到各地图像的统一性有着必然的关系。

概言之,古格王朝早期出现并一以贯之的“阿里三围”地域信仰多杰钦姆在普兰、古格以及拉达克三地间,从上至下以向心的方式将西藏西部前佛教文化信仰逐渐消融、整合纳入兴佛治政的社会框架中。如此一来,地理行政空间和文化区域空间渐趋叠合,拥有类似集体记忆的民间社会对于地域边界的隔阂也不断消融。在同一信仰共同体的糅合进程中,草根社会的地方认同与统治阶层的王权建构达到高度契合。如此自上而下推行的地域信仰绵延七百余年,并没有因为古格王国的灭亡而终止,多杰钦姆护法神的地方信仰在历史上古格—布让—拉达克辖属的主要佛教寺院中仍然延续至今。她们或被刻写在“阿里三围”尤为重要的寺院门楣上方,或被精心绘制于唐卡之上,抑或塑像专门设佛殿供奉,至今仍是该地域僧俗最敬奉的神灵之一。

历经千年,曾经象征护国护教的神灵其社会功能已经完全接衍并下移到老百姓自发的日常信俗活动中① 直到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初,多杰钦姆在拉达克王室内仍起着护持王室、镇守疆域的功能。17世纪初,拉达克王嘉木样南杰(’Jam dbyang rnam rgyal,约 1595—1616 在位)将自己的王宫定于雪利(Shey,位于列城以南15公里处),在迁都过程中,特将多杰钦姆这位威力极大的护法女神迎请至雪利,成为拉达克王宫的守护神。[13]556-559,镇魔、驱邪、祈福,以及救度众生所面临的种种危难与灾害已成为当前寺院供奉与民众信仰的目的所在。多杰钦姆的图像和仪轨说明在藏传佛教信仰体系中,护法神灵的信仰不仅记忆了自上而下的权力象征,也接衍了由下而上的地域信崇并成为接通上下的社会纽带。

参考文献:

[1]霍巍.从新出唐代碑铭论“羊同”与“女国”之地望[J].民族研究,1996(1):94-100.

[2]尊胜.分裂期的阿里诸王朝世系:附:谈“阿里三围”[J].西藏研究,1990(3):55-66.

[3]张云.阿里王统分析:疑义辨析之一[G]//拉巴平措.中国西部西藏的文化历史:来自中国藏学研究机构和维也纳大学的最新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55-61.

[4]Pritzker Thomas J.The wall paintings of Tabo[J].Orientations,1989(2):38-47.

[5]黛博拉·克林伯格索特.从10世纪塔布壁画构想益西沃的世界[G]//拉巴平措.中国西部西藏的文化历史:来自中国藏学研究机构和维也纳大学的最新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88-136.

[6]Klimburg-Salter Deborah E.Tabo,a lamp for the kingdom:early Indo Tibetan Buddhist art in the western Himalaya[M].New York:Thames&Hudson,1998:12.

[7]Klimburg-Salter Deborah E.Tabo monastery art and history[M].Vienna:Austrian Science Foundation,2005:31-33.

[8]Goepepper Roger.Alchi:Ladakh’s Hidden Buddhist Sanctuary-The Sumtsek[M],London:Serindia Publications,1996:18.

[9]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西藏阿里札达县帕尔嘎尔布石窟遗址[J].文物,2003(9):58.

[10]王瑞雷.托林寺红殿的建造者及年代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8(3):83-91.

[11]王瑞雷,贾维维.西藏阿里托林寺白殿壁画配置与殿堂功能[J].考古与文物,2019(1):95-104.

[12]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古格故城: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66-68.

[13]煎本孝.ラタック仏教僧院と祭礼[M].东京:法藏館,2014:502-563.

[14]任赟娟.一个藏族村落“男人节”的多层记忆:普兰县科迦村节庆“普堆羌”的传统及其变迁[J].中国藏学,2018(1):96-102.

[15]Lo chen rin chen bzang po'i bka’ srungs dpal rdo rje chen mo['i bskang ba]dang dgra lha spun dgu’i gsol mchod)[M]//dPal ldan ye shes’i gsung ’bum,Vol.5.New Delhi:Block Print,1975-1978:146-151.

On the Guardian Goddess rDo rje Chenmo in mNga'ris skor gsum in West Tibet:Changes in Image and Inheritance of Faith

REN Yunjuan1WANG Ruilei2
(1.Depart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2.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2)

Abstract:rDo rje Chenmo is one of the guardian goddesses of lokuttara in the guardian deity system of Tibetan Buddhism,her main task is to maintain the peace of Buddha and protect Buddhist dharma and she is usually represented in a fierce,intimidating appearance.The belief in this deity,starting from Phyi dar(the second propagation of Buddhism) and continuing to the present,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Nga’ris skor gsum region of ancient west Tibet.A textual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changes in belief of rDo rje Chenmo is important for illuminating the royal pedigree of the Guge Kingdom in Tibetan history and the origin of the guardian deities of Tibetan Buddhism.Through a textual examination of the early Tibetan documents about rDo rje Chenmo,and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extant images depicting the deity,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ymbolic connota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of the guardian deities in Tibetan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origin,iconographical changes,and inheritance of religious and ritual practices.

Keywords:rDo rje Chenmo;mNa’ris skor gsum;guardian deity;iconographical changes;Guge kingdom(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4-0049-12

收稿日期:2018-03-20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重大项目“西藏阿里地区象泉河流域石窟寺综合调查研究”(2018VJX019);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西藏阿里中印、中尼边境石窟寺艺术调查研究”(19YJC760107)

作者简介:任赟娟(1986- ),女,甘肃省陇西县人,人类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系讲师,主要从事西藏宗教艺术、民俗与文化人类学研究。

王瑞雷(1983- ),男,甘肃省庄浪县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藏佛教艺术史、西藏西部石窟寺与古格王朝政教关系史研究。

标签:;  ;  ;  ;  ;  ;  ;  ;  ;  ;  ;  ;  ;  ;  

任赟娟:西藏西部“阿里三围”女护法神灵多杰钦姆的图像变迁与信仰传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