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性状论文_栗马玲,宋沼鹏,刘艳红,王洪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片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状,叶片,功能,群落,兴安,锥栗,氮素。

叶片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栗马玲,宋沼鹏,刘艳红,王洪林[1](2019)在《火烧强度对兴安落叶松群落叶片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火是北方针叶林的重要生态因子,直接影响火烧迹地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进而影响森林群落的演替.以牙克石地区火后自然恢复12年的兴安落叶松群落为研究对象,在群落尺度上分析火烧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叶片功能性状、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在不同火烧强度(轻、中和重度火烧)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火烧显着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对土壤全磷含量无显着影响.轻、中度火烧有助于维持群落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中度火烧显着增加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在中度火烧时有最大值;火烧降低了群落的功能丰富度和功能离散度指数,二者分别在中、轻度火烧时最大(除未过火外),而群落的功能均匀度和二次熵指数在林火干扰后增加,轻度火烧后最大.随火烧强度增加,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和叶磷含量总体呈显着增大趋势,而比叶面积、叶含水量、叶氮含量和叶N∶P则表现出未过火>中度火烧>轻度火烧>重度火烧的规律,叶片厚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火烧强度对森林群落的叶片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均有显着影响,且适度的火干扰对森林群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杨龙,江锡兵,吴强,章平生,吴聪连[2](2019)在《锥栗幼林期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性状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最小距离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锥栗(Castanea henryi)15个优株无性系幼林期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16个性状在锥栗无性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变异系数范围为3.24%~31.96%,其中,叶面积等10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即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所有性状重复力在0.807及以上,最高达0.971,均受强遗传控制;根据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16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15个无性系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和归类,结合多重比较结果,初步筛选出YLZ 14、YLZ 26、YLZ 30、YLZ 70和YLZ Q等5个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表现优异的锥栗无性系,其具有叶面积和质量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高等特性,可作为进一步开展高产、优质等锥栗优良品系选育的主要素材。(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董雪,郝玉光,辛智鸣,李新乐,段瑞兵[3](2019)在《平茬年限和林龄对沙冬青叶片功能性状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平茬年限和林龄对沙冬青叶片功能性状及灌丛下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采用方差及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沙冬青被平茬后更新恢复生长的机理和策略,探讨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沙冬青种群生长及恢复的指示意义,从而更好地解释平茬复壮后植物补偿性生长机理与持续年限,以期在理论与技术上解决孑遗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与修复,为天然沙冬青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演变特征进行预测和评估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沙冬青经平茬处理后,叶片面积显着增大(P<0.05)。平茬恢复生长1年的沙冬青比叶面积、叶片N含量、叶片P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随平茬年限和林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叶片干物质含量变化趋势与比叶面积相反,叶片碳含量在不同平茬年限和林龄下无显着差异(P>0.05)。叶片N含量与叶片P含量、比叶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叶片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呈极显着负相关,且与叶片N含量、叶片P含量呈显着负相关。2)叶片与土壤中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对平茬年限和林龄变化的响应不完全一致。平茬年限和林龄对沙冬青灌丛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但对土壤P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仅林龄对土壤全N含量影响显着(P<0.05)。随着平茬年限和林龄的增加,土壤C、N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P含量呈下降趋势。3)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中,叶片P与C∶P对平茬年限和林龄变化反应最为敏感,对于沙冬青更新恢复生长及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具有指示意义。平茬恢复1、3和8年的沙冬青叶片N∶P平均值分别为14.79、15.77、17.81,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沙冬青叶片N∶P平均值分别为15.32、18.23、21.76,可见随着平茬年限和林龄的增加,沙冬青生长由N、P共同限制逐渐转向更受P的限制。(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陶冶,吴甘霖,邱东[4](2019)在《安庆市区香樟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安庆市区选择7个生境,于夏季和冬季采集香樟叶片和土壤样品,分析叶片N、P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在季节和生境间的变异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香樟叶片N含量均值为10.91和11.10 mg/g,叶片P含量均值为1.04和1.07 mg/g,叶片N∶P均值为10.62和10.47,呈明显的N限制。各参数变异系数在0.158~0.275之间,属中等偏弱变异。叶片养分计量特征在不同生境间及各生境的不同季节间均有一定差异,但无明显规律。夏季叶片N、P之间呈等速分配关系,而冬季呈N分配速率高于P的异速关系。夏季叶片P分配速率高于冬季,符合生长速率理论。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因子关系较弱,而与叶片自身属性(如叶片大小、含水量)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杨全,陈志飞,周俊杰,赖帅彬,简春霞[5](2019)在《黄土丘陵区草地植被群落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丘陵区草地植被群落3种优势种白羊草、长芒草和达乌里胡枝子为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0、50和100 kg N·hm~(-2)·a~(-1)3个氮处理和0、40和80 kg P_2O_5·hm~(-2)·a~(-1) 3个磷处理,于生长旺盛期测定了各植物的叶长、叶宽、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氮、磷含量和氮磷比等指标,分析不同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施肥相比,50和100 kg N·hm~(-2)·a~(-1)处理下白羊草叶长和叶宽分别显着增加35.3%和64.4%,而长芒草仅有叶长显着增加58.8%,达乌里胡枝子仅有叶宽显着增加33.9%,但叁者叶片干物质含量分别显着降低10.7%、15.3%和11.2%,白羊草和长芒草叶片氮含量分别显着增加23.0%和99.2%,氮磷比分别显着增加45.8%和96.9%;40和80 kg P_2O_5·hm~(-2)·a~(-1)处理下达乌里胡枝子叶长、叶宽和比叶面积分别显着增加56.9%、41.4%和19.6%,叶片干物质含量显着下降14.9%,叁者叶片磷含量分别显着增加96.7%、110.9%和238.4%,氮磷比分别显着降低45.8%、42.8%和53.7%.50 kg N·hm~(-2)·a~(-1)处理下,与未施磷相比,40和80 kg P_2O_5·hm~(-2)·a~(-1)处理后仅达乌里胡枝子叶长和叶宽显着增大,3种植物叶片磷含量显着增加,白羊草和长芒草叶片氮含量显着降低;100 kg N·hm~(-2)·a~(-1)处理下,施磷后白羊草和长芒草叶长、达乌里胡枝子叶宽显着增大,叁者叶片磷含量显着增加,白羊草叶片氮含量显着降低.综上表明,3个优势种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短期氮磷添加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与物种属性和施肥水平有关,不同优势种对氮磷添加响应的差异对维持草地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畅,张经常,唐斯旸,黄烁,冯章丽[6](2019)在《秋子梨杂种后代叶片性状的遗传倾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秋子梨作亲本的19个组合534株杂交后代为试材,测定并调查分析叶面积、叶柄长度、叶片形状、叶基形状、叶尖形状、叶缘6个表观性状,研究了秋子梨杂种后代叶片遗传倾向。结果表明,秋子梨杂种后代叶片变异系数较大,叶面积均呈变小趋势,叶柄平均长度均超过母本,叶片形状的遗传相对稳定,叶尖形状以突尖、渐尖为主,叶基形状、叶缘不同组合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果树》期刊2019年05期)

郭雯,雷刚,漆良华,王一,徐瑞晶[7](2019)在《海南岛簕竹属5个竹种雨季光合特性与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簕竹属5个竹种雨季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探究热带地区不同竹种雨季光合能力差异性,掌握不同竹种栽培特性,为竹种高效培育及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岛簕竹属5个竹种作为研究材料,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日变化、光响应曲线、CO_2响应曲线,分析不同因子的影响及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光合作用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竹种之间净光合速率存在较大差异,5个竹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呈现"双峰"曲线; 2)各竹种光响应曲线在5—6月净光合速率较高,8—10月净光合速率较低,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_d)之间存在差异;青秆竹、粉单竹P_(max)、LSP值高、R_d值低,光合能力较强; 3) 5个竹种CO_2响应曲线均在5—8月净光合速率较高,9—10月净光合速率较低;相较于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CO_2饱和点(CSP),CO_2补偿点(CCP)、光呼吸速率(R_p)、羧化速率(CE)之间存在差异; 4)雨季中5个竹种P_n主要受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r)、气温(T_a)、光合有效辐射(PAR)、胞间CO_2浓度(C_i)、大气CO_2浓度(C_a)等因子制约; 5个竹种叶片形态结构性状研究表明:佛肚竹、黄金间碧竹叶面积(LA)显着高于青秆竹、崖州竹、粉单竹(P<0.05),佛肚竹、青秆竹、黄金间碧竹叶厚度(LT)显着高于崖州竹、粉单竹(P<0.05),比叶面积(SLA)则相反;而5个竹种叶干物质含量(LDMC)差异不显着(F=0.691,P=0.615),不同竹种P_(max)、A_(max)与LA、LT、LDMC、SLA相关性有所差异,与LA相关性较大。【结论】簕竹属5个竹种光合特征参数与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不同,竹种生理特性与叶片形态结构性状存在一定相关性。在竹类植物保存与利用中,叶面积可作为竹类植物筛选的主要性状指标。在园林配置中,青秆竹栽培区域较广、佛肚竹栽培区域较窄、崖州竹可在阴生条件下栽培、粉单竹适宜光照充足地区生长、黄金间碧竹介于青秆竹与崖州竹之间。(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蔡树美,诸海焘,徐四新,张德闪,杨业凤[8](2019)在《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功能性状对施氮量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内涵延伸,植物个体功能性状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上,都已成为明确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与环境协同变化规律的可靠途径。通过透射电镜法观察了黄瓜叶片的组织形态,并测定了黄瓜叶片化学组成和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黄瓜叶片的组织形态与化学组成之间具有协变关系。无氮和高氮胁迫条件下,黄瓜叶片中N, P, K含量较低,相对应的是叶绿体中片层结构混乱,脂质小球数量多,并且高氮条件下,叶肉细胞中淀粉粒数量显着增加(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瓜叶片生理性状、养分组成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均存在关联。黄瓜叶片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和pH相关性较强。CAT, NR和GS活性均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显着正相关,MDA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显着负相关(P <0.05),CAT和GS活性与土壤pH值显着负相关。研究以个体生态学特征为依据,明确了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施肥策略的响应规律,弥补了传统群体生态学应用方面的不足,对于提升日光温室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唐卫东,刘冬生,刘振文,王茜娟[9](2019)在《环境胁迫下温室黄瓜营养期叶片性状数字化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性状数字化对提高温室环境智能决策与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叶性状变化模型难以反映外部环境胁迫等问题,提出基于环境胁迫的黄瓜营养期叶片性状数字化系统设计方法。根据试验观测数据提取黄瓜营养期叶片性状特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叶片性状信息与温室环境信息进行融合,采用信息重构与虚拟植物技术构建反映环境胁迫的叶性状信息数字化模型。在环境控制分析与模型融合基础上实现温室黄瓜叶片生长信息数字化系统的有机集成。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有效地虚拟了叶片性状受外部环境胁迫的动态变化。(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刘旻霞,李俐蓉,车应弟,焦骄[10](2019)在《高寒草甸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南高寒草甸演替过程中5个阶段的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围封样地内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叶片功能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了围封地内各演替阶段群落水平上主要物种叶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此围封地形成了一个从草本到灌木的演替过程。随着演替的进行,Margalef指数显着增加,Shannon-Wiener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从演替前期到演替后期,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STN)、土壤含水量(SWC)逐渐升高,光照度(LI)、土壤温度(ST)逐渐降低,土壤全磷(STP)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叶片有机碳(LCC)、全氮(LNC)、含水量(LWC)逐渐升高;比叶面积(SLA)、磷利用效率(PUPE)、稳定碳同位素(δ13C)逐渐下降,叶片全磷(LPC)先降低后升高,而氮利用效率(PUNE)先升高后降低。(3) RDA冗余分析表明,在此围封样地内,演替前期植物群落叶性状主要受到LI和ST的限制作用。而在演替的中后期SWC是主要影响因子。此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寻求更好的草地恢复和重建方法。(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叶片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最小距离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锥栗(Castanea henryi)15个优株无性系幼林期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16个性状在锥栗无性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变异系数范围为3.24%~31.96%,其中,叶面积等10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即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所有性状重复力在0.807及以上,最高达0.971,均受强遗传控制;根据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16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15个无性系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和归类,结合多重比较结果,初步筛选出YLZ 14、YLZ 26、YLZ 30、YLZ 70和YLZ Q等5个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表现优异的锥栗无性系,其具有叶面积和质量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高等特性,可作为进一步开展高产、优质等锥栗优良品系选育的主要素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片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栗马玲,宋沼鹏,刘艳红,王洪林.火烧强度对兴安落叶松群落叶片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杨龙,江锡兵,吴强,章平生,吴聪连.锥栗幼林期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性状遗传变异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9

[3].董雪,郝玉光,辛智鸣,李新乐,段瑞兵.平茬年限和林龄对沙冬青叶片功能性状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4].陶冶,吴甘霖,邱东.安庆市区香樟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J].生物学杂志.2019

[5].杨全,陈志飞,周俊杰,赖帅彬,简春霞.黄土丘陵区草地植被群落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6].刘畅,张经常,唐斯旸,黄烁,冯章丽.秋子梨杂种后代叶片性状的遗传倾向研究[J].中国果树.2019

[7].郭雯,雷刚,漆良华,王一,徐瑞晶.海南岛簕竹属5个竹种雨季光合特性与叶片形态结构性状[J].林业科学.2019

[8].蔡树美,诸海焘,徐四新,张德闪,杨业凤.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功能性状对施氮量的响应[J].土壤通报.2019

[9].唐卫东,刘冬生,刘振文,王茜娟.环境胁迫下温室黄瓜营养期叶片性状数字化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10].刘旻霞,李俐蓉,车应弟,焦骄.高寒草甸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研究[J].植物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亚地栓皮栎片野外林分地分同质园位置...栓皮栎态性状测定意图栓皮栎片脉密度测定取部位Fig.3-1The...野外与同质园中栓皮栎种片细脉密度,...片气孔论最大开口积算意图野外同质园中栓皮栎片开口积最大气孔...

标签:;  ;  ;  ;  ;  ;  ;  

叶片性状论文_栗马玲,宋沼鹏,刘艳红,王洪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