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华:论湘江源论文

陈兴华:论湘江源论文

摘 要:近年来,有人不全面了解国际上对水源认定的标准,片面的使用其中个别标准,意图改变沿用了上千年的海洋[1]湘江正源,为广西兴安县的白石、湖南的南山等地。文章根据国际河源标准,以及从保护湘江文化的角度解读湘江正源。

关键词:改变;湘江正源;根据;标准;保护湘江文化;解读;湘江正源

湘江,是一条伟大的江,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江,湖南人民把她视为母亲河。千百年来,绝大多数的名人与文献一直将其正源认定在现今的广西灵川县海洋乡,这里同样也是伟大人工运河灵渠的正源。

据业内人士介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步伐的加快将催生一批适合水利施工的专用机械,大型水利施工中的成套设备、水下抢险施工中的遥控机器人等是集机械、电子和自动化控制等一系列技术于一体的集成系统,将促进工程机械和专用水利施工机械智能化程度的快速提高。与此同时,在大型水利项目建设和农田水利改造过程中,挖掘、铲运和平土等工作将促进挖掘机、推土机、各类钻机和装载机等设备的需求增加,同时对其衍生品的专业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也将带动工程机械配件行业的发展。

实行变化管理的有效控制就是要从变化的出现到变化的完成实现全方位的闭合管理,使整个变化过程都在掌控之中。天脊集团对变化信息确定了预测、汇报、处理、检查、落实、完成六个程序,确保高效运行。

本研究针对槽车BOG无有效回收的问题,提出了基于BOG压缩机利用LNG冷量进行BOG压缩液化回收的工艺,并开展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

传统SVM随机生成参数值,分类精度存在不稳定因素。遗传算法(GA)具有较强的寻优能力。本文采用GA来优化SVM参数选择,具体算法步骤如下[11]:

(海洋山“湘漓二水之源”摩崖石刻)

一、当前要更改湘江源的观点与行为

1、在三十多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于1985年8月组织了有测量、地质、水文、水工、航运、历史、考古、文学、兵器等方面专业人员对灵渠的综合考察。中国古代水利史研究会会长郑连第全程参加。会后广西区水利电力厅、广西区水利学会合编出版了《广西区水利水电科技·灵渠考察专集》。

(黄永玉题写“湘江源”的石碑)

2008年,湖南交通频道在此植树造林,并立“平安林”石碑一方。

(兴安县白石乡,湖南交通频道“平安林”石碑)

2010年,湖南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此树碑,题字“情系湘江源”。在这段时间里,不少与湘江有关的活动在这里展开。

调查结果显示,有14%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一般;4%的学生认为课程有少部分的前沿知识;而5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较陈旧。虽然有些课程加强了学生关于职业教育以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关于社会前沿性知识还相对缺乏,没能做到持续更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

(兴安县白石乡“情系湘江源”碑)

2、事隔数年,上网看见湖南三湘都市报题为:“湘江真正的源头被确认,发源广西是千年误会吗?”的文章,有不少的人要根据湖南省水利普查办将湘江源头在蓝山的普查结果,认为湘江源头在永州市蓝山县。理由是依据国际河源正源确定的“河流唯长,水量唯大,与河流主方向一致的支流的源头为正源的三个标准”。湖南省水利普查办将湘江源头在蓝山的普查结果报南京水利科学院。专家认为湘江源头在蓝山。目前蓝山县正在组织申报工作,函待国务院和水电部最终认定。

3、随后而来,更有甚者,说广西境内就不叫湘江,到全州县段还是称黄沙河。

二、发源广西真的是千年误会吗?

1、2005年,湖南省水文水资料勘测局、潇湘晨报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人民政府联合,以河流唯长,水量唯大标准”,重新将正源定在东源的广西兴安县白石乡。并于兴安县白石乡石柱村联合立碑说明,碑正面由湖南著名书画家黄永玉题写“湘江源”三个大字。

(广西区水利水电科技。灵渠考察专集)

2、其间,专家们针对历史上湘江是否与漓江同源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研究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湘江的源头在兴安灵渠的渠首工程所在地分水塘之上。

湘江在灵渠渠首(分水塘)以上有东、南、西三源。东源出兴安白石乡的近峰岭,海拔809米,旧称上桂河,今《兴安县地名录》改称白石河。始而西北流,过打卦坪,折而西南流,至大路口,变为伏流,出龙王岩,于牛坪岭复为伏流,折而往西流,出上桂峡,与海洋河相汇。

(西源与海洋河汇合处)

西源发自兴安县的东山,海拔1319米,曰西波江,西南流,至小冲折而东南流,经石岩寺,再折而东北流,于堡里汇入海洋河。

南源出自灵川县海阳乡的龙门界,海拔1017米,西北流,于庙脚汇入兴安县境,先后与白石河、西波江相汇,然后婉婉北下。

自分水塘起算,至各自源头分水岭,东源河长69公里,南源河长57.7公里,西源河长55.5公里.西波江有约三分之二的河段正好与干流流向相反,流程短而集水面积小,历史上也没有视之为湘江干流的习惯,故不能作为湘江的正源。

甲洛洛想,也许嘎绒是和这家人一起实施的偷盗,嘎绒在里面偷,这个人在外面接应,嗯!很可能。没过多久,屋里的灯光熄灭了,甲洛洛等待着嘎绒和这个人出门。

3、对余下的东、南二源,专家们各自提出了意见。

(2)制定标准、规格统一的硬件和软件开发规范。在嵌入式仿真系统的研究中,我们将走“一式多变”的发展道路,开发一种便携、易升级、系统支持互操作的嵌入式仿真系统,避免多次重复建立繁琐的武器装备模型。

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职能。水资源由于流动性、外部性、不确定性、自然垄断等原因,水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市场失灵”,单纯依靠自由市场无法导致有效的社会产出。因此,水管理中需要广泛的政府介入和政府干预。

苏为典[4]先生认为:标准不同,正源就可能不同。例如,按河流唯远的标准来说,湘江的正源是发源于兴安东南海洋山近峰岭(海拔809米)附近的上桂河,从分水塘到源头69公里。但是,如果从河流流向的一致性、河谷形成的时期以及历史习惯来看,则应以发源于海阳山龙门界(海拔1018米)的海洋河为正源。[5]

邓锦荣先生认为:“南源是海洋河向上的自然延伸,流向一致,岩溶比较发育、地貌相似,河谷地势处南北自然倾斜,上下游河谷大致在同一时期形成,发育时间较早,历代的舆地史书、地方志乘和群众习惯,都认为是海洋河的主干,湘江的正源。…重新确定正源所在,似无此必要。”[6]

在尚无唯一定规的情况下,根据以上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河流的正源,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

可以讲:脱离了南源说的湘江文化,尤其是湘江古代文化;都将会是不可思议的。保留南源说有利于湘江文化的历史性、整体性与沿续性,对传承湘江文化利大于弊,改源后的湘江是没有文化的湘江。

计算过程中,以下情况中位于边缘的特征属性被视为误报:自然物体(如森林等)、边界长度小于2像素的物体(如线条)、圆形物体以及由这些物体引起的阴影;噪音引起的干扰特征。当边界的长度在3到4像素之间的部分,可忽略检测。

5、综上所述,持东源为正源的观点认为古人没有认真做好水源的实地考查与测量工作,不知道东源长于南源,史实又是如何呢?清乾隆年间在广西为官的查理认为;县令黄海在修县志时“讥前人未身历其地,未睹水之所出。”[8]提出“双女井溪是漓水之源”的新观点是:“人心恶旧而好新,舍常而对异。”针对这一问题的查理便“沿江之渠别,断堑长垅,无不亲历,察其水之去来,审其源之大小”。[9]不是古人没有认真做好水源的实地考查与测量工作,反而是象查理那样务真求实探究水源的人在现今学者中也不多见。除查理之外,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举人唐一飞也说黄海不过是翻新而终莫能出奇”[10]再说:石柱村旁就有清乾隆年间的古碑,上面记载的就是东源,而并非古人不知河源的长度。

既然古人明知湘江水糸的分布情况,明知白石河最长,为何千百年来一直还沿用南源的观点呢?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对水源主干的认定不仅仅只有“河源唯远”这一标准。

蓝山以河源提出因为最长,是湘江正源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符合国际“河源唯远”的标准。但是,不是符合河源标准之一就要修改源名。前文说到的世界上最大河流之一,即美国密西西比河都没有按这一标准更名,这并不是美国的水平太差,勘测不出河源的长度,而是依据其它标准认定维持了原有的正源名。

三、传统的南源说符合国际正源的标准

1、南源说符合国际上“与河流主方向一致的支流的源头为正源”的标准。

湘江,在我国的江河中以其独特个性和优势而著称。大家知道:中国的地势成西高东低的形状,多数河流都是东西走向。而湘江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江,伟人毛泽东诗句“湘江北去”是最简明的描述。南源说与其它源流相比,是最能体现“湘江北去”特色的源流。

2、南源说符合“历史习惯”的标准。

2.肝型。常表现为慢性,病程1~3个月,多见于60~90日龄的仔兔。早期表现为精神不振,体况较差,厌食、消瘦、虚弱,轻度腹泻或便秘,腹围增大和下垂,肝部肿大,触诊肝区疼痛;后期口、鼻、眼黏膜见于黄染,并出现四肢麻痹,尤以后肢为甚,最后下痢,脱水、衰竭而死,幼兔常见于神经症状(痉挛或麻痹),除幼兔严重感染外,很少死亡。

3、南源说符合“按河谷形成的早晚岩溶比较发育”的标准。

南源说地貌相似,河谷地势处南北自然倾斜,上下游河谷大致在同一时期形成,发育时间较早[11]。

收款人员可以根据经销商的信用额度使用情况,决定销售回款的催收时机和催收办法,以快速收回欠款,减少资金积压,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周转能力。

湘江,是一条具有优久历史文化内涵的江河。从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就有记载。以后千年不断的史籍都认定南源说。“自古以来,湘江溯源,始终沿海洋河而上”。历代的舆地史书、地方志乘和群众习惯,都认为是海洋河的主干。“对历史的认定”,这一条很重要,比如说:菲律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一国可对距其海岸线200海里(约370公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为由起草了“领海基线法案”,并将向联合国递交其经济专属区和延伸大陆架申请。中国对这一标准的说法就不与认可,因为历史文献明确记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黄岩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并实施管辖的事实早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是符合国际法的。

4、从湘江文化的角度考虑要保留南源说。

邓锦荣[2]先生说:至于确定河源的标准问题,现下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一般都是按河长、水量、集水面积或按河谷形成的早晚、上下游河段的一致性,或按历史习惯等等。[3]

作为湘江源头的龙母岩至今还保留有大量从宋以来的石刻等实物资料,相关史料甚为丰富。

当然,这与秦王朝修建的兴安运河有很大关系,兴安运河又名灵渠、湘桂运河;它引湘江水通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是中原与岭南政治、经济的接合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如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安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今县境属楚国疆土。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此置零陵县”。[12]湘江源在现今广西灵川县海洋山,早在汉代就有明确的记载:“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13]

国家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它的文化,江河文化同样具有这样的因素。湘江文化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不少外国使臣的笔记、诗词、地图等都有相关的记载)沿续上千年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间少有的,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

(海洋山部分摩崖石刻)

这里有宋代以来的许多摩崖石刻;我们在石刻与古代文献中可以看见,仅仅在宋代就有多个皇帝,因为这里是湘漓二水之源而敕封这里的祠庙。在宋·乐史:洋海祠一文中记载:“洋海祠”在县南,乃湘漓二水之源也。流至县北三百步分流北为湘江,南为漓江。其下有庙,后封为“广济侯”。[14]宋·陈邕在海洋山的摩崖石刻中记载:乾道九(1173)年,大帅范公成大具以功状闻于朝,有诏赐庙额曰“灵泽”[15]。宋孝宗赵眘在淳熙十一(1184)年勅海洋山灵泽庙神为“惠济侯”。[16]作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被皇帝敕封在中国是屈指可数的。也就是说必须是非常重要的江河源头才有可能被皇帝敕封。

(中华书局出版唐兆民先生的著作《灵渠文献粹编》)

(宋·陈邕在海洋山的摩崖石刻)

4、更多的学者、专家则认可唐兆民先生在《灵渠文献粹编》[7]一书中的观点。他在书中举例说到:苏联境内的额尔的什河和鄂必河在两水会流之处上溯至各自的源头,前者是3502公里,后者是2850公里,即前者比后者长650公里,但在两河会流之后,却以水流较短的鄂必河为名,也就是鄂必河为主源(干源),而额尔的什河为支流。美国的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两水会流以上的河道,前者也比后者长得多,但两河会流后,却以水流较短的密西西比河为名,也就是以密西西比河为主源(干源),而以密苏里河为支流。这种例子全世界还不少,在我国的河流中也不乏其例,河南境内的颍水和淮河,广西境内的临水和贺江,情况都是如此。……实际上确定一条河道的干流,往往不是依据它的地理特征而是根据在历史上所沿用的惯例来决定的。

历史事实难以改变。以湘江战役为例,红军长征著名的“湘江战役”(总不好修改成湘江战役不是在湘江作战吧)如何改?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兴安县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碑园”如何改?许多国家领导人著作中相关的“湘江战役”如何改?又由谁来改?少了近代红军长征著名的“湘江战役”时至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的讲话中,还称这里为湘江),湘江文化将会减色不少。

再以灵渠文化为例,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它引湘江水通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是湘江源提供了修建灵渠的条件,是灵渠的开凿成功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有了灵渠,湖南的精美瓷器等物品得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东南亚各国。灵渠与京杭大运河如同在中国水利上围棋中的两只眼,有了这两只眼全盘就活了起来。全国的水糸从此南北相通无阻。灵渠促进了国家的大统一,水陆交通更为便利,经济更加繁荣,物流更加顺畅,民族关系更加融洽。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仅灵渠而言,文物众多,史料丰富,其它江河是无法相比的。

湘江源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灵渠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进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保留原有湘江源说,有利于湘江文化的整体性与沿续性,对传承湘江文化利大于弊。国家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它的文化,湘江文化不能脱离历史,沿续上千年深厚的湘江源文化内涵是世间少有的,是留给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

脱离了广西海洋河湘江源的湘江历史文化是苍白的,湖南现在有人花大力气挖掘古代湘江文化丰厚的底蕴,在蓝山县寻找到湘江源的实物及文史资料恐怕是太为其难,有可能“湘江源”三个字也是这几年才在这方土地上出现。保留原有湘江源说,有利于湘江文化的整体性与沿续性,优秀的湘江文化才不会因改名而脱节。

5、除此之外,大家都清楚;湖南通常称之为三湘四水,三湘的其中一种说法是,上、中、下三湘,这上湘就是从南源到衡州(阳),如果去掉上湘不要,沿用了千年的三湘四水改成二湘四水。三湘都市报在发表了这篇文章后,也不好改为二湘都市报,因为这是不可取的事。关于这样的记载,不仅我国历史上有,在国外也有不少。如清代乾隆年间的越南大使潘辉益,在他所著的《星槎纪行》中记载:湘江自兴安海洋山发源,经永州与潇川合流,按图志;自湘源至衡州(衡阳)为上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下湘,谓之三湘。[16]清代道光年间的越南大使李文馥,在他的〈使程遗録〉也有类似的记载:湘江自兴安县海洋山发源至分水处,凡九十里,自分水至衡州(衡阳)为上湘,自衡州至湘潭为中湘,自湘潭至湘阴为下湘,谓之三湘,通为湘江。[17]

这一范式在挪开业主运维负担、提升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品质的同时,对业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份长达数十年、数额巨大的租赁合同意味着业主必须对车辆的状况、运营维护的成本做到精细化的计算、评价和控制。作为现代企业一种重要风险管理方法的商业保险,势必将在这一范式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保险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领域,运营期的保险主要以财产险和公众责任险为主,保险险种设置较为单一,保险保障尚未覆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全领域,新兴保险险种有待开发。

6、更为重要的是上千年的史籍,不管是《词源》《辞海》《康熙字典》还是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都是南源说;更名容易在学识上造成紊乱,人为的给湘江源制造出一道障碍。在我国所有的字典、词典、词源、词海、词汇、地方志、地理志、江河志、水利志、历史资料、历代的舆地史书、地方志乘、现代教科书等等都是南源说,更名会给人在学习、了解、研究湘江文化造成困难;青少年在查阅资料时会产生很多的误会与混乱,历史上优秀的湘江文化会因此失去她的光彩。

四、结论

笔者认为,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唯一的)标准的前提下,按河长、水量、集水面积或按河谷形成的早晚、上下游河段的一致性,或按历史习惯等等,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就不去轻易的更改,在当前情形下应保留南源说。

当然,不管是南源、东源、西源还是南山源,我们能够统一的意见是,它们都是湘江源,都是湘江文化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际上确定一条河道的干流,往往不是依据它的地理特征(如:河流唯长)而是根据在历史上所沿用的惯例来决定的。湘江源之所以沿用了两千多年不变,也是尊崇了这样的惯例。应保留与尊重历史以来的湘源说,这样比较符合客观实际。重新确定湘江其正源所在,似无此必要。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是对名字、祖坟等等都是不轻易改动的,往往是家有不幸与不顺时,才会去做那种更改之事。

笔者理解那些修改正源人的心情,广西兴安县的人,将灵渠视为本县的灵魂,说这灵渠的源头在别的县,心中有点不好受。湖南的母亲河在广西,也是心中有点别扭。但是,只要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心态。灵川县海洋乡这一带,古代原本就属兴安所管辖;更加早的时候,这一片土地就在楚国的范围之内,零陵郡的郡址就在兴安。湘江的伟大不会因为局部管辖范围的变动而失去她的光彩。笔者认为,作为一位热爱湘江的人,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太多的劳神,如有神气,不如去好好的呵护湘江,研究湘江,挖掘、传承并弘扬伟大的湘江文化,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文明。

参考文献:

[1]海洋,古代又名海洋山、阳海山、阳朔山,在今广西灵川县海洋乡境内。

[2]邓锦荣,时任珠委西江局工程师。

[3]见《广西区水利水电科技·灵渠考察专集》,邓锦荣著《湘漓源流辩》,广西区水利电力厅、广西区水利学会合编,1986年。

[4]苏为典,时任广西区水利电力厅处长,考察队指导员。

[5]见《广西区水利水电科技·灵渠考察专集》,苏为典著《对灵渠几个问题的探讨》,广西区水利电力厅、广西区水利学会合编,1986年。

[6]见《广西区水利水电科技·灵渠考察专集》,邓锦荣著《湘漓源流辨》,广西区水利电力厅、广西区水利学会合编,1986年。

[7]《灵渠文献粹编》,唐兆民著,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

[8][9]选文录自清查理著《铜鼓书堂遗稿》,卷二八。

[10]见唐兆民著《灵渠文献粹编》,选录。

[11]见《广西区水利水电科技·灵渠考察专集》邓锦荣著《湘漓源流辨》,广西区水利电力厅、广西区水利学会合编。1986年。

[12]《兴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汉·班固《前汉书》》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零陵郡》。

[14]广济侯 宋·乐史《太平环宇记》,卷162《岭南道六·桂州·兴安县》。

[15]海洋山宋·陈邕摩崖石刻。

[16]潘辉益(1751—1822年)天禄省收获县人,官至礼部尚书,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奉命出使祝寿。见其所著《星槎纪行》。

[17]李文馥,祖籍中国福建漳州,绍治元年,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李文馥以礼部右参知充使部正使,奉命出使中国。著有《周原襍咏草》《使程遗録》《使程誌略艸》,本文所撰《周原襍咏草》《使程遗録》均录。

中图分类号:C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410(2019)02-0012-06

收稿日期:2019年7月26日

作者简介:

陈兴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毕业;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广西桂学研究会会员,原兴安县博物馆副馆长,曾任《兴安县志》副主编,现受聘于兴安灵渠申遗办公室。

(责任编辑:韦吉锋)

标签:;  ;  ;  ;  ;  ;  ;  

陈兴华:论湘江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