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镧论文-郭春芳

磷酸镧论文-郭春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磷酸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稀土离子掺杂情况,磷酸镧发光性能,影响

磷酸镧论文文献综述

郭春芳[1](2018)在《稀土离子掺杂情况对于磷酸镧发光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镧是一类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优质的发光材料。如果能够将稀土离子与磷酸镧相结合起来,就能够成为一种发光性能更好的发光材料,这个新形成的发光材料的热稳定性较于其它的发光材料来讲更高。本文通过分析稀土离子的发光机理和光谱特性,并从另一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稀土离子掺杂情况对于磷酸镧发光性能的影响。希望能使更多人对稀土离子不同的掺杂情况对磷酸镧发光性能有更深的理解,从而不断推进我国荧光制品发光性能的研究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29期)

黄慧霞,刘会雪,马孝杰,管辉,杨晓改[2](2018)在《氯化镧和柠檬酸镧在胃肠道以磷酸镧微粒为转化物种且主要通过M细胞进行转运吸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以氯化镧(LaCl_3)和柠檬酸镧(LaCit)为代表性化合物,对稀土在消化道内的物种存在形式及吸收转运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采用了人工胃液和肠液模拟体内消化道环境。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结果表明,大于99.9%的La发生了沉淀。散射光粒度(DLS)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微粒的平均粒径由200nm(孵育2h)增大到600nm左右(孵育24h),这表明微粒之间发生了聚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表明,稀土微粒的主要成分为稀土磷酸盐。为研究稀土在肠道中的吸收转运机制,以LaCit(2或100mg/kg/day)对小鼠灌胃给药7天,取小肠的普通肠段和派氏结进行了ICP-MS分析。派氏结中的La含量明显高于普通肠段,这提示稀土微粒可能主要由派氏结上淋巴滤泡上皮中的M细胞吞噬转运。此外,建立了Caco-2细胞单培养模型和Caco-2/RajiB细胞共培养模型分别模拟小肠上皮和滤泡上皮。结果显示,Caco-2/RajiB细胞共培养模型转运的La含量显着高于Caco-2细胞单培养模型(大约60倍左右),且Caco-2细胞单层透过的镧的量极低,这说明M细胞是吸收转运磷酸镧的主要途径。以上结果表明氯化镧和柠檬酸镧在胃肠道主要以磷酸镧微粒形式通过M细胞进行转运吸收。本研究将为稀土在农业和医学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8年08期)

王莹,万雪飞,于淼,刘晓昕,段雨秀[3](2017)在《稀土掺杂纳米磷酸镧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镧具有热稳定性高、折光率大、声子能量低、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是一类优良的发光基质材料。稀土掺杂磷酸镧是发光效率最高的发光材料之一,并且其热稳定性和真空紫外辐照维持率优于其他发光材料,在高密度激发和高能量量子激发发光材料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合成方法对于无机材料的颗粒尺寸和微观形貌影响巨大,同时对于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合成方法与稀土离子掺杂情况对于磷酸镧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对这种发光材料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7年22期)

邵高耸,顾建峰[4](2016)在《VO_x/焦磷酸镧催化剂的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嵌段共聚物P188为模板剂制备VO_x/焦磷酸镧催化剂。采用比表面分析仪、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H_2-TPR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并评价其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焦磷酸镧有一定的催化活性,但催化性能不高。当负载钒氧物种后,VO_x/焦磷酸镧催化剂催化活性有所增加,反应温度600℃时,丙烯产率达16.6%。原因主要是钒氧物种和可移动氧在丙烷氧化脱氢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6年11期)

王彩妹[5](2016)在《磷酸镧/锆酸钆复合材料及其涂层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障涂层广泛用于涡轮发动机热端部件以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降低能耗。目前广泛使用的是Y_2O_3部分稳定Zr O_2(YSZ)热障涂层,但其在高温环境中会发生相变和加速烧结。锆酸钆(Gd_2Zr_2O_7)具有很低的热导率和良好的高温稳定性,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新一代热障涂层材料。然而,较低的断裂韧性限制了Gd_2Zr_2O_7涂层的应用。本论文拟以磷酸镧(LaPO_4)作为Gd_2Zr_2O_7材料的增韧剂,研究LaPO_4含量对化合物相组成和韧性的影响,优选具有最佳韧性的组分制备热障涂层,研究等离子喷涂功率、喷涂距离等参数对涂层相组成、微结构的影响规律。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Gd_2Zr_2O_7粉体,采用球磨混合法将x mol%LaPO_4(x=0,10,20,30,40,50,60,100)加入Gd_2Zr_2O_7再高温煅烧以制备Gd_2Zr_2O_7-x mol%LaPO_4复合材料,研究材料的相组成和断裂韧性。结果表明,Gd_2Zr_2O_7和LaPO_4两相共存且没有发生化学反应。Gd_2Zr_2O_7-LaPO_4材料的断裂韧性随LaPO_4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随后降低的趋势。在所有研究的组分中,Gd_2Zr_2O_7-30mol%LaPO_4具有最好的断裂韧性。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Gd_2Zr_2O_7-30 mol%LaPO_4热障涂层,研究喷涂功率、喷涂距离对涂层相组成、孔隙率、显微结构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涂层中Gd_2Zr_2O_7和LaPO_4两相共存且无化学反应。随着喷涂功率的增加及喷涂距离的降低,涂层LaPO_4含量降低、气孔率降低、硬度增加。采用较低的喷涂功率和较大的喷涂距离有助于降低涂层与喷涂粉末之间的成分偏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1-01)

董玮利[6](2016)在《稀土掺杂磷酸镧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ED因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新一代绿色照明光源,稀土掺杂的磷酸盐发光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稳定性好等优良特性,在白光LED和显示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单斜晶型独居石结构的磷酸镧(LaPO4)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低的声子能量和丰富的阳离子格位,是一种优良的稀土发光材料的基质材料。本文开展Ce3+和Tb3+掺杂以及Ce3+/Tb3+和Tb3+/Eu3+共掺杂的磷酸镧荧光粉的合成方法、发光性能及其在白光LED中应用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La0.85-xPO4:xCe3+,0.15Tb3+粉体,研究了稀土掺杂浓度、煅烧温度、煅烧时间以及助熔剂等工艺条件对荧光粉晶型结构、颗粒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50℃煅烧2 h得到的La0.85-xPO4:xCe3+,0.15Tb3+粉体为尺寸均匀、表面光滑的球形颗粒,粒径约为0.8~1.0μm。在LaPO4:Ce3+,Tb3+荧光粉中存在Ce3+→Tb3+的能量传递,当Ce3+与Tb3+掺杂离子浓度比为2:1时,Tb3+的发光强度最强。加入K2CO3、Na2CO3及Li2CO3作为助熔剂后不仅能够降低反应温度,还能够提高粉体的结晶度和发光强度,其中Li2CO3的效果最好。(2)以(NH4)2HPO4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La1-3xPO4:2xCe3+,xTb3+纳米粉体,研究了溶液pH对La1-3xPO4:2xCe3+,x Tb3+前驱体的晶型结构、颗粒形貌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pH值条件下前驱体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溶液pH值制备出了纳米线、纳米棒和纳米球等不同形貌的前驱体颗粒。经1100℃煅烧2 h可得到高结晶度的LaPO4:Ce3+,Tb3+纳米粉体,其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采用聚乙二醇作为分散剂有助于获得分散程度高、表面缺陷少的晶粒。(3)采用微波辅助共沉淀法低温快速合成LaPO4:Ce3+,Tb3+纳米粉体,研究了微波煅烧温度对粉体晶型结构、颗粒形貌及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前驱体在700℃微波煅烧时发生晶型结构转变,在900℃煅烧1 h后生成结晶程度高、分散性能好的光滑球形颗粒,采用微波辅助共沉淀法大幅度降低了共沉淀法的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将本法制得的纳米粉体作为原料,进行了La PO4:Ce3+,Tb3+发光陶瓷的制备,发光陶瓷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发光性能,在陶瓷照明灯具和LED光转换新型材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采用微波辅助共沉淀法制备出La1-x-yPO4:x Tb3+,yEu3+纳米粉体,系统研究了不同Tb3+、Eu3+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Tb3+、Eu3+离子单掺的荧光粉在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呈绿光和红光发射,在Tb3+和Eu3+离子共掺的La1-x-yPO4:xTb3+,yEu3+粉体中存在Tb3+→Eu3+的能量传递,可以通过改变Tb3+和Eu3+的掺杂浓度来调节各发射峰的峰强比,进而调控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变化,并且实现了单一基质的白光发射。La1-x-yPO4:xTb3+,yEu3+材料在340~400 nm之间存在多个强激发峰,可与近紫外芯片相匹配。将La0.86PO4:0.1Tb3+,0.04Eu3+纳米粉体与375 nm波长In GaN基芯片组合封装成白光LED,其色坐标为(0.3807,0.3578),显色指数为81.5,色温为3840 K。(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李振亚,黄世明,顾牡,刘小林[7](2015)在《Ce~(3+)激活磷酸镧及核壳结构纳米晶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油相合成法得到了疏水性、单分散的LaPO4∶Ce3+,LaPO4∶Ce3+/LaPO4和LaPO4∶Ce3+/LaPO4∶Ce3+/LaPO4核壳结构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光致发光光谱(PL)等分析技术对产物的结构、形貌以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为单斜相结构,样品的衍射峰呈现宽化现象,可能由于合成的纳米颗粒尺寸较小;Ce3+掺杂LaPO4纳米晶显示了Ce3+的特征发射,在342nm处是一个宽带谱,发光强度随着Ce3+掺杂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浓度为6at%时发光强度最大,发光强度减弱可能由于浓度猝灭导致的;LaPO4∶Ce3+/LaPO4和LaPO4∶Ce3+/LaPO4∶Ce3+/LaPO4核壳结构纳米晶光致发光强度比LaPO4∶Ce3+纳米颗粒分别提高了41%和95%左右,这可能是由于纳米晶颗粒尺寸的变大及表面钝化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样品的红外光谱数据显示,在1 545和1 461cm-1处出现了分别对应于—COO-的非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的两个吸收峰,这两个峰的间隔为84cm-1,样品表面有机物的修饰机制可能是羧基的氧原子以双齿模式与金属镧离子发生了配位。(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5年11期)

严路,赖学军,李红强,曾幸荣[8](2015)在《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磷酸镧阻燃补强PP/EPDM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氧化镧(La2O3)和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磷酸酯(HEMAP)为原料,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和硫化剂,通过原位动态硫化法制备了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磷酸镧(La PMA)阻燃补强聚丙烯/叁元乙丙橡胶热塑性弹性体(PP/EPDM TPE)复合材料。研究了La2O3、HEMAP和DCP的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La PMA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结果表明:当La2O3用量为5.13 phr,HEMAP用量为10.70 phr,DCP用量为1.20 phr时,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PP/EPDM/La PMA T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分别从PP/EPDM TPE的6.3 MPa、148%、44.3 k N/m提高到10.9 MPa、299%和68.0 k N/m;同时其最大热释放速率(p HRR)、总生烟量(TSP)和平均质量损失速率(av-MLR)分别下降了22.4%、12.9%和22.2%。(本文来源于《橡塑技术与装备》期刊2015年22期)

夏瑶[9](2015)在《白光LED用Eu~(3+)掺杂磷酸镧焚光粉的合成表征及热过程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可生成显色指数高、再现性好的白光,近紫外(n-UV)芯片(370~410nm)激发的红绿蓝叁基色荧光粉白光LED方案受到很大的关注。但是在能被近紫外芯片激发的叁种叁基色荧光粉中,相对于绿色和蓝色荧光粉,红色荧光粉因为不能有效的吸收近紫外光,从而发射的红光强度不能与蓝、绿两种荧光粉的的发光强度同步,影响了显色性,降低了发光效率,故成为白光LED发展的一大重要制约因素。因此,研发出能被近紫外芯片发出的近紫外光高效激发的红色荧光粉有重要意义。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活性前驱体高温固相反应法在800℃下焙烧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单一晶相的LaPO4:Eu3+, Tb3+, Bi3+荧光粉。荧光粉的晶相结构用XRD表征,结果表明该荧光粉为单斜晶相。荧光测试表明:在391nm的激发波长下,荧光粉发射出以585 nm为最强发射峰的红色光,激发波长391nm位于近紫外LED芯片发射波长范围(370~410nm)的中心位置。激发和发射光谱进一步揭示Tb3+, Bi3+的共掺杂可以有效的增强Eu3+的发射强度,当Tb3+,Bi3+的掺杂浓度分别为2 mol%时,荧光粉在392nm的激发下发光强度达到最大。此外,Tb3+, Bi3+的共掺杂可以增强荧光粉对近紫外光的吸收,因此可以有效的敏化LaPO4: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这说明出现了从Tb3+, Bi3+到Eu3+的能量传递。La0.94PO4:Eu0.02,Tb0.02,Bi0.02荧光粉的色坐标值(x=0.61,y=0.39)表明其为红色发光,紫外漫反射光谱表明其对发射光自吸收效率低,荧光效率高。因此,Eu3+,Tb3+,Bi3+共掺LaPO4荧光粉是一种潜在的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红色发光荧光粉。(2)通过低热固相法合成一系列掺杂浓度不同的La0.8Y0.2PO4:Eu3+,Sm3+活性前驱体,将前驱体在空气气氛中于850℃下煅烧得到La0.8Y0.2PO4:Eu3+,Sm3+荧光产物。荧光粉的晶体结构用XRD表征,结果表明为单斜晶相。用发射和激发光谱来研究荧光粉的荧光性质,分析结果表明:荧光粉在391 nm的激发下发射出以591nm为中心波长的红光,其特征激发波长391 nm与近紫外LED芯片的发射波长(370~410 nm)相匹配,Sm3+的最佳摩尔掺杂浓度为1.2%。共掺的Sm3+可以宽化和增强近紫外范围之激发光的吸收从而有效的敏化Eu3+, Sm3+共掺La0.8Y0.2PO4荧光粉的发射,这表明在La0.8Y0.2PO4:Eu3+, Sm3+荧光粉中出现了从Sm3+到Eu3+离子的能量传递。(La0.80Y0.2)0.97-xPO4:Eu0.03, Sm0.012荧光粉的色坐标值为:x=0.61,y=0.39,对应红色发光。紫外漫反射光谱表明其对发射光自吸收效率低,荧光效率高。以上结果表明,Eu3+,Sm3+共掺La0.8Y0.2PO4荧光粉,对于近紫外激发白光LED而言,是一种甚有应用潜力的红色荧光粉。(3)通过活性前驱体高温固相反应法在800℃下焙烧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掺杂浓度的LaPO4:Eu3+,Al3+和LaPO4:Eu3+,Li+荧光粉。XRD谱图表明,Al3+/Li+离子掺杂产物中并没有出现新的晶相,其晶体结构与单斜晶相的LaPO4相同。但与LaPO4:Eu3+的XRD谱图相比较时,Al3+/Li+离子的掺杂使衍射主峰的位置发生了明显的红移,峰强变大。这说明部分Al3+/Li+离子已经进入基质晶格中,Al3+/Li+离子的掺杂并没有引入新的杂相,反而改善了样品的结晶度,起到了助熔剂的作用。荧光性质的研究表明Al3+/Li+离子作为敏化离子均可有效增强LaPO4:Eu3+荧光粉在591nm处之最强峰的发射强度,掺杂浓度的影响规律是:(ⅰ)发射峰强度随着Li+掺杂量的增多先增强后减弱并在Li+掺杂浓度为3.6 mol%时达到最大,为不掺杂时的2.7倍;(ⅱ)发射峰强度与Al3+离子的摩尔掺杂浓度成线性正比关系,在Al3+离子的掺杂浓度为x=6 mol%时,其强度为不掺杂时的1.58倍左右。研究结果表明,Al3+或Li+离子均可以有效的增强LaPO4:Eu3+荧光粉对近紫外光(391nm)的吸收,从而提高其在红光区域的发射强度。因此,所合成得到的LaPO4:Eu3+,Al3+和LaPO4:Eu3+,Li+荧光粉是一种发光效率高、很有应用前景的近紫外激发白色LED用红色荧光粉。为了了解前驱体热分解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掌握焙烧过程中荧光粉的形成机理,为以后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结合TG/DTG分析,用热分解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叁种活性前驱体热反应过程中的动力学,求得了前驱体热反应过程中的动力学叁要素(表观活化能(Ea),最概然机理函数g(a),指前因子lnA或A)及热力学叁函数△S≠,△H≠及△G≠。(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06-01)

戴洁[10](2015)在《稀土磷酸镧荧光粉的形貌控制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制备了棒状、球形、核壳结构叁种不同形貌的稀土磷酸镧荧光粉。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EDS)、红外光谱(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荧光光谱(PL)等手段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形貌、相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探讨,并简单探讨了不同形貌LaPO4的形成机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La(NO3)3·6H2O和NaH2PO4为原料,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了棒状形貌的LaPO4:Ln3+。详细探讨了反应物比例、水浴温度、pH值等反应条件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当La(NO3)3·6H2O与NaH2PO4的比例为1:4时,得到样品的发光强度最大,其形貌为单分散的短纳米棒,晶体结构为单斜相LaP04:Eu3+。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制备的棒的长度会增加,并且样品的均一程度会改善。溶液的pH值对生成纳米棒的长度以及分散性有明显影响,随着pH值的增加,样品逐渐从单个生长的纳米棒变为纳米簇。荧光分析表明,当Eu3+离子掺杂浓度为5%时,其发光强度最强,并且,掺杂其它稀土离子的LaPO4纳米棒都有较强的发光强度,说明制备的LaPO4纳米棒是良好的基质材料。(2)以La(NO3)3·6H2O和H6P4O13为原料,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了LaPO4:Ln3+微米球。详细探讨了反应物比例、反应时间、HNO3用量等反应条件对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当La(NO3)3·6H2O与H6P4013的比例为1:7或1:8、反应时间为6 h时,可以得到单分散的微米球,其平均粒径约为2 gm。HN03用量对形貌的改变起着关键作用,随着HN03用量的增加,生成的样品逐渐从球形变为不规则状,再变为棒状,最后变为颗粒状;当HNO3用量为3 mL时,所得样品的发光强度最大,其形貌为均匀分散的短纳米棒。掺杂不同稀土离子的LaPO4微米球都有较强的发光强度,说明制备的LaPO4微米球是良好的基质材料。(3)分别以Si02和叁聚氰胺甲醛(MF)球为核,La(NO3)3·6H2O和NaH2PO4为壳层原料,采用湿化学方法,成功制备了SiO2@LaPO4:Eu3+和MF@LaPO4:Eu3+核壳结构荧光粉。实验结果如下:氨水用量对Si02球的均匀性有影响,甲酸用量、反应时间对MF球的粒径大小有影响。NaOH用量对LaP04壳层能否成功包覆在Si02或MF核上起着关键作用。包覆层数越多,发光强度越大,当包覆层数为四层时,得到的SiO2@LaPO4:Eu3+样品发光强度约为纯LaPO4:Eu3+荧光粉发光强度的63.8%,说明制备的SiO2@LaPO4是良好的基质材料。并且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其它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磷酸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工作以氯化镧(LaCl_3)和柠檬酸镧(LaCit)为代表性化合物,对稀土在消化道内的物种存在形式及吸收转运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采用了人工胃液和肠液模拟体内消化道环境。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结果表明,大于99.9%的La发生了沉淀。散射光粒度(DLS)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微粒的平均粒径由200nm(孵育2h)增大到600nm左右(孵育24h),这表明微粒之间发生了聚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表明,稀土微粒的主要成分为稀土磷酸盐。为研究稀土在肠道中的吸收转运机制,以LaCit(2或100mg/kg/day)对小鼠灌胃给药7天,取小肠的普通肠段和派氏结进行了ICP-MS分析。派氏结中的La含量明显高于普通肠段,这提示稀土微粒可能主要由派氏结上淋巴滤泡上皮中的M细胞吞噬转运。此外,建立了Caco-2细胞单培养模型和Caco-2/RajiB细胞共培养模型分别模拟小肠上皮和滤泡上皮。结果显示,Caco-2/RajiB细胞共培养模型转运的La含量显着高于Caco-2细胞单培养模型(大约60倍左右),且Caco-2细胞单层透过的镧的量极低,这说明M细胞是吸收转运磷酸镧的主要途径。以上结果表明氯化镧和柠檬酸镧在胃肠道主要以磷酸镧微粒形式通过M细胞进行转运吸收。本研究将为稀土在农业和医学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酸镧论文参考文献

[1].郭春芳.稀土离子掺杂情况对于磷酸镧发光性能的影响[J].化工管理.2018

[2].黄慧霞,刘会雪,马孝杰,管辉,杨晓改.氯化镧和柠檬酸镧在胃肠道以磷酸镧微粒为转化物种且主要通过M细胞进行转运吸收(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8

[3].王莹,万雪飞,于淼,刘晓昕,段雨秀.稀土掺杂纳米磷酸镧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7

[4].邵高耸,顾建峰.VO_x/焦磷酸镧催化剂的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催化性能[J].工业催化.2016

[5].王彩妹.磷酸镧/锆酸钆复合材料及其涂层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6

[6].董玮利.稀土掺杂磷酸镧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

[7].李振亚,黄世明,顾牡,刘小林.Ce~(3+)激活磷酸镧及核壳结构纳米晶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5

[8].严路,赖学军,李红强,曾幸荣.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磷酸镧阻燃补强PP/EPDM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5

[9].夏瑶.白光LED用Eu~(3+)掺杂磷酸镧焚光粉的合成表征及热过程动力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5

[10].戴洁.稀土磷酸镧荧光粉的形貌控制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

标签:;  ;  ;  

磷酸镧论文-郭春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