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唐声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唐代,盛唐,畛域,敦煌,近体诗,范式,佛曲。
唐声诗论文文献综述
李占鹏[1](2016)在《《唐声诗》:声诗理论的创建与曲学畛域的开拓》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中敏是我国第一位提出声诗理论并花费了巨大精力取得卓越成就的曲学家。他的《唐声诗》考证了声诗概念的最早出现,追溯了声诗形成的历史源流,界定了声诗的内涵和外延,指出声诗之主体为齐言,从章(解)、片段、联章、字句、叶韵、平仄诸方面详细分析、总结了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特征,揭示了声诗与歌唱、舞蹈的关系,辨析了声诗跟大曲、长短句辞、杂歌、杂吟与不属于此四类的其他文艺形态的异同。他的依据除了唐代文献着录的关于声诗合乐的各种材料,还从宋金元明清以及近代文献搜集了许多相关记载作为旁证,不仅把声诗本身弄清楚了,而且证明了自古以来诗与音乐不曾割裂的铁的事实。作为一个标尺,声诗理论的确立,使曲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宽阔开放景象,让后世渐渐认识到南北曲之外的声诗也是一支数量庞大、底蕴厚重的充满生气的曲体之歌。(本文来源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吕晓燕[2](2015)在《略论《唐声诗》与唐代音乐文学研究范式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文学研究在文学史研究和音乐史研究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属于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领域。任半塘《唐声诗》研究在唐代音乐文学研究中成绩突出,影响深远,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唐代音乐文学"研究的范式。该范式为唐诗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术视角,以及基于新视角下的问题体系和解决方法;同时,有一批学者加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来,不断学习和拓展着任半塘先生开创的"唐代音乐文学"研究体系。(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5年03期)
杨贺[3](2014)在《唐声诗与佛曲关系问题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声诗与佛曲关系"这一论题是对佛曲概念、声诗内容和词体生成问题的重新认识。用佛曲演唱声诗,一方面套用新曲演唱佛教诗,由此产生"佛曲辞",经传唱,佛曲曲调固化为"词调",曲辞成为"佛曲词"。另一方面,用佛曲曲调或歌辞体式重新填入世俗诗歌,佛曲曲调脱离佛教音乐的樊篱,曲调变为"词牌"。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有"声诗",还有"声辞",即与音乐发生互动的一切文学形式。这些需要学界从"声"与"辞"的双重角度关注,并探索其中的规律。(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4年05期)
顾农[4](2013)在《重读《唐声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声诗》的基本观点是:讨论音乐文艺问题主 “声”不主“文”;唐代齐言之诗中确曾被歌唱或可能被歌唱者约2000首,其音乐属于同雅乐相对立的燕乐,它与唐曲子及大曲内的杂言歌辞相对立而存在。 老辈学者任讷(字中敏,后改署二北、半塘,1897—1(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8-09)
张之为,戴伟华[5](2012)在《音乐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路径——读任半塘《唐声诗》》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与文学研究并非一个新话题。20世纪以来,联系唐代音乐与文学相互作用的论着就有王国维《唐宋大曲考》、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胡适《词的起源》、郑振铎《词的启源》、萧涤非《论词的起源》、龙沐勋《论词体的演进》、沈知白《中国音乐诗歌与和声》、余冠英《七言诗的起源新论》等。这些研究大多处于散(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2年06期)
曾娜妮[6](2011)在《盛唐时期乐工歌妓与唐声诗的流传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二北先生曾经将唐诗分类于"声诗"、"歌诗""吟诗"、"诵诗"、"乐诗",并细举它们的区别:"歌诗"不包乐舞,"乐诗"不包歌谣,"诵诗"无音曲,"吟诗"是"声诗"的变体;就诗与音乐的关系而言,唐诗分"入乐"与"不入乐",可以入乐演唱的唐诗,统称之为"声诗"。二北先生的《唐声诗》引用材料十分广泛,体系完整,对唐代声诗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1年11期)
龙建国[7](2011)在《论唐声诗与词的关系及词体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声诗与词都是随着燕乐发展而出现的新体歌辞,具有许多相同或相通的艺术特征。唐声诗兼用"被声"和"倚声"两种创作方式,而词继承并发展了"倚声"的创作方式。唐声诗入乐时添加泛声的处理方法是词诞生的"催生素"。词体形成于中唐,形成的标志是"以曲拍为句",形成的原因是唐代文化艺术的再度兴盛。(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1年02期)
王燕丽[8](2011)在《浅谈《唐声诗》的音乐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唐声诗》的音乐学价值,是对诗与乐进行深刻的剖析。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当代学者任半塘先生对唐声诗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及内容,重要的是任先生对唐声诗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及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采用了排除法、分类法、对比法等,并非常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将诗与词、诗与乐以及历史渊源从横向与纵向对其产生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另外,文章还追溯了《唐声诗》的历史发展、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希望能为我国音乐理论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张博[9](2010)在《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与音乐这两门艺术的交融自古就相伴相生,对于音乐文学的研究也一直是个引人入胜的课题,相对而言,为了配合音乐的节奏、旋律,文学往往要在体制与格律上有更多的变化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美学风格。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着传播的问题,传播是文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之前的朝代相比,唐诗的传播有其特殊性,艺妓的存在也是由来已久,在唐代,唐朝诗歌的传播除了书写和朗诵两种方式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传播方式——传唱,唐代的乐工和歌妓与文人之间默契合作,为诗歌的广泛传唱营造了良好的传播途径。本文从宫廷乐工和青楼歌妓入手,在简单探讨了诗歌与歌妓的发展脉络外,主要是以唐代诗歌为载体,进一步探讨艺妓对声诗的传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考察唐代乐伎在与诗人交往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唐代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唐代艺伎与声诗的概述,对青楼文化的由来和诗歌入乐的的形式进行了整体的概述,包括青楼的历史传承和唐代艺伎的整体概况以及诗歌与音乐如何结合等。第二章:唐代声诗在宫廷的传播,论述声诗在宫廷中的传播,主要是宫廷的乐伎和乐工,他们以何种方式传播,以及乐伎与文人的关系,传播的方式以及她们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等。第叁章:唐代声诗在民间的传播,主要集中在青楼,青楼歌妓与文人的关系,传播方式,青楼与宫廷的音乐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及代表人物。第四章:乐工歌妓演唱诗歌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有了专门演唱诗歌的乐工和歌妓,也有诗人专门为她们写作诗歌,这些乐工和歌妓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能够在传唱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诗歌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影响着唐诗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边家珍[10](2007)在《任中敏与《唐声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中敏(1897~1991),原名讷,取《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之意,字中敏,以字行。早年治北宋词及北曲,笔名“二北”;后来从事唐代文艺研究,笔名“半塘”。江苏扬州人,着名词曲学家、唐诗学家、敦煌学家、教育家。1918年,任中敏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遇上(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07-11-22)
唐声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音乐文学研究在文学史研究和音乐史研究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属于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领域。任半塘《唐声诗》研究在唐代音乐文学研究中成绩突出,影响深远,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唐代音乐文学"研究的范式。该范式为唐诗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术视角,以及基于新视角下的问题体系和解决方法;同时,有一批学者加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来,不断学习和拓展着任半塘先生开创的"唐代音乐文学"研究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唐声诗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占鹏.《唐声诗》:声诗理论的创建与曲学畛域的开拓[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
[2].吕晓燕.略论《唐声诗》与唐代音乐文学研究范式的建立[J].北方音乐.2015
[3].杨贺.唐声诗与佛曲关系问题新论[J].文学遗产.2014
[4].顾农.重读《唐声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5].张之为,戴伟华.音乐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路径——读任半塘《唐声诗》[J].古典文学知识.2012
[6].曾娜妮.盛唐时期乐工歌妓与唐声诗的流传传播[J].大家.2011
[7].龙建国.论唐声诗与词的关系及词体的形成[J].文学评论.2011
[8].王燕丽.浅谈《唐声诗》的音乐学价值[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
[9].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10].边家珍.任中敏与《唐声诗》[N].光明日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