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酸缓冲能力论文-胡波,王云琦,王玉杰,王彬,张会兰

土壤酸缓冲能力论文-胡波,王云琦,王玉杰,王彬,张会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酸缓冲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沉降,土壤酸化,土壤酸缓冲能力,盐基离子

土壤酸缓冲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胡波,王云琦,王玉杰,王彬,张会兰[1](2015)在《模拟氮沉降对土壤酸化及土壤酸缓冲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N沉降对酸雨区森林土壤酸化和土壤酸缓冲能力的影响,于2012年4—12月在重庆缙云山地区选取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2种典型林分进行模拟N沉降试验,设N0、N1、N2、N3 4个处理,施N量(模拟N沉降量)分别为0、60、120、240kg/(hm2·a),每月月初将NH4NO3溶液均匀喷洒在所选样方内,8个月后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p H下2种林分土壤的酸缓冲能力存在较大差异,p H越低土壤酸缓冲能力越高.22种林分的土壤酸缓冲能力随N沉降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的N沉降量下,常绿阔叶林土壤酸缓冲能力略高于针阔混交林.3N沉降会加快土壤酸化速率.与N0处理相比,N1、N2、N3处理常绿阔叶林土壤p H分别下降了0.03、0.06、0.16,而针阔混交林则分别下降了0.08、0.10、0.26.42种林分土壤中盐基离子含量均随N沉降量的增加而降低,交换性Al3+含量则相反.与N0处理相比,常绿阔叶林N1、N2、N3处理盐基离子含量分别下降了55.76%、66.00%、70.38%,交换性Al3+含量分别增加了16.03%、21.37%、31.81%;针阔混交林盐基离子含量分别下降了24.12%、43.38%、62.24%,交换性Al3+含量分别增加了19.19%、23.48%、34.85%.研究表明,氮沉降会降低森林土壤酸缓冲能力,加快酸化速率,并且常绿阔叶林土壤对N沉降的敏感性高于针阔混交林.(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李阳,何伟,左倬,朱雪诞,成必新[2](2014)在《干湿交替对湿地土壤氮磷缓冲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湿交替改善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机制尚未得到充分地研究。文章系统分析了2013年冬季表流湿地在干湿交替的落干过程中,土壤中有机质(OM)和氮(N)磷(P)含量的变化以及对营养元素的吸附和蓄积能力。结果表明,表流湿地正常运行时,小范围的水深差异对经历落干过程的土壤OM、N和P含量变化没有明显影响;在干湿交替的落干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值,土壤对氮素的缓冲能力和对磷素的蓄积能力均明显增强。因此,落干能够明显恢复表流湿地土壤的净化能力。(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S2期)

袁大刚,陈旋,孙健,杨大东,王昌全[3](2014)在《川西3种茶园土壤的酸度和酸碱缓冲能力及石灰需要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西名山县处于同一地形序列上的漂洗水稻土、黄壤和酸性紫色土3种主要茶园土壤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于春、夏、秋3个季节采样,对土壤pH、交换性酸含量、水解性酸含量、酸碱缓冲能力及石灰需要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3种茶园土壤pH均低于4.5,不适于无公害茶叶生产。交换性酸均以交换性铝为主,交换性铝含量和交换性酸含量均以漂洗水稻土的最低。水解性总酸度表现为酸性紫色土显着高于漂洗水稻土,酸性紫色土和漂洗水稻土的水解性总酸度与黄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漂洗水稻土以非交换性酸为主,黄壤和酸性紫色土以交换性酸为主。2 3种茶园土壤交换性氢含量、交换性铝含量、交换性酸含量和水解性总酸度等指标由于地形条件、气候特征、茶树生物学特性和人类活动等影响而总体上呈夏季低于春(秋)季的趋势变化。3 3种茶园土壤的酸碱缓冲曲线均呈"S"型,但土壤缓冲容量有差异,表现为酸性紫色土、黄壤、漂洗水稻土的缓冲能力依次减小。4 3种茶园土壤必须进行改良,但用不同方法计算出的石灰需要量有较大差异,建议将氯化钙交换–氢氧化钙滴定法得出的石灰需要量结合田间试验进行校正;若调节至同一pH,漂洗水稻土的石灰需要量相对较少。(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刘桂华,吴永贵,付天岭,杨少博,张春辉[4](2014)在《石灰性旱地土壤对酸性矿山废水污染的酸缓冲能力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酸性矿山废水(AMD)持续污染的影响程度,以贵州喀斯特岩溶区石灰性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分析AMD持续污染下石灰性旱地土壤pH、岩溶组分等特性的变化,评价石灰性旱地土壤对AMD持续污染的酸缓冲性能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岩溶区石灰性旱地土壤对AMD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AMD的使用量是土壤质量的10倍时,土壤对AMD的酸缓冲容量(以CaCO3计,下同),达77.266g/kg,岩溶区土壤pH仍可维持在6.65以上,风干及新鲜石灰性旱地土壤的酸缓冲容量,分别为(151.027±1.03)g/kg、(93.285±4.32)g/kg;随着AMD添加比例的增大,土壤Ca含量在低污染浓度下显着下降,在较高污染程度下稍有升高;土壤中Mg大量淋失,CO2释放量显着增加(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AMD的添加量相关关系不明显(rpH=-0.473,ppH=0.237;rCa=-0.416,pCa=0.305),而岩溶区石灰性旱地土壤Ca、Mg含量及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与AMD的添加量呈极显着相关关系(rCa=-0.955**,pCa=0.000;rMg=-0.994**,pMg=0.000;rCO2=0.991**,pCO2=0.000)。表明,岩溶区石灰性旱地土壤对AMD持续污染具有较优越的缓冲性能,其中,CO32-及Ca、Mg等岩溶组分在岩溶区石灰性旱地土壤AMD酸缓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张海涛[5](2007)在《磷肥、有机肥对土壤磷库及土壤磷缓冲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土壤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磷肥和有机肥在不同磷水平土壤中的行为特点。探讨磷肥和有机肥对不同磷水平土壤上与环境相关的土壤测试磷的影响及对磷吸附和解吸特性的影响,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拟合吸附过程,并求出吸附、解吸的相关参数;以探讨不同磷水平土壤上表征农田磷环境风险的土壤测试磷与吸附解吸参数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不同磷水平土壤上磷素的环境风险评价及农田磷的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不同磷水平土壤上随磷肥用量增加,土壤的最大吸磷量(Qm)、土壤磷最大缓冲容量(MBC)、土壤磷固定率均显着降低,水溶磷(WSP)、生物有效磷(BAP)、易解吸磷(RDP)、磷吸持饱和度(DPSS)、磷解吸率均明显增加;不同磷水平土壤上施用有机肥与不施有机肥相比,土壤的最大吸磷量(Qm)、土壤磷最大缓冲容量(MBC)、土壤磷固定率均显着降低,水溶磷(WSP)、生物有效磷(BAP)、易解吸磷(RDP)、磷吸持饱和度(DPSS)、磷解吸率均明显增加。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施用有机肥显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半腐熟有机肥效果优于腐熟有机肥。随着土壤磷水平的增加,土壤的最大吸磷量(Qm)、土壤磷最大缓冲容量(MBC)、土壤磷固定率显着降低,土壤有机质、水溶磷(WSP)、生物有效磷(BAP)、易解吸磷(RDP)、磷解吸率、磷吸持饱和度(DPSS)均显着增加。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土壤磷的固定率增加,水溶磷(WSP)呈降低趋势。土壤水溶磷(WSP)、生物有效磷(BAP)、易解吸磷(RDP)、磷吸持饱和度(DPSS)、磷解吸率与Olscn-P呈显着正相关,土壤最大吸磷量(Qm)、土壤磷最大缓冲容量(MBC)与Olscn-P呈显着负相关。不同磷水平土壤上随土壤有效磷的增加,水溶磷(WSP)、生物有效磷(BAP)、易解吸磷(RDP)、磷解吸率的增加量不同,随着土壤磷水平升高,相应的增加量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效磷水平是影响土壤环境相关的磷指标的因素之一。Olsen-P、磷吸持饱和度(DPSS)、磷解吸率与土壤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土壤最大吸磷量(Qm)、土壤磷最大缓冲容量(MBC)与有机质呈显着负相关。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吸附解吸特性的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5)

陈家玮,杨忠芳,余涛,汤奇峰[6](2007)在《土壤酸性缓冲能力预警与治理——以四川某区农田生态系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对所研究的生态系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做出科学的预警,以指导政府科学决策,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四川某区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农田生态系统中Cd含量不容忽视,土壤酸化是一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化学定时炸弹模型,进行土壤酸性缓冲能力预警,从而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治理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4-01)

符娟林,章明奎,黄昌勇[7](2006)在《用分级方法评估土壤对重金属的缓冲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Cd,Zn,Cu和Pb负荷对5种土壤(油黄泥土、棕红壤、红壤、石砂土和紫砂土)中的重金属形态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土壤对重金属的缓冲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未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以残余态为主,占土壤重金属总量的51%以上.随着土壤重金属负荷的提高,土壤中交换态重金属的比例增大,残余态比例下降,有效性提高,对重金属的缓冲作用下降.由于Cd,Zn,Cu和Pb本身的特性不同,土壤中各组分与Cd,Zn,Cu和Pb的结合方式及程度不同.当外源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土壤对重金属的缓冲性为:Pb>Cu>Zn Cd,酸性土壤和砂质土壤的缓冲能力较低.当重金属加入量较低时,重金属优先向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转化;而当加入量较高时,向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转化的比例增加.土壤pH下降可使交换态Cd,Zn,Cu和Pb的比例递增,降低土壤对重金属的缓冲性,增加了重金属对环境影响的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成杰民,胡光鲁,潘根兴[8](2004)在《用酸碱滴定曲线拟合参数表征土壤对酸缓冲能力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湖地区3种对酸缓冲能力不同的水稻土(黄泥土、白土和乌泥土)为供试土壤,以不同pH值(pH为5.6,4.0,3.0,2.0)的模拟酸雨淋溶,研究模拟酸化条件下土壤酸碱缓冲能力的变化。根据酸碱滴定曲线,进行统计分析和数学拟合,提出以酸碱滴定曲线拟合方程的斜率表征土壤酸缓冲能力的新方法。结果表明,3种供试土壤酸碱的基础缓冲能力依次为黄泥土(β=3.25)、乌泥土(3.00)、白土(1.58);土壤酸碱滴定曲线在其突跃范围内,加酸的量与pH呈显着线性负相关;直线斜率b的绝对值用以定量土壤对酸碱缓冲能力,b的绝对值越大,土壤酸碱缓冲能力越差。K值用以定量说明土壤酸碱缓冲能力的变化,当K>100%时,K值越大,土壤酸缓冲能力降低越多;当K<100%时,K值越小,土壤酸碱缓冲能力增加越大;当K≈100%(≤±5%)时,可视为土壤酸碱缓冲能力无显着变化。因新方法的理论依据仍为酸碱滴定曲线的理论,所以仅适用于反应动力学上较快的阳离子交换反应,即土壤酸碱初级缓冲体系,不适用于原生矿物的风化的土壤酸碱次级缓冲体系。其结果为研究土壤酸碱缓冲能力的变化,乃至研究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定量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李志宏,刘宏斌,张树兰,张福锁[9](2001)在《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作物系统对氮肥的缓冲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兼顾产量时土壤对施用氮肥的承受能力。应用线性-平台模型拟合作物产量和施氮量的关系,用平台-线性模型拟合土壤硝态氮和施氮量的关系,并且引入了土壤-作物缓冲力的概念来表示土壤对施用氮肥的承受力。试验结果表明,在适量施用氮肥(150~180 kg N/ha)的情况下,施氮处理和对照之间土壤剖面无机氮没有明显差异,当施氮量较高时,在作物整个生育期间土壤剖面都存在高量无机氮。不同种植方式和土壤条件下,土壤-作物系统缓冲力存在较大差异。种植小麦时土壤缓冲力大于种植玉米时,壤质土壤对施用氮肥的缓冲力大于砂质土壤。(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1年06期)

朱晓帆,蒋文举,周励,肖永玲,金燕[10](1998)在《模拟酸雨对峨眉山土壤缓冲能力与冷杉生长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用模拟酸雨对土壤的静态和动态淋溶试验,比较了峨眉山冷杉生长状况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的缓冲能力,并与未受酸沉降侵蚀、冷杉生长良好且与峨眉山海拔相近的贡嘎山土壤作为对照点,研究和分析了各不同区域土壤随模拟酸雨pH值变化而改变的情况,以及土壤中可交换阳离子在受到酸沉降侵蚀时,其阳离子溶出总量情况,揭示了峨眉山土壤对酸沉降的缓冲能力与冷杉生长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1998年01期)

土壤酸缓冲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干湿交替改善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机制尚未得到充分地研究。文章系统分析了2013年冬季表流湿地在干湿交替的落干过程中,土壤中有机质(OM)和氮(N)磷(P)含量的变化以及对营养元素的吸附和蓄积能力。结果表明,表流湿地正常运行时,小范围的水深差异对经历落干过程的土壤OM、N和P含量变化没有明显影响;在干湿交替的落干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值,土壤对氮素的缓冲能力和对磷素的蓄积能力均明显增强。因此,落干能够明显恢复表流湿地土壤的净化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酸缓冲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胡波,王云琦,王玉杰,王彬,张会兰.模拟氮沉降对土壤酸化及土壤酸缓冲能力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5

[2].李阳,何伟,左倬,朱雪诞,成必新.干湿交替对湿地土壤氮磷缓冲能力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

[3].袁大刚,陈旋,孙健,杨大东,王昌全.川西3种茶园土壤的酸度和酸碱缓冲能力及石灰需要量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刘桂华,吴永贵,付天岭,杨少博,张春辉.石灰性旱地土壤对酸性矿山废水污染的酸缓冲能力与作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4

[5].张海涛.磷肥、有机肥对土壤磷库及土壤磷缓冲能力的影响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6].陈家玮,杨忠芳,余涛,汤奇峰.土壤酸性缓冲能力预警与治理——以四川某区农田生态系统为例[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7].符娟林,章明奎,黄昌勇.用分级方法评估土壤对重金属的缓冲能力[J].环境科学研究.2006

[8].成杰民,胡光鲁,潘根兴.用酸碱滴定曲线拟合参数表征土壤对酸缓冲能力的新方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

[9].李志宏,刘宏斌,张树兰,张福锁.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作物系统对氮肥的缓冲能力[J].中国农业科学.2001

[10].朱晓帆,蒋文举,周励,肖永玲,金燕.模拟酸雨对峨眉山土壤缓冲能力与冷杉生长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1998

标签:;  ;  ;  ;  

土壤酸缓冲能力论文-胡波,王云琦,王玉杰,王彬,张会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