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纤维素,水,吸湿,量子力学
吸附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陈珊珊,刘刚,陆遥,刁永发[1](2019)在《纤维素吸附水分子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了纤维素模型对水分子的吸附进行模拟,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B3LYP-D3方法,基于6-311g (d, p)基组水平,从微观层面研究了纤维素吸水的微观机理,计算了水分子在纤维素上的吸附能及相关Mulliken键步居,揭示了水分子在纤维素上吸附的具体形态,不同吸附位点对水分子吸附的强弱。结果表明,水分子以PZ2形态吸附于纤维素分子上吸附最稳定,且量子化学是研究纤维素对水分子吸附机理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9年11期)
张梅梅,黄丹丹,胥城城[2](2019)在《Si掺杂4,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在 TiO_2(100)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在GGA/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Si掺杂4,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DTBT-Si)在TiO_2(100)表面的吸附。通过吸附前后化合物DTBT-Si的Mulliken charge和前线轨道分析表明:当DTBT-Si吸附在TiO_2(100)表面时,DTBT-Si表面向TiO_2(100)转移0.923 e电荷,同时前线轨道能隙变窄。(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刘峣,武玉琳,屈云鹏,郭文英,梁丽萍[3](2019)在《Ba~(2+)在KDP(10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Ba~(2+)与KDP晶体表面相互作用的本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Ba~(2+)在KDP(100)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Ba~(2+)在KDP(100)表面的吸附能为负值,吸附过程为自发的放热反应。通过结构优化得到3种稳定的吸附构型,最终吸附位置为O原子的顶位或两个O原子之间的桥位。当Ba~(2+)位于磷酸根基团中的两个O原子之间的桥位时,吸附最稳定。在3种吸附构型中,Ba~(2+)与表面O原子均通过离子键结合,而与表面最外层H原子则会产生一定的共价相互作用。另外,Ba~(2+)吸附使KDP(100)表面的P—O键、H—O键以及K—O键有不同程度的伸长或缩短,同时表面的氢键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沈晓茹,庞然,刘国坤,吴德印,田中群[4](2019)在《对氨基苯磺酰胺在银表面的吸附和SERS光谱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拉曼光谱是基于拉曼散射效应的振动光谱学检测方法。拉曼散射能用于分子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分子的结构表征,是获得分子指纹信息并用于分子识别的有力手段。1974年,Fleischmann等发现在粗糙银电极表面可以获得吸附吡啶分子的拉曼信号~1,Van Duyne等人研究发现这种信号在表面上被增强了百万倍,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2.磺胺类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抗生素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了数十年,是预防牛、猪和家禽等的感染性疾病和促进生长的有效抗菌药物~3。目前,磺酰胺作为磺胺类药物,其制备占制药工业较大份额~4。其中对氨基苯磺酰胺(PABS)是磺胺类抗生素中最为基本的分子,发展对PABS检测方法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研究中发现在碱性条件下PABS分子的SERS光谱与常规拉曼光谱相比发生了显着的变化~5。为揭示该现象的本质,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就对氨基苯磺酰胺分子(PABS)拉曼谱图(如图1i)和在碱性条件下SERS谱进行了分析发现吸附PABS的拉曼谱不能解释文献观测的SERS光谱。基于理论分析结果,我们提出PABS在碱性条件下可能发生表面催化偶联反应,生成芳香偶氮化合物。其反应为芳香偶氮二聚体,理论计算其拉曼光谱与实验谱5较好地吻合(如图1ii)。(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闫广精,王春波,张月,陈亮[5](2019)在《H_2O对SO_2在CaO表面上吸附的影响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H_2O对SO_2在CaO(001)表面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四种形式(-H_2O、-H、-OH和-H&-OH)存在的H_2O使SO_2在CaO表面上的吸附构型发生改变。SO_2在不同形式H_2O基团邻位吸附时,-H使S原子的p轨道态密度峰明显左移且吸附能比洁净表面大90 kJ/mol,其余基团表面吸附能无明显变化;SO_2吸附于-OH和-H&-OH生成HSO_3基团,吸附能相比于洁净表面较小,可能作为暂态结构;SO_2吸附于-H_2O生成SO_3基团,H_2O断键生成的H基团起主要吸附作用,CaO表面上生成类似Ca(OH)_2的局部结构且吸附能比洁净表面大45 kJ/mol。(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琳,亢淑梅,路金林[6](2019)在《Pt_(ML)/WC(0001)表面CO和CH_3OH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建立并计算了Pt(111)/WC(0001)界面原子模型,得到了单层Pt(111)在WC(0001)表面Hcp位结合的Pt_(ML)/WC(0001)表面模型。对Pt_(ML)/WC(0001)表面的结合能、态密度和电荷密度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界面处有电荷累积,表明形成了W-Pt金属键。计算了CO和CH_3OH在Pt_(ML)/WC(0001)和Pt(111)表面最稳定吸附位的吸附能、态密度和Mulliken电荷数,结果表明:与在Pt(111)表面相对比,CO和CH_3OH分子在Pt_(ML)/WC(0001)表面吸附较弱,证明Pt/WC催化剂在理论上能够较好地催化甲醇,比Pt/C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抗CO中毒能力。(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秀荣,张驰,高红旭,赵凤起,牛诗尧[7](2019)在《NO与NO_2在ZnO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Mol~3模块中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erdew-Burke-Ernzerh(PBE)方法研究含能材料分解气体产物NO,NO_2在ZnO(■)表面的吸附和NO_2解离生成NO和O的过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吸附构型显示Zn顶位为稳定吸附位点,NO_2的吸附能大于NO.态密度图分析结合差分电荷密度图表明,NO的N原子与表面Zn有相互作用,电荷从NO转移到表面;NO_2的N_(2p),O_(2p)轨道与表面Zn_(3d)轨道发生杂化,NO_2附近积累大量负电荷.过渡态搜索显示NO_2的解离需跨过较高能垒,不易进行.(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陈培培,张冰燕,顾向奎,李微雪[8](2019)在《采用(meta)-GGA泛函对Ag(111)、Rh(111)和Ir(111)上乙烯吸附的理论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在多种催化反应的重要中间体乙烯,使用(meta)-GGA等级的包含PBE,BEEF-vdW,SCAN以及SCAN+rVV10在内的多种交换关联泛函,系统研究了在过渡金属表面(Ag,Rh和Ir)上乙烯吸附势能面对泛函的依赖关系.研究发现,对于乙烯在贵金属Ag(111)上的吸附,除了PBE外,BEEF-vdW,SCAN以及SCAN+rVV10均能预测出物理吸附态的存在.对于乙烯在Rh(111)面的吸附,SCAN和SCAN+rVV10预测在化学吸附位之前存在有物理吸附前驱态,而基于PBE和BEEF-vdW的势能面并没有发现前驱态的存在.而对于乙烯在Ir(111)上的吸附,BEEF-vdW也能微弱地预测出化学吸附前驱态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哪一种金属表面上,四种泛函中SCAN+rVV10给出的吸附能最强,其次是SCAN,最后是PBE或者BEEF-vdW.(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4期)
付纯鹤,卢辉丽,孙少瑞[9](2019)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6H-SiC(0001)表面对氧分子和水分子的吸附(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密度泛函方法计算6H-SiC(0001)表面对氧分子和水分子的吸附.在6H-SiC(0001)表面上吸附的O_2分子自发地解离成O~*,并被吸收在C与Si原子之间的空位上.吸附的H_2O自发地分解成OH~*和H~*,它们都被吸附在Si原子的顶部,OH~*进一步可逆地转化为O~*和H~*.H~*可以使Si悬键饱和并改变O~*的吸附类型,并进一步稳定6H-SiC(0001)表面并防止其转变为SiO_2.(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4期)
黄笑笑,祝畅,王谦,胡巧利,杨刚[10](2019)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s(Ⅲ)在叁水铝石表面的吸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子水平上探究有毒污染物As(OH)3在叁水铝石矿物无水表面及溶剂化表面的吸附机制,为有效治理砷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由于在水环境中As(OH)3是主要的砷污染形式,本文选取As(OH)3为研究对象,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其分别吸附在叁水铝石无水(001)面、(100)面以及水溶剂(001)面、(100)面的吸附构象,进一步阐明溶剂化效应对吸附稳定性、吸附强度的影响。[结果]As(OH)3吸附在叁水铝石无水(001)和(100)面均讨论两种典型的吸附构型。在无水(001)面,H3As03主要通过形成H...O_(surf)和O…H_(surf)两种氢键与表面相互作用,其最稳定吸附构型的吸附能为-0.96 eV;在无水(100)面,由于其表面有五配位的铝原子存在,优化得到存在键合作用以形成O-Al_(surf)键(2.078 A)的单齿单核吸附配合物,同时优化出仅H...O_(surf)和O…H_(surf)氢键相互作用的构象,两者吸附能分别为-1.19eV和-1.42 eV,且As(OH)_3吸附在(100)面的吸附强度比(001)面更有优势。此外,在叁水铝石表面溶剂化(001)和(100)面,分别优化出不同的内外圈H3As03吸附配合物,在溶剂化(001)面,As(OH)_3吸附优先形成内圈复合物,其最稳定的吸附结构相对于其无水表面的构象稳定0.39 eV;而在溶剂化(100)面,H3As03吸附优先形成外圈复合物,其最稳定的外球复合物比最内球复合物稳定0.19 eV,而最稳定内圈O-Al_(surf)单齿单核配合物的吸附能为-1.55 eV。[结论]在无水叁水铝石表面,As(OH)_3吸附在(001)面主要通过氢键作用对其表面进行稳定,而在(100)面可通过氢键及键合作用提高吸附稳定性。相比无水叁水铝石表面,表面溶剂化能显着影响As(OH)3吸附在叁水铝石的结构类型,且有助于增强吸附分子与水分子、矿物表面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提高吸附配合物的稳定性。本实验结果为在分子水平上对水环境中As(OH)3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对有效固定亚砷酸移动、治理砷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吸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在GGA/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Si掺杂4,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DTBT-Si)在TiO_2(100)表面的吸附。通过吸附前后化合物DTBT-Si的Mulliken charge和前线轨道分析表明:当DTBT-Si吸附在TiO_2(100)表面时,DTBT-Si表面向TiO_2(100)转移0.923 e电荷,同时前线轨道能隙变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陈珊珊,刘刚,陆遥,刁永发.纤维素吸附水分子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9
[2].张梅梅,黄丹丹,胥城城.Si掺杂4,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在TiO_2(100)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J].河南化工.2019
[3].刘峣,武玉琳,屈云鹏,郭文英,梁丽萍.Ba~(2+)在KDP(10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材料工程.2019
[4].沈晓茹,庞然,刘国坤,吴德印,田中群.对氨基苯磺酰胺在银表面的吸附和SERS光谱的理论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5].闫广精,王春波,张月,陈亮.H_2O对SO_2在CaO表面上吸附的影响理论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9
[6].张琳,亢淑梅,路金林.Pt_(ML)/WC(0001)表面CO和CH_3OH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9
[7].杨秀荣,张驰,高红旭,赵凤起,牛诗尧.NO与NO_2在ZnO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8].陈培培,张冰燕,顾向奎,李微雪.采用(meta)-GGA泛函对Ag(111)、Rh(111)和Ir(111)上乙烯吸附的理论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9].付纯鹤,卢辉丽,孙少瑞.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6H-SiC(0001)表面对氧分子和水分子的吸附(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10].黄笑笑,祝畅,王谦,胡巧利,杨刚.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s(Ⅲ)在叁水铝石表面的吸附机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