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动”与数学学习

浅谈“三动”与数学学习

◇倪杰

(威远县严陵镇白塔小学校威远642450)

“三动”是指动脑想、动口说、动手操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三动”运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把课堂上还给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动口说参与数学学习,能很快的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知识的求知欲。例如:五年级上册用方程解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先请同学读3遍题,再说说题中有哪三种量,得出“原记录的成绩”、“超出原记录”、“小明的成绩”、三种量,又分组写出三种量的等式关系,从而得出3个方程,最后引导同学们解出方程。动口、动脑、动手实践,操作,思考,得到答案,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注意力,而且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很好。

(二)直观演示,增加学生的体验。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而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实践则在于促成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我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文具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边动脑观察模型,边动口读读书本内容,动手摸摸实物,把知识“活”了,这样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条件。

(三)动脑想、动口说、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数学是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图形,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例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3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象,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下面题目应该怎样分?①有7块饼干,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块?②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支,还剩几支等。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

(四)“三动”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建构新知的能力

数学实验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三动学习,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有利于激起大脑中探究区域的活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动脑中思考,在思考中动口,在动手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例如:五年级下册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时候,我请同学们自制一个教具,把两根木条的中点定在一起,通过不停转动形成的四边形,问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就可的到答案。教具不仅简单,学生通过教具的转动很形象很深刻地就掌握了: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动脑、动口、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几种方式

“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于手。”(皮亚杰语)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动作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实践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一)课前预习。

这种方式指学习新知前所做的准备性学习。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对数学学习没有好的方法和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这种情况较差。

(二)课堂运用。

这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是用的最多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实践的形式,特别是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导、形体特征的发现等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

(三)课后运用。

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的最重要形式,课后实践是完完全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独立探索活动,所谓“独立”最大的体现在于对意外情况的处理,也因为没有老师可以依赖,所以学生要学会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取舍,逐渐发现并总结得出结论。课后实践应该说是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最佳体现,三、教师在“三动”过程中的作用

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具体来说,我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扶放结合。

对困难生要扶,对优秀生要放。学生“三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前体验,还是课中操作,再或是课后实践,教师应逐步尝试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学生,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的结论常常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只有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结论,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从而得到准确答案。

(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记忆,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由于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眷注与青睐。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他们动脑学习、动口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看,主动说,主动做,主动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希望教师们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创造出“真实、开放、生成”的绿色新课堂。

标签:;  ;  ;  

浅谈“三动”与数学学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