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秸秆覆盖论文-刘鸿雁,张冲,庞玉艳,王华泽,范旭辉

地表秸秆覆盖论文-刘鸿雁,张冲,庞玉艳,王华泽,范旭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表秸秆覆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覆盖耕作,秸秆还田,浸润冻融,地表

地表秸秆覆盖论文文献综述

刘鸿雁,张冲,庞玉艳,王华泽,范旭辉[1](2019)在《玉米秸秆覆盖耕作还田农田地表浸润冻融后变化情况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秸秆覆盖耕作还田技术在农业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还未见规模化应用,因此对此项技术的深入研究成为必要。该试验研究了秋季玉米秸秆覆盖耕作还田作业,农田地表浸润冻融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耕作还田耕地地表浸润冻融后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种床。(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9年22期)

林贵申[2](2018)在《玉米秸秆地表条带归行全覆盖免耕技术下苗期深松机的选型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农安县农机推广站在青山乡实验推广了400 hm2籽粒玉米秸秆地表条带归行全覆盖免耕播种技术,收到了极好的效果。通过多次多项的测产对比表明,在此耕作技术模式下,苗期深松是增产的主要关键作业环节。从实施该技术为何必须要进行苗期深松,并分析苗期深松增产的主要原因,给出了苗期深松机选型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机使用与维修》期刊2018年02期)

蒋翔,李博,李元,祖艳群[3](2015)在《秸秆覆盖对桃—大豆套种地表径流及N、P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滇池流域进行田间小区试验,选择桃树—大豆套种模式下,每小区地表覆盖36kg和54kg的玉米秸秆,研究秸秆覆盖对农田地表径流中铵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径流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每小区36kg和54kg秸秆覆盖下,径流量的削减分别为11.50%和52.60%;(2)与对照相比,每小区36kg和54kg秸秆覆盖下,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和总磷流失量的削减分别为70.50%和91.1%,70.98%和89.50%,71.27%和90.37%,74.84%和85.71%;(3)与对照相比,每小区36kg与54kg秸秆覆盖使大豆地下部、地上部TN含量分别增加6.91%,13.07%和19.92%,27.64%,使TP含量分别增加12.67%,15.38%和49.33%,28.21%。总之,每小区54kg秸秆覆盖对地表径流中N、P具有更好的削减效果,同时能够促进大豆对N、P养分的吸收。(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孔樟良,章明奎,谢国雄[4](2015)在《秸秆覆盖对低龄茶园土壤性状和地表养分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1年龄茶园中秸秆覆盖对低龄茶园土壤性状和地表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龄茶园行间覆盖农作物秸秆可以显着提高表土活性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降低表层的土壤容重,进而增强了土壤保水作用。全覆盖处理对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微生物活性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增加,以及提高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作用略高于半覆盖处理;但在减少养分流失及地表径流量方面,全覆盖处理与半覆盖处理间无明显的差异。因此,低龄茶园行间覆盖农作物秸秆具明显的生态效应,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协调茶园土壤养分供应,可以作为南方山区茶园的水保措施。(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刚[5](2013)在《新模式秸秆切段覆盖地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些地方耕翻后的土壤易造成风蚀水蚀,产量低而不稳,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逐年锐减,不光对农作物赖以生长的土地造成严重危害,同时由于风蚀扬沙造成了对人类生存自然环境十分严重的破坏。全面实施并继续创新保护性耕作模式与技术就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逐步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实现了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及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在技术攻关与科研创新方面,提出了技术要求更高的两种保护性耕作生产模式,对模式一和模式二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解读,进行了第一种模式全过程机械作业实现的科学分析之后,又强力推介两种机具为模式一二全面实施做基础技术准备。(本文来源于《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农业科学与医药科学分册)》期刊2013-09-01)

刘刚[6](2013)在《玉米种植中环保可持续发展新式生产模式集成研究——新模式秸秆切段覆盖地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些地方耕翻后的土壤易造成风蚀水蚀,产量低而不稳,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逐年锐减,不光对农作物赖以生长的土地造成严重危害,同时由于风蚀扬沙造成了对人类生存自然环境十分严重的破坏。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是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全面实施并继续创新保护性耕作模式与技术就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逐步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就过去所进行保护性耕作回顾总结与概述,实现了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及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在技术攻关与科研创新方面,提出了技术要求更高的两种保护性耕作生产模式,对模式一和模式二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解读,进行了第一种模式全过程机械作业实现的科学分析之后,又强力推介两种机具为模式一二全面实施做基础技术准备。(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5-25)

范慧芝,冯远娇,王建武[7](2010)在《淹水对Bt玉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条件下Bt蛋白降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网袋法在室内模拟研究了Bt(Bacillus thuringiensis)玉米34B24和1246×1482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Bt蛋白的降解动态,并应用移动对数模型进行拟合及估算DT50和DT90,探讨淹水对Bt玉米秸秆地表覆盖下Bt蛋白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秸秆中Bt蛋白在室内模拟地表覆盖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均能快速降解,降解动态均呈前期快速大量降解和中后期极低量稳定下降两个阶段,1周内两品种秸秆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Bt蛋白均已降解了90%以上,但到180 d时,还可检测到占初始含量0.009%~0.017%的Bt蛋白。Bt蛋白ELISA法实测数据和移动对数模型拟合得出的DT50和DT90均表明非淹水条件下Bt蛋白降解较慢,但淹水促进秸秆中Bt蛋白降解的作用仅表现在地表覆盖初期(第1 d),其后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0年05期)

郑文杰,郑毅,M,A,Fullen,C,A,Booeh[8](2006)在《模拟降雨条件下秸秆编织地表覆盖物对土壤侵蚀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自制土壤冲蚀槽,并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稻秆编织地表覆盖物对坡地土壤侵蚀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坡度为27°,每次降雨强度为0.5~0.8mm/m in,小麦整个生育期降雨量为672mm条件下,与无覆盖等高种植和顺坡种植相比,应用秸秆编织地表覆盖物分别减少地表径流量28.36%~44.49%和25.26%~36.74%;分别减少土壤侵蚀55.66%~85.44%和12.13%~47.43%;增加小麦产量36.08%和27.95%。(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6年05期)

赵满全,刘汉涛,麻硕士,赵士杰,佘大庆[9](2006)在《农牧交错区农田留茬和秸秆覆盖对地表风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农牧交错区是荒漠化发展最快、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和人民生活较贫困的典型风蚀沙化区。山于长期采用传统耕作方法,许多农田土壤处于中度和强度风蚀的作用下,农田年风蚀量为1~3mm。根据Zachar的研究,当风蚀深度为1.5mm时,仅由土壤风蚀所造成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量就大于植物吸收量,这一地区的风蚀深度越过或接近了这一界限,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风蚀破坏了表土层,耕层变薄,沃土被吹蚀,土壤肥力大幅下降。加之这一区域本身具有疏松干燥的细颗粒土壤、(本文来源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09-01)

赵满全,刘汉涛,麻硕士,赵士杰,佘大庆[10](2006)在《农牧交错区农田留茬和秸秆覆盖对地表风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武川县保护性耕作(留茬和秸秆覆盖)农田地表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治理农田土壤风蚀、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目标,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在待测地表模拟自然风沙现象,对保护性耕作地表土壤抗风蚀效果进行测试研究,为制定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量化的参数指标;探索农田土壤风蚀的最佳防治模式,从而为筛选和优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期刊2006-08-01)

地表秸秆覆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年农安县农机推广站在青山乡实验推广了400 hm2籽粒玉米秸秆地表条带归行全覆盖免耕播种技术,收到了极好的效果。通过多次多项的测产对比表明,在此耕作技术模式下,苗期深松是增产的主要关键作业环节。从实施该技术为何必须要进行苗期深松,并分析苗期深松增产的主要原因,给出了苗期深松机选型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表秸秆覆盖论文参考文献

[1].刘鸿雁,张冲,庞玉艳,王华泽,范旭辉.玉米秸秆覆盖耕作还田农田地表浸润冻融后变化情况初探[J].吉林农业.2019

[2].林贵申.玉米秸秆地表条带归行全覆盖免耕技术下苗期深松机的选型问题[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8

[3].蒋翔,李博,李元,祖艳群.秸秆覆盖对桃—大豆套种地表径流及N、P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

[4].孔樟良,章明奎,谢国雄.秸秆覆盖对低龄茶园土壤性状和地表养分流失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5

[5].刘刚.新模式秸秆切段覆盖地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C].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农业科学与医药科学分册).2013

[6].刘刚.玉米种植中环保可持续发展新式生产模式集成研究——新模式秸秆切段覆盖地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C].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3

[7].范慧芝,冯远娇,王建武.淹水对Bt玉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条件下Bt蛋白降解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

[8].郑文杰,郑毅,M,A,Fullen,C,A,Booeh.模拟降雨条件下秸秆编织地表覆盖物对土壤侵蚀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

[9].赵满全,刘汉涛,麻硕士,赵士杰,佘大庆.农牧交错区农田留茬和秸秆覆盖对地表风蚀的影响[C].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6

[10].赵满全,刘汉涛,麻硕士,赵士杰,佘大庆.农牧交错区农田留茬和秸秆覆盖对地表风蚀的影响[C].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2006

标签:;  ;  ;  ;  

地表秸秆覆盖论文-刘鸿雁,张冲,庞玉艳,王华泽,范旭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