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叙事论文_刘国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性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明朝,文学,文学性,事儿,话语,叙述者,图式。

文学性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民[1](2016)在《历史性叙事与文学性叙事的交融——兼与傅修延教授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文本以历史性叙事为主,交融文学性叙事。虚构并非文学性叙事区别于历史性叙事的本质特征。"史有诗心"要比"史有诗衣""虚毛实骨"贴切。历史性叙事的基本特征有四:第一,叙述历史事实;第二,骨架性、概略性叙事,较少涉及血肉;第叁,断裂性、跳跃性叙事,难以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第四,外在性叙事——重视人物行动的描写而较少透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中,以史家的叙述语言为主,语言直白、明确而少有隐曲委婉的言外之意。在《史记》《汉书》中,《汉书》的历史性叙事较强,文学性叙事较弱,可称为典范的历史性着作;《史记》的历史性叙事弱于《汉书》,文学性叙事强于《汉书》,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的"诗心""文心"。(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6年03期)

高礼杰[2](2013)在《文学性叙事与主体的第叁种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自我"是对反人本主义浪潮的一次重要修正。"叙事自我"是否具有主体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种。一种是以丹尼特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主体观,认为叙事自我的观念仅具有形式上的实用价值。另一种是以麦金太尔为代表的,主张叙事自我具有弱的内在价值,即弱的主体性。但是由于前者强调主体的功能性,否认其主体性,伦理和道德的维度被遮蔽了。而后者所采用的历史性自我叙事方式则依赖于文化共同体,并且有实体化这种共同体的倾向。利科以文学性叙事的方式来建构自我观念,同时克服了功能性和实体化的两种倾向。"叙事自我"成为了一种介于功能与实体之间的,具有独立性的社会产品。从而避免在"全有"或"全无"主体性的问题上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并由此展现出主体的第叁种命运。(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3年12期)

郭思韵[3](2009)在《唐前五行关联图式的文学性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在分析五行关联图式之建构与特性的基础上,探讨前者对唐前文学(性)叙事的渗入、作用与发展,及其所体现之特质和内在原理。五行关联图式是以金木水火土为枢纽取象归类而成的思维体系,亦是时人公认、互为表里的宇宙图式与表述体系,从而衍生出一种以近乎诡异的逻辑来进行近乎假定的因果之叙事。该叙事以时、空两大特质为中心运转,并以“喻”为关联原则的本位,通过图式的生胜休王与象类组合进行无限的推演与运动,甚至以人为命定的图式规则取代真实因果,从而干扰叙事中的各种设定与走向。唐前五行关联图式的文学性叙事,据所体现的特质,其历史发展如下:首先是“方位与序类”,分析屈骚等先秦作品中借助图式的方色、方神、方帝、方气、星宿等分布以落实现实或幻境中的“定位”之叙事特色;进而通过西汉诸赋中的征游规序、方位征象、车驾设定等叙事,建筑、地势上的借图式述位,以及汉郊祀歌各作的以图式象类架构全诗,论证五行关联叙事的序化、类化、异化与量化趋势,以及作者们创作时对属德符应的自觉与意图。其次则着重考察纬书,认为个中古史神话传说的叙事,是一种雅驯与规范化的诠释过程,而非纯粹搜罗或记载,故事的创造或编排,是根据象数之律所敷衍及繁衍成文的,意图分明。属德与符命,形象与个性,其中既定的地位、序次、类化、名谓、语辞,被作者们以一种“律的创作式”串联起来,折射了时人自觉并积极地运用五行图式的关联思维律来推演、发明并进行创作的特质。再次是“属性的中介”,五行叙事,还存在一种特殊的隐性影响方式,即扮演对象客体在塑造上的中介角色,于整个意象的流变过程背后不断施加干扰。唐前叙事中,以剑意象最能体现这种特质,如今人所熟悉的剑龙互化、侠义、辟邪、神异等寓涵,多由与五行关联体系渊源深厚的金、龙、道等的沿袭、模仿而来,其各种属性、模式等特质所源自的、最基础的原生象,以及描述话语的源泉,几乎均出于五行关联思维运作下的生成和发展。五行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于时人并不显得晦涩难懂,反流动着无言之境的会意感与神秘性;而作为可多处套用的规律,其表现形态的扩散又是必然趋势。诗赋语言与结构、郊庙歌辞的变化、杂史志怪等的取材、思路、设定、铺垫、诠释、改造等,迎来了五行文学叙事成熟后的“纷繁而百融”盛况。(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9-05-01)

卢永和[4](2009)在《历史文本中的“文学性”叙事——《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写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学"这个词就与时髦沾不上边了,其边缘化态势日趋明显。前几年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在北京的几次学术演讲,抛出了耸人听闻的"文学终结"论。在纯文学读物境遇凄凉的当下,《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署名"当年明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以"小说的笔法"写就的历史通俗读物——却奇迹般地"火"了一把。该书曾荣获"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在天(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09年01期)

卢永和[5](2009)在《历史与“文学性”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文学"这个词就与时髦沾不上边了,其边缘化态势日趋明显。前几年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在北京的几次学术演讲,抛出了耸人听闻的"文学终结"论。在纯文学读物境遇凄凉的当下,(本文来源于《天涯》期刊2009年01期)

袁瑾[6](2005)在《庸常岁月在记忆中悄然开屏——浅析电影《孔雀》的文学性叙事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顾长卫的处女作《孔雀》荣获第55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着实让国人兴奋了一把。究其缘由,在商业气息日益繁盛乃至泛滥的今日,这部质地纯净略带忧伤的情感力作正是以自己独特的文学话语方式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影像叙述时代。(本文来源于《写作》期刊2005年15期)

王莉[7](2003)在《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文学性叙事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实录精神和短书形态使得历来研究者把它排斥在“小说”文体之外。然而从现代叙事学角度进行研究,志怪小说显示出叙事由历史性迈向文学性的质变过程,标志着以文学叙事为主要特征的小说的生成。除引言外,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叙事者身分的变化。历史叙事主体是史官,在历史话语的讲述中以天官身分对社会行使史的审判。汉末以降,士人价值观由社会转向个体,以怪诞虚妄话语的建构显示博闻之才的志怪叙述者已经失去了历史道义感,由史官沦为文士。 第二章:叙事立场的转变。叙述主体的变化引起叙事本身发生本质的变化:从史传到志怪,事类选择上由“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的政治大事趋向于“殊怪必举”的世俗民生、神鬼物怪等奇闻异事,历史话语进入世俗话语,叙事立场从资鉴劝诫流于游心寓目。 第叁章:叙事角度的调整。与存信史之目的相一致,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的全知视角是史着叙事的必然选择。志怪叙事大量使用限知视角,使叙事产生惊奇感,是志怪游心寓目立场下作出的叙事角度的调整。同时,限知视角中的实录性却掩盖不住志怪叙事的虚构本质。 第四章:叙事结构的嬗变。主要分析魏晋六朝志怪的叁种叙事结构:一、图式结构。指“博物体”式的叙事模式:某方有某山(国),其有何物产或神怪,其形状(功用)若何。重在记述四远八荒的物产风俗,在物象的平面图式展示中表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认知。二、锁式结构。人类的认知是向两个向度——向外和向内,及两个视角——空间和时间并行展开的,志怪之叙事由外向空间转向社会人生。在魏晋六朝民不聊生的动乱时期,社会生活的首要问题是生存。生存的危机使人们强烈向往永生不死的神仙世界。然而“误入仙境”作为一种“锁式结构”隐喻了世人生命幻想的失落。“误入”只是偶然,人们在寻找着幸福的必然律,一把可以自由开启的钥匙。叁、圆形结构。志怪小说在冥报故事中形成了一种潜隐的圆形叙事结构,即叙事依凭佛教因果观来建构志怪故事的逻辑秩序,在叙事时空“现实世界一一彼岸世界一一现实世界”的变换、衔接中,显现出“因一一果一一因”的圆形叙事态势。于此叙事模式中,世人找到一条必然的幸福途径。叙事本身从此有了某种因果逻辑性,结构变得曲折而严谨。 总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开启了文学性叙事的道路,即叙事内容生活琐事化的,实质上是虚构性的,具有“游心寓目”审美期待性的叙事活动。它是中国古典叙事演变中的转折点,标志着文学性叙事作品的真正生成,显示出以文学叙事为主要特征的小说文体的成熟和独立。(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文学性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叙事自我"是对反人本主义浪潮的一次重要修正。"叙事自我"是否具有主体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种。一种是以丹尼特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主体观,认为叙事自我的观念仅具有形式上的实用价值。另一种是以麦金太尔为代表的,主张叙事自我具有弱的内在价值,即弱的主体性。但是由于前者强调主体的功能性,否认其主体性,伦理和道德的维度被遮蔽了。而后者所采用的历史性自我叙事方式则依赖于文化共同体,并且有实体化这种共同体的倾向。利科以文学性叙事的方式来建构自我观念,同时克服了功能性和实体化的两种倾向。"叙事自我"成为了一种介于功能与实体之间的,具有独立性的社会产品。从而避免在"全有"或"全无"主体性的问题上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并由此展现出主体的第叁种命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性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刘国民.历史性叙事与文学性叙事的交融——兼与傅修延教授商榷[J].学术界.2016

[2].高礼杰.文学性叙事与主体的第叁种命运[J].理论月刊.2013

[3].郭思韵.唐前五行关联图式的文学性叙事[D].清华大学.2009

[4].卢永和.历史文本中的“文学性”叙事——《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写策略[J].中国图书评论.2009

[5].卢永和.历史与“文学性”叙事[J].天涯.2009

[6].袁瑾.庸常岁月在记忆中悄然开屏——浅析电影《孔雀》的文学性叙事风格[J].写作.2005

[7].王莉.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文学性叙事的生成[D].西南师范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国产动画片《哪吒闹海》音乐可视化数字图像(图片来源:网络...《孔子圣迹图》屏风河南大学着作(5)河南大学着作(1)河南大学着作(4)

标签:;  ;  ;  ;  ;  ;  ;  

文学性叙事论文_刘国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